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寂寞喧嚣-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禅宗公案给人以如此美好的感觉,想必法师从中受益匪浅吧?我沉浸在他讲的故事中,不由得赞叹。
圣和法师说,禅宗公案浩如烟海,但每个又都简洁得很,不过寥寥数语。尽管如此,真要是悟起来,还要看你的修养。就像一棵树,今天你悟到了这样一个枝杈,以后说不定在别处又出现了新的枝杈。
这样的一问一答持续了很久,他却始终不谈及自己的人生经历。按他的话说,人已经遁入空门,过去的故事早该放下了。他现在只想认真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出家人,在清净中默默修行。
后来的交谈中,他流露出自己曾经在宁波的天童寺住过一年多,天童寺是江南大庙,能够在那里修行,也是一种缘分。
圣和法师是临济宗传人,他的师父仁安法师便是来少林寺挂单的,后来长期在此,并收了他这个徒弟。所以,尽管宗派与少林寺大部分僧人有别,根子却在少林。
其实你入哪个宗派,得什么法名,在什么辈分都不重要,关键看你的修行,圣和法师补充说。 
                  
 25、释果松:在圣慈法师面前他…
 俗名胡高峰,1972年生于河南周口沈丘县洪山乡小胡庄
采访时间:2002年2月10日下午
采访地点:登封市少林拳法学院院长办公室
知道释果松是在去少林寺之前。在网上查到了他的个人主页,一个年轻漂亮的小伙子在打拳。旁边是他的少林寺禅源武术学校的介绍。真正见到的果松比我们印象中的要显得成熟得多,但年龄丝毫掩盖不了他的英气。
他听说我们要采访他,显得有些不自在,解释说自己是个不善言谈的人,怕说错了话给少林寺抹黑。我们被他的坦诚逗笑了,忙说没关系,单是您潇洒的形象就足以给少林寺争光了。果松也笑了。他请我们到了他的少林拳法学院,在院长办公室给我们泡起茶来。也是功夫茶,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泡好,他却不紧不慢的样子,似是久经“考问”。
他说自己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自幼学习八卦拳,对武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好感,而对于文化,他就不怎么喜欢了。因此果松刚刚上到初一就不读了,经人介绍来登封,和著名武术家、曾是少林弟子的杨聚才老拳师学习少林拳。那一年,他刚刚13岁。
杨聚才老师年纪大了,身体并不好,刚刚学到一年头上,老师便病了,不能再教他。他便在老师的推荐下去了少林寺,可是少林寺并没有收留他,他便经人介绍去了山东菏泽跟别的拳师学习。学习期间惊闻噩耗,杨聚才老师不幸辞世,他深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飞也似的赶回来给老师守灵。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登封。
那期间他又结识了几个拳师,和他们学习拳法。从13岁到16岁,这四年间,果松大部分时间就在登封,每天都可以看见少林寺座落的少室山,却无缘成为一个真正的少林弟子。
或许那时候的缘份还没到吧,果松说,那时候就是想把功夫练好,不受人欺负,对于出家,可以说一点概念都没有。
“17岁那年年初,我又一次来到少林寺,是教我武术的一个老师带我来的。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我被那老师领到了圣慈法师的住处,他的住处光线很暗,可是当他面对圣慈法师时,却有一种通体澄明的感觉,我当时不知道是被哪里来的一种力量摄服了,一下子就跪在了圣慈大师面前。教我武术的老师向圣慈大师介绍了我的情况,并提出要大师收我为徒。大师问我,你愿意出家吗?我当时想都没想,说,愿意。其实当时根本不知道出家是个什么概念,我一看圣慈大师的模样便知是个武林高手,想学些本领才是我真正的目的。”
“大师答应了吗?”
“他老人家点了点头,算是收下了我,并为我取法名为果松。出了家,我才知道做一个僧人其实是很清苦的,那么多的戒律都要遵守,尤其是不吃肉不饮酒。我听师父讲述了戒律以后,感到有些害怕,这种感觉是在我以前的17年中没有经历过的,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在压着我,喘不过气来。师父说,少林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弘法的道场,那么多的高僧大德在这里修行,很多拥有绝世武功,没有谁破过戒。电影《少林寺》中演到的情况是不属实的,我们出家人不好与人争,因此也就没有和他们打官司,你千万要遵守戒律。我边听边点头答应着,但心里不停地打鼓:一个练武的人不吃肉能不能顶得住?”
“后来呢?”
“我吃斋半月以后,发现自己的力气居然增长了不少,耐力也比以前好多了。我欣喜地对师父讲了自己的感受,师父说,这就对了。吃素对人体一点伤害都没有,还会增长人的耐力。后来圣慈法师把我介绍到武僧团中。”
果松练武非常能吃苦,不光和永信大师学还和师兄弟们学,甚至向辈份比他低的高手学习,因此,他的拳法提高很快。
时间长了,他对永信法师提出的武术禅有了一定的理解:原来练武不光可以强身健体、让自己不受人欺负,还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练就一个很高的境界。这样,他边跟永信大师习武边跟圣慈大师学禅,有了心得便向两位大师请教,大师总能给他比较满意的答复和指导。果松深深感到自己沉浸在一种前世修来的福份中。
事实上,武僧团当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几间大屋子,睡的地方连床都没有,只是些草和麦秸。能吃鸡蛋面条就和过年一样了。可是,果松和他的师兄们都不在乎,一门心思学功夫。
果松主攻拳法,喜欢套路。谈起少林武术,他一下子来了精神——少林武术虽然有过千便万化,但它的五种基本特点都没有变更。其一为:拳打一条线。所有的套路起落、进退、收纵,都要求在一条线上活动;其二为:拳打卧牛地。不受场地大小的束缚,可以用狭小的低于发挥自己武艺的威力;其三为:打人不见形。出手快,落点狠,内静外猛,技击性强。其四为:借力打力。乘人力,顺敌势,以四两,拨千斤;其五为:拳打一口气。缓急神奇术,尽在一呼吸。这五种特点正是少林武功的特别之处,看似简单,但它几乎囊括了中华武术各大门派的精华,最有效,最饱满。可以说,少林功夫是集百家武术精华之大成的。
他最擅长螳螂拳,我们请他给练一套,他说什么都不练,说自己练得不好,但最后还是被我们这“难缠的记者”给说服了,走到院子中打了一趟。只见他全身关节都似乎在动,两条长臂挥舞起来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看似活跃又常常静伏;看似岿然不动,却突然跃起……难怪多人向我提起,果松的螳螂拳是少林寺众武僧中练得最棒的,有幸看到,真是饱了眼福。
永信大师非常重视少林寺的对外交流,经常应邀带团出访。而英俊潇洒、拳法精妙的果松自然是紧随大师左右。果松说,来寺这些年,自己陪方丈出国的次数已经多得数不过来了。
20世纪80年代末,电影《少林寺》播放以后在少林寺周围出现了很多武术学校,果松挨家挨户看了看,发现很多武校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根本没有把真正的少林功夫教给人家。
果松越看越伤心,他不是伤心别的,他觉得自己身为少林武僧,不能为回护少林武术文化做出自己该做的,不能报答永信大师的知遇之恩,实在不应该。他便向永信大师表明自己想开办一所武校、把真正的少林功夫发扬光大的想法。
大师深深理解果松的一片真心,他给果松指了一条路,大意是说,马上办武校有些不现实,可以先从小做起,慢慢壮大。果松拜领了方丈授意,开始一点一点地从武术培训班做起。
经过几年的努力,直到1995年他才成立了少林禅源武术学校。到1999年时,他的武校已经有了几百学生,远近有了些名气。这时候,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找到他,要求与他联合办学,并且可以提供教学场地,这样,果松终于脱离了沉重的地租,可以安心教学了。他把少林禅源武术学校改制为今天的少林拳法学院,目前影响与日俱增,已经有了500多学生。他任校长,也兼总教练,经常亲自指导学生。
他说,现在当校长有些勉为其难,其实自己最希望有一个清净的环境,独处,但是现在身为校长,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要处理,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挺累心的。
我顺手翻到他们学校的宣传资料,上面有对他的一段介绍:
释果松,……1995年参加“全国南被少林武术大汇演”,获男子刀术第一名,……1997年、1998年参加了《少林寺十大名拳》、《少林寺传统武功秘笈》的拍摄、整理、编写工作,被评为“少林寺十大名拳”拳师和“少林寺十八罗汉”的称号,1998年参加加拿大多伦多世界武术锦标赛,获得男子拳术金奖……
你这个多的辉煌,为什么不给我们讲一讲?
果松有些腼腆地笑了,他说,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老放不下就会老沉浸在过去里,对将来没有什么好处的。 
                  
 26、释延良:妻离父逝,忘俗入…
 俗名何承良,1939年生河南登封枣庄村
采访时间:2001年10月21日傍晚
采访地点:嵩山少林寺某大殿前
1958年,18岁的何承良经人介绍认识了外村的一位姑娘,两个人很快就结婚了。何承良的父亲高兴得什么似的,家中没有别人,承良属于单传,眼见着他也有了妻室,不要多久自己就可以抱孙子了,他打心眼儿里痛快,整天忙着为儿子儿媳做饭,其乐融融。
可是,事情并非如想像的那样好,刚过门的媳妇发现,何家的情况比起媒婆说的可差远了,几乎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住的房子也年久失修,不知道哪天会倒塌——实在难以忍受这种痛苦,媳妇收拾了一下细软,带着嫁妆走了,一走再也没有回来。
何家恢复了一如往日的平静,爷儿俩接着过起了相依为命的生活。
多年以后,父亲去世了,何承良把父亲安葬以后,孤苦伶仃地过自己的日子。他自小信佛,经常去附近的莲花寺烧香,属于老香客。一天,他对莲花寺的住持说,我想出家。或许是他前世与佛有缘,住持很快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留下来负责打扫寺院的卫生。
在不久后,他在住持的介绍下来到了中外闻名的少林寺,来寺的目的是学习一些礼数。何承良到了少林寺以后像是变了一个人,变得非常勤快,学习经法也格外投入,很快就熟悉了一个僧人应该知道的礼数。按照约定,他该返回莲花寺了,可是正好赶上有一个大殿没人看,住持请他看殿,他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从此,就成了少林寺的人。
永信方丈升座以后,他正式皈依为方丈的弟子,得法名延良。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他每天的生活非常规律而简单:看殿上课而已。
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就是血压有点儿高,寺院出钱让他去登封医院看过,医生说只要保持现在的生活,心情愉快,按时吃药控制,就没有什么问题。
您是否已看透人间?
不敢说看透,只是比较想得开。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有一个老和尚打发小和尚下山去买米。回来途中,小和尚不慎将余下的两枚硬币失落。顿时,小和尚便急得像热窝上的蚂蚁。背着几十斤重的米沿着来路往返寻找。结果,一无所获。小和尚神情沮丧地回到庙中。老和尚见小和尚这么晚回来,便探问究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