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转折-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件针对怀疑改革的思想,重申: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正确,成效显著。农村中出现一些新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后退没有出路。同时,针对盲目乐观者指出:必须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避免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农业停滞现象,切实增加投入,依靠科技,加强服务,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中央第五个一号文件下达后,粮棉生产重新引起重视,这一年农村经济又出现新起色,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5%,粮食总产量增长32%,棉花总产量也有增长,农民纯收入增长67%。
  历史是客观而公正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如实记录了我国农村改革中新旧思想的斗争,客观地反映了亿万农民的心声和要求,总结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它们在斗争中诞生,又在斗争中指导实践,成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常讲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人口是奇迹,确切地讲,这个奇迹就是在5个中央一号文件期间发生的。正因为如此,1984年国庆节那天,当首都人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热烈庆祝建国35周年时,北京市农民的*队伍,抬着”中央一号文件好“7个红色大字的巨型标语牌,由东向西,昂首阔步,走向检阅台,顿时广场上掌声、笑声经久不息,人们齐声欢呼:中央一号文件好!
  原载《炎黄春秋》1997年第6期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最高决策:中国创办特区始末(1)
◎倪振良
  一、风云人物1992年初春,当代风云人物*来到了阔别8年的深圳。
  百花颔首,千树起舞,座座高楼绽开了笑脸。
  1月20日早上,国贸大厦里里外外楼上楼下,挤满了愉悦的人群。*一行在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等陪同下,乘坐观光电梯,徐徐登向53层旋转厅。
  一夜城满眼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彩色的人潮。
  进了国贸大厦制高点,坐在缓缓旋转的环形大厅里,透过明净的玻璃,看到的是立体的活动着的一尊尊巨雕,一幅幅彩图。多姿多彩的现代化楼宇,一幢幢、一群群、一片片,汇成了楼的山、楼的海、楼的森林,其间绿荫浓覆、人影憧憧。
  仿佛就在昨天,这里还是个荒凉的边陲小镇。镇上除了破旧的平房外,只有几座旧楼,人口也不过两三万。多处是乱石、水沟,还有出没在水草间的青蛙、水蛇……转眼间,这里崛起了一座现代化锦城,已有两三百万人口,数千栋大楼,十几万辆汽车,还有纵横交错、数不胜数的林荫大道。
  记得8年前,*第一次踏上深圳滚烫的热土,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幢幢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建筑群。到处是来往的推土机,起落的起重机,灰色的脚手架。透过这一切,*看到了深圳的未来,看到了它的生命力所在,便欣然命笔道: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那次离开深圳后的第二个月,即1984年3月,在*提议下,*中央便作出了”向外国投资者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的决定。
  中华民族奋进的航道已经开通,风帆已经扬起,定然驶向成功的彼岸。1988年6月初,*在会见”90年代的中国与世界“会议代表时,兴致勃勃地说:
  中国发展战略所需要的时间是下个世纪50年。现在不仅有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
  这个再造香港的构想,其实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已在深圳率先实施了。经12年奋争,12年拼搏,深圳已建起七八十平方公里的新城,已看到了第二个香港的雏形,已显示出了它无限旺盛的生命力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对面的香港,早已租给老牌资本主义英国,它的兴旺与繁荣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50年代以后,随着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东南亚的一些华裔资本家将数百亿美元存入香港,香港的经济便急剧发展了起来。从那时至今,已有三四十个年头了。而深圳特区,刚创办12年,它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比香港经济发展最快时期的速度高出了26个百分点,难怪香港人惊呼深圳是”一夜崛起的城市“。
  且看今日的深圳,在80平方公里新城内已建成9个工业区、50个住宅小区和一大批商贸、金融、旅游、文化、教育等设施;各类房屋竣工面积达3000万平方米,还建成了大型机场、大型铁路客站和8个港口码头、4个陆路口岸,300多公里市区通路。
  大量数据证明了一个辉煌的事实:12年来,深圳的发展速度,深圳的经济效益,深圳的社会风尚,都要比香港高出一筹:
  啊,深圳,不是香港,胜似香港,大海可作镜,高山可作证!
  面对这一番情景,作为创办深圳特区的倡导者*,精神矍铄,喜形于色,侃侃而谈。他的目光注视着深圳市领导,语重心长道: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最高决策:中国创办特区始末(2)
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讲一百年,动摇不得。
  *一字一顿重复着这样一番话,是那样郑重,那样坚毅。这位久经磨砺,年近九旬的老人,似乎在给十几亿中国公民指点着赖以生存与奋争的道路,又似乎是在解剖着中国革命苦涩、曲折而又十分恢弘的历史……三起三落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是波澜壮阔而又跌宕起伏的,*在其中就经历了三个大起大落。
  *第一次受打击是在1933年。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的*,突然被党内”左“倾领导撤了职,被发配到敌我交界的边远地区安乐县南村区当”巡视员“。
  谁料到,33年后,担任*中央总书记的*被定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派“,又被发配到了江西,被安排在南昌市郊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
  *日出而去,步行去一里路外的拖拉机厂接受劳动改造;日落而归,”闭门思过“。寒风侵骨,冷雨敲窗,多少战争年代里为国捐躯的战友、英烈的形象在他面前闪过。在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一片喧嚣声中,他在苦苦思索:中国究竟该向何处去?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究竟该怎么搞?
  70年代初,*折戟沉沙,自我爆炸后,中国似乎有了转机,*结束了3年多的”劳动改造“回到北京,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那是在1973年。到了1975年,经毛泽东提名,*当选为*中央副主席,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参谋长。周恩来病重后,主持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着手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江青一伙大搞什么评法反儒批周公,把矛头指向病中的周恩来;紧接着又来个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硬是又把*打下去。
  历史是最公正的判官,1976年10月,它终于把祸国殃民的”四人帮“钉到了历史的耻辱柱上。1977年七八月间,*第三次重上政治舞台,恢复了原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领导中华民族进入新时代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才略过人、力挽狂澜的*肩上。
  历史的转折面临的国情是极其严峻的,拥有10多亿公民的泱泱大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均收入只是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几,几亿公民的生活尚在贫困线上徘徊。难道中国向来就那么穷吗?不。远的不说,就说1955年,中国的国民收入占世界的65%,而日本只有25%;到1960年,日本与中国并驾齐驱;到了70年代,日本成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中国的经济,一落千丈。也就在六七十年代,正当中国这条巨龙被无休止的运动、斗争折腾得精疲力竭、回天乏术的时候,在中国的周围出现了群龙腾飞的局面,与中国大陆同祖、同根、同一文化圈的香港、台湾等,以世界震惊的速度发展了起来。雄辩的事实告诫我们:疯狂的口号喊不出高速度,无休止的斗争斗不出”灿烂的经济之果“,得赶快悬崖勒马,否则中国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全党的思想观念、中心工作必须要来个根本的转变,转移到经济建设工作上来!
  经济建设怎么搞?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勒紧裤带,蛮干苦干?殊不知,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既无外债又无内债时,世界已在拥抱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了;当我们闭门高喊要解放全人类时,人类已经登临月球,飞向宇宙了。当今的中国,只有革除一切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旧体制,扫除一切阻挡经济发展的障碍物,彻底解放生产力,才有望实现经济的腾飞。只有打开国门,引进外资,引进高科技;同时,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市场,让中国汇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洪流,才有望尽快实现四个现代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

最高决策:中国创办特区始末(3)
于是,经*提议,中央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要实现这个根本的转变,需要足够的勇气、胆略,还需要必要的试验田、排头兵。农村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首先在安徽、四川等乡村开始了;城市的改革、开放、搞活,该选择哪里做”排头兵“、”试验场“?
  *浏览着色彩斑斓的雄鸡形的中国地图,渐渐把希望的目光移向了南方……二、二十年怀胎中国的南方,连着大海,向着东南亚。
  自从140多年前,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南大门后,有多少洋人洋货从这里拥进华夏;又有多少中华儿女从这里漂向海外,走向世界。
  到了40年代末50年代初,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桎梏的中华民族,以极大的热情与干劲,投身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事业。
  可叹5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建设的巨轮,在剧烈的政治风浪中颠簸震荡,失去了多少赖以腾飞的良机,将多少极其宝贵的岁月付诸滚滚浊浪!
  坐失良机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了震动世界的”亚非会议“,这是从殖*义压迫下取得独立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下,讨论与亚非人民切身利益有关问题的大规模的国际会议,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和殖*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英勇气概。太平洋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随之高涨了起来。
  这个时候,亚非国家的资本家惶惶不可终日,其中的不少华裔巨富,纷纷将资金转入较为自由、稳定的香港避风,一时间,数百亿美元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似洪水般涌进香港的银行。香港的银行家不得不将沉积的资金,以极低的利息贷出。
  香港的大小企业家们,便张开口袋来借用大笔的低息贷款,去建大楼、办工厂、开商店,随之财源滚滚而来。
  目睹香港这种情况,我港澳工委负责人饶彰风、黄施民等坐不住了,即向*中央华南分局书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汇报。陶铸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与省委书记林李明议定即向毛主席、党中央汇报,计议利用香港银行低息贷款,发展我南方的工农业生产。
  说来也巧,正是这个时候,毛泽东主席到南方来了。陶铸忙招来了饶彰风、黄施民等,赶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