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大陆工业生产指数,(1912—1949 年)
表 6
(15 种商品; 1933 年=100)























① 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处:《我国钢铁、电力、煤炭、机械、纺织、造纸工业今昔》,第 148—149 页;《中
国近代工业史资料》,3,第 1051—1074 页。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续表




产品总值
11.9
15.6
20.1
22.5
24.0
26.9
27.8
34.1
40.2
42.4
34.7
41.6
46.9
55.7
59.0
66.6
72.1
76.9
81.6
88.1
91.6
100.0
103.6
109.7
122.0
96.0
76.2
88.2
94.1
109.2
115.7




净增值
15.7
19.2
24.0
26.1
27.7
32.0
32.2
36.9
42.9
42.4
39.0
45.6
50.5
60.1
61.0
66.3
70.5
75.2
80.1
86.5
90.3
100.0
106.8
119.5
135.0
112.3
104.1
120.7
137.6
161.2
176.1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产品总值净
105.6
91.8
62.0
90.7
115.1
96.7
105.6




净增值
157.1
140.9
94.1
93.6
116.8
101.1
119.2



资料来源:约翰?K.张:《共产党统治中国的工业发展:计量分析》,
第 60—61 页。

映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工业明显扩大(1912—1920 年,13.4
%),随后是 1921—1922 年的战后衰退。从 1923 到 1936 年,平均增长率为
8.7%;1912—1942 年为 8.4%;而 1912—1949 年整个时期——因为 1949
年是一个低年份——为 5.6%。因此,在战前的典型年份,中国现代工业和
矿业产量如果用 1933 年的物价计算,以给人深刻印象的 8—9%的增长率在
增长。①
然而,正如表 2 中刘-叶的国民收入估计所表明的,工业,包括传统工业,
在中国经济中只占一个小位置,而在广义的工业部门里,现代的工厂生产因
手工业而显得不重要。在 1933 年,中国的工厂、手工业、矿业和公用事业的
联合产量,仅构成国内净产值的 10.5%。手工业产量占工业部分的 67.8%;工
厂占 20.9%;矿业占 7.0%;公用事业占 4.3%。在估计为 4691 万的全部非农
业工作人口中,有 1213 万(25.9%)受雇于手工业,113 万(2.4%)受雇于
工厂,77 万(1.6%)受雇于矿场,4 万(0.09%)受雇于公用事业。尽管张
的估计有 8—9%的年增长率,但这个增长的起点是很低的,结果,在民国时
期的 40 年中,整个部门在国内生产中所占比例基本上没有变化。不过,说中
国 30 年代的现代工业部门小,只是与当时的发达经济比较而言。例如,若与
1895 年时的日本相比,它既不是不足道,也不是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整个看来,手工业在工业部门所占的相对份额,在 20 世纪 30 年代无疑
比在 1850 或 1912 年少(见表 3)。当然,在 19 世纪中叶,中国根本没有现
代工业,甚至在 1912 年,它也只是一棵嫩芽。表 7 概括了刘-叶关于 1933
年手工业在各种工业的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的估计。考虑到与工厂产品比较,
在可以得到的资料中对手工业生产的概括不完全,这样,对所有的工业来说,
64.5%的平均数确实是太低了。①刘和叶根据就业和每个手工业工人的增值作
出的补充估计,实际上表明 1933 年手工业在总增值中所占份额接近 75%。
到这里,比较确实的数据资料就结束了。经常有人断言,在鸦片战争之
后的一个世纪中,由于进口外国货和国内华资及外资现代工业的产品的竞



① 约翰?K。张:《共产党统治前中国的工业发展:计量分析》,第 70—74 页。
① 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修正》,第 137—142 页,表明手工业的净增值为所有的工业的 72%,
但根据的“工厂”是这样定义的:雇用 30 名以上工人的企业,并使用机械动力。



争,传统的手工制造业一直在下降。②在满洲,如前面指出的,可能是这种情
况,即工厂工业的增长以牺牲“小型的”(即手工业的)工业为代价。但就
整个中国来说也是这样吗?有关这个问题的片断资料更适合这样的结论:在
绝对数字上,手工业产量总体上不变,比起刚提到的悲观看法来甚至还有增
长。
在 14 类产品中手工业生产
表 7     占总增值的百分数,1933

产品
木材和木制品
机器,不包括电机
金属制品
电器
运输设备
石头、粘土和玻璃制品
化学制品
纺织品
衣被和编织品
皮革和类似制品
食品
烟草、果酒和酒
纸和印刷品
杂品


95.5
31.3
12.1
0.5
69.4
67.8
22.5
46.1
66.5
56.2
90.1
30.2
55.9
63.7



资料来源: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陆经济》,第 142—143 页,表
38—;和第 512—513 页,表 G-1。

问题变得复杂,在于用什么样的定义去界说“手工业”和各种手工业之
间实质上不同的经历,以及大多数解说者据以谈他们的看法的几次实地调查
的时间选择。与家庭单位无关的城市或半城市手工业作坊或手工业工场,至
少从唐代起就出现在中国的经济中了。不过,用就业和产量来衡量的它们的
重要性,至少在 1912 年以前,并在较小但未确知的程度上,在随后的 40 年
中被农村和城市的单个家庭的手工业生产所掩盖了。①例如,这是可以想象
的,曾经基本上是一种农家手工业的手工纺纱的绝对产量在 20 世纪下降了,
而全部或部分与此对应的,是在许多手工业作坊中有了新的就业机会,这些
手工业作坊是在日益增长的对外贸易和工厂生产的刺激下出现的。这些小型
工厂,特点是雇用很少的工人,没有机械动力,为出口的农产品加工(如轧
棉和缫丝),或作为分包者向现代工厂供应零配件,或冒险仿制比较粗糙和




② 这个意思包含在彭泽益对资料的编排中,见他编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 年》,有价值
的文献尚未被充分挖掘出来。
① 见费惟恺:《经济趋向,1870—1911 年》,《剑桥中国史》,第 11 卷,第 1 章。



便宜的工厂制品(如纺织品、卷烟、火柴和面粉)。①所以,中国初期工业化
的一个重要部分,跟日本一样,采取的形式不是完全照搬外国的模式,而是
适应中国具备的生产要素,其特点是高劳资比。
有些手工业没有经受住竞争。进口的煤油几乎代替了点灯用的植物油。
在 20 世纪头 25 年中曾经是繁荣的丝织业,从 20 年代末开始衰落,原因很多:
日本人的竞争,1931 年后失去像满洲这样的市场,人造丝的出现,以及国际
市场普遍不景气。②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茶叶出口下降,也许说明茶叶
工业遇到了困难,尽管我们不大知道国内需求的变化。不过,无论是丝或是
茶的情况,都不是说从 19 世纪起有一个简单的直线下降,原因是手工业产品
被工厂产品所取代。
至于棉纺手工业,我们可以谈得更具体些。布鲁斯?雷诺兹发现,手工
纱的绝对产量及其在纱的总供应量中所占份额,在 1875—1905 年间急剧下
降,然后下降放慢,直到 1919 年,随后又急剧下降,直到 1931 年(表 8)。
③对照之下,手工编织在 1875—1931 年间所占的相应份额虽然下降,但在这
半个世纪中,以平方码计算的总产量实际上增加了。在需求方面,这种坚挺
的现象是由于存在手工织的布和机器织的质量更优良的布的部分地分立的市
场;典型的手工织的布是用进口的和国内机器纺的
表 8    棉布供应的来源,1875—1931 年(百万平方码)




工厂产品
进口货

1875



457


(%)

21.8

1905


27
509


(%)
1.1
20.2

1919


158
787


(%)
5.8
28.7

1931


831
300


(%)
28.2
10.2
手工业品 1637

78.2

1981

78.7

1798

65.5

1815

61.6

总计


工厂产品
进口货
2094
1875

12.4
100.0



1.9
2517
1905
90.2
304.3
100.0


11.5
38.6
2743
1919
297.6
178.5
100.0


36.8
22.0
2946
1931
966.9
-76.0
100.0


90.9
-7.1
手工业品 632.3

98.1

393.2

49.9

333.6

41.2

173.3

16.3

总计 644.7
100.0
787.7
100.0
809.7
100.0
1064.2 100.0



资料来源:布鲁斯?劳埃德?雷诺兹:《贸易和外资对工业化的影响:
中国的纺织品,1875—1931 年》,第 31 页,表 2.4。



① 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 年》,2,第 331—449 页。
② 见李莉莲:《江南与丝出口贸易,1842—1937 年》(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1975 年),第 234—273
页。
③ 雷诺兹通过很不相同的路子得出的 1875 和 1905 年的结果,与我的估计很接近,见我的《中国的手工和
机器棉纺织品,1871—1910 年》,《经济史杂志》,30。2(1970 年 6 月),第 338—378 页。我在这里用
了他的数字而不是我自己的,因为它们是对 1875—1931 年整个时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