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在 20 世纪前半期,地主正在积累生产的增长份额。事实
上,有限的可用资料表明,租佃率甚至略有下降,在政治混乱时期,地主收
租常常有困难”。②
1937—1949 年间,民心确实变了,但甚至在那时主要也不是因为在没有
严重的天灾人祸的情况下,经济不能支持中国人口维持一般的(和低的)生
活水平。1952 年的产量已经恢复到 1949 年以前的最高水平,迅速的恢复几
乎完全靠的是一个新的和有效的政府在恢复现有企业的生产方面取得的成
功,而不是靠新的投资。就 1949 年之前的 40 年的其余部分来说,20 年代和
30 年代初的内战、干旱(例如 1920—1921 年在华北)、洪水(例如 1931 年
长江的洪水),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确实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公共福利,但不一
定是他们的物质福利,这是一个真正重要的区别。在政治混乱和战争造成的
人身极度不安全的情况下,收入即使略有增加也是一种可怜的补偿,相反,
如果有更多的个人和国家安全,即使很低但却稳定的人均收入也可能受到欢
迎。
























① 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1933、1936 及 1946》,《社会科学杂志》,9。2(1947 年 12 月),第 12—
30 页,估计 1946 年的国民收入比 1933 年低 6%(按照 1933 年物价)。关于上海工人,见 A。多克?巴尼特:
《共产党接管前夕的中国》,第 78—80 页;关于 1937—1949 年华北的农村经济,见拉蒙?H。迈尔斯:《中
国的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 年》,第 278—287 页;关于战时中国未被占领地区
和战后的通货膨胀,见张家璈:《恶性通货膨胀:中国的经验,1939—1950 年》,第 59—103 页。
② 珀金斯:《中国 20 世纪经济的增长与结构变化》,第 124 页,引迈尔斯:《中国的农民经济》,第 234—240
页,和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 5 章。



工业

在讲述清末的中国经济时,我们注意到在 1895 至 1913 年间,至少有 549
家利用机械动力的制造业和矿业企业是由中国民间和半官方创办的。这些企
业的创业资本共计 120288000 元。①此外,同一时期开办的 96 家外国所有和
40 家中外合资的企业,拥有创业资本 103153000 元。这当然只是一个粗略的
估计,根据的是当时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资料。
不包括现代矿业但包括兵工厂和公用事业的两张相似的表,表明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时期华资现代工业的可以看出的增长。第一张表指出
在 1913 年有 698 家工厂,拥有创业资本 33O824000 元,工人 270717 名,第
二张表则指出在 1920 年有 1759 家工厂,拥有创业资本 500620000 元,工人
557622 名。②欧洲列强由于集中注意力于战时生产以及运输船只短缺,减少
了对中国的出口,从而为华资工业的扩大提供了一个机会。尽管及早发出了
设备的订单——生产资料仍主要来自国外——但大多数新工厂的开业不得不
等到战争结束和订购的机器实际到达。
在民国的头十年中,外资和中外合资的企业也有增加,但在 1914 至 1918
年间,直接投资很少。最大的增长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后,当时,
举例来说,1918 和 1922 年中国修订关税,提高日本向中国出口的细纱的进
口税,诱导日本在中国开办新纱厂。
同清末中国人开办的和外国人开办的工厂一样,20 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开
办的工厂(和矿场)大都集中在上海、天津,以及江苏、辽宁、河北、广东、
山东和湖北的一些地方,就是说,主要在沿海和长江流域各省。①
中华民国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工业普查,是 1933 年经济统计研究所的
调查者们在刘大钧的领导下进行的。它根据的是直接从工厂经理收集来的统
计资料,除了不包括外资公司以及满洲、甘肃、新疆、云南、贵州、宁夏、
青海、西藏和蒙古(除了满州,现代工厂的数目都不值一提)外,被认为相
当可靠。刘大钧 1937 年发表的调查,记录了 2435 家华资工厂,资本 406926634
元,总产值 1113974413 元,雇用工人 493257 名。②这些工厂集中在沿海省份,
特别是上海,在被调查的工厂中占 1186 家。在 1933 年,华资工厂 80%以上
设置在东部和东南沿海各省,以及满洲的辽宁;如果把外资企业也算进来(它
们当然限于条约口岸),这个比例还要高。
巫宝三在其对中国 1933 年的国民收入的研究中,对刘大钧的调查作了补
充,即增加了对在中国本土的外资工厂、满洲和其他被略去的省份的工厂的
估计。他的修订过的估计,工厂总数为 3841 家(华资 3167 家;外资 674 家),
总产值 2186159000 元(中国:1415459000 元;外国:770700000 元),雇用
工人 738029 名。③


① 费惟恺:《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1870—1911 年》,《剑桥中国史》,第 11 卷第 1 章。
② 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第 55—56 页。
① 南开经济研究所:《南开统计周刊》,4。33(1931 年 8 月 17 日),第 157—158 页。
② 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工厂”,按照 1929 年的“工厂法”规定为采用机械动力、雇用工人
30 名以上的企业。
③ 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年》,卷 1,表 1 — 2,在第 64 页后;表 5,第 70—71 页;增加的
资料在《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修正》,《社会科学杂志》,9。2(1947 年 12 月),第 130—136、144—147



表 4  现代工业的产量与就业,1933 年

总产值( 1933 年,百万元)          工人数( 1000 )



生产资料
中国本土
华资


外资 满洲 总计
中国本土
华资


外资 满洲 总计
木材
4.4
5.6
11.6 21.6
1.2
1.5 2.3
5.0
机器,包括运输设备
黑色金属和金属制品
55.4
29.4
9.9
1.4
27.2 92.5
18.1 48.9
45.7
15.5
5.2 14.4 65.3
0.4 11.8 27.7
小电气设备
1.3
0.8

2.1
0.7
0.3

1.0
石头、粘土和玻璃制品
44.5
1.6
9.7
55.8
34.7
1.1 8.9 44.7
化学药品和化学制品
58.5
10.0 19.1 87.6
5.6
2.4 4.2 12.2
纺织品
15.3

1.6
16.9
4.3

0.4
4.7
革制品
37.0
8.1
1.0
46.1
4.5
0.9 0.7
6.1
纸、纸制品、印刷品
72.0
10.7
3.4
86.1
42.0
3.6 0.8 46.4
硬币
41.0


41.0
0.2


0.2
总计
生活资料
358.0 48.1 91.7 498.5 154.4 15.4 43.5 213.3
木制品
金属制品
1.2
12.6
0.5
1.4
0.9
1.6
2.6
15.6
0.5
4.4
0.2 0.8
0.5 0.7
1.5
5.6
小电气设备
瓷器和陶器




续表
11.9
1.5
7.2
0.2
0.1
0.7
19.2
2.2
5.9
1.3
2.7


1.9
8.6
3.2

 总产值( 1933 年,百万元)            工人数( 1000 )
中国本土
中国本土


化学药品和化学制品
华资
65.3
外资
17.2
满洲 总计
4.4 86.9
华资 外资 满洲 总计
38.4 7.3 4.9 50.6
纺织品
605.4 257.8 70.6
933.8 380.1 104.7 38.8 523.6
被服
101.1
4.6
3.4
109.1 101.7 2.0
3.5 107.2
皮革和橡胶制品
36.2
2.2

38.4
15.1
0.7

15.8
食品
436.3
39.1 158.7 634.1
51.2
8.6 21.6 81.4
烟草制品、果酒、酒 124.9 117.3 36.0
278.2
20.3
19.0 8.4
47.7
纸制品
杂品
2.9
13.5
0.5
1.3
7.9
0.7
11.3
15.5
1.8
8.1
0.2
1.8
4.7
0.7
6.7
10.6
总计
合计
1412.6 449.3 285.0 2146.9 628.8 147.7 86.0 862.5
1771.4 497.4 376.7 2645.4 783.2 163.1 129.5 1075.8





页,它结合了汪馥荪的估计:《战前中国工业生产中外厂生产的比重问题》,《中央银行月报》,2。3(1947
年 3 月),第 1—19 页。



*100 名工人以下
资料来源: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陆的经济》,第 142—143、426
—428 页。
刘大中和叶孔嘉在表 4 中对刘大钧的调查作了进一步修订,它列出 1933
年中国现代工业部门几个分支的总产值和工人数目。在中国本土和满洲的运
用机械动力从事制造业的企业,不计每家企业的工人数目,在 1933 年创总产
值 2645400000 元,雇用工人共 1075800 名。与刘大钧和巫宝三对照,刘大中、
叶孔嘉的估计尽管不包括公用事业,但总数实际上较高。产生这个结果的部
分原因是他们对工厂下的定义较为宽泛,对满洲有更多的报道,以及他们利
用资料,而不像刘大钧那样为棉纱、棉布、水泥、生铁和钢铁的数据作调查。
对于 1949 年之前剩下的年份,得不到可以精确地比较的数据,特别是没
有关于总产值的数据。国民政府经济部在 1937 年报告,当年有 3935 家工厂
(不包括矿场,但包括公用事业和兵工厂)根据工厂法在该部注册。它们雇
用工人 457063 名,有创业资本共计 377938000 元。①在 3935 家工厂中,有
1235 家(30%)设在上海,2063 家(52%)设在沿海省份,637 家(17%)
设在内地。纺织和食品业占注册工厂总资本的 55%。不清楚在 1933—1936
年间,世界性的萧条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相当大的战争破坏、生产下
降,以及 1937 年后在日本占领下的上海、天津、武汉这样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