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正的“宿命”,就是先天注定不可更改的。比如献帝出生在皇室、出生在失政亡国之际,这就是他的不可更改的宿命。汉高祖、汉光武这两个开国、复兴人物他们可以草创民间,从头干起,因为他们有自由。可是哪有一个生为皇室人物而去发动起义的?献帝的老子已把天下肢解了,谁也没办法,这就是他的宿命,他改变不了,不管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他的出生。再一个宿命就是他的素质绝非是天下雄主的素质,至多不过是一个治世中主,而他那种性格生于乱世只能为鱼肉,而不能成为刀俎。所以西方人说性格即命运。人有后天不可更改的先天禀赋我们不能不承认,懦夫可以偶尔露峥嵘,但终于成不了气候,这也是宿命。因果更不消说了,这是无须否认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善有恶报,恶得善终的也有偶然,但总体上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现世现报的有,隔世而报的也有。总归是种瓜不可能得豆,播跳蚤怎么也生不下龙子。汉献帝就是既占了宿命也占了因果,这些都是他父祖给他的先在给定,他改变不了。但他本人的些微好处不也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吗?
汉献帝虽为亡国之君,但无论史家还是读者,很少有憎恨他的,至多是恨其不争,恨其懦弱,但他又能怎样呢?人们不恨他还在于他并没什么作恶处,而且心地十分宽厚。也正由于他宽厚能容忍于非常不该忍之忍,所以他也注定成不了什么大业。但若生于治世,即使不为英主,至少可为中主,不至于成为亡国之君和昏君。
据史载,他立为皇帝后,便马上派人寻找自己母亲王美人的哥哥。把母兄王斌并妻子一道迎入长安,赐给房屋田地,使其有生存之倚,并拜为奉车都尉。追尊母亲为怀灵皇后,重新安葬以皇后礼。之后又升迁王斌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赐租赋500户,得以善终。病故后追赠前将军,并以其子王端袭父爵位。这也是一种孝行。他的哥哥弘农王死后,王嫂唐姬流于民间,献帝知道她受叛将李傕所逼后,也派人迎入王宫,封为弘农王妃,奉养于宫。献帝不但有亲情,也很有怜悯之情。他见随自己奔波的朝臣中有贫困的,都尽可能地周济一下,“赐百官尤贫者金、帛各有差。”在他即位后恢复了科考制度。有一次试考的学子有四十余人。考后主管部门把考生分为三等,一等的赐位郎中,参议朝政;二等的赐位太子舍人,服侍于王子;三等的落考回乡。汉献帝听说落榜人中有60多岁的白发老翁,顿时大发慈悲之心,刷下一道圣旨说:
孔子叹“学之不讲”,不讲则所识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无须忌讳的“宿命”与“因果报应”(2)
献帝这道诏书的主要意思是:如今有的老考生年龄都超过60岁了。他们一边准备考试,一边还需要求借钱粮以为入京会考之资,因而不能专心备考。所以他们考的不太好情有可原。想来这些人从儿童时起就入学堂学习,直到头发白了,仍不得功名,空手而归。一想到他们再也没有机会了,他们将在农村乡野一生,对前途绝望,我的心中就很同情可怜他们。这样吧,这次考试中下榜落第之人,都一律视为太子舍人,留用京师。献帝此举似乎不太中规中矩,但亦见其富有同情心的一面。那么也许有人会说他怎么不念天下苍生呢?那么多老百姓不都在乡野之中饥寒交迫吗?这话很有道理。古人云:忧海水少,不可以泪益之。帝王之道不在小恩小惠,而在抓根本、重农商使天下富庶,百姓自然安居乐业,否则救一饥救不百饱。但汉献帝哪里是一个皇帝?他不过是一个被挟持一生的政治囚徒而已。但他确实做过“救一饥”的事。
公元195年,京城周围大旱,自四月至七月正是农事旺季却一百多天没下过雨。谷价飞涨,“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这是正史所载。京城四周的饥民涌入城中讨饭,到处是饿殍横尸。汉献帝知道后马上命令有关部门开仓救命,并派侍御使侯汶主持为饥民煮粥布施,能救一人是一人。可是献帝发现死人并不减少,便怀疑侯汶等一干组织救济的官员舞弊,于是在御座前亲自命人做粥,来计算一斗米可煮多少粥,可救多少人。知道其中肯定有问题后,便派侍中刘其去责问有关部门。这一下负责此事的衙门人员都来到献帝前谢罪,汇报说已将侯汶逮捕一一核实,确实有弊。可是这汉献帝又发了慈悲心肠,说:“放了他吧,我不忍心让他为此入狱。可以打他五十棍作为惩罚。”从此以后,没人敢再作弊,把官仓中取出的粮食全部如实地救济灾民了,因而救下了许多人命。
就是这样一个囚徒皇帝,他还能做什么呢?至少他还存有常人的同情心、怜悯心、善恶心,而且从不虚张声势,得理不饶人。好人未必做得好皇帝,但以汉献帝之本质,如果真能坐临天下,至少不会荼毒天下苍生。这也许正是连史官都为他鸣冤叫屈之处。
在他没有理政能力时被立为帝;在他想要理政时,他已被剥夺了理政的权力。其实即使给了他权力,这天下之乱他也未必拨得过来;那些百年积弊他也未必能反得了正。所以史官说他生不逢时,且又生不逢人。这就是命运。
汉献帝生有四男两女。两女在曹丕即位后广征宫女时,将献帝二女征入宫中为嫔妃。长子立为太子后早亡,伏后所生二子为曹操毒死。后来又立长孙刘康为太子。还有后人刘瑾、刘秋等人到了晋朝仍保有封号,直到两晋末年的“永嘉之乱”,献帝的子孙后代基本都死于战乱之中,献帝子孙们的封号也从此取消了。观汉献帝一生不能不说史官对他的评价和为他辩护不是没有道理的。“天厌汉德久矣,山阳其何诛焉!”“献生不辰,身播回屯。终我四百,永作虞宾。”其词何其伤悯,如闻史人叹息。列宁曾经讲过大约这样一段话: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被迫成为领袖人物的人注定了只能是悲剧人物。汉献帝正是这样的一个悲剧人物。
。 想看书来
刘虞(1)
东汉末年与三国前的地方军阀也许不下数十名,但最有名的除了曹操、刘备、孙权外,要数先后割据华北的刘虞、公孙瓒、袁绍;割据淮南一带的袁术;割据徐州一带的陶谦;割据南方的刘表;割据西南的刘焉父子;割据东北的公孙氏家族等八大军阀,还有数不清的昙花一现的流寇式的地方小军阀。正是这些军阀间的混战打造了后来的三国,为三国的鼎立之势的形成献上了奠基礼。如果说从东汉献帝年间的一些朝臣身上可以看出朝廷的腐败混乱与无能,而从这些军阀身上则可以看到汉末的尾大不掉、枝大披心的政治混乱与天下如何饱受战乱的荼毒。而且可以从中体悟出许多人生的道理。
刘虞 —— 与公孙瓒先后统治割据燕赵齐辽二十余年的华北大军阀;历任三公两任幽州牧忠君爱民的皇室宗族 —— 拒受伪帝号政德翘楚于时代却因怒一人而兴兵十万遇害于军中 —— 人生为争一口气不知枉死了多少英雄豪杰 —— 政治军事既需“阴谋”更需“诡计”
刘虞是灵献年间的朝中重臣,地方大员,更是很难得的边防重将。统军作战指挥有方,牧守地方遍施仁政,克己奉公为一时表率。因而既受朝廷翘望,又受黎民百姓歌功爱戴。
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之前,最大的北方军阀为袁绍;袁绍统一青、幽、并、冀四州之前,北方最大的军阀要属刘虞与公孙瓒,二人先后统治割据幽州之地长达约二十余年。
刘虞字伯安,是东海郡剡县即今天的山东剡城人氏。是汉宗室东海王刘恭之后人。祖父刘嘉曾在朝任光禄勋,负责侍奉保卫皇帝的重任,是掌管宫殿门户和宫内的大总管,为九卿之一,权力很大。整个光禄勋衙门居于宫城内。下属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数十人,负责朝政议论,是皇帝的高参阶层;各类郎官多至千人,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平时守卫门户,皇帝出宫时便为驾车与随从侍卫之人。到了东汉各类郎官分属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监、羽林右监等七个署来分管,但以前三署为主,因而前三署又合称“三署”。光禄勋下属的“谒者”也有数十人,负责迎请礼宾,其官长为谒者仆射。光禄勋下属的“期门”,都是选拔各地善骑射者按期轮守各殿门,所以称期门,人数多至千人,是皇宫的警卫部队,负责人先称期门仆射,后称虎贲中郎将。光禄勋下属还有羽林军,是保卫皇宫的精锐健骑,其中优勇者可以升入期门。羽林骑兵主要负责迎从皇驾,分别由羽林中郎将、羽林左监、羽林右监掌管。由此可见,光禄勋一职不仅权力很大,而且关系到宫廷安全保卫和皇帝自身的安全,因此这一职务除非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是不可能担任的。刘虞的祖父能够担任此职肯定与他的皇室身份有关。
刘虞在青年时代由孝廉出身,不久便迁任幽州刺史,这大概在公元180年以前。在任期间,政绩十分突出,很有行政能力,史称这一期间幽州管辖的河北北部与辽南地区“民夷感其德化,自鲜卑、乌桓、夫余、秽貊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公元184年黄巾乱起,攻破冀州诸郡,朝廷又调任他为甘陵侯王国的行政长官,来收拾安抚这些变乱之地。他自身很俭朴,业绩也很突出。不久便调回朝中任宗正之职,负责处理皇族事务及王室司法工作。公元187年前后任山东泰山(山东泰安)太守、中山王国相(河北定县)。北方小军阀张纯张举二人与辽东乌桓首领三人联盟形成五部联军起兵叛变,在北方攻城掠地,先后杀掉了乌桓郡护羌校尉、右北平(河北丰润一带)郡太守、辽东郡(辽阳北)太守等人,聚众至十余万。驻扎在辽西郡(辽宁义县西一带)的肥如县。张举自称“天子”,张纯自号安定王,并移书各州郡称天子逊位,命令公卿来迎他为天子。不久,又派乌桓王率领步骑兵五万攻入青冀二州,攻城破县、烧杀掠夺,而朝廷不能制。公元188年,朝廷认为刘虞在任幽州刺史期间很得边地民望,而且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拥戴,便又一次派他出任幽州刺史。刘虞来到州府蓟城(北京市西南)后,一面整顿政务,一面加强兵备、推恩广信。并派出使者到乌桓王处安抚赦免,分化叛军联盟,同时悬赏通缉捉拿张举、张纯两个叛首。这两个家伙竟吓得逃跑到塞外,部众降的降、散的散,一场称王称帝的变乱就这样被兵不血刃的瓦解平息了。张纯在逃跑途中被部下所杀,并把他的人头送给了刘虞。刘虞因功被灵帝拜为太尉封容丘侯,仍留任幽州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刘虞(2)
灵帝去世后,董卓乱政时代,朝廷又派使者授予刘虞大司马的头衔,进封?##诤睢9?90年也就是刘协当上了汉献帝的第二年,很想引刘虞入朝辅政,便征召刘虞为太傅。但因为中原战乱迭起、交通阻塞,诏命竟然中途遗失,没有送到幽州。刘虞便继续在幽州任上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