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仓鼠劫:秦相李斯的黑白人生-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不会轻易向人认错的。
  第二天,李斯被恢复了客卿的官职,避匿于娘家的夫人冯氏、儿子李由及其他人也被接了回来。风波平息之后,李斯没有忘记去拜会那些曾力主逐客的宗室官吏,他委婉地向他们表明:他重返宫廷后决无报复之心,他愿意与所有的朝臣同舟共济、相安无事;往事已经过去,旧的一页无须再翻开,应同心致力于秦国的强盛,着眼于秦国的未来。
  宗室官吏们被李斯的宽容大度感动了,李斯也觉得轻松了许多,仿佛乌云散尽,冬去春来。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攻赵灭韩(1)

  一个令贤士们大为振奋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秦王矢志强国,卑身求士,不拘一格,广选贤良。这消息不仅在咸阳、在秦国广为传播,几乎尽人皆知,就是在其他诸侯国也颇有影响。于是,秦王之贤明豁达和从谏如流也被描画得流光溢彩,使很多国君自惭形秽,并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紧迫和威胁。
  当然,在这种众口一词的舆论宣传中,李斯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而美好。他被夸赞为直言敢谏的骨鲠诤臣,被盛誉为见解非凡的有识之士,而李斯那行云流水般的文笔,遒劲有力的书法也为更多人所熟知。在人们的心目中,李斯不仅胸有韬略,腹有良谋,善于伴君从政,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善为美文华章。这篇《 谏逐客书 》传出宫廷后,被人广为传抄,一时间成为文章典范。此文传之于后世,成为历史名作,竟至不朽。当然,这是后话。
  《 谏逐客书 》的轰动效应当然不只发生在文坛。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改变了秦国的施政方针,开阔了秦王的视野,使秦王的用人路线冲破了地域观念的束缚,由偏狭走向拓展,由墨守成规变为不拘一格。这一改变给秦国带来了希望,使其一统天下的雄心大志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那些日子里,咸阳宫显得热闹非凡且极富生机,几乎每天都有被驱逐的客卿风尘仆仆地从逃亡地返回,他们无一例外地被官复原职并给予优厚的待遇。更有一些各诸侯国的贤士良才也慕名前来投奔,秦王政也给予热情的接待,并根据每人的才能授以适当的官职,使之皆大欢喜。他们簇拥在秦王政的周围,迅速形成了一个卓越不凡的人才群体。
  在慕名投奔者中,有一个叫做缭的魏国人,他熟读兵书,极富谋略。那日,秦王政在咸阳宫亲自接待了这位貌不惊人的投奔者,先是询问了他的一般情况,接着便和他进行了一番考察性的对话。
  秦王政首先问他如何看待兵事。他说,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用兵当以诛乱禁暴为主旨,不攻无过之人,不杀无罪之人。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财货、臣妾人之子女的乱杀乱抢,与盗贼无异。
  秦王又问他用兵如何取胜。他回答,应以道胜,即以道义取胜。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事,不取决于天。他说,传说中的黄帝“百胜”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不过人事而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所依靠的是民,民富方能兵强。他还强调士气的作用,以为将帅要把士卒的士气高低看得十分重要,欲使士卒死战必须恩威并用,软硬兼施。
  秦王政还和缭谈到了一些战略战术方面的问题,缭皆应对自如。秦王政大喜,待之为上宾。
  缭后来被任命为廷尉,故而人们称他为尉缭。尉缭有兵书《 尉缭子 》行世,计二十四篇,流传至今。尉缭入秦之初便与李斯结识,相同的见解使他们成为好友。这天,李斯和尉缭一起来见秦王,李斯问:“大王意欲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乎?”
  秦王政道:“寡人朝思暮想,正为此也。爱卿有何良策?”
  李斯道:“六国虽弱,但强弩之末犹可穿鲁缟,秦灭六国并非指日可待,一举并吞,须逐个攻之。为保旗开得胜,再及其余,当细审六国之强弱态势和山川地理形势,先弱后强,先易后难。”
  秦王政道:“此言得之。但不知应先攻何国?”
  尉缭看了看李斯,说:“我二人以为宜先攻赵。”
  秦王政道:“赵国拥有诸多强将,且常与魏、韩、楚等国联合,为秦之劲敌,何谓弱也?”
  尉缭道:“赵国虽多良将,但长期不合。先前名将廉颇因受赵王猜疑而奔魏,剧辛降燕后被庞煖杀死,足见赵国将领间矛盾重重,很难合力统兵。此外,赵与燕也以邻为壑,常相攻伐,北方匈奴也不断入侵,赵国不仅要筑长城以防,而且还分重兵在北边防守。如此看来,赵国虽有强兵劲卒,却正处于弱势,我可乘机而攻之。”
   txt小说上传分享

攻赵灭韩(2)
李斯道:“尉缭所言极是。赵国势虚宜攻,此天助我也。秦国不仅得天时,尚有地利。我挥师东向必经此三条要道:一是成皋要道,此通道由成皋至函谷关,中原各国每次合纵攻秦或秦东出中原均多经此道;二是夏路要道,此道经伏牛山、南阳隘口,向东南可达下蔡、居巢;三是井陉、孟门要道,此道为通燕、赵、齐之要道。这三条要道都已被我控制,有此优势,大兵可动矣!”
  秦王政道:“二卿之见,甚合寡人之意。有二卿相助,一统大业断无不成之理!”
  接着,秦王政又与二人商议起如何进攻赵国。李斯、尉缭献计说:“当今燕、赵两国不和,莫如派间谍携重金前往进行离间,待燕、赵战起,再借口援燕抗赵,进攻赵国。”
  秦王政以为此计甚好,便从臣僚中物色人选,离间燕赵。很快,便有一个叫姚贾的客卿主动请战,要求前往。秦王政很高兴,让他穿上王衣,佩以王剑,即刻赴赵。姚贾出使后,用重金买通了燕、赵权臣,制造并挑起了两国的矛盾,促使两国以兵戎相见。待燕赵交兵之时,秦王政则依照李斯、尉缭之计,开始了对赵国的进攻。
  此时正是秦王政执政的第十一年(公元前236年)冬天,秦王政派大将王翦、樊於期、杨瑞和分率三路兵马,从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赵。王翦所率的一路秦军顺利地取得了赵国的河间六城,接着又占领了邺、安阳。这时,赵国的军队正在庞煖率领下向燕进军,先后取得了狸、阳城,可是在它的后面,上党郡和河间地区却全被秦军占领。
  捷报传到咸阳宫,秦王政大喜,传令前方将士勿骄勿躁,乘胜进击。因为秦王政认定秦军势在必胜,赵国灭亡有日,所以,他并不把攻赵之事放在心上。这日,他闲来无事,随手从书阁中取下两册书简,读了起来。
  这是一篇题为《 孤愤 》的文章。文中说,群臣之中有智术之士和能法之士:智术之士,目光远大,明察事物,故能识破阴谋;能法之士坚决果断,刚劲正直,故能打击奸邪,遵循法令办事,按法令履行职务,这是那些窃居要职的贵臣远不及的。贵臣无视法令专断独行,破坏法制牟取私利,损耗国家便利私家,其力足以控制君主。智术能法之士被国君信用后能识破贵臣之奸行,使贵臣受到制裁,智法之士与贵臣是不可两存的仇敌……
  此文语言铿锵有力,论理精辟深刻,文气挥洒自如,以强烈的愤懑揭露了被称作“当涂之人”的不法权贵的恶行,表现了与其势不两立的决心。秦王政读着读着,不禁想到前些时候吕不韦和嫪毐之徒独揽朝政、横行不法的往事,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拜读恨晚。他想,要是早些读过此文,决不能让秦廷的“当涂之人”如此长久地擅权乱政!
  接着,秦王政又读到另一篇叫做《 五蠹 》的文章。此文对儒家仁政、礼治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和批判了破坏法制、危害国家的社会势力,把儒者、游侠、纵横家、患御者(逃避服兵役的人)和工商之民称为“五蠹”,主张坚决予以清除。文章还分析了古今社会的变迁,论证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道理,提出了社会的一切政治措施都要适应当时的情况。文章写道: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执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谓之王资……”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是何等高明的见解!这一主张不正是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为之奋斗的目标吗?秦王政觉得此文写得句句在理,不禁拍案叫绝,赞叹不已:“妙!妙!真乃天下妙文也!”
  话音刚落,谒者小声入报:“启禀大王,李客卿求见。”
  秦王政放下书简,兴奋地说:“请!”
  李斯是来向秦王问安的,他一眼看见案上的书简,问:“大王日夜操劳国事,还有闲暇读书么?”
  

攻赵灭韩(3)
秦王政道:“读书与治国皆不可偏废。读书能明理,读书可益智,卿不以为然否?”说着指着案上的书简说:“这两篇妙文更使寡人茅塞顿开,获益非浅!此为文之人堪称奇才,若得见此人,与其朝夕相处,死无憾矣!”
  李斯道:“是何好文章令大王如此倾倒,赐微臣一阅如何?”
  秦王政遂将书简递给李斯,李斯草草地看过,笑道:“我道是何妙文,原来是我同窗好友的韩非所作!”
  “韩非?”
  “正是。此人现在韩国,怀才不遇,闭门著书。此文便是因力谏韩王而不得信用,痛心疾首,悲愤而作。”
  “原来如此,你怎不早说?快为寡人召此贤士前来,寡人重重有赏!”
  李斯笑道:“韩非世代在韩,对故国一往情深,他是不会轻易离韩来秦的。不过,若要得韩非,臣倒是有一妙计……”
  “何计?”
  李斯走近秦王政,如此这般地低语起来……
  二
  韩非是在他的老师荀卿死后离开楚国兰陵回到韩国的。在此之前,他一直在荀卿门下,一边敬聆教诲,一边侍奉尊师。荀卿以八十多岁的高龄离开人世后,韩非悲痛万分,以为荀师既死,天下无人可师,因此再不愿久留兰陵,以免睹物思人,更添惆怅。他生命的下一个停留地选择了故国韩国。他立志报效国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以不负所学,不负荀师。
  五年前的一个秋日,韩非回到韩国都城新郑。初回故国,他感到一切都是那么可亲,但是,都城中的萧条冷清、贫穷落后,以及百姓们那菜色的脸上表现出来的哀怨情绪,却使韩非忧心忡忡。出自强烈的报国愿望,他贸然前往王宫,拜见了韩王安。
  韩王安是一个平庸无能的国君,他既无治国之才,也无奋发图强之志。面对咄咄逼人、虎视眈眈的秦国,他得过且过,安而忘危,对于本国地狭人少、物产贫乏的现状也不思改革进取。当韩非怀着一腔热望为复兴韩国出谋划策之时,韩王安竟不以为然,甚至心不在焉。他不相信韩非能有什么回天之力、治世良方,他也看不起韩非其人,觉得他不过是个舞文弄墨的读书人,相貌平平,一副凡夫俗子的模样,说话还有些口吃,这样的人能有什么本事?   因此,他对韩非很冷淡,使韩非扫兴而去。
  此后,韩非又接连上书进谏,痛切地指出韩国江河日下的现实,力主兴利除弊,自立自强。然而,每一道上书都如泥牛入海,韩王安根本不予理睬。几次碰壁之后,韩非失望了。他既愤怒于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