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早年生活(1927——1970)
作者:(美)依兰斯塔文斯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作者简介:
依兰·斯塔文斯是安姆赫斯特学院拉丁美洲和拉丁文化系的教授。他写有《西班牙传统》《论外来语》《西式英语》《编字典的时光》《消失》和《批评家之旅》等著作。他曾获得众多奖项与荣誉,如GuggenheimFellowship、智利总统勋章和犹太人图书奖。斯塔文斯的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有些还改编成话剧和影视作品。他还是美国公共电视台PBS节目《对话依兰?斯塔文斯》的主持人。
内容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经典著作的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之父,影响了遍布世界的几代读者。
在马尔克斯即将九十岁之际,美国阿姆赫斯特学院拉丁美洲与拉美文化系的斯塔文斯萌生了记录这位文学巨匠一生的念头。经过近十年的艰苦研究,作者终于出版了这部传记的第一卷。
本书完整地呈现了马尔克斯出版《百年孤独》之前的风风火火的岁月。从他在阿拉卡塔卡出生,随父母颠沛辗转到读法学,当记者,每每怀才不遇、坎坎坷坷,写到他与拉美知识分子的友谊,再到20世纪后50年里,在哥伦比亚和普遍的拉丁美洲,加西亚马尔克斯扮演的不可缺少的角色:从1948年总统候选人盖坦遇刺引发的骚乱,到1958至1959年卡斯特罗的共产主义革命,从文学爆炸到左右80年代的新自由经济政策,从新闻形式的新生到反对哥伦比亚毒枭的战争,从新拉美电影到简化西班牙语拼写,加西亚马尔克斯构成了一股大于生活的力量。最后写到神奇的《百年孤独》如何出版,加西亚马尔克斯终于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
在这部倾全力打造的精品中,斯塔文斯展现了马尔克斯的早年生活、作品以及他作为魔幻现实主义之父对世界文学史产生的影响。同时完整地还原了马尔克斯生活中各种政治、文化环境,讲述了诞生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浪潮的现实背景。
该书出版后,引起《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
书摘正文
第五章魔幻现实主义
60年代,阿根廷记者里塔格尔伯特写到拉丁美洲人被视为二等公民的滋味。“比如,在纽约参加晚会,'如果'有人注意到我的口音,他们总是问我:你是法国人吗?不是,我是阿根廷人。我的社会地位跌落之后,外国人特有的魅力也在他们的目光里消失掉了。美国人挂在嘴边的问题是,阿根廷人说不说葡萄牙语,或者——如,西切斯特一所著名高中的校长就问我——你们国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有多大?”从西方文明的角度来说,这一地区生活在深深的阴影里。奥克塔维奥帕斯也说过:“拉丁美洲人生活在西方和历史的边上。”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里也发出了相同的感慨:“在欧洲人眼里,南美人长着胡子,手里弹着吉他,还握着枪他们不明白这个问题。”
第2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压抑感才是ElBoom(繁荣又称爆炸)后面的发动机——爆炸二字是从英语借入西班牙语的,指“经济迅速成长期”。从60年代初开始,爆炸的成因和定义就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在拉丁美洲文学史上,与此相同的事件仅仅发生过一次,虽然规模要小得多。1885年,出生在尼加拉瓜米特帕的诗人鲁文达里奥才22岁,这一年他出版文集《蓝》,文集收入他创作的诗歌和散文,现代派运动从此发生。现代派这一称谓与其在英语里对应的说法有混淆的地方,在英语里现代主义是弗吉尼亚伍尔芙、埃兹拉庞德、T。S。艾略特和詹姆斯乔伊斯的美学原则。西班牙语的Modernistas要比伍尔芙他们早30几年。在达里奥的率领下,现代派不仅希望更新西班牙语诗歌,而且还希望在美洲达到这一目的,当时文学在拉美大陆上还是少数精英的领地,深受欧洲(伊比利亚)文化的影响。」‘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他们的诗歌是对19世纪法国巴那斯派的答复,当时实证主义哲学对玄学表示出强烈的不满,强调通过感官获得实际信息的重要性,所以巴那斯风格很是流行。他们感兴趣的是哥特式的、光怪陆离的意象。他们中有些人是旅行者和外交家;另一些人生活在各自的国家。拉美的现代派——如,何塞马尔蒂、恩里克冈萨雷斯马蒂尼斯、何塞希尔瓦、德尔米拉阿格斯蒂尼和利奥普尔多洛格尼斯——第一次被当成“拉丁美洲人”来阅读,虽然范围没有超出伊比利亚半岛,那里对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分子为数有限,其他人则对他们持轻视的态度。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次运动从来都不是统一的联合行动;其轮廓也是朦胧的。这次革命的目的是什么?所关注的又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目的?1918年,此时现代主义运动已成明日黄花,米格尔德乌纳姆诺抱怨说:“我分不清现代主派和现代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此不同的、相互矛盾的事物取了这两个名字,使我们无法把二者划入同一个范畴。”
虽然现代派在一旁推波助澜,但美洲作为统一的文化阵线这一概念依然没有实现。这一问题等到60年代才发生变化。所以有必要将《百年孤独》及其作者放在当时的文学环境里来研读。二战结束之后,长篇小说作为文学类型生存空间极为有限。横扫欧洲的战役使数百万人丧生,纳粹德国在劳动营、集中营和死亡营里组织的死亡机器迫使拉美大陆的人们意识到,因为先进技术的出现,后工业社会已经走入死胡同。苏联的无产阶级政权和苏联阵营内的中欧东欧各国信仰马克思…列宁的哲学,将小说变成政治工具。所谓社会现实主义风格迫使作家把小说变成教育人民的读物,写的是阶级斗争和资产阶级的罪恶。
当斯大林主义牢牢地统治苏联时,西方阅读的是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和其他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审判》和《城堡》以寓言的方式描写官僚政府的罪恶和极权主义下中产阶级的困苦。另一方面,普鲁斯特的多卷小说larecherchedutempsperduI(《追忆似水年华》)以鲜明的内省,为自给自足的、自我专注的类型确立了典范。普鲁斯特似乎对情节不感兴趣,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经验。作为这门艺术的实践者,普鲁斯特好像把文学等式上重要的角色读者忘到了脑后。这部小说被视为自我专注的、高度心理的和过度个人至上的作品。
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写的不是现实,是语言。从年青的爱尔兰人斯蒂芬德达勒斯、反英雄的犹太人列奥普鲁多布鲁姆、布鲁姆那无法满足的妻子默利的视角出发,小说以《奥德赛》的风格讲述了都柏林一天的生活。乔伊斯的叙述将小说推向极点,在这方面是极个别的例子。在《菲尼根的守灵夜》里,乔伊斯又把小说朝前推进了一次。《菲尼根的守灵夜》什么也没写;这部小说写的是作品自己。后来人如詹姆斯的学生、助手、朋友塞缪尔贝克特与乔伊斯走的是同一条道。
第3节。
ㄨ米ㄨ花ㄨ书ㄨ库ㄨ ;www。7mihua。com
等加西亚马尔克斯开始出版小说时,如《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不仅欧洲,而且连小说似乎也在朝他们的方向走,这里所说的小说是指欧洲特点鲜明的文学类型。仿佛是被迫着重振小说这一类型,这时从所谓西方文明的边陲传来了不同的声音: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和拉丁美洲。几百年来,这些地方始终被视为次要的地区,是文化的反应者,而非文化的创造者。小说作为类型的复活刚好发生在这些地区,原因是这里的人并未因为旧世界发生的破坏而怀上愧疚感。这里的自由感和创造性为文学的再生提供了条件。
这一次重塑小说的作家是南非的戈迪莫、尼日利亚的阿奇比、日本的大江健三郎、埃及的马福斯、以色列的欧兹、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墨西哥的胡安鲁尔福及拉美文学爆炸出现的那些作家,其中尤以加西亚马尔克斯最为卓著。对一些文学史家来说,这次是“蛮人的归来”,是从属的艺术家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掀起的一场运动,其他人将这次绚烂的文学事件视为“后殖民心态的勃发”。这次运动的特点是,后来的作家确信“西方文明”这一概念太狭隘太束缚人。世界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充满活力,文学不可能总是来自几个固定的地方。文学是民主的,平等的,应该遍布各个国家。
新的叙述方式出现之后,读者发现小说这一文学类型就在他们身边。不同国家的作家借助新鲜的语言、新鲜的风格、不同的叙述方式,能使小说这一形式为己所用。此后,小说开始吸收其他传统的民间传说。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这就是新读者的出现,因为小说已经不再是欧洲人的专利。不同国家的作家开始运用小说来探索他们当地的话题。这些探索是以当地读者为目标的,但终将赢得国外的读者。
如果说在此之前所有的小说都是在欧洲出版的,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事实与此相反。在19世纪的拉丁美洲,小说这一形式并不少见,如何塞菲尔南德斯德利扎尔蒂的《贪婪的鹦鹉》和多米尼戈萨尔米恩托的《法孔多:或文明与野蛮》。这些小说显然是在讲述个人与群体的关注,如城市里的贫穷、少数民族的角色及性别关系。不过,这些作品在写作手法上是派生出来的,打上了模仿欧洲人的烙印。二战之后的新小说对外国的依赖就小得多。虽然新作品使用的原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这些作家消化了欧洲的传统,他们可以根据各自的环境自由自在地创作。
拉美文学爆炸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成功,与两个重要因素有关,一是文学经纪人的引入,二是通过这些经纪人又借助译文将拉美的文学思想传向国外。没有卡尔曼巴尔塞尔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就不可能成功。巴尔塞尔斯是加泰罗尼亚人,她的办公室设在巴塞罗那,她先前做过剧院经理及其他一些生意,但并不成功,后来才与流浪的匈牙利小说家赫利亚为伍,开了一家文学经纪公司。一开始这家经纪公司生意平平,后来卡罗斯巴拉尔请巴尔塞尔斯向国外出售作家的版权,之后她的生意才有所好转。巴尔塞尔斯因其身材高大,也被称为大妈和女特工007,前者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个著名人物。巴尔加斯略萨一次在《国家》杂志上称颂巴尔塞尔斯,说那一刻不仅对她,而且对西班牙语世界的出版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谈判,拉美出版业驶向国际轨道。巴尔塞尔斯在不同的时间里安排拉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