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晦每次皆唯唯答应,就是不见他有什么动作。”
杜如晦道:“谢陛下关心,臣今后定遵旨修养身体。
然臣也是多年养成的性子,遇到事情若不将其弄个水落石出,就难以成眠。
臣知道这不是长法,奈何事情太多,心里总是放不下。
不过能替皇上办事,每日心情甚好,亦足以抵偿了。”
李世民走出门外,仰望天空,此时正是初秋天气,碧空澄澈,空气劲爽。
他有感而发道:“诸位理政之余,经常到庭间闲步走走,也是好的。
如晦,你要切记此点。”
温彦博道:“陛下关心臣子,我们心存感激。
亦望陛下不可太过忧劳,保持龙体康健,即是天下的福音。”
君臣在这里惺惺相惜,各自嘱咐对方要注意身体,只有魏征不爱随大溜。
他眼珠一转,问道:“陛下,臣昨日见内仆局已经备好车乘,言说陛下欲幸终南山狩猎。
臣今日又见内仆局偃旗息鼓,听说是陛下已罢幸终南山之意。
不知道陛下缘何两日间就改了主意?”
李世民听后先是一愣,既而笑道:“不错,朕昨日确实欲往终南山狩猎。
至于后来停发此行,终归是怕魏卿再来谏诤。
嘿,你的消息蛮灵敏嘛。”
魏征觉得李世民的举动令人纳闷,才忍不住来问原因。
没想到李世民不去狩猎,竟然是怕自己来说他,不由得百感交集。
他愣了一下,叹道:“陛下这样说,倒使臣凭空生出些畏惧之心了。”
“你素爱谏诤,又不畏逆鳞。
朕现在悟出了道理,事先终止,免了你一番谏诤,你又缘何生什么畏惧之心呢?”
擢房杜左右仆射 整吏治京官并省(12)
“臣所谏皆为匡君臣之失,并非想事事与人作对。
陛下,臣以前说过让陛下克制己欲,是从大处着眼。
眼下正兴农事,偏又遇到灾异,若这个时机出外狩猎,委实不是时候。
陛下能从大节,罢狩猎之议,确实为明君。
陛下刚才劝诫臣下的话,也应该对照自身。
伏愿陛下不可一味沉溺于国事之中,日常加强锻炼,亦为魏征所愿。”
一向言语率直的魏征说出这样充满温情的话,令李世民大为感动。
他扭头看了众人一眼,重重地点点头,说道:“朕知道了。”
开科举学子竞才 抗天灾刺史立功(1)
眼见会试日期一日日临近,房玄龄和杜如晦开始忙碌起来,褚亮现为吏部尚书,自然也不能清闲。
唐代学校以官学为主,私学为辅。
官学中又分为两类,即中央官学和地方州、县官学。
中央各类官学皆隶属于国子监,计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其生徒名额及入学身份资格皆有严格的规定。
如国子学,生徒名额为三百人,入学者为文武官三品以上子孙,或从二品以上曾孙,以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
其余州、县官学生徒名额也有限制。
每年的会试,各类官学中参加考试的生徒居于多数。
其他举选因不从学校中选拔,而是先在州县举行预考以选人,称为乡贡。
这两类人就构成了参加每年会试的举人。
举子们聚集京师,皆身着白色的麻衣,成为京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时人曾誉之为“麻衣似雪”。
他们要分别参加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明史等科目的考试。
这其中,因明法、明字、明算、明史等科做不了高官,历来不为士子所重。
惟有进士、明经二科为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为士子所趋,来参加此二科目会试者占总数的十之###。
考试的科目大体分为四类,即帖经、经义、策论、诗赋。
房玄龄、杜如晦和褚亮既然主持此次会试,李世民又表示亲自参加闻喜宴,对此次会试极为重视,三人自然不敢怠慢。
参加会试的生徒,因其入学有严格的身份限制,其背后大多有显赫的家世。
至于经乡贡入围的人,因有上州为三人、中州为二人、下州为一人的限制,乡贡考生也与州府长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武德年间以来,这些考生到京城之后,须打通考场内外的各种关节。
他们除了向所司投递牒文、状书进行登记等例行公事之外,还有行卷、温卷等名堂。
所谓行卷,即是考生将自己的史才、诗笔、议论之高下写成文卷达于主司,其中最关键的是将自己的背景告诉主考官。
过了数日后,他们将该文复制一份再送一回,名为温卷。
在这个过程中,有重权的家庭要向主考官打招呼,大多数人要想法拜见主考官,并奉上金帛。
房玄龄三人先是下令废止行卷、温卷等旧例,又由褚亮提议此次考试采用“糊名”制度。
以往举行帖经、经义、策论、诗赋等考试时,考生将名字填在卷子上,考官阅卷时,可以看到该卷的主人。
若考生与主考官串通,极易在试卷上做手脚。
褚亮建议,考生将名字写上卷子之后,由贡院派专人在其名字之上糊纸加封,并盖上贡院的印鉴。
考生交卷后,将所有卷子次序打乱再编上号码,阅卷及排定成绩时皆以号码为标志。
放榜之前一个时辰,再由主考官及御史台、大理寺派员当场监督开卷,然后放榜。
李世民很赞成这样做,这日他来到弘文馆,赞扬褚亮道:“褚卿多读书而不僵化,此次发明‘糊名’之制可谓大功一件。
看似小事,其实可以彰显我朝诚信、公正之精神。”
陆德明、孔颖达、颜师古等人都很兴奋,以前他们见到科举腐败,虽怒其弊然也无招,此次能够凭能取士,也是他们多日的理想。
陆德明说道:“新朝气象须在科举中体现,选士如何盖发于此。
老臣这些日子也接触了几名来会试的举子,听他们的言谈,对此次会试充满了信心。
以前会试之后,每每有落第举子当街痛哭,痛骂考试不公。
这几名举子说,即使此次不中,心情也会释然,毕竟考试对每人都是公正的。”
李世民向房玄龄、杜如晦、褚亮点点头,意甚嘉许,说道:“采用‘糊名’方式,只是考试的第一道环节。
开科举学子竞才 抗天灾刺史立功(2)
现在诸贤毕集,朕今天来,是应玄龄、如晦之请,要与你们商量下一步的事儿。
往年考生抱怨最多者,是答案不标准。
陆卿,你以为呢?”
陆德明稍作思索,答道:“陛下,以往答案非一,主要有两种原因。
一者是人为的。
若主考官受人请托,定会牵强古意以为答案;二者,秦始皇焚书坑儒,前人经典残缺不全、亡佚散尽。
虽经汉代诸人修补,然百孔千疮。
其后战乱不断,经籍文字讹谬越积越多。
以《五经》为例,现在天下流传的版本何止数十?陛下正行清明政治,此次会试又由房、杜仆射主之,则人为原因可以免之。
惟经籍文字讹谬,若匡救之,非数日之功啊。”
孔颖达、颜师古显然深受其弊,皆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李世民也叹了一口气,说道:“所谓百业待兴,是说积弊太深啊。
若历朝皆为太平盛世,则经籍典章顺利传承,不用再从头收拾了。
嗯,这件事儿不可小视,须细细考究。
南北朝之后,因南北对峙,各有师承,因袭旧说,在流传过程中不免以讹传讹。
到了隋世,刘焯、刘炫开创统一经学的先河,惜隋世国祚短促,未能完成。
此后隋末战乱,先代之旧章,往世之遗训,扫地尽矣。
现在天下渐平,该是统一经学的时候了。
颜先生,你少传家业,博览群书,精研训诂,这考定《五经》一事自然由你担当了。”
所谓《五经》,即是《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五部古代经籍。
正如李世民所言,《五经》因流传日久,文字多讹谬。
加上南北分裂、版本不同且各自倚为正宗。
如今天下一统,《五经》必然成为生徒学习的课本及考生们的考试所本,因未有统一的版本,使生徒和考生们莫衷一是。
所以,现在考订《五经》,改变学生求经无所适从的苦恼,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颜师古从家学中继承了研究经学的基本功,早就感受了《五经》版本不一的切肤之痛,闻听李世民钦定自己主持考订《五经》,心想这是流芳后世的美事,不由得大喜,从椅子上立起躬身道:“陛下如此重视臣下,师古惟有感激涕零。”
李世民道:“秘书省、弘文馆内的所有图书任你览取,朕另要下诏,令百姓士子争相献书,以备考订之需。
颜先生,你既然领下这件事儿,中书省的事儿就不要多管了。
温卿,颜先生的官职还挂在中书省,具体细务可交给别人办理。”
“臣遵旨。”
温彦博、颜师古齐声答应。
颜师古现任中书侍郎,为正三品,是中书省内中书令之下的最大官员,承担着大量的日常事务,繁忙自不必说。
陆德明说道:“陛下考订《五经》,徇是耸动学林的一件美事。
老臣浸润经籍日久,欣喜自不必多说。
老臣想,待师古考订《五经》之后,还有一件更繁重的事儿要做,即是要对经书进行统一的注疏。
如今儒学多门,章句繁杂,科举之时往往缺乏统一答案,即缘出于此。”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朕想过这件事儿,只不过《五经》尚未考订,不好为之注疏。
好吧,既然陆先生这样说,现在也要着手来做。
孔先生,你深明《五经》,隋末时曾与名重海内的经师刘焯辩难经义,可见你对南北经学深有造诣,对《五经》进行注疏一事就由你主之了。
你可精选天下名儒以为助手,先做一些前期工作。
待颜先生事毕,也让他来助你。
名目嘛,现在也可定下,颜先生考订的《五经》可名为《五经正本》,你依此注疏可名为《五经义疏》。”
孔颖达也欣喜过望,躬身领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开科举学子竞才 抗天灾刺史立功(3)
李世民诏令考订《五经》并为之注疏,对后世影响极大。
自有唐一代,乃至后世,《五经正本》成为各级学校的标准教科书,《五经义疏》也成为科举的标准答案,影响极大。
李世民定下了这些事儿,忽然想到远水解不了近渴,遂说道:“至于眼下的会试,只好多依人力了。
像命题、判卷、审核,就由玄龄、如晦、褚、陆、孔、颜、虞等先生辛劳一番了。
取贤选士为国之大业,不可有任何懈怠,想你们不会枉费朕的这番心思。”
陆德明拱手道:“陛下即位以来,虽时日短促,然励精图治,诸事渐有端倪。
命题、判卷及审核事关取士大业,臣等不敢怠慢。
老臣以往常常爱钻牛角尖儿,遇到这等大事不敢含糊,一章一句定与他人剖说明白,不敢擅专。”
陆德明年纪既长,名气又大,在儒林中有着泰斗的地位,遇到学术纷争时,他每每排解常常一锤定音。
他的结论未必使每人都服气,然碍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