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宦官-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古里、忽鲁谟斯等十七国。他分出的部分船舶到古里国时,适逢该国派人到###教圣地麦加朝圣,郑和派了七名翻译同往,来回一年。郑和回国时,偕苏门答腊等十国使节至京,进行友好访问。
  郑和七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所到之处,不下三十七国,南至爪哇,北抵麦加,西达赤道之南的非洲东岸。他是头一个非洲赤道以东海岸的发现者。在世界航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航海家地亚士、哥伦布、达伽马在惊涛骇浪中冒险航行,都比郑和的第一次下“西洋”要晚八十年至九十年以上。郑和是世界航海史上杰出的先驱者。郑和的舰队,给南洋各国和印度洋诸国带去大量金银、钱币、丝绸、瓷器、铁器、铜器,同时也给中国带回各国的特产,包括奇珍异宝、香料、染料等。一些花木,如海棠花,以及西域画,也带回国内[7]。凡此种种,都使当时的中国人大开眼界,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
  当然,郑和所进行的贸易是朝贡贸易,并非近代意义上纯商业性的贸易,主要意在扬国威,搜求价格昂贵的消费品。因此,七下“西洋”的耗费,也是惊人的,有条史料说:“三保太监下西洋,赍银七百余万,费十载,尚剩百万余归。”[8]那么,郑和花去的航海费用,近六百万两银子。但是,据已故明代经济史专家梁方仲教授研究,从洪武二十三年至成化二十二年,明朝生产的白银总量,共约三千万两,[9]下西洋竟用去六百万两!这对明王朝来说,是何等沉重的财政负担!所以这种政治泡沫,注定不可能持久。也惟其如此,后来至成化间,“朝廷好宝玩”,宦官中有人讨好皇帝,说宣德时三保太监下西洋,“所获无算”,皇帝心动,遂派了一个宦官到兵部去查当年郑和的航海档案,车驾郎中刘大夏找到这批档案后,却偷偷藏起来,对兵部尚书项忠说:“三保下西洋时,所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以万计,纵得珍宝,于国何益?此大臣所当切谏。旧案虽在,亦当毁之,以拔其根[10]。”其他大臣也纷纷上疏反对,宪宗朱见深终郑和墓于打消了重下“西洋”的念头。到了万历时,有人竟将沿海的“寇盗复起”,也归罪到郑和下“西洋”引出来的结果[11],那是荒谬不值一驳的。
  

一、郑和(3)
郑和死于何时何地,历来有争议。从明天顺元年的《非司庵香火圣像记》一文看来,郑和死于第七次下西洋的归国途中,即宣德八年(1433),在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Calicut)。
  

二、王彦
明朝宦官祸国,在历史上是很突出的。明朝对宦官的信用,虽然在洪武年间已一再出现,但开始全面地、放手地使用宦官,则是在永乐年间。明成祖信任、重用宦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有些宦官在“靖难”时曾立下军功,帮助了他篡位开国,所以《明史·宦官传》之序中,说“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后遂多所委任”。由此看来,狗儿是屡立军功,并因此“得幸”的一个代表人物。但是,在《明史·宦官传》中,没有他的传。他的名字见于“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后遂多所委任”这一句,但无事迹记载。在尹守衡《明史窃》的《宦官传》中,有“当靖难初,内官将兵者数人,有狗儿最敢先登……(永乐)八年,都督谭青等营内,有内官王安、王彦、三保、脱脱;彦即狗儿,靖难后所赐名也。”但亦无具体事迹记载。焦《国朝献征录》之《寺人》,有一些《明史》无传的宦官的小传,但亦无狗儿的传。一个这样重要的人物,而史籍缺载,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原因在哪里?史家各有揣测。但因此事不属本文范围,故这里不涉及。下面仅就我们所看到的有关资料,勾勒一个王彦的小传,暂补空缺。
  王彦(1372?—1445),原名王狗儿,永乐时,成祖赐名王彦。尚宝监太监。建州松花江人,女真族。其父萨理蛮在明初率部属归附明太祖,并从征有功。王彦则侍从燕王于藩邸。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时,王彦常在军中担任前锋,屡立战功。如建文二年(1400),朱棣在山东与盛庸对阵时,命都指挥朱荣、刘江,与内官狗儿率精骑三千夜袭。这次战役取得了“破其营,杀数千人,获马三千匹”,并俘获高级将领多人的战绩。建文四年(1402),在淮河流域的争战中,王彦或者与都督陈文筑桥济渡,或者与都督张武随朱高煦突击明廷的军队,与燕王胜利会师;或者在渡淮时与丘福、朱能率骁骑突袭敌营,取得了“尽获其战舰济师,驻南岸”的辉煌战果[12]。
  朱棣即帝位后,为了稳定对东北的统治,在大约是永乐五年(1407)时,特派武功声威远播,比较熟悉东北情况的王彦镇守辽东,王彦遂成了首任辽东镇守太监,从此镇守辽东长达30年。成祖敕谕他的任务是:“与总兵官一同镇守辽东地方,整理城堡,操练军马,抚恤士卒,防御贼寇,遇有敌情,相机战守。凡一应大小事务,悉与总兵、巡抚等官计议而行。”并要“兼管神铳,与总兵等官相机使用”。还特别敕谕,“汝为朝廷内臣,受兹委托……务使地方宁靖,边人安业,庶称任使。”[13]所以给他的权力很大,职责也很重。
  王彦在镇期间,除日常工作外,还曾护送朝鲜世子李入明朝朝觐。成祖数次远征大漠时,王彦都参与了作战行动,以永乐八年(1410)五月为例,成祖指派王彦参加军事行动,即达十次之多。永乐十二年(1414),王彦又随成祖出征瓦剌,这次他的哨马联络工作没有做好,成祖严厉斥责他“论尔之罪,重如泰山,是尔自取杀身之计”。但是,尽管如此,成祖仍然重用他。[14]永乐十五年(1417),成祖巡视北京,亦是命他“随驾”保护。此外,他还曾经调动六千个民到黑山开金矿,但是,三个月只得金八两,只好停采。[15]
  仁宗即位,由于王彦与汉王朱高煦关系密切,又是曾与汉王一起诬陷太子朱高炽(即仁宗)的权宦黄俨的侄子,所以,为了防止他变成地方势力,将王彦召回北京。但是,宣宗时,由于王彦镇守辽东日久,情况熟悉,责任重大,不易找人替代,只得仍让他镇守,而且对他更恩宠抚慰。
  王彦有妻吴氏,并拥有田园、盐引、奴仆、马匹等财产[16]。
  王彦奉佛,任辽东镇监时,借迎送朝鲜之机,多次向他们大量索取厚纸,用以抄写佛经。又在辖区内大肆修缮和兴建佛寺,如重建普陀寺、端寂寺、兴福寺、天宁寺、仙宁寺,创建双峰寺、福田寺、玉泉寺、崇兴寺、普慈寺。正统年间调回京师后,以自己年将七十,为了“生有重信,没有所依归”,他又请求在昌平县桃谷口兴土木建寺,并得到允准。所建寺颇具规模,有三世佛殿五间,四壁均绘画诸天梵像。后有祖师二殿,天神护法各有所栖。有禅舍、斋堂、方丈室。左右有钟楼、鼓楼。后有藏经阁,内藏金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六百卷。正统五年(1440)寺建成后,敕赐号“广宁”,寿藏亦在其中。大学士杨荣还为之撰《敕赐广宁寺记》。[17]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昌盛
昌盛(1381—1438),神宫监太监,贵州都匀长官司人,可能是苗族或彝族人。
  昌盛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入宫,时年十一岁,虽然年纪小,但侍奉太祖小心谨慎,甚得恩宠,所以成祖即位,立刻升他为长随奉御。
  昌盛日在成祖左右,应对得宜,因此经常受到夸奖。永乐初年,交刚刚平定,需处理的问题很多,成祖屡屡派他前往办理,八次往返,都没有出现大的差错,成祖更加信用他。永乐十年(1412),成祖派他侍候皇太孙朱瞻基,就是后来的宣宗。昌盛侍奉朱瞻基十四年,小心谨慎,恪尽职守,所以仁宗很器重他。
  宣宗即位,为奖赏昌盛多年来的辛劳,立即提升他为神宫监太监。宣宗每次御驾亲征或到此方巡视,都由他前导,处处表现出对他的信用。
  宣德二年(1427)到八年(1433),宣宗多次派他与朝鲜籍的宦官尹风、白彦等人作为皇帝的特使,出使朝鲜,为他选取处女、善烹饪的妇女和海东青、土豹、海味等等。选处女的事,虽然在永乐时已开了先例,但毕竟为儒家礼法所不容,永乐时也只能以“贡药材”、“贡白纸”为代号,遮掩朝臣耳目,因此这时为了避免朝臣弹劾,他们都将这些进贡托称是“贡马”,以致朝中大臣鲜有知者。但是,这些事在朝鲜《李朝实录》中,都有详细记载。
  昌盛事迹在明代史籍中记载不多,而且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在礼部尚书胡撰的墓志铭中,对他评价尤其高,说他“性行纯诚”,“累使朝鲜皆能宣布王化,使夷人悦服,朝贡者接踵于道”[18]。但是,在《李朝实录》中,记下的却是昌盛的另一面。
  据《李朝实录》载,宣宗二年(1427),昌盛首次出使朝鲜时,便露出了贪财嗜利的一面,除了得到国王的赏赐外,还求索各种珍贵的土特产,以致“赏赐之柜但六,自己之柜百余”。[19]又恣行无礼,“辄鞭笞朝臣”[20]。所以李朝世宗说他“虽俘处女、假犬为名,实为谋利而来”。但朝鲜君臣畏惧明廷,认为这些宦官品质恶劣,难以理喻,又怕他“妄诉朝廷……为异日之大患”,所以不敢和他们相争,只有“忍辱,优待以遣”。于是昌盛更放肆地盗窃朝鲜官员珍宝,所过州县见有美物即取之,又随意夺民间马匹……来去自如,而朝鲜官员对他亦无可奈何。
  对于这些情况,宣宗后来亦略有所闻,所以宣德四年(1429)曾谕李朝世宗:“朝廷遣人至王国中,王待以饮食足矣,毋遗以物。”并安慰他们说:“王父子敬事朝廷,多历年岁,逾久逾笃,朕所深知,非左右近习所能间也,王无虑焉。”[21]但是,这谕旨并未能堵住昌盛的贪欲,在宣德五至八年(1430—1433)他一再出使朝鲜,为宣宗索取海青、黄白鹰、土豹,并为辽东都司传诏换易耕牛时,都因为收不到大量贿赂的礼物,而“故为侵逼之计”,给朝鲜制造种种麻烦,让他们防不胜防。以至朝鲜抨击他为人“谲而不正”、“但求自己之私事”,从而通过昌盛等宦官在朝鲜的种种行径,评论明朝的政治:“自古天下国家之乱,由于宦寺,奉使而来者皆此辈也,则上国之政可知矣”。[22]所以《墓志铭》说他“内外驰名”,但实际上他驰的是恶名,他的行径损害了明朝的形象,已经给中朝关系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四、兴安(1)
兴安(1389—1459),安南贵族的后裔,幼年受过中华文化的教育,通文义。由于出身高贵,有学识,永乐五年(1407)被英国公张辅阉割了带回中国,送入明宫,当时他十八岁。
  兴安进宫后,历事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帝。宣德元年(1426)升长随奉御,掌管库藏出纳。宣德九年(1434)王景弘等下西洋归来,携回的宝货就是由兴安验收的。正统二年(1437),被差往苏、松、扬、泰各州清理盐法,兼选军士,并清理地方的疑案。由于诸事处置得当,回朝后被晋升为左少监,不久又升太监。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