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玄宗李隆基依靠这些杰出的创作人员和导演,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唐玄宗时期(712-756年),也就是所谓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造就了一批中外闻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在舞蹈和音乐等艺术领域里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梨园”,就产生在唐代这块沃土之中。
在唐玄宗时期,共有四大梨园(《梨园考论》)唐华清宫梨园也叫“随驾梨园”,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内设置的专门安置管理与教习乐舞的机构。
1994年华清池管理处偶然发现一组比较完整的唐代院落建筑遗址和一座汤池遗址,后经专家论证为唐华清宫梨园遗址,是唐代梨园弟子们住宿、沐浴、演练歌舞的场所。
唐华清宫是迄今我国唯一一处发掘出土的唐代梨园遗址。1995年华清池在小汤及梨园遗址上修建了“唐梨园艺术陈列馆”。
华清梨园,魂系大唐:“唐华清宫”梨园遗址是仅存的大唐梨园遗址,从华清宫梨园遗址来重整唐代梨园艺术,是将唐代音乐、歌舞、诗词、沐浴、饮食、乃至皇家园林相结合的重要纽带,它不仅对探寻唐文化的深层魅力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对整个大唐文化旅游的开掘都十分重要。
千年温泉,歌舞胜地:华清池不仅是唐代皇家园林的避暑胜地,有三千年的皇家园林史,而且它有六千年的温泉沐浴史,吸引了历朝历代乃至当今世界各国政要前来游览,沐浴与歌舞是华清池不可分割的两大内容。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西安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在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蒋介石调集嫡系军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入陕甘参加“剿共”。之后,蒋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
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在临潼华清池协同行动,向住在华清池五间厅的蒋介石发动扣留行动。住在五间厅的蒋介石被枪声和喊声惊醒,只披了件睡衣,从窗户跳出,跑到骊山虎斑石后躲藏。东北军冲进五间厅,见蒋的衣帽仍在,被窝尚有余温,便立即搜山,在半山腰处找到蒋介石,并由此押送到西安。
西安事迹及其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枢纽,国共合作的全民族统一抗日战线形成了。华清池因承载这一段历史而名载史册。
接着来到五间亭,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时蒋介石曾在此居住过。后面骊山的半腰间虎斑石处还有一座";兵谏亭";,高4米,宽2.5米,水泥钢筋结构,兵谏亭匾额是用贵重的蓝田玉制成。
华清池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此,华清池内至今仍完的保留着当年蒋介石行辕旧址棗五间厅。建国以后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葺、扩建,古老的华清池又焕发出青春的光彩,虽不及唐时规模宏大,但也不亚昔日之富丽典雅。1959年,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此参观时就欣然提笔写下了“华清池水色清苍,此日规模越盛唐。不仅宫池依旧制,而今庶民尽天王”。
天下第一御汤
“不尽温柔汤泉水,千古风流华清宫”。华清池已温泉驰名天下,所使用的骊山温泉千古涌流,不盈不虚,水温恒止43,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天下第一御汤”。
温泉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骊山温泉因地壳运动形成,温泉水来自地下的“常温层”,水温恒定43度,不受四季变化的影响,“求以古今变质,不为凉暑易操。”每小时流量113吨,数千年来,“与日月同流,不盈不虚”。水中含有石灰、碳酸钠和硫酸钠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迅速缓解疲劳,适于沐浴疗养,对皮肤病、风湿病、关节炎、肌肉痛等多种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可治疗多种疾病,非常适合人类洗浴。“悄然之经方,天地之元医”。它的医疗功效在2000年前的秦代就被人们发现。汉代科学家张衡的《温泉赋》称赞:“览中域之珍圣兮,无斯水之神录”,苏东坡在《游汤泉》也说:“……惟骊山当往来之衢,华堂玉雕,独为胜绝。”,北魏无苌的《温泉颂》,唐太宗李世民的《温泉铭》等都对在温泉沐浴能医病疗疾方面作了记述。
华清池温泉形成于二、三百万年以前,6000年前就为姜寨先民所利用。周、秦、汉、唐以来,历代帝王均在此修建汤池沐浴,使其逐渐成为皇家御用温泉,朝中大臣能在此沐浴也是一种恩赐。现华清池院内夕佳楼处有一温泉古源,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由此可见华清池温泉利用之早。
华清池园内沐浴区所修建的汤池皆袭唐华清宫旧名,这些名汤贵池,为沐浴者领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第一章 话说秦腔
如果用口语描述的话,秦腔的字面意思就是陕西腔,但事实上不能这样理解。
秦腔形成于中国明代中期,曾受昆腔、弋腔、县城阳腔的影响,以梆子击节,音调高亢、激越,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明未清初流传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古老的秦腔是西北五省区最大的剧种。从秦腔的流传范围可以使人们明白,文化的传播与经济的强弱是同步的,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渗透,与某一地区的经济力量的延伸有关,经济的向心必然联动文化的向心。秦腔在西北五省区广为流传已历史久远。
秦腔是陕西地方戏剧的专称。秦腔的观众主要在陕西农村,但演唱秦腔最好的演员基本上都居住在省会西安。秦腔的名角是戏迷心目中的偶像,比起活跃在中央电视台屏幕上的影视歌的表演者们来说,他们对于戏迷更具有真实感和覆盖力。这是地方文化对一方水土的贯穿,是一种融进当地空气中的气息。
秦腔是三秦大地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当地人个个都会唱几句,村村都有“自乐班”,逢年过节,便是村民过戏瘾的最好时光。
在秦人眼中,秦腔是大戏,板胡响处,锣鼓起时,高亢的唱腔响遏行云,那种气势豪情,与软语呢喃的剧种绝对是两种天。西安人对秦腔的感情与长期的乡村生活习惯有孪生的关系。陕西方言的存在和日常化,是秦腔的生存的基础。它们互为依靠。西安真正的城市化的建设,实际上开始于五十年前。在漫长的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年代里,戏班子走乡串户的演出,会成为某一地方方圆几里的一件不胫而走的大事。一个村子演戏,周围几个村子的人们都来看,这在关中地区是常几的事情。在年龄四十岁上下的一代人中,秦腔的某些经典唱段就是他们当时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内心喜怒误用乐的一种抒发方式,或吼叫、或哭诉,苍凉悲壮、哀怨凄婉。
前几年的西安,除了政策性的演出,秦腔就已很少有整场的演出了。据说,主要是没有人看,或者是没有人愿意花钱买票看,操持振兴秦腔事宜的人都是圈内人和爱好秦腔的官员,都有赠票。其实真正渴望看戏的人在农村。政府的文化部门将去农村演出的场次,对省必的地方戏剧团体作为任务下达。在省会西安,歌厅、舞厅、电影、电视、流行歌星的演唱会等等诸多的即时文化快餐此起彼伏,使得秦腔戏越发显得老派、土气、落伍。尽管尚有“振兴秦腔办公室”之类的机构在鼓吹,仍无大的起色。
可是事情的蹊跷是让人揣摸不来的,因为西安周边大批农村人口进城,持陕西方言的找工者也越来越多,加上市场经济的作用,突然,秦腔戏园出现了,并且成了一个生意。开始是野场子,观众也大多者是些民工,后来有了气候便进入了室内,并有了一些剧场的意思,观众席的雅座中又多了一些乡镇企业的老板们。唱戏的都是西安周边一些县剧团的中青年演员。他们跑单帮来演戏是没有报酬的,唱得好会有观众喝彩“搭红”(将裁好的红缎被面像绶带一样献给演员,类似于献花),自然“搭红”是要出钱的。经营者卖茶水,唱戏的挣“搭红”钱,各得其所,于是,秦腔的事情就又有了发展。此时,秦腔又回到了其原本平民化的娱乐消遣的位置,也成为文化转型期从业者的一种生活手段。当然得过“梅花奖”的名角们是不屑于到民间戏园子那种地方去挣“搭红”钱的。
与门面堂皇的易谷剧院专唱秦腔且名角大腕云集和走进室内半红营半娱乐的准专业水平相比,古老的城墙下的“自乐班”却成了西安市民、外来找工者甚至来西安的外国人的有滋有味过瘾或欣赏地方文化的好形式。
这里的“自乐班”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票友”下海,几个人,不需舞台灯光,伴着铿锵锣鼓几件简单的乐器便可演绎人间悲欢,在西安沿着城墙根走一圈,随处可耳闻目睹。
在城墙根下听“自乐班”,吼秦腔,天作幕布地为台,无拘无束。唱戏的投入,听戏的也投入。唱者多为关中汉子,方面阔口,状极威武。提袍抖袖,大吼大唱,嗓音破空飞去,撞在城墙上,踅回来,声犹震耳。
更难以预料的可能还在后面。这些“俗”的东西,随着时羊的推移,也许会成为“雅”的艺术,比如兵马俑,那些“粗俗”的工匠们的烧制品,竟成了一道世界奇观,谁能想到呢?俗和雅在时间中完成着互换。 。 想看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