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1939年6月21日,毛泽东指示集总:在敌人“扫荡”后,鲁南局面混乱,应趁此机会将一一五师师部、六八六团及肖华挺进纵队一部开赴鲁南,以巩固鲁南根据地。8月,六八六团经鲁西南进入抱犊崮山区。9月4日,集总电令一一五师:肥城山区甚小,主力应转移泗(水)费(县)临(沂)地区。10月,师部率特务团到达鲁南。
1940年4月4日,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与冀鲁边第七团合编为鲁南支队,辖2个团。支队长张仁初,政治委员刘西元,参谋长曹灿章,政治部主任张雄。第六八六团,团长张仁初(兼),政治委员刘西元(兼);第七团,团长李子英,政治委员崔月南。
(七)冀鲁豫支队
1938年底,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多次派出部队,进入冀鲁豫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第六八八团副团长覃健、参谋长张赤民(张池明),率第一营两个连到鲁西南地区活动,与原范筑先部冀炳南之第十三支队、曹县王道平之陇海抗日游击支队合编为挺进纵队,旋改称第三四四旅特务团,团长覃健,政治委员常玉清。
第六八八团政治委员刘震和第六八六团政治处主任李雪三率领的两团各一部,进入曹县、成武、考城、民权间,扩编为第三四四旅独立团,团长刘震,政治委员高农斧。
为统一和加强冀鲁豫各游击部队的领导,1939年2月,第三四四旅副旅长杨得志、政治部主任崔田民率旅直警卫、工兵、炮兵各一个排及部分机关干部进入鲁西南。3月9日,三四四旅特务团、独立团及当地抗日武装合编为冀鲁豫支队,隶属一一五师建制,归第一二九师指挥。辖5个大队(相当团)4700余人。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崔田民,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主任唐亮。第一大队,由三四四旅独立团编成,大队长刘震,政治委员李雪三;第二大队,由第三四四旅特务团编成,大队长覃健,政治委员常玉清;第三大队,由八路军游击第二支队编成(第二支队系1938年10月由濮县、范县一带的黄河支队与汤阴、滑县的抗日武装编成),大队长其祥(鲍启祥),政治委员刘汉生;第四大队,由东明抗日武装自卫军和考城(今属兰考)县大队编成(后并入第三大队),大队长于子元,政治委员李一非;第五大队,由冀鲁豫第五支队(原范筑先部第三十五支队)编成,大队长王伯生、胡继成,政治委员宋励华、胡永书。1939年底,增建独立大队和豫北大队。
1940年2月,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黄克诚率部到达冀鲁豫地区,与冀鲁豫支队合编,仍称第二纵队,冀鲁豫支队主力改称新二旅,辖3个团。旅长杨得志(兼)、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参谋长卢绍武(兼),政治部主任李雪三。第四团,由第一大队编成,团长傅春早,政治委员孙仁道;第五团,由第二大队编成,团长张天云,政治委员张赤民;第六团,由第三大队编成,团长覃健,政治委员贺大增。
冀鲁豫支队第五大队编入三四四旅六八八团,独立大队、豫北大队编入新三旅。
1940年6月,黄克诚率三四四旅和新二旅第五、第六团南下华中地区。7月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杨得志率第二纵队新二旅第四团及新三旅仍留冀鲁豫地区。
(八)独立支队
1938年12月,一一五师师部东进山东时,三四三旅补充团与晋西3个游击大队合编为一一五师独立支队,辖2个团。支队长陈士榘,政治委员林枫(兼),副支队长黄骅,参谋长刘德明,政治部主任王麓水。第一团,由补充团改称,团长杨尚儒,政治委员刘振球;第二团,团长何以祥,政治委员曾明桃。
1940年3月,独立支队从晋西归建,7月中旬到达鲁西地区,随即参加鲁西讨石(友三)战役。战后,第二团留在鲁西地区,支队率第一团继续东进,10月下旬到达费(县)北与师部会合。
(九)苏鲁支队
1939年10月,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改为苏鲁支队,改归一一五师建制。
4、《亲历陆房突围战》
……王秉璋中将口述,执笔整理:魏碧海
1939年3月4日,陈光令杨勇率第686团进攻郓城县樊坝的伪军刘玉胜团。当昼夜杨勇率部冒雨疾进,连夜发起攻击,于越日全歼驻扎在樊坝的伪军600余人,生擒刘玉胜。其后陈罗决定将第686团的第3营、教导队和师直两个连留下,新组建一个团(当时称东进支队第1团,后改为独立旅),由杨勇任团长。此前,杨勇任第686团团长兼政委,杨勇留在郓城后,由张仁初、刘西元分别接任第686团团长和政委。3月中旬,师部和第686团(欠第3营)在东平县与中共泰西地委(地委书记段君毅)和山纵第6支队(司令员刘海涛、政委张北华)会合。师部先驻夏谢,后驻常庄。
不久,中共鲁西区党委(书记张霖之)也来到这里与我们会合。为了同一领导鲁西地区的抗日斗争,中共北方局指示成立鲁西军政委员会,由陈光、罗荣桓、王秉璋、黄励(第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张霖之、赵博(鲁西区党委组织部长)、朱则民(鲁西区党委宣传部长)七名委员组成,罗荣桓为书记。我们在这个地方立下脚来,开始仿效在山西的做法,预备建立和扩大由我党独立领导下的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最初,军事斗争主要以打伪军为主,消灭了伪军,就打掉了日军的线人,使他们孤立在据点内,成为聋子和瞎子。陈、罗指挥师直和第686团,在山纵第6支队的配合下,向东平、汶上、宁阳地区发展,扫除了汶河上伪军的所有据点,歼伪军大约一二千人。我们的行动对日军震动很大,日军最初并不知道我军的实力,向我们连续进行了三次进攻。第一次敌人出动600多人,进至鲁西区党委驻地四周,那个地方离师部驻地常庄大约六七里路,我们接到张霖之的告急电之后,即派特务营的两个连前往掩护区党委转移。这两个连和区党委的警卫分队一起将敌人击退了。第二越日伪军出动上千人,进至第6支队第2团驻地四周,这个团是该支队战斗力最强的,曾有过消灭敌人几百人的战例,团长是个老红军,叫曹洪胜,我记得他当时已经结了婚,他的夫人穿着军装,跟男战士一样剃个光头。陈光为了锻炼这个团,令其在正面防御,敌人进攻的时候不准撤退,同时令第686团和师特务营各抽两个连保护该团两翼。地方部队打惯了游击,战术比较灵活,但是一般不打正规战。当时主力部队少,为了迅速使第6支队上升为主力,陈光很留意帮助他们搞军事练习。这次战斗以该团为主,将敌人打退了。经此一战,该团的战斗力得到了进步。第三次敌人出动两千多人,在东平、汶上一带进攻第686团,又被我们打退了。
这三次进攻均以日军为主,伪军较少。这三次进攻均被打退后,日军才确信老百姓所说的“平型关下来的老八路来了”并非虚言,于是就来了个九路围攻,这就发生了陆房战斗。
陆房战斗是第115师挺进山东初期进行的最重要的一次战斗,这次战斗至今争议颇大。
1939年5月9日,我们在常庄得知日军在东平、东阿等处增兵,判定敌人要向我们发起进攻。当时,罗荣桓到东汶宁支队传达党的六中全会精神往了。当昼夜,师部越山向东转移,走了二三十里到山的东面的一个村子,又发现日军在泰安一线也在集结兵力,东、西两个方向敌人都在增兵,判定日军可能想东西夹击我军。10昼夜师部转移到王庄,师部在这里开会商量下一步行动方案,预备到汶河两岸活动。为了解汶河两岸的情况,将段君毅请来列席会议。段君毅建议向西南过汶河,往东平、汶上一带。会上决定师部向西南转移。会后,师部和第686团预备行动,此时汶河南岸也发现敌情。陈光考虑到师部有上百匹骡马的辎重队,目标太大,汶河南岸是平原水网地带,不便于活动,于是决定向北面的大峰山区转移。当时考虑到北面也可能会与敌人发生战斗,决定第686团扼守肥猪山制高点。向北行动时,我带特务营走在师部的前面,11日拂晓,走到凤凰山与黄土岭之间的山口,正好与敌人遭遇,我立即向陈光报告。
陈光令津浦支队(支队长孙继先)抢占凤凰山,第686团扼守肥猪山和岈山,师部特务营抢占凤凰山与肥猪山之间的山岭。大约七八点钟的时候几处阵地战斗同时打响。陈光派骑兵连向东侦察,不久,骑兵连在东面也与敌人遭遇。这样我们意识到已经处于敌人的包围圈中,情况异常严重,陈光决定死守各阵地,待夜间再行突围。上午10时左右,陈光师长亲身到第686团督战,并决定暂由我留守师部。那一带地形是以陆房村为中心的纵横仅六七公里的小盆地,四周山岭均不高,制高点肥猪山海拔570米,只要一处让敌人突破,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包围圈中的部队有师直属队、第686团(欠第3营)、津浦支队、冀鲁边第7团、山纵第6支队一部,除此之外,还有鲁西区党委、泰西地委等地方党政机关的大量非战斗职员。我令通讯科将电话线通到第686团团部,以便陈师长能亲身指挥全局。可是电话线接通后,陈光不在团部,他直接下到营里指挥作战往了。这样我不得不临时负起全盘指挥之责。这期间发生了两次师部直接受到威胁的紧急情况。第一次,有一股七八十人的日军,从津浦支队和师部特务营的阵地接合部突了进来,进到距师部只有五六百米的地方,当时师部四周有大量没有武装的非战斗职员,我派李作鹏(侦察科长)带警卫连的两个排迎击该敌。这股敌人一打就退回往了。
第二次,又突进来一股二三十人的日军,这次我派一个排往迎击敌人,这次是李作鹏率领的还是周乐亭(作战顾问)率领的记不清了。敌人也是一打就退回往了。当时我感到很希奇,似乎不像是日军的战斗风格。日军一般是比较顽强的,不经过激烈战斗不可能轻易撤退。
事后才想到,除肥猪山为日军的主攻方向战斗异常激烈之外,其他均为日军的切断方面,只要将我军堵住就行,所以进到师部四周的两股日军是来进行侦察活动的,发现我军仍在他们的包围圈里就放心了。
下午3时左右,接到罗荣桓政委从东汶宁支队发来的电报,他说那个方向没有敌情,建议我们向他所在的方位突围。4点多钟,陈光回到师部,派人到政治部把黄励叫来,我们三人开始商量夜间突围方案。我把罗政委的电报拿出来,陈光决定参照电报中的建议方向突围。制定突围的具体计划之后,陈光师长派黄励到津浦支队往组织该支队的突围。当日深夜,我们神不知鬼不觉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第二天拂晓,敌军向肥猪山等地猛烈炮击,随后发起攻击,却扑了个空。这次战斗,敌军参战兵力大约在5000人以上,具体数目不清楚,有说八千的,有说一万的,也有说五千的,其中大部为日军,伪军很少。
据说日军在山东的最高指挥官第12军司令官尾高龟躲亲身指挥了这次战斗,不过至今尚未找到确切的史料证实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