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上下五千年4-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除了处理政事之外,常 
常游览山水。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 
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 
叫醉翁亭。他写的散文《醉翁亭记》,成为人们传诵的杰作。 
    欧阳修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宋仁宗想起他的文才,才把他调回京城, 
担任翰林学士。 
    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以后,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 
士考试,朝廷派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 
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考试结束以后,有 
一批人落了选,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一天,欧阳修骑马出门,半路上被一群 
落选的人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这批人赶 
跑。 
    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就发生 
了变化,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和朴素的文章了。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 
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 
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音xún)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 
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192 铁面无私的包拯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 

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 
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 
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 
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 
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 
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 
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 
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 
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 
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 
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 
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 
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 
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 
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 
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 
小吏传递给知府。 
    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 
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 
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 
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 
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 
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 
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 
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 
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 
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 
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 
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 
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 
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 
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 
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 
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 
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 
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 
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 
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 
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 
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 
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 
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学士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 
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 
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193 王安石变法 



    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 
臣,但是并没有改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 
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四年,就害病死了。太 
子赵顼(音xū)即位,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二十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他看到国家的 
不景气情况,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是 
像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 
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 
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 
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 
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 
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今浙江鄞县,鄞音yì      n)当县官的时候, 
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 
理得井井有条。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就打开官仓, 
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 
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 
当管理财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约一万字的奏章) 
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 
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王安石知道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跟一些 
大臣又合不来,他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家。 

    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见的命令,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 
高兴兴应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 
“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 
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宋神宗要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 
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第二天送给神宗。宋神宗认 
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69年,宋 
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 
老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 
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 
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权抓了来。这样一来,他就放开 
手脚进行改革了。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 
行。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 
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 
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 
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 
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 
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 
    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问他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 
怕天变,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王安石坦然回 
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 
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 
又何必怕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王安石坚持 
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 
了粮食,到处逃荒。宋神宗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