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咸阳城太高,还没攻破……”
“城内有多少叛军?”嬴政又问。
“叛军仅二万余人。难办的是他们都相信嫪毐的话,说他们是为保卫秦王而战,所以十分饶勇……”
嬴政蔑视地轻“哼”了一声,胸有成竹地道:“呆会儿让王齮的兵马也投入战斗,增兵之后从气势上进一步威慑叛贼;本王则骑马巡视四门,告诉他们;我就是秦王嬴政,凡真心保卫大秦,保卫秦王的就赶快放下武器,主动打开城门的本王还有重赏……”话未说完帐内已响起一片笑声,从笑声中能看出大家都认为这么做也不失为攻城的妙法之一。
“如此之后能达到收复咸阳的目的当然很好,万一不行呢?”嬴政思忖有顷,起身指着墙上的地图道:“收复咸阳的时间应越快越好,万一叛军不听,那还得强攻!所以王齮的人马要立即投入战斗,应重新部署兵力……”转脸盯着王齮再道:“爱卿的人马负责攻东南门,蒙武将军负责攻西北门。攻城开始之后,就要连续进攻,不让叛军喘息。本王不信以大秦的两员猛将。四万精兵,还打不败嫪毐骗来的二万乌合之众!”
攻城方略确定之后,蒙武、王齮便各自率兵,按计划整顿队伍,准备攻城。两个时辰后当得知部队已调整完毕,咸阳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嬴政便上马在蒙武、王齮陪同下,率一干将佐、侍卫向咸阳西门走去。
嬴政来到城门前,先看了一下已作好了攻城准备的将士,便策马走到距城门不到百步的地方,仰头高喊道:“守城的勇士们:我是秦王嬴政!本王听说你们都是保卫大秦的勇士,保卫秦王的英雄。凡真心保卫大秦保卫秦王的就赶快放下武器,主动打开城门的本王还有重赏……”
嬴政喊声过后,寂静片刻的城头上突然出现了嫪毐的身影,只见他手指嬴政高声叫道:“别听他的,他根本不是嬴政。放箭,快放箭!”喊声过后,城上叛军立即开弓放箭,雨点般的箭矢,带着“嗖嗖”的风声,向嬴政射了过来。
紧随嬴政的蒙毅和郑勇,立即举着盾牌冲上前去护住嬴政退至射程之外。嬴政知道嫪毐在高处,自己在低处。不论自己走向哪边,嫪毐都会从城头上跟随而去,便愤然地对蒙武、王齮挥手着道了一句:“下令全军攻城,活捉嫪毐者本王有重赏!”
蒙武遵令立即率随行的偏将及亲兵,向由他负责的东、北两门奔去;王齮则转身对负责攻东门的将佐叮嘱后,向南门奔去。片刻后,新一轮攻城大战,又展开了……
列位看官:你道嬴政在安排好作战计划后,率队往东门而来,嫪毐怎么也恰在此时出现在东门上呢?
原来接报围攻咸阳的部队又新增了数万人马,将咸阳包围得已如铁桶一般后,嫪毐率令狐齐等叛将便来到了西门城上。当他看清围城的人马确已增加了许多,并得知这些新增的人马皆由雍城方向而来时,他知道司空马一定玩完了!正当他正狐疑不定地思量着:极有能耐的司空马,怎么会连个报信的也未逃回时他哪里知道从野猫峪逃散的叛军见蒙武已将咸阳围住,哪敢拿脑袋再往刀口上碰,早就各寻生路,逃得无影无踪了。正当嫪毐还未猜透司空马何以全军覆没之际,他眼睛一亮,发现远处率队而来,端坐马上的人似乎是秦王嬴政!一想到嬴政,再想到嬴政在花园中将他骂得狗血喷头的那种王者威势,不由惊愕地倒吸了一口凉气!然而,片刻后他却想到,即便自己不造反,将来也难逃嬴政的手心,现在既已造反就只有拼他个鱼死网破了!正是在下定如此决心之后,他便针对嬴政的喊话,随即编造了:喊话之人不是嬴政的谎言。让分不清是非的县卒们向嬴政放箭,从而使嬴政不得不再次下令攻城!
新一轮攻城战开始后,蒙武、王齮的部队因实力增强而士气大振,但因咸阳城实在太高而至使攻击屡屡受阻;纵然如此,蒙武、王齮帐下的勇士们,仍然抬着加长的云梯,在箭手掩护下艰难地轮番向城头发起猛攻……
回到中军大帐,等候捷报传来的嬴政。眼看太阳已快落山,以两员大秦上将,数万大秦精兵猛攻孤城咸阳,没料到大半天过去仍未得手!正焦急间,突见四骑探报军卒相继从远处奔来。四探报在中军大帐前飞身下马后,俱欣喜地向嬴政报告了咸阳四门均已攻破,大军已经进城的消息!嬴政一听,高兴得立时吩咐备马,他要亲眼去看一看咸阳,不知咸阳被践踏成什么样了?
肩负护驾之责的蒙毅和因伤吊着胳膊的郑勇,见嬴政吩咐备马,急忙上前跪禀着阻拦道:“攻城主帅尚未回营禀报战况。请大王待他们回营交令后,再去不迟!”可嬴政哪里肯听,几次想绕过他们都没有成功,于是只好讪笑着道:“好、好、好!想不到遭了一次伏击,把你们都教乖了,教得连王命也敢抗拒了……”
蒙毅不论学识和资历都比郑勇高,听了嬴政的话后,禀报道:“臣等岂敢不遵王命,只是城中残敌仍未肃清,请大王待二位攻城主将回营交令后再去……”“不迟”二字尚未出口,在帐外执哨的军士忽然进帐禀报道:“启禀大王,蒙帅和王帅来啦!”
嬴政一听,欣喜地绕过蒙毅和郑勇,迫不及待地快步来到了帐外。此时飞马而来的蒙武和王齮已在帐前下马,向嬴政执军礼道:“禀大王,咸阳四门已经攻破,城内残敌尚未肃清。臣等怕大王牵挂特来禀报,请大王明天入城。”
嬴政见二位攻城主将专此回营,让自己明天入城,如若再固执已见,显然就不太近情理。转脸时见蒙毅和郑勇因自己的意见得到了二位主将的支持,而抿嘴窃笑,便狡诘地笑道:“本王先前要你们备马,是想考察一下你们是否长了一智……”说罢便高兴地大笑起来:“哈、哈、哈!”
对于嬴政的大笑,蒙毅已看出全是一种幽默之举,郑勇毕竟年轻却认真地指点着嬴政道了一声:“大王狡辩!”他纯真坦荡地这么一指,及应和着的爽朗笑声,却把蒙武和王齮吓了一大跳——岂有臣下敢指点着王上说什么“大王狡辩”的!可嬴政一听不仅不怒,反而笑得更欢快了。及至蒙毅将先前嬴政让备马入城的事重说了一遍,二位主将听过之后,也不由地大笑起来。于是中军帐内更响起了一阵君臣和谐、欢快异常的大笑声。
按原计划,经一夜战斗肃清残敌后,秦王嬴政将于天明后入城,而恰在此时,老将王翦率领嬴政追击司空马后留下的虎贲军,护卫着百官乘坐的车队也赶来了。当听说咸阳已经收复后,便重组车队仍以王辇排头,直到辰时过半才向咸阳城中驰去。
车队进入咸阳后,着冕佩剑尽显王者威仪的嬴政。面色冷凛地扫视着才离开数日,就仿佛变了一个世界的咸阳,心中既有愤怒,也充满了悲痛!
紫娟王后知道,嬴政的沉抑往往是他雷霆之怒的前兆。便深情地握着他的手道:“叛乱已被平息,大王理应高兴……”嬴政转脸望着紫娟俊俏的脸庞,撇嘴笑道:“本王是应该高兴,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说话间车队已在祈年宫前止步,嬴政还未走下辇车,已见李信在宫前照应着执哨军士准备接驾了。
“不是说潜藏军士全军覆没了吗?”嬴政思量着刚走下辇车,李信已来至车前,执军礼跪禀道:“罪臣李信,恭迎王驾返回咸阳……”
“你没罪,快起来吧。”嬴政说罢,见冯去疾等留守诸臣已从宫内出来,便大步向前走去。
“大王啊,老臣们以为见不到您啦!”“大王啊,您可回来啦!快进去看看吧,宫里全乱啦!”嬴政刚来到阶前,十余位老臣已拜伏于地,俱哽咽不止地哭诉道。
嬴政动情地上前亲手搀扶起冯去疾,再巡视着伏跪在地的数位老臣道:“你们辛苦啦,都起来吧。”冯去疾再次躬身道:“大王快去看看吧,宫里全乱啦!”
嬴政踏上宫阶,隐然的怒气又已出现在他的脸上。赵高却诡谲地上前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见嬴政点了点头后,赵高转身挥手率四侍卫向另一边走去。众臣看在眼中,谁也猜不透是怎么回事?再说也无暇顾及,片刻后都把此事给忘记了。
宫庭里到处血迹斑斑;殿内门窗残缺,帷幔破烂……打斗痕迹随处可见。
嬴政视察了偏殿,进入正殿。正殿中龙柱及殿门也被砍破多处,玉阶上也随处可见斑斑血迹。
执事宦官上前禀报:“正殿损毁较小,只是……”
“只是什么?”嬴政问道。
“只是……龙椅被嫪毐坐过……”
“把它烧了,另换新的!”
老宦官施礼着道了一声:“遵旨!”便转身离殿而去。
当嬴政冷峻地四处张望之际,蒙武、王齮大步走来报告了:嫪毐负隅顽抗,已被杀死。还回身指着捆绑于宫庭中,被押跪在地上的众多叛将,请示嬴政如何处置?嬴政愤恨地道了一句:“全部斩首示众!”
蒙武、王齮刚走,李斯又已进入殿内,向嬴政禀报:“已经出榜安民,街上的店铺都开门了……”
对于李斯的禀报,随行众臣原以为嬴政听了一定会转怒为喜。因为平叛不到一天店铺即已开门经营,说明民心之所向,并未因嫪毐叛乱而有损国威!可大家仅看到嬴政只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便算是对李斯的回应。此外,众臣还不解地看到嬴政行至殿中站定,两眼望着众多叛将被押走后,已显得十分空旷的宫庭。显然他正在考虑或等待着什么……片刻后他们终于看到嬴政的眉头一皱,目光也变得更尖锐了……
由于殿门未完全打开,站立两边的大臣们从嬴政的表情上知道他一定看到了什么?但到底是什么,怎么会引起嬴政的如此关切,大家仍不清楚?
原来,就在嬴政加冕后,当得知嫪毐造反时,赵高向嬴政禀报了藏在太后身边的两个孩子,不是弃婴而是嫪毐的孽种。嬴政一听当即怒不可遏地猛然挥手,重重地给了赵高一记耳光,并责问他为什么不早说?赵高被打得眼冒火星,晕头转向地几乎摔倒在地。他从未想到嬴政会发如此大的火气,惊吓得捂着脸跪在嬴政面前嗫嚅着道:“他们一边是太后,嫪毐也是长信侯,小人……小人也不敢乱说……”嬴政想了一下,便指令他回咸阳后先把两个小孽种找来,别的什么都不要他管,也不许将此事再对别人说。所以先前当嬴政欲进入祈年宫时,赵高对他耳语的内容?就是再问是否还要去找那俩个小孽种?在得到嬴政首肯后,他便神气地带侍卫赶到高泉宫中,硬将两个藏得极严的孩子给找出来了。
此时只见赵高率侍卫押着侍女槐花等二人,牵着小龙、抱着小虎,踏上玉阶向殿内走来。
殿中众臣因看不到赵高的到来,只见嬴政目视前方,紧闭双唇,面色冷凛得使人害怕。都默然站立,谁也不敢吱声……殿内犹如止水,似乎一切都凝固了!
赵高步上殿廊,张罗着让槐花及另一侍女带小龙兄弟俩先行入殿,然后小跑几步至嬴政身边禀报道:“她们把孩子藏得可严实了,找了半天才找出来。”
赵姬一见小龙兄弟俩被带入殿内,高叫一声:“小龙!”欲冲过去照应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