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虹←桥←书←吧←。←
第8节:引子(7)
毛泽东在情感上首先当然是偏向曾国藩的。他们两个也可以说是小老乡。韶山与湘乡相隔并不远,从韶山冲到他当年读书的东山学堂,走路的话只要几个小时。而且他的外婆家也是湘乡的。韶山毛氏家族在湘军崛起的机遇中,也曾有过显赫。根据毛氏族谱,韶山毛氏加入湘军中有数百人,其中阵亡或升官晋爵者就有60人。《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刊》的创刊号上还记载有这些升官中的典型代表,如毛有庆、毛正明、毛恩毅等还被授正一品提督。所以,曾国藩成为韶山毛氏家族最为崇拜的人,是很自然的。毛氏宗祠的金匾〃聪听彝训〃的上头还抄有曾文正公家书,作为教子的宝训。这一切能不对少年时期的毛泽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吗?
后来,毛泽东来到湖南一所师范求学,碰到的老师又是一个对湖湘文化颇有心得的老学者杨昌济。这个人一生对湖南几大英杰如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的思想学说情有独钟,他们的著作也是他研究最多的。因而,如今还有一些湖湘学者,把毛泽东与湖湘文化的渊源关系描画成〃王船山……曾国藩……杨昌济……毛泽东〃这样一根线索。而杨昌济最为器重的两个学生,一就是毛泽东,还有一个也是曾国藩的老乡蔡和森,他们两个都是现在的湖南双峰人。杨昌济教学生修身课,所出的题目现在还有记载,如〃曾涤生以求阙名斋,何意?〃〃曾涤生自课卫生三事,能言之与?〃〃试言曾涤生教弟之事。〃在这样一个老先生的指点下,年青的毛泽东怎么会不服膺曾国藩?
上述〃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一语便是毛泽东于1917年8月23日写给黎锦熙的信里面的原话。他的话后面还有一段:〃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因此,在毛泽东眼里,曾国藩便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完人。毛泽东现存唯一的一本听课笔记,名曰《讲堂录》,便留下了许多直接涉及曾国藩的话。如:
涤生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又如:
曾文正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除了这些直接摘抄曾国藩语录的文字外,还有许多文字是直接消化了曾国藩的,如:
顾吾人所最急者,国学常识也,昔人有言,欲通一经,早通群经。今欲通国学,亦早通其常识耳。首贵择书,其书必能孕群籍而抱万有。干振则技披,将麾则卒舞。如是之书,曾氏〃杂钞〃其庶几焉。是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抡四部精要……
▲虹▲桥▲书▲吧▲BOOK。▲
第9节:引子(8)
毛泽东还在早年就把蔡锷所编的《曾胡治兵语录》认真读过,所以后来王明还嘲笑他,说他〃把古代的《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的战术;古时的孙子兵法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略;更有好些博览的同志,拿半个世纪以前的曾国藩作为兵法之宝。〃〃这些不合时代的东西……《孙子兵法》、《曾胡左治兵格言》,只有让我们的敌人……蒋介石专有。〃
时间转到中南海的日昝上,半生服膺并深受曾国藩影响的毛泽东,在给自己韶山毛家定了个地主(后来当地开了个〃后门〃,只算富农)的同时,也给曾国藩定成地主。或许又应了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这个道理?正如他原本把刘少奇当做自己亲密战友,尔后又说他是最大的走资派一样?革命成功之后,曾国藩当然不再需要了。不过不需要了也没关系,反正又不能杀〃功臣〃。然而,这个时候却把曾经被曾国藩〃完满〃〃收拾〃过的洪秀全抬了出来,令许多人不解。
第二个是洪秀全。
这个人也和曾国藩密切相关。1851年,原本叫洪火秀的老童生在广西金田村率众起义,至1864年,这个后来改名叫洪秀全的革命者在南京死去,前后十四年间,与曾国藩正好构成一部基本重叠的历史。只不过,他们一个失败了,一个胜利了。这其实很正常,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他们中总有一个要承担起失败的悲局。
古诗道:〃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现在我们不知道,洪秀全当年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死去的,南京城外〃折戟沉沙铁未消〃,而南京城里依然是〃锦宫城外柏森森〃,不知他见到天父天兄如何交代。可以猜测,洪老革命死之前也一定有些遗憾。事实上,不仅他会有遗恨,就是后世不同时代的史家都或多或少地还在替他遗恨。为什么不倾巢出动,直捣京师呢?为什么要窝里反呢?为什么会出现〃打屁股〃、〃王杀王〃呢?为什么只派偏师北伐呢?类似这样的遗恨太多太多。
死了的尽管死了,但活着的人们能不反思这段历史吗?失败或胜利或许只是历史的偶然,但总也有一些必然的东西在里面。历史又确实是不容假说的,倘若胜利的是他而不是他,或者倘若干脆没有他,会不会有另一个他呢?历史又将如何?这些假说都只是假说,是不能作为历史来说的。
然而,如果认真一点,以事后诸葛亮的心态来思考的话,我们能不能假设,倘若不是由这位姓洪的同志来领导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由另外一位别的什么同志来领导的话,胜利会不会属于这一方?
可以说,这样的假设应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场革命,虽然前后只经历了十四年,但究其实,其蕴酿的时间却是很长很长的。在此之前,白莲教就长期活跃在全国各地。
虹桥门户网。
第10节:引子(9)
白莲教是一个民间宗教组织,公元1133年,由茅子元创立佛教分支白莲宗,因教徒〃谨葱乳,不杀不饮酒〃,故又名白莲菜,后逐渐演化为民间社群组织白莲教。元朝时期,教内发生分歧,其中一派开始反抗元朝统治。公元1351年(元顺帝11年),元朝政府强征民夫堵塞黄河缺口,引发了全国规模的红巾军大起义,红巾军即与白莲教有密切的关系。明初朱元璋多次取缔白莲教。清入关后,白莲教徒以反抗为己任,倡言〃日月复来〃,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白莲教活动频繁。《中国大百科全书》是这样介绍川楚白莲教起义的。川楚白莲教起义,亦有人称之为川楚教乱,指中国清朝中期爆发于四川、陕西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政府的事件。 乾隆末年,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土地兼并严重,中原各地出现饥民,其中大约有100万人前来有着大量荒地的川楚边境就食,白莲教以〃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平均、互助思想在其中迅速流行。 乾隆六十年(1795年),湖北各地白莲教首领约定在次年起义,此事为清政府侦知,便以邪教为名大量抓捕教民,一时各地地方官以查拿邪教为名,行敲诈勒索之实。〃不论习教不习教,但论给钱不给钱〃,〃不遂所欲,即诬以邪教治罪〃。这进一步激起了教众的反抗。嘉庆元年正月初七(1796年2月15日),宜都、枝江一带的教众首先起义。三月初十,襄阳王聪儿、姚之富等人起义,成为各支白莲教军队的主力,在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各省游动作战。 由于各支义军互不统属,无法相互呼应,遂被清朝军队各个击破。嘉庆三年(1798年),襄阳义军在湖北郧西被包围,王聪儿、姚之富皆跳崖自杀。至嘉庆九年(1804年),义军被全部镇压。 这次大规模的起义耗费了清朝政府大量军费和军力,据统计,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于其四年全年收入,国库为之一空,标志着清朝走向衰落的开始。
可以说,没有洪秀全,也料不准出一个白秀全、黄秀全之类的人。事实上,至洪秀全高举大旗之时,类似白莲教的秘密组织并没有消失,天地会就是其中规模较大之一。在洪秀全的队伍里,天地会就一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白莲教的起义前后历时九年,洪秀全的革命历时也不短,然而,命运却是相同的。为什么?我们如果参照以后的革命的话,就会发现,这里面有一个由谁来领导这场革命的问题。倘若换一个人来领导的话,其结局又会如何?或者我们不妨更大胆一些,倘若由洪秀全的老对头曾国藩来领导这场革命的话,又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
不好说不好说,这一时期的历史,用潘旭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迷魂阵〃。
不好说也就不说了。但是可以肯定的说,要是由曾国藩来领导这场革命的话,那一定好玩得很。
→虹→桥→书→吧→BOOK。
第11节:十年征衣(1)
一代名儒
曾国藩一生征战,功勋显赫,能文能武,且有慧眼识人之能。不但驱下有术,更能与君斗法,一生传奇。其以理学大师、中兴名臣定格在历史的薄册上,在当世,更称得上是一个特殊的外交家。
十年征衣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我要说,历史不是任人酿的酒,其中滋味需要去品,每个人品出来的滋味或许各有不同。
征衣似雪。我们来看看十多年间曾国藩的遭际。
一身多病:曾国藩可以说是一个病号。道光二十年六月,他在京城参加散馆考试半年后就得过一场肺病,肺病在当时几乎无救,幸遇名医,才死里逃生。后又得牛皮癣,此病最是顽固、难医,自道光二十五年开始得此病,几乎终生伴随着他,虽然吃药不断,然一旦情绪有变化,此病即行复发。因而,每当军事不利,曾国藩身上便奇痒难耐,以至于搔得全身上下出血不止,而痒依旧,痛苦万分,只觉〃无生人之乐〃。同时也患耳鸣症。耳鸣症源于肝和肾的毛病。自咸丰七年丁父忧时,年不到五十,便开始眼睛模糊,寸大的字都看不清,他自己屡次提到身体虚弱,不能苦思久坐,再后来还吐过血。最后大概死于中风。
两大爱好:曾氏年轻时有两大爱好,下围棋和吸水烟。下围棋太耗时,影响读书,曾氏曾下决心要戒掉,然而在十年征战中,不仅没有戒掉,反而几乎每天一局,就是战争极不顺时,也照下不误,成为他一生唯一的娱乐活动。吸水烟却真的戒掉了。
两度丁忧:十年间,先是母亲去世,回乡守丧,然而未及一半,他的天生对头就出现了,广西事发,被迫墨絰从戎,以一个文弱书生而受命大将出征。尔后父亲去世,朝廷仅准假三月回乡料理丧事,再次夺情。两次丧亲,两次夺情,使得为人子的曾国藩未能一守孝道。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天大的事,不忠不孝是莫大的罪名,同时孝也是中国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中为人子者的最大情结。不能尽孝是人生莫大的遗憾。
两失兄弟:十年间,曾氏四兄弟均从征于杀场,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