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见,达不成统一时总要以其中一个意见为准。在这个问题上。从查塔努加战役之种种来看,林肯更信任关卓凡。
谢尔曼的长处是战略思路清晰。执行力坚决;带兵上,战役指挥多少是他的短板,他更擅长治军和后勤。谢尔曼的部队从不缺装备给养,他的工兵是整个联邦军队里最强的。
关卓凡的军衔比谢尔曼高半级,也即暗示:如遇事始终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应以关卓凡的意见为最后决定。
不过出这种事的概率很低,南下的时候,轩军和谢尔曼部肯定是分兵两路,具体的战役战术动作发生冲突的机会很小,有备无患而已。
关卓凡把“荣誉中将”加入奏折,发了出去。
同时发出的,还有两封家信,北京一封,上海一封,关卓凡倒有千言万语要说,可电报是利宾接收的,然后再转交给上海和北京的两个家,所以什么肉麻的、可能引起嫌疑的话都不能说,泛泛地报个平安罢了。
送走了卡梅隆,另外一个好消息从战地医院传到了司令部:吴建瀛苏醒了。
这可是已经昏迷了好几天了!关卓凡立即赶到医院。
吴建瀛还非常虚弱,脸上惨青惨白,没有一点血色,对着关卓凡勉强微笑,几乎说不出话。关卓凡着实勉励了几句,并告诉他获颁国会荣誉勋章,给国内的折子也重重地叙了他的功劳,嘱他静心养伤。
不能呆太久,关卓凡退出来之后,吴建瀛又沉沉昏睡了过去。军医说其实吴上校的危险期还没有过去,但毕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从战地医院出来,关卓凡心情大好,终于有精神余力好好总结一番经验、想一想轩军的未来了。
首先,他可以确定,这支轩军,虽然还有种种不足,还没有经受过最残酷的考验——进攻队形被密集炮火轰击,但已经破除了对洋人的心理上的畏惧和迷信,甚至还多少因为武器装备的先进,建立了对洋人的某种程度的心理优势,当然,这种优势的根基是很不牢靠的,随时可能因为一次惨败而丧失殆尽。
这支轩军已经初步算得上近代化的军队,全近代化的武器装备,全近代化的训练和战术,以及更重要的,初步具备了近代化军队两个最主要的素质: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高强度的抗打击能力。
现在拉出去,即便对手是英、法、普,一样可以一战。
如果说还有什么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文化素质和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的问题。
武器和战术愈先进就愈复杂,对武器的使用者、战术的执行者——士兵的文化素质的要求就愈高;至于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的问题,轩军和中国其他任何一支军队没有本质的区别:“当兵吃粮”而已。民族、国家这些概念在士兵的头脑中基本上是很淡薄的。
仅为了建立真正的近现代化军队,中国都不能总是一家一姓之天下。国家和民族必须高高在上,“朕”只能在下面作为这个利益共同体的代表和执行者为它服务,而非“朕即国家”。
解决这两个问题,都不是朝夕之功,前面的那个问题,现在就可以着手;后面的那个,一步步来吧。
其次,他深刻感受到,国力是战争之本,钢铁和火药是近代战争的全部内容。什么战略战术、奇谋妙计,如果没有足够的钢铁和火药打底,都是个渣。真以为可以抄把大刀片子左冲右突,砍翻十几个装备线膛枪的近现代化军队的士兵?真以为现实中能上演抗日神剧?
查塔努加之战弹药消耗、武器耗损极其惊人。说是歼敌“七万五千人”,这是指的“击溃了七万五千人”,真正打死的敌人远没有这么多。很难作准确的统计,但关卓凡感觉至少需要几百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敌人。北军的弹药供应几乎是无止无休,而南军就相形见绌。据俘虏说,弹药紧张到了这种程度:士兵没有军官的命令不准开枪,否则罚款25美分加上劳役。
关卓凡哑然。
南军火力密度明显不如北军,除了武器装备的落后外,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武器耗损也非常厉害。武器的发展基本都是这么一个特征:愈先进的武器,零部件愈多;零部件愈多,就愈容易出故障。另外,新式武器最早生产出来的型号,永远是问题最多的型号。轩军装备的撞针步枪,英国货也好、德国货也罢;还有斯潘塞连珠枪,步枪版、卡宾版,统统属于这种情况。
战后统计,约有六分之一的撞针步枪因破损和故障而无法使用,斯潘塞连珠枪的的故障率更高,好在状况大多出在击锤,这个部件很好更换,等备件就是了。但撞针步枪全部采购自欧洲,虽然战事一结束就给欧洲司和驻普鲁士公使馆发报要求补订一批,但肯定赶不上亚特兰大战役。幸好空缺可以用新的斯潘塞来填,倒不影响战斗力。
但这是在美国,北方有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缺多少补多少,来日回到国内,又如何呢?
*(未完待续。。)
第三十章 釜底抽薪加特林
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兵工厂。武器弹药单靠买,是买不来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的。
所谓“自己的兵工厂”,并不是说非得由中国人建设管理,关卓凡一向认为,这么干缓不济急,而且效费比太低,做出来的东西还很可能不合用。刚开始的时候,整个厂子就应该从头到尾由外国人建设和管理,甚至熟练工人也用外国人,中国人就是跟着做学徒。
这样,一开始就有好东西用,而十年八年下来,当学徒的中国人也差不多能出师了,那个时候,再来建真正的“自己的”的工厂。
克里斯托夫?斯潘塞这个人,连同他的兵工厂,等打完了仗,关卓凡就打算一股脑儿弄到中国来。
而且,关卓凡在斯潘塞身上打的主意,不仅仅是要他为自己生产斯潘塞连珠枪,还希望着落在他身上开一个金手指,把这个时代还未曾出现的兵器提前开发出来:硬铅弹、弹仓供弹、栓动——真正的自动步枪。
这不是天方夜谭,事实上后世由h﹒s﹒马克沁发明的第一支真正的自动步枪,和斯潘塞连珠枪就有非常密切的血缘关系:美国内战结束,军方不再订货,斯潘塞兵工厂惨淡经营,维持艰难。于是,奥利弗?温切斯特买下了斯潘塞的专利、工厂和剩余的产品,在斯潘塞连珠枪的基础上发明了温切斯特步枪。之后,马克沁又对温切斯特步枪进行改装和试验,制造出第一支真正的自动步枪。
买小潘这种事怎么能让这个温切斯特来做?得我来做啊。
关卓凡认为。如果基本技术储备成熟。资金充足。而思路又正确的话,提前开这个金手指不是办不到的。
这个时候,现代步枪的基本技术都已出现并接近成熟,如撞针、栓动、金属定装弹、无烟火药,等等。资金嘛,不必说;而正确的思路——自己可以提供,并且可能是此时全世界唯一能够提供这种思路的人。
这个思路就是:利用火药气体的动力,使枪支完成开锁、退壳、送弹和重新闭锁等一系列程序。从而实现自动连续射击。
这是后来人人都知道的事情,说穿了毫不稀奇。而这种还在画饼的新枪,就叫做“逸轩式”如何?
还有一种后世名气极大的武器,当时已经发明出来,而关卓凡也很有兴趣,这就是加特林机关枪。
加特林机关枪是一种手摇多管机关枪,其自动原理和左轮枪的转膛发射原理一样:利用一套传动机构使数支枪管绕一个公共轴转动,从而完成连续射击。在电动机出现之前,转动是由人力转动摇把实现的。
加特林机关枪刚发明出来的时候,每分钟射速已达到250发。之后还不断改进增加,诚是利器。但和斯潘塞连珠枪不同的是。斯潘塞几乎一问世就是成熟兵器,一投产就能派上用场,而且是大用场。但这个时候的加特林还很不成熟,冒烟漏气卡壳炸膛,无数毛病。
内战时期,美**队试验性地装备了少量加特林,但和斯潘塞的辉煌完全相反,加特林没有留下任何真正值得称道的战绩,加特林的列装要等到战后的1866年。
加特林的尴尬不仅仅是技术还不够成熟,问题还在于,当时的军队的战术体系中,不知道把加特林这个怪东东放到哪里。
当时还完全没有机枪支援步兵的概念。加特林枪身沉重,有两个大大的轮子,必须马拉着才能移动;操作非常复杂,需要四个士兵才能操作。因此加特林理所当然被当成一种“快炮”。加特林第一次引进中国,译名就是“格林快炮”。
问题是如果真作为炮兵的一员,不但和炮兵的体制格格不入,和拿破仑炮相比,加特林的威力也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炮兵会很不理解:你中间插我一杠子到底为了什么呢?
就是说,加特林还必须等待自身的改进和军事体制的调整的配合,才能够真正发挥威力。
轩军目前的装备已经对南军形成了代差,多加特林不多,少加特林不少,现在玩加特林,于大局无补,只不过给各**队提供了一个试验场罢了。
但是,这么有前途的兵器当然是不能放过的,关卓凡的计划是:行一条釜底抽薪之计——把加特林的专利买过来。
就是说,他要垄断加特林的研发、生产、销售、使用。
和步枪领域新款式、新型号曾出不穷很不一样,在马克沁机关枪被发明出来之前的几十年中,加特林一直独领机关枪领域之风骚,几乎未出现过像样的挑战者,这一方面是因为加特林机械结构非常复杂,仿制不易,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加特林的专利极具排他性。
加特林的专利中有两点声明,一个是“提供锁膛的内有击针的圆柱旋转体,与枪管一起旋转”;一个是“每根枪管都有独立的击针”。这就使得以后所有与加特林机枪相似的设计都不能再获得专利。
而马克沁机关枪的设计思路和加特林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专利制度就是好啊就是好。
那么理查?乔登?加特林肯不肯卖他的专利呢?
肯的。
当时的加特林,混得比之前的斯潘塞还惨。斯潘塞连珠枪好歹还是“步枪”,这个“加特林”到底是个什么怪物啊?连加特林自己都不好意思把它叫做“枪”,而是称为“速射武器”,推销起来有多麻烦能碰多少壁可想而知。何况人斯潘塞是真好用,加特林是真不好用。
关卓凡除了提出了一个让加特林无法拒绝的价格外,还承诺:提供后续改进的所有资金,不设上限。加特林感动得很,以为遇到了热爱科学、支持新技术的善长仁翁,其实关卓凡的真实意思是:你不继续改进,我怎么拿来用啊。
日后,这个加特林机关枪,可以卖给美国人,盟友嘛;心情好的话,卖几支给普鲁士,算是投桃报李;英国、法国,坚决禁售!
想到日后加特林机关枪碾压龙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