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千年俄罗斯的世纪轮回-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的庞大帝国……她的世界,有旖旎的风光?,也有无数的暗礁险滩,正是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磨难,成就了叱咤一代的风流女皇。
  1。 终登皇位,是野心还是宿命/112 2。 她一生的男人们/117
  3。《圣谕》 ——“一个禁止富人欺负穷人的法令”/125
  5。 女人的嫁妆,地位的象征/131
  第七章 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接踵而至的矛盾
  如果有谁最早站起来,
  去反抗压迫人民的人们,
  我知道毁灭将等待着他。
  命运已经注定我应该死去,
  但请告诉我,何时,何地?
  曾经有过不需要牺牲就能获得的自由?
  ——雷列耶夫
  1。 自由主义的神圣同盟盟主——亚历山大一世/138
  2。 有苦劳没功劳的“铁沙皇”/156
  3。 十二月党人的梦想——“永久的消灭”/162
  第八章 四千封滚烫的情书,与功过无关
  一位颇具魄力和远见的改革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众所周知,他解放了当时俄国的2300万农奴,还引进了陪审团制度,废除了新兵征募中的鞭刑制,率先在国内引进了公开化制度……1881年3月13日,民意党人——类似今天我们所说的“基地组织”炸死了这位俄国农奴的解放者。这位为了解放农奴而殚精竭虑的沙皇,与公与私,总算是打破了农奴身上的枷锁,但他却是遇刺最频繁的沙皇,此时的功过是非,已不能做单纯的判断。
  俄国著名历史学家拉津斯基曾这样写道:“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1。 那四千封滚烫的情书/172 2。 功过是非,历史自有裁决/174
  3。 。 农奴,抬起沉重的头颅/177
  4。 专制制度、资本主义,是颠覆还是秉承?/184
  第九章 跨世纪的回眸——是信仰的破灭?还是历史的承继?
  曾经遍插红旗的克里姆林宫已成为俄罗斯的总统府,苏联,这个曾令世界人民昂首仰视的红色巨人,已经低下那雄伟而沉重的头颅,真真切切的从地图上消失了,从世界上消失了,而且,永不可能再回来。
  1。 末代沙皇的最后幻影/194 2。 革命——引人思索的觉醒之梦/204
  3。 二月的战火,没有硝烟/209
  第十章 风暴席卷之后……
  1900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俄罗斯“新海军上将”船厂下水时,俄国还在沙皇统治之下。然而,5年之后,水兵们引以为豪的“阿芙乐尔”号却败走麦城,经历了它最郁闷的时刻。大败之后的“阿芙乐尔”号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蛰伏。1917年,又是这艘巡洋舰撞响了革命的晨钟。“轰!”“阿芙乐尔”号震天撼地的巨响划破了黑暗。霎时,四周的大炮跟着一起怒吼。一颗颗炮弹在夜空中呼啸。起义的队伍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冲向冬宫。顷刻间,冬宫内一片火海……
  “阿芙乐尔”号将革命的风暴推向了高潮,而这高潮过后的俄国,如何将这红色的风暴引向更为广阔的天空,世界在翘首以待……
  1。 “一山两虎”,如何共存/216 2。 红色苏联——信仰重于现实?/223
  3。 噩梦后的清醒?还是信仰破灭后的茫然?/236
  第十一章 欧亚巨人——俄罗斯的新世纪畅想
  俄罗斯,世界版图上的一个擎天巨人,脸上总是布满沧桑,当他卸下厚重的铠甲,迈着新世纪的步伐向前行进的时候,历史总像不忍孩子离去的母亲,轻轻拽住他的衣角。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由叶利钦换成了普京,而这个充满魅力的总统也可能将在两届连任之后,离开这个让他挥斥方遒的庞大帝国的总统之位。谁将接任?谁将带领这个巨人继续前行,我们拭目以待……
  1。 毁誉参半的“鲍里斯”一世——叶利钦/242
  2。 拯救不成反成罪孽——“休克疗法”/247
  3。 21世纪的“彼得大帝”——普京/250 4。 难以琢磨的新俄罗斯经济/254
   。。

那场红旗下的“宫廷政变”
当红旗插上克里姆林宫,当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类似或明或暗的斗争并未结束,一场针对赫鲁晓夫的政变,便是此类历史的最有力佐证!
  忽然被抢走的麦克风
  1964年的10月,在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联的最高领导者赫鲁晓夫一夜之间被赶出了克里姆林宫发生了,这是令很多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政变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进行着……
  说是一夜之间,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赫鲁晓夫的这次失手,既是他应对危机能力低弱的表现,也是他多年自己种下的苦果。
  1964年,按照中国人的说法,是龙年。而龙年通常又是一个不寻常的年头。
  好象这个1964年在世界范围也印证了这个说法。
  这一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度过了自己的70大寿。
  4月17日是他的生日,在克里姆林宫,寿星在隆重的祝寿宴会痛饮伏特加;在党控制的各大报刊上,寿星的大幅照片向着自己的臣民微笑;对寿星的赞美词句,通过电视、广播和报刊充斥了苏联的每一个角落,让苏联人不由得想起十几年前对斯大林的歌颂。
  然而这一年也并不都是好消息,7月份,法共中央总书记莫里斯。多列士死在立陶宛号轮船上,此时,他正在地中海度假;8月份,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陶里亚蒂突然瘫倒在一次少先队的活动上,死于严重的心脏病;9月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格罗提渥去世。
  这些同赫鲁晓夫交往密切的共产党人,一个一个地弃世而去,不免会给他带来些伤感。
  但是,假如赫鲁晓夫真的有未卜先知的本领,就会知道,对他来说,还有更为严重的事情在等待他。
  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首先发射了宇宙火箭,并一直领先于美国。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创了人类的宇航事业。1959年9月13日,苏联发射第二个宇宙火箭如期到达月球,在人类历史上实现了第一次从地球到另一个天体的飞行。1961年4月12日,苏联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胜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当宇航员加加林胜利到达地球上的时候,莫斯科沸腾了,赫鲁晓夫接受了这位巡天英雄的敬礼并热烈地拥抱了他。苏联捷足先登,美国则拼命追赶。当苏联获悉美国即将发射一只有两名乘员的“双子星座”号密封舱的时候,赫鲁晓夫命令苏联的空间专家抢先发射一只有3名乘员的密封舱。科学家们既没有时间在赫鲁晓夫限定的国庆节(11月7日)之前研制出这样一种密封舱,也没有能把它送上去的火箭,但他们仍然服从了他的命令,而让宇航员们去冒巨大的风险。标准的只乘二人的“东方”号密封舱被拆卸开来,3名身材魁梧的宇航员只穿着他们的内衣挤在那里面,就像沙丁鱼在罐头里似的。尽管如此,这次宇宙飞船已绕地球飞行了3圈。赫鲁晓夫在想象着他接见3名宇航员胜利归来时那种惬意的滋味。这是赫鲁晓夫有生之年最快乐的时刻,但他的厄运也正是从这一时刻开始的。
  1964年10月12日,当苏联“日出号”宇宙飞船搭载3名成员射入空间轨道之后,正在黑海之滨度假的赫鲁晓夫通过无线电与宇航员弗·米·科马罗夫通话。赫鲁晓夫祝贺他们飞行成功,告诉他们,莫斯科正在为他们的返航准备一个极其盛大的欢迎场面,赫鲁晓夫高声喊道:“再见吧,同志们,我们会在地球上等着你们,再见!”科马罗夫上校也以亲密的口吻回答:“再见!亲爱的尼基塔·谢尔盖维奇……我们懂得你的意思,我们一定会和你见面。”
  之后,情况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时米高扬坐在赫鲁晓夫身边。赫鲁晓夫正对船长科马罗夫讲话的时候突然说:“我要把麦克风交给米高扬了,他想要从我手里把它抢走。我没法再拒绝了。”外国的苏联专家们对这句话的潜在含义非常重视,花了无数时间来分析这句话,这是否意味着权力中心的巨大转移呢?不久,赫鲁晓夫家里的所有电话都不通了,一切外界的联系也都被切断了。但赫鲁晓夫为苏联太空成就而感到异常高兴,竟没有发现这一重大征候。
  1964年10月19日,3名宇航员安全软着陆,之后乘上伊尔座机,并在7架米格机护航下在伏努科夫机场降落。此时,这3名宇航员还在期待着接受赫鲁晓夫在电话中许诺的盛大欢迎场面。但人头攒动中,本来站在最前面的赫鲁晓夫此时却并未出现。3名字航员心里很是纳闷,却大庭广众之下又不知如何表露,待他们走到贵宾接待楼门前的检阅台上,走向前来迎接他们的领导人终于出现了,但却不是赫鲁晓夫,而是勃列日涅夫。他拥抱了科马罗夫,并对准这位上校的嘴巴狠狠得亲了一下。这个亲切地吻,已经告诉宇航员们,也让人们明白,此时的苏联的最高宝座已经易主——赫鲁晓夫已经下台,勃列日涅夫才是最高领导人。
  推翻赫鲁晓夫的那场政变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的,其密谋方式堪与往昔的任何一场宫庭政变遥相媲美。
  

反赫行动进行时
1964年10月13日上午,赫鲁晓夫在别墅里会见法国的国务部长巴列夫斯基。当时的法国正在准备总统竞选,戴高乐是否参加竞选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赫鲁晓夫会见巴列夫斯基时,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巴列夫斯基回答得比较含糊,于是赫鲁晓夫打断了他的话,表示深信戴高乐将军一定会参加总统的竞选。赫鲁晓夫说:“每一个真正的政治家,都要为保存自己的权力而斗争到底。”赫鲁晓夫与巴列夫斯基约定10月14日再次见面。赫鲁晓夫准备在别墅设午宴招待客人时,电话铃响了,有人请他去接来自莫斯科的电话。这个电话是勃列日涅夫打来的,他告诉赫鲁晓夫,主席团正在开会讨论因他提出的关于改革农业的建议书而引起的问题。赫鲁晓夫不悦,他说:“这个问题不急于讨论,等过些日子再说。此外,我在度假,而且我也需要休息。”他还说道:“我是第一书记,开会不开会的问题要由我决定,而不能听别人的命令而受摆布。”
  不久,赫鲁晓夫又接到了勃列日涅夫的电话,他在电话中严肃地说,“领导层出现了不一致”,催促赫鲁晓夫火速回莫斯科,并咄咄逼人地说,如果赫鲁晓夫执意不同意回莫斯科,那么主席团将在他缺席的情况下讨论解决这一问题。赫鲁晓夫气愤地说:“那么好吧,派飞机来接我。”
  接着,赫鲁晓夫坐飞机回到莫斯科,米高扬一直陪在左右。机场上,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特一人迎接,这太不符合惯例,如此大相径庭的场面当然会引起赫鲁晓夫的警惕。赫鲁晓夫当即要求警卫送他回家,但警卫拒绝服从,并通知他,事先接到命令,要他立即前往克里姆林宫。此时,赫鲁晓夫大梦初醒,但一切为时晚矣。
  这并不是一场突发性的政变,而是密谋策划已久了。几个月前,最高决策层就开始小心翼翼地行动。赫鲁晓夫生性好动,离开莫斯科外出是极平常的事,因此他的政治对手们便有了更多的机会和余地来进行商议和联络活动。这点与斯大林恰好相反,自20年代之后,斯大林便尽量减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