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家舰队-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兵部尚书齐泰命令一只万人部队,在淮安一带,摆开阵势,务必要阻住朱棣进京的道路。

  朱棣的人马一路狂奔,突然看到前面大道上有数不清的官兵整齐的堵在路上。看他们不会让开,朱棣只好勒住战马,手中马鞭指着对方的首领道:“你是哪个?为何堵住官道?”   

  那人十分清减,白净的面庞上,留着几缕胡子,很是英俊,只见他抱拳道:“殿下,我乃五军都督府都指挥平安,奉命在此等候殿下。”

  “你不在应天,到这里等我作甚?”

  “奉旨劝燕王回国。”平安不卑不亢得答道。

  “那我要是不回去呢?你待怎样?”朱棣扯着自己的马盛气凌人得问道。

  “王上若不听劝,只有踩着这一万人的尸山血海过去!”平安仍然是那么平静。

  朱棣听罢顿时勃然大怒!

第二幕 建文削藩
第二幕 建文削藩

  “平安小儿,给孤王让开。否则本王手中的剑,绝非吃素的。”朱棣喝道。

  “请大王奉旨回府。”平安仍然抱拳拱手,彬彬有礼。

  “请大王奉旨回府——”平安身后万名战士,齐声喊道,既像是哀求,又像是逼宫。

  燕王知道,回应天已经难于登天,照这样的态势,回到应天无异于束手就缚。他无奈的跃下马来,遥望着南方,哀道:“父皇大行,儿等却不能尽孝,请受孩儿遥拜,以寄哀思!”说完后沉痛地行了九拜之礼,继而失声痛哭。他身后的一百多人也一并下马,跟着行礼,之后围着燕王,沉默致哀。

  平安身后的官军,有动情的,也跟着抽噎起来,不一时,许多人都跟着痛哭流涕。

  平安下马,跪在路中,道:“殿下悲情,属下尽知,奈何圣上旨意,不得不奉命执行,还请大王见谅。”

  朱棣愤愤起身,留下一句话道:“今日一别,他日相见,莫怪我不会如此客气!”说完,打马扬鞭,径回燕京去了。

  …………

  奉天殿上,一群大臣吵得正欢。这时值班太监喊道:“皇帝上朝,有事早奏,无事退朝喽。”大家这才安静下来,看着新皇帝走到龙椅边坐好。

  兵部尚书齐泰首先出班奏道:“皇上,今周王次子有火动(实际上火动是一个字,但是字库上没有,只好这么拼凑,也不知道朱元璋的儿子们怎么造出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字来,让人难写)密告其父并燕、齐、湘王密谋不法。臣以为,其中燕王最强,除了燕王,其余可不讨而服。”

  这时黄子澄又出班道:“齐尚书所言大缪,欲图燕王,应当先剪除其手足。剪其手足,则燕王不敢忤逆。周王是燕王惟一母弟,现在我们可以先把他拿住,一来可以除掉周王的隐患,一来可以给燕王以惩戒。”

  齐泰听了,心道:这个黄子澄为何处处与老夫作对呢?心下忿忿不平。抢白道:“臣闻擒贼先擒王,方能事半功倍。”

  黄子澄接着道:“然则贼王最强,一时不能擒,该当如何?”

  “这?”齐泰也知道,倘若开战还真不知道能不能把燕王擒了,便不再辩驳。

  朱允炆这时道:“就依黄爱卿所言,先剪除其羽翼,他若不反则已,倘若再反,也好征伐。只是周王与燕王乃同母兄弟,怎肯轻易就范,若激起燕王,岂不得不偿失?”

  “这就很容易了,只要我们如此这般,还怕他不束手就擒?”黄子澄洋洋自得的把计谋讲了出来。

  朱允炆当即拍掌道:“妙计妙计,就依此办理。”

  当下招来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授以秘计,即刻出发。

  李景隆依计点起五千兵马,一路上号称奉皇帝命令前去辽东防边,大嚷高活要各路官员前来迎迓。

  不日来到周王所在的汴梁,汴梁都督以下官员都出城迎接,大军安营扎寨后,欢宴宾朋。席间,李景隆起身如厕,从后门出来,点出一千精兵,驰入城内,直接杀入周王府邸,这才拿出圣旨,宣布皇上要把他们抓到应天去。朱橚没有料到皇上会来这一手,只好束手就擒,于是一家人被押解回南京。

  第一仗出奇的顺利,使朱允炆更加自信了。于是紧接着开始夺削诸王之权力,之后,湘王朱柏被逼自焚;齐王朱榑被押送回京囚禁;代王朱桂被废为庶人,羁押在山西大同,岷王朱便被削职为民,流放到漳州。一时间风起云涌,天下诸王无不胆寒。

  在削夺诸王权力之时,朱允炆没有忘记朱棣,只是这个时候的朱棣突然病了,而且病地很重,没有人知道他是为什么病的,也不知道究竟是得的什么病?但是他就是病了。

  他不再管理军队,也不再过问国事,甚至不再宠幸王妃。各路探报把这消息纷纷传向朝廷。朱允炆也很怀疑,但是他没有犹豫而是顺水推舟,将自己的人逐渐的安插进了北京,你不是不能做事吗?由我来做,你总不能出头抵抗吧?

  于是,工部侍郎张昺调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谢贵、张信,调任北平都司,都督宋忠,调到开平屯戍,把燕王的亲兵卫队也调往开平,以分解燕王的兵力。都督耿献驻扎到了山海关,都督徐凯到临清驻防。这样一个包围圈就逐渐的形成了,朱允炆这才放了心,看你燕王怎么跳出我这皇帝的手心去!

  又到了五月,是朱元璋去世一周年的日子了,朱允炆诏令诸王前来吊唁,这次他下定了决心,决不再犯上次错误,只要朱棣来了,绝对不让他再回燕京。但是他的如意算盘又打错了,朱棣一直称病,根本就没有来南京,而是派了三个儿子。

  齐泰准备把他的三个儿子都质押在京,结果刚押了几日,燕王就派人前来,只说病危就要死了,只想死前儿子们能够守在身边,请皇帝能够让三个儿子速归。这个时候黄子澄又出来出馊主意了,他认为如果抓了燕王三个儿子,势必造成激变,而此时中央政府这边还没有准备好,所以应该等军队调配完整后,再开战不迟。

  于是朱允炆再次听了他的话,放走了朱棣的三个儿子。

  谢贵,张昺等人在燕京频频与燕王的人制造摩擦,挑战着燕王的最后极限。直到有一天,竟捉走了燕王的两个得力将校,一个叫做于琼,另一个叫做周铎,并解往应天,杀于菜市口。

  燕王外松内紧,也在秘密配置自己的心腹,把军队的指挥权,暗中加强。在没有准备好之前,也为了争取舆论的支持。朱棣变本加厉地装疯卖傻,大夏天穿着棉袄烤火,找个垃圾沟一躺就是半天,有时甚至跑到大街上看见人家卖瘦肉的抢一块瘦肉就跑……总之,所有人都知道燕王疯了,疯的还不轻。而且坊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燕王被皇帝逼疯了。

  就在朱允炆松了一口气的时候,燕王的长史叫做葛诚,他叛变了。他告诉了谢贵和张昺,燕王是装疯。之后,朱允炆又抓住了朱棣的一个百户,叫做邓庸,这人很没骨头,被皇帝灌了几句迷魂汤,就是封个官许个愿之类的,便把他收买了,他把朱棣密谋求变、暗中练兵的事,全都招了出来。这一下,朱允炆再没有耐心了。

  一个紧锣密鼓捉拿燕王的计划展开了,这是一个万无一失的计划,燕王是没有逃脱的可能!

第三幕 燕王起事
北平都司府,都指挥张信辗转反侧,昨天皇帝下了命令,命他捉拿燕王。说实话,在京官中,他和燕王的关系最好,甚至可以说亲如兄弟,正因为如此,他才最好下手,所以皇帝下命令让他去拿燕王。

  可是应不应该遵命执行呢?张信很难选择。冲着皇帝的俸禄,就应该忠人之事,但是与燕王相比,张信更倾向于燕王,因为燕王更信任自己,也更欣赏自己,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嘛。

  他犹豫不决,便拿着信去和母亲商量。母亲是极为聪慧的一个人,凡她做主的大事小情,从未错过。

  “娘,孩儿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张信把信给娘读完之后,问母亲。

  “信儿,你觉得这场战争谁会胜利呢?”好厉害的老太太。

  “以军队来看,皇帝当胜;以将帅来看,燕王当胜。”

  “那你想过没有,真要打起仗来,什么能够决定战争的输赢,也就是说,最后谁会打胜这场战争?”

  “如果我不抓他,那么应该是燕王取胜。”

  “那你以为你能捉到燕王吗?”

  “以儿的力量,有三分把握。”

  “那其余七分呢?是不是燕王反把你抓住的机会更多?”

  “从燕王的智谋来看,应该是这样。”

  “那你还犹豫什么?去吧,现在是你结纳燕王的最好时机,胜者王侯败者贼,现在你是贼,等燕王打胜了,你就是王侯。”张母果然是才思敏捷。

  …………

  燕王正在火炉边烤火,七月天,骄阳似火,他身上都是汗水,仍在装着浑身哆嗦,很冷的样子。朱能、张玉、道衍和尚还有郑寅等人正焦急的围在一边。北平都司张信就在门外等候,他已经是第三次要见燕王了。

  “燕王殿下,张信本受您恩遇,早有归顺之心,现在我把朝廷的密旨呈现给您,朝廷已经下旨,让我捉拿于你,如果您真的疯了,我就带您回京,如果您没有疯,那么赶紧早做打算。张信只问您一句话:您到底疯了吗?”张信极为诚恳的在门外对着烤火的燕王喊完话,于袖中拿出一卷黄轴。

  春风接过去,递给燕王,燕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打开一看,果然是押有玉玺的圣旨。顿时长啸一声:“天不灭棣啊。”然后急忙脱了棉袄,顾不上穿衣,光着膀子就来到了张信面前,倒头便拜,道:“恩张恩张,生我一家,全仗足下。”张信连忙也磕头在地,搀住朱棣,连道:“折杀我也。折杀我也。”

  朱棣拉着张信的双手,进了大厅,热情地说:“张信将军,你这可是帮了孤王的大忙了,这功劳,我一定会永远记住的。”

  “惭愧惭愧,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张信连忙道。

  “哈哈哈,来来来,我给你引见一下,这是张玉,这是朱能,这是道衍,这是三宝,都是我的肱骨,今又有你加盟,何愁大事不成?”朱棣无比###的说。不想刚刚说完,就听喀喇一声惊雷,炸响院中,暴雨倾盆而下。刚才还是响晴的天,转眼风雨骤至。

  道衍和尚笑着道:“飞龙在天,风雨自来。今日当是我们举事吉时,还请我王及早定夺。”

  “是啊,殿下,您也穿了一个多月的棉袄了,再穿就捂出痱子来了。还犹豫什么,反正早晚天下都是您的,何苦再多受那点儿罪呢?”说话的是郑寅。

  “就是,他娘的皇帝小儿逼人太甚,他逼着咱反,咱再不反,连我也要闷疯了?”朱能插嘴道。

  “那好,孤王就决定今日起事了,广孝准备祭天去吧。”朱棣笑着道。

  不消一刻,祭品准备已毕,在风雨中,朱棣拜天,拜地,又拜张玉为左都督,朱能为右都督,张信和三宝为参议,道衍和尚为大祭司。几人密谋至深夜,方始散会。

  一场由北而南的大规模内战,在这样一个夏日午后的雷雨中揭开了序幕。

  郑寅虽说知道将来会有燕王扫北,荼毒生灵,但是,他决定用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来尽量减少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