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后来,中国的手机市场就进入了加速度的爆发式增长,手机从大老板的显富工具到城市白领的通讯工具再到社会各个阶层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也就三五年的时间。镶价值5元的人工宝石的国产手机和“手机中的战斗机”之类的口号红火了一阵,CDMA手机打了一段时间的健康牌,接着就有了彩屏手机,然后有了能拍照的手机,然后又有了能听MP3的手机,再然后我们开始用手机上网看小说泡论坛了,现在呢?大家等着上3G,就有了能看电视的手机了。每一次有新技术出来的时候,总有人说,哎呀,这有什么用呢?但是更多的人,或者说手机厂商在忽悠更多的人追逐手机的新功能,然后以更快的频率更换手机。
到如今,许多人和我一样,有了换手机强迫症,一只手机用过了一年,就感觉心痒痒,不管那只手机到手的时候是多么的喜欢,多么的感慨:这就是我生命里最需要的那一个,一年以后一样变成墙上的蚊子血、桌上的白饭粒。是的,这只手机没有任何问题,屏幕依然亮丽,手感依然出众,摄像头仍然是现在市场上没有几部手机能比的,但是,心底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唤,换了吧。我想,大概是手机厂商无休止的广告轰炸,把人心底里喜新厌旧的坏分子,彻底激活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也有男人不爱手机(2)
所以,我一面鄙视自己,一面崇拜我周围那几个珍稀的不用手机的朋友。一个是学者,学贯中西受人尊敬,他不用手机的原因是嫌烦,当然,他的生活以做学问为主,故纸堆不会给他打电话。另外一个是IT精英,他未结婚自称享受离婚待遇,辛苦创业被行业大佬华某公司拖欠巨款,因为某些不明原因搬离深圳撤去珠海。前阵子我出差去了深圳,他在MSN上听说这个消息,吃过午饭就搭着一条小船乘风破浪来看我。见面就跟我说,俺用手机了。听到这话,我激动得几乎热泪盈眶。
这里有个故事,我上一次去深圳,和他约9点在中信广场的星巴克见面。结果在深圳夜晚闷热的晚风中,我痴痴地等到了10点多,他才出现。以前一向鄙视肥皂剧中男女主角互相傻等,不打手机的行为——至于吗,偶像都是不用手机的吗?
事实证明,偶像不仅不用手机,他还没有固定电话,自从他在MSN上下线兴高采烈说出门的那一刻开始,除了等待他主动现身,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办法能够找到他。至于他的迟到,也有一个非常充分的理由,那就是这位兄弟他没有手表,看时间就是抬头让目光穿越过城市高楼的丛林,看一看雾霭笼罩的钟楼。
他说他用手机了,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纷纷记录他那珍贵的电话号码备用。第二天他坐着小船回了珠海。之后再打他的手机,已经不通了。过了两天,他再度出现在深圳,说他一个人坐在船上,无聊得很,一时手痒,似乎是按了什么PIN密码之类的键,结果出错,于是卡被锁住,只好又换了一个号码。众人愤怒之余,纷纷更改通讯录上的号码,其中有一人更约他第二天修电脑,他诺然应承,然后继续控诉*要求他提供过去15日打过的电话号码以证明被锁的那张卡真的是他的——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下结论说。我们说,加上我们各人的电话,疑似前妻或者哪位前女友的电话,加上老爹老妈老姐的电话,怎么都能凑够15个。
他反问道:“我丢了手机怎么记得你们的电话?”
“你可以打电话问啊。”
“我不记得电话号码,怎么打电话问?”
我顿时觉得自己无比愚蠢。
第二日下午,他一直和我一起憧憬发达大计,并阐述了许多他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大计。当天晚上,等我们碰到那个想修电脑的朋友的时候,那人见了兄弟就大叫,你的电话为什么又不通了?
兄弟苦想了一会儿,突然拍脑袋说:“我今天早上起来没事做,去移动大战女职员,把我被锁的那张卡又给开了,看,我还签了很多字呢!”
从此,我们一致认为,让这种IT精英使用手机,的确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
我的另一个在北京从事IT行业,准确地说从事软件开发事业的兄弟,从杭州到北京发展已经两年,至今使用杭州的电话号码,所有人找他都是他长途,而他就日复一日地漫游着。如果你想找他又想省钱,所以选择发短信这一方法的话,下一秒钟他就会打回电话来,严厉斥责这种“没有文化的行为”,他说:“不许发短信,一看到短信就烦。”为什么?需要理由吗?一个IT人憎恨短信,真的需要理由吗?
后来我不怀好意地揣测,他之所以憎恨短信,是因为他的手机级别太低,收发短信都不是很利索。是的,我这两个兄弟的手机加起来,据说总额不超过500块钱。
为何人人都在谈iPhone?
2007年6月底和7月初,几乎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媒体都在谈一款新手机,尽管真正见过这款手机的人没几个,据说苹果公司在短期之内也没打算把这款手机卖到亚洲卖到中国来,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大家对它的热情,包括股市在内。实际上,在2007年1月,苹果公司宣布它要做手机,并且气势汹汹把自己的名字从苹果电脑改成苹果公司的那一天,苹果的股票就立马飙升,而手机厂商,包括做智能手机的PALM和美国手机巨头摩托罗拉的股票应声跌了一跌。
在中国的报纸上,我们能找到所有手机厂商对苹果手机不屑一顾的报道,三星公司说不做CDMA的手机不是好手机,诺基亚说没有3G的手机也很奇怪,PALM说智能手机不是谁说做就能做的,LG公司说,咦,这款手机看起来很像鄙品牌旗下的PRADA手机哦,涉嫌抄袭,告之。
但是,与此同时,美国苹果专卖店门外安营扎寨的人们在拿到第一批iPhone的时候,觉得两天三夜的露宿街头绝对值回票价。eBay上这款官方卖价499美元的手机被炒货炒到了1500美元,据说突破2000美元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果在五六年前,苹果干什么都不会引起对手这么大的生理反应,问题是,苹果上一次推出了iPod,六年间卖出去一亿多部,把整个MP3市场打得七零八落。更恐怖的是,据传微软公司80%的员工都用iPod,导致比尔?盖茨本人出来澄清说,我没有用iPod,我真的没有用iPod。
尽管外界对iPod旋风式的成功的根本原因众说纷纭,但是据我本人购买iPod的出发点来看无非两条最基本也最庸俗的动机,一是因为它是苹果,而且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件能在PC机上无障碍使用的苹果产品,极大满足了之前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对苹果的好奇;第二,是因为它便宜,量又足,两三千块钱能买一个20G、30G的东西,除了听歌之外还能存照片当移动硬盘,怎么看怎么划算。至于外界宣传的什么iPod代表了一种什么什么样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抱歉,没看出来。
有iPod一役大胜仗的底子,乔布斯这一次底气很足,他向某血汗工厂下的iPhone的订单是一千万台,而且第一批只供给北美和欧洲。只可惜,至少从那些花了大价钱,千里迢迢从美国运回一部在中国根本不能使用的iPhone只为了能写出最热门的测评文章的中国媒体的反应来看,却不像几年前对iPod那样一边倒唱赞歌。据尝过鲜的人介绍说,这款万众期待的手机有以下缺点,自己传入的音乐不能设置成铃声,只能使用内置铃声;呼叫过程过于繁琐,无一键拨号功能;没有电话簿搜寻,只能一个个翻到你想拨号的人名;无剪贴、复制文字功能;不支持在手机上编辑Word、Excel和PDF文件;蓝牙功能不支持立体声输出;浏览器不支持J*a及Flash;无语音拨号,也不支持MMS只支持EDGE,不支持3G网络;缺少Web插件,无聊天(即时通讯)程序,不能玩游戏;没有更多第三方软件程序可用,200万像素摄像头不能拍摄视频,电池采用封闭设计,不能更换电池;触摸屏幕容易弄脏,要想确保屏幕干净,用户需要随时洗手;不支持存储卡扩展……
以上数百字的介绍,让我油然想起我那个因为年头太久(天可怜见,至今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型号淘汰而没有能与之匹配的保护皮套、现在已经划痕斑斑、电池形同虚设而扔在储藏室里成为电子垃圾之一的iPod;想起我那个苹果和摩托罗拉合作推出的E1手机,纯粹因为用户体验太差而扔在储藏室里成为电子垃圾之二的手机;想起我兴致勃勃从新浪上下载的据说苹果推出的可以在windows下使用的浏览器safari,结果人家压根不支持中文,现在还在我电脑的回收站里躺着成为无形电子垃圾;想起我那个号称因为“设计工作”,需要入货“小白”笔记本电脑一只的朋友,至今已经修过三回,因为太重,所以从来没有满足她带去星巴克上网的小资梦想,因为太烫,她从此再没有躺在床上看过美国大片……在这一刻,我终于理解了比尔?盖茨的心情。
。 想看书来
和电子邮件说再见
前几天在看美国电视连续剧《急诊室的故事》第六季,这套剧曾经是我的最爱,因此经常翻出来温习。片子中的医生每天都很忙乱,像生活在战场中一般,很难得有休闲的时候。急诊室主任维弗医生去拉斯维加斯度假,结果还因为暴雨滞留在机场。一边坐在酒吧里等待,一边打开电脑,这时候身边有男人上来搭讪说:“在写Email吗?”她回答说:“不,是写信。”于是男人很有兴趣地挑了挑眉毛,说:“很雅致的习惯。”
算一算时间,第六季播放的时候,应该在2001年,那么拍摄的时间应该在2000年左右,于是感叹,原来在那个时候的美国,写信就已经成为一种古老的奢侈。
2000年左右,中国的电脑普及率还没有这么高,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还不像现在这么惊人,甚至能够熟练地打字,仍然可以成为一种职业。2000年的上半年,我还保持着每个星期给父母写信的好习惯,现在在我爸爸的书桌抽屉里,仍珍藏着厚厚的一沓信。我的毕业论文,在图书馆里占个座,埋头写一个星期,写完一瓶墨水,终于写出样稿,突然老师要求要交电脑打印稿。于是在三角地揭下一张“打字社”的广告,千字五元的那种,上门取稿件和软盘,一天以后交回软盘,收钱。自己再去找电脑编辑,每个人都会发现,至少有几千字,是原封不动打了两遍或者三遍的——因此打字社至少多赚了我们10块钱。最后再去打印社打印出来两份,一份交给老师,一份自己留底。
2000年上半年,已经学会在求职信的一栏写上Email地址,但是天知道会多久去查一次邮箱。结果我的一个朋友,因此错过了一家外企的面试,对方说,我不是给你发Email了吗?
到了2000年下半年,我上了班,在一家有中央空调、能每天上网、随便用MSN和QQ的报社做记者。我的第一篇稿件,还是晚上坐在家里用稿纸写完了,第二天上班打到自己的电脑上的,当然,第二篇就不是了。
那时候,出于职业的关系,每日关注王志东、张朝阳的门户大战,记忆犹新的是新浪曾经将免费邮箱缩水,而推广他们的收费邮箱——这项举动曾经让我无比愤怒,尽管我的邮箱从来没有能够装满1G的东西,但是我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