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总公司的总部设在巴黎,开张时的资本为三百万法郎。当一八八四年在阿布隆(卡尔瓦多斯省)的另一家工厂参加后,它的股票资本增加到四百万法郎。
瑞士和意大利的工厂,被设在伊斯尔顿的“诺贝尔黄色炸药联合公司”所接管;西班牙和莆萄牙的市场,则通过在毕尔巴鄂建立的“西班牙黄色炸药公司”来进行协调。
在普法战争后的工业活动兴旺时期,为所有黄色炸药公司服务的国际技术咨询机构,于一八七五年在巴黎成立。它被命名为“黄色炸药制造辛迪加”,诺贝尔任命瑞典人阿拉里克·利德伯克负责,他当时是黄色炸药制造方面的第一流专家。
将独立的德国工厂纳入适当合作的试图,是件微妙与复杂的任务;他们相互之间激烈竞争。各种形式的合营协议与贸易联合,都被充分讨论和决定过,以便保护英德黄色炸药公司和那些在拉丁语国家工作的公司双方的利益。经过后来几年的热情努力,终于建成为了不同目标和地区而合并的广泛分布网。但在这里,只能略述其大概。
这一时期,在欧洲出现了这类大规模的合并,后来以托拉斯的名称变得越来越平常。值得一提的是,这与约翰·洛克菲勒将他在美国的石油利益,组成世界闻名的第一家这类的托拉斯—美孚石油公司(1882年),几乎是在同时发生的事。
尽量保护和协调利益的努力,导致于一八八六年组成了英德和拉丁两家全面的托拉斯公司,在欧洲在这类托拉斯中,它们算是最早的了。这两家托拉斯的组成,为后来在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英国—德国托拉斯
“诺贝尔黄色炸药托拉斯有限公司”,总部设在伦敦,股金二百万英镑,分公司包括:
诺贝尔炸药公司,
格拉斯哥黄色炸药有限公司,原阿尔
弗里德·诺贝尔公司,汉堡
莱茵黄色炸药制造公司,
科隆附近的奥普拉登德国爆炸材料有限公司,
汉堡德累斯顿黄色炸药制造公司,德累斯顿
此外,还包括由这些公司所控制的下属公司。在上述公司中的后四家,被称为“德国联盟”。很快,这个托拉斯又增加了另外五家公司:
炸药有限公司联盟,大不列颠南威尔士炸药有限公司大不列颠
墨西哥全国诺贝尔黄色炸药公司,墨西哥城
巴西全国诺贝尔黄色炸药公司,里约热内卢
南美太平洋海岸炸药商务公司,南美洲
其中最后的三家公司,被集体称为“美洲公司”;而上述全部五家,再加上在格拉斯哥的诺贝尔炸药公司,被称为“非德国公司”。
在诺贝尔的很多负责这项巨大协调工作的助手中,除了保罗·巴布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英国人亨利·德莫森索尔。他曾成功地在这家公司里担负各种经理职务达二十五年之久。
在诺贝尔死后的头一年,即一八九七年,当这家托拉斯把在墨尔本的“澳大利亚炸药化学公司”也包括进它的非德公司时,它的托拉斯网就遍及五大洲,这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是很重要的。
尽管这些分公司的条件很不相同,并且存在着很多强烈的分散意愿,但是,这家英德托拉斯,还是通过长达二十五年之久的协议,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可是,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经常致命干涉诺贝尔事务的强权政治,把它那可怕的手掌伸到试图越过边界的一切合同上。形象地说,黄色炸药在战争期间好象比平时更具有爆炸性,而这家托拉斯不得不停止作为一个国际公司。一九一五年,它的财产被分给了各国的股东。英国的股票持有者,再次从“诺贝尔炸药公司”,而不是从托拉斯领取他们的股票。这家公司在英国及其殖民地保存了很多附属公司。同德国的情况一样,它在英国的工厂,现在被政府强行改变到几乎百分之百的军工生产,从而成为战争期间帝国防御和战斗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整个组织良好的国际卡特尔网,曾以其相互有利的协定,服务于世界各个角落的和平工业,而现在也被拆散了。以同样的黄色炸药和混合无烟炸药专利权为基础的炸药工厂,实际上存在于每个国家。其中很多完全为诺贝尔所有的公司,象其他国际公司的情况一样,由于命运的讥讽,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局面。在英国和其他所有协约国家,也包括美国在内的诺贝尔公司,有义务集合工厂与研究中心等一切为它支配的手段,来同在德国和其它轴心国的诺贝尔公司进行战斗;反过来说,情况也是这样。一场工业上的总体战对总休战;双方阵营里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知道,他们可怕的毁灭工具,什么时候会将他们自己和他们所有的财富摧毁。对于大家的损失是沉重的,诺贝尔公司遭受的损失也不小。在人类历史上的这一黑暗时期,诺贝尔和平奖在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九年间,唯一高尚的获得者是“国际红十字会”,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停战之后不久,英国人在严重的衰退时期运用技巧,将以诺贝尔炸药公司为核心的整个英国炸药工业合并起来。他们所有的公司加上对手公司,总共二十三家产品各不相同,但却有着同样利益的公司,被合并到一家巨大的托拉斯“炸药贸易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自己的历史学家把这称为“在英国炸药工业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
然而,几年之后它发现(正象汉堡的企业在一八七七年那样),诺贝尔的名字是有着商业价值的一块工业质量招牌,而且是这家托拉斯公司丢不得的一份历史和传统财富。因此,这家托拉斯的名字,在一九二○年改为“诺贝尔工业有限公司”,其股票资本为一千八百万英镑。此后不久,它的总部设在伦敦白金汉门堂皇的“诺贝尔大厦”。
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这个集团包括十七家经营炸药及其副产品的英国大型企业,加上生产无数产品的附属公司和工厂;这样一来,在它合并的第一年,在英国及其殖民地就有五十四家企业和九十三座工厂。这意味着,这家托拉斯控制的生产有:
第一,所有民用和军用炸药,其中大多数是以诺贝尔的专利为基础的(包括它们的附属产品)。
第二,大量原料和基础产品,例如酸、碱、甘油、火药及其它很多工业化学品。
此外,这家托拉斯还插手到钢铁和其他金属冶炼、机械、汽车、摩托车、纺织、造纸、人造革、漆料、油漆及当时开始迅速发展的合成纤维和塑料等产品。
诺贝尔工业托拉斯,虽然有着那么巨大的企业,但不久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二十年代中期,国际工业方面的竞争异常激烈。许多有名但却保守的英国企业,没有象英国诺贝尔托拉斯那样,及时地通过卡特尔或其它方式来设法保护自己。因此,它们遭到德国等地企业的尖锐竞争。德国等国的大型化工企业在当时的衰退时期,需要为它的能力寻求出路,为它从前的军工厂寻找新的市场,于是便合并成巨型企业“I·G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一九一五年,从莫德诺贝尔托拉斯分出的德国诺贝尔企业,同这家以其五花八门的上等化工品及质量高超的技术商品而使英国大吃苦头的垄断公司,有着良好的关系。尽管英国人处事谨慎,但当这种情况开始影响诺贝尔工业公司在大英帝国内部的市场时,他们也不得不采取猛烈的措施。
简而言之,其结果是:诺贝尔工业公司在一九二六年,联合成一家更大的企业集团。它同三家英国大化学公司——布伦纳与蒙德公司(钾碱、苏打、软皂)、联合碱业公司和英国染料公司,合并在一起。
随着这家取名为“帝国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新的强大托拉斯的织成,不利的竞争局面减弱了,并且取得了很多别的好处,甚至还同德国的“I·G·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取得了合作。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无可争辩与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由于生产无数种产品,加之它的“诺贝尔部”所进行的杰出的特别研究,而这所研究部,就设在当年诺贝尔在苏格兰的阿迪尔建立的那座工厂里,这家公司对于英联邦和世界各地来说,无论是在战争、危机还是和平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它的工作对于科学和工业的生命息息相关,但却常常是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
从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八年这十年期间,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它被强行变成了一家军工企业,这同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的情况一样,不过情况更糟糕些罢了。当时,这家组织被限制在一座“玻璃监狱”里,它只能向进攻它的人扔几块石头而已。自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三年这九年里,这家公司真正继承了诺贝尔的精神,克服了衰退、限制、缺少资金及货源等困难。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的历史,是英联邦历史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不小的一部分。
现在,帝国化学工业公司这棵主要是由阿尔弗里德·诺贝尔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播种长成的果树,已经是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了,他的名字被这家公司给予高度的荣誉和尊敬;在它的《研究历史》(1955年)中写道:
“诺贝尔部为它的名字,历史和它的创始者阿尔弗里德·诺贝尔而感到非常自豪。这位发明大家是一位少有的天才与多产的发明者,对于商务异常机灵的人,而且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阿迪尔的研究工作,仍然从他那里得到很大鼓舞。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整个而不是在任何特殊地方有关炸药研究与发展的进程,那么,就会发现其真正的源泉,正是诺贝尔从一八六二年以来在利用硝化甘油方面亲自作的那些努力。”
拉丁托拉斯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整个世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继续不断的工业革命的影响。在欧洲,法国革命和很多国家激烈的改革和运动,已为工业革命耕好了土地。在美国,南北战争起了同样的作用。当时的发明提供了种子;播种后成长中的庄稼,则体现于普遍从原始的生产方法,改变到现在的现代化和更有效率的工业技术方面。
炸药给了这种发展以适宜的帮助;而时代则为那些能够利用这种经济形势的人提供了良机。但象通常那样,要取得成功,还需要有资金和精力,而且是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才行。
我们已经盾到,阿尔弗里德·诺贝尔同他那些能干的助手们,是怎样拿起棍棒来达到他的目的,并且安排了他在德国和英国市场上的公司之间的合作。我们也知道了后来这种合作的发展情况。在对于进入现代世界的情况大略看了一下之后,让我们再回到诺贝尔在巴黎的大本营。
在完成了他的重要新发现爆炸胶的研究(1875年)后,诺贝尔在巴黎郊外的塞夫兰—利夫里,建立了一座更现代化的大型实验室。他打算在这个安静的地方,继续对他来说比最赚钱的生意还要宝贵的研究工作。然而,事与愿违,他在商务和组织方面的公务,再次侵占了他的试验时间。在汉堡负责改组德国和奥地利公司的保罗·巴布,精力充沛与成功地干了三年多之后,于一八八一年回到了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