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 月24日凌晨张伯伦离开德莱森饭店以后,德国人就陷入了优虑之中。战争现在看来就在面前了,他们中间至少有一些人并不怎么高兴,这天凌晨作者留在旅馆休息室里还在吃着头一天晚上耽误了的晚饭,戈林、戈培尔。里宾特洛甫、凯待尔将军和地位稍次一些的人物都站在附近,说得很起劲,看来,战争的前景使他们感到有点茫然。
就在这一天,我后来到柏林的时候,发现希望又渐渐在复活了。在威廉街,人们的感觉是,既然身居英国首相之尊的张伯伦已经同意把希特勒的新要求转达布拉格,就必须假定这位英国领导人是支持希特勒的建议的。我们已经看到,这种假定——就假定的范围而言——是完全正确的。
9 月25日是星期日,这是柏林一个可爱的风和日暖的日子。毫无疑问,这年秋天只有最后这么一个气候宜人的周末了,因此,全城居民倒有一半都涌到郊外的湖畔和森林中去。尽管有消息说,希特勒因为听到戈德斯堡的最后通牒被巴黎。伦敦和布拉格所拒'397' 绝而暴跳如雷,柏林并不感到有什么大的危机,更谈不上有什么战争狂热。那天晚上我在日记里写着:“简直很难相信会打仗。”
到紧跟着来的星期一,局势突然恶化了。下午5 点钟,霍拉斯·威尔逊爵士在汉德逊大使和英国大使馆一等秘书艾冯·寇克派特里克陪同下,带着张伯伦的信到了总理府。他们发现希特勒脾气极坏——很可能是故意在酝酿情绪,准备在3 小时后在体育馆发表演说。
施密特博士开始翻译这封信,其中说到捷克政府正如张伯伦在戈德斯堡时曾经预言过的那样,已经通知首相,戈德斯堡备忘录“完全不能接受”。这时,据施密特说,希特勒猛一下跳了起来,一边叫:“再谈判已毫无意义!”一边就向门外走。
照施密特的说法,这真是令人难受的一幕。“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亲眼看到希特勒完全失去理智。”照在场的英国人的说法,元首后来又大步回到椅子上,不断大声叫嚷地打断施密特的翻译。“把德国人当黑人看……到10月1 日我就要捷克斯洛伐克乖乖地听我的话。法国和英国要是决定干涉,那就随它们的便……我一点也不在乎。”
张伯伦在信中建议,由于捷克人已经情愿把希特勒所要的苏台德区交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应立即各派代表举行会议“达成协议”来解决“移交这块领土的办法”。他还说,他愿意让英国代表也列席这次会议。希特勒的答复是,只有捷克人先接受了' 他们刚刚拒绝了的' 戈德斯堡备忘录,并且同意德国在10月1 日占领苏台德区,他才肯同他们谈判细节。他说,他一定要在44小时内——在9 月28日下午2 时以前得到肯定的答复。那天晚上,希特勒似乎已破釜沉舟,把一切后路都绝了,至少在我们那些在挤得满满的柏林体育馆内愕然听他那疯狂地叫嚣的人看来是如此,他时而狂吼,时而尖叫,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他任性发作到这种地步。他恶毒地对“贝奈斯先生”进行人身攻击,宣称和平与战争的问题现在要看捷克总统怎么办来决定,不论怎么说,他都要在10月1 日拿下苏台德区。他滔滔不绝、怒不可遏的语言和群众中不断迸发的欢呼喝彩,使他忘乎所以,如醉如狂。虽然如此,他还是很狡猾,没有忘记给英国首相一点甜头。他感谢他争取和平的努力并且重申这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他鄙夷不屑地嘟囔:“我们不想要捷克人!”
在整个演说的过程中,我一直坐在刚好在希特勒顶上的楼座'398' 里,尽力想把他的演说当场随讲随译广播出去,可是不大容易。那天晚上,我在日记里记着:自从我观察他这么些年以来,他今天晚上看起来完全失去了自制,在他坐下来以后,戈培尔就跳上讲坛,对着话筒大叫:“有一点是肯定的:1918年再不会重演了!”希特勒抬头看着他,眼睛里有一种疯狂、急切的神色,似乎这旬话就是他想了一下午而没有想出来的。他跳了起来,眼睛里闪着我永远也忘不了的狂热的光芒,把右手大挥了一下,然后向桌子一捶,用尽了他那强有力的肺部的全部力量大叫一声:“Ja' 对' !”接着就精疲力竭地瘫倒在椅子上。
第二天'9月27日' 中午,他第二次接见霍拉斯·威尔逊爵士的时候,已经完全恢复了,这位英国特使并不是受过什么特殊外交训练的人,不过也像首相一样' 如果不是更甚的话' 急于把苏台德区送给希特勒,只要这位独裁者肯和和平平地接受。他请希特勒注意张伯伦昨天后半夜为答复元首在体育馆的演说而在伦敦发表的一项特别声明。张伯伦说,鉴于德国总理对捷克问题的诺言缺乏信心,英国政府将认为自己“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来保证捷克的诺言“顺利地、充分地而且以尽量合理的速度”付诸实现。他相信总理将不会拒绝这一建议。
但是,希特勒对此并不感到兴趣。他说,他再也没有什么信要带给张伯伦先生。现在一切要看捷克人了。他们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他的要求。要是他们拒绝的话,他怒气冲冲地大叫道:“我就要消灭捷克斯洛伐克!”他继续发出这一威胁,显然极为得意。
即使对于好说话的威尔逊来说,这显然也太过分了。他站起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奉首相之命作下述声明:“如果法国为履行其条约义务而参加对德作战的话,联合王国将认为有义务支援法国。’”
“我只能表示已注意到这种态度,”希待勒火气很大地回答说,“这意味着,如果法国决定进攻德国的话,英国将感到也有义务进攻德国。”霍拉斯爵士回答说,他并没有这么说,到底是和平还是战争,最后要看希特勒如何办来决定了。这时,希特勒已经把情绪酝酿到了火儿相当大的程度,他叫道:“要是法国和英国要打,就让他们打罢!我根本不在乎。今天是星期二,到下星期一,我们就在打仗了。”
从施密特关于会议的正式记录来看,威尔逊显然还想把谈话继续下去,但是汉德逊大使劝他停下来。虽然如此,这位毫无经验的特使还是在会谈完了以后趁自己同元首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向'399' 他谈了一句话,他向希特勒保证,“我将设法使那些捷克人头脑清楚一点”,后者表示他“对此表示欢迎”。也许,元首一定认为,还可以哄张伯伦再走几步,来让捷克人“头脑清楚一点”。总之,那夭晚上,他就口授了一封措辞狡猾的信给首相。
写这封信是有充分理由的,柏林——还有别的地方——在9 月27日这一天,有许多情况已经改变了。
下午1 点钟,威尔逊刚走不久,希特勒就发出了一个“绝密”的命令,命令由大约21个加强团,也就是7 个师组成的突袭进攻部队,从训练地区进驻捷克边境的出击点。命令说:“他们必须在9 月30日准备好按照‘绿色方案’行动,决定将在前一天中午12时作出。”几小时以后,元首又下令作进一步的秘密动员。在当时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有一项是又动员了5 个师到西线。
但是即使希特勒一股劲儿进行军事行动,这一天之内还有许多事情使他感到犹豫不前。为了在群众中激起战争狂热,希特勒下令在黄昏时分乘几十万柏林人下班上街的时候在德国首都检阅一个摩托师。结果,至少对最高统帅说来是一场大失败。普通的柏林老百姓根本就不想听到战争。我那天晚上的日记记下了这一幕令人感到意外的景象。
我到了菩提树下大街,当时' 军队的' 队伍正转向威廉衔。我预料将看到一场盛大的示威。我想像着我曾在报纸上读到过的1914年的情景,那时,就在这条街上,欢呼的人群向行进中的士兵投掷鲜花,少女们跑上去吻他们……但是今天,他们只顾急急走到地下铁道站,根本就不想看·稀稀落落站在人行道上的那几个人也是一声不响,完全沉默……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触目的反战示威。
在一个警察的怂恿下,我沿着威廉街走到总理广场。希特勒就站在总理府的阳台上检阅队伍。
……那里大约有200 来人,希特勒的脸色由阴沉而转为恼怒,很快就回到了屋里,让军队自己行进,根本不加检阅。今天晚上所看到的事情几乎重新燃起了我对德国人民的一点信心。他们是十足反对发动战争的。
在总理府内,还有更坏的消息——这是从国外来的。从布达'400' 佩斯来的消息说,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通知匈牙利政府,如果它进攻捷克的话,它们就将对匈牙利采取军事行动。这样战争就要扩大到巴尔干,而这却是希特勒所不愿见到的。
巴黎来的消息更严重。那里的德国武官打来一份不但是给外交部而且是给最高统帅部和参谋总部的“特急”电报,它报告说,法国的部分动员几乎不亚于总动员,“因此我估计,到下动员令以后的第6 天,第一批65个师就可以在德国边境部署完毕”。希特勒明白,在这样大的兵力面前,德国人一共只有12个师,其中半数是战斗力成问题的后备部队。不但如此,德国武官还报告说:“一旦德国采取战争行动……法军很可能立即从下阿尔萨斯和洛林向美因兹发动进攻。”
最后,这位德国军官报告柏林,意大利在法意边界上完全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牵制法国军队。那位豪迈的盟友墨索里尼看来是要在决定性的关头抛弃希特勒。
而且,美国总统和瑞典国王也突然横加干涉,就在前一大,9 月26日,罗斯福向希特勒发出呼吁,请他协力维持和平。虽然希特勒在不到24小时内就给了他答复,说和平完全取决于捷克人。可是美国总统在当天9 月27日星期三又发来了一份电报,建议各有关国家立即举行会议,并且暗示,如果爆发战争,全世界将视希特勒为戎首。
在1914—1918年的大战中曾证明是德国忠实朋友的瑞典国王,态度更为直率。这天下午,德国驻斯德哥尔摩公使给柏林发来了一份电报,说国王匆促召见了他,告诉他,如果希特勒不把10月1 日的限期推迟10天的话,世界大战就不可避免地一定要爆发。德国是唯一要对此负责任的国家,而且,“从目前各个国家的组合情况看来”,同样不可避免地,德国一走要失败。在斯德哥尔摩冷静、中立的气氛下,这位精明的国王至少在估计军事形势方面要比柏林、伦敦和巴黎的政府首脑客观得多。
罗斯福总统,也许是因为必须考虑到美国人的心情,强调指出美国对战争不会干涉,甚至也不愿“在目前的谈判中”承担任何责任,这样,他的两次和平呼吁就大大减少了力量。德国驻华盛顿大使汉斯·狄克霍夫因此认为必须在当天就发一个“特急”电报给柏林。他指出,如果希特勒最后诉诸武力而英国对此反对的话,他有理由假定“美国的全部法码都将投在英国这一边”。而且,这位通常在元首面前进言的时候总是十分胆怯的大使还加了一'401' 句,“我认为我有责任大大强调这一点”。他不想看见德国政府在估计美国的态度方面重犯它在1914年犯过的错误。
那末布拉格如何呢?那里是不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