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鹿鼎记:小人物之死-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刻苦习武,本以为个人强大的武力必将能够复国;她抢夺阿珂,就是想借此报复吴三桂;我认为,这位公主的智慧因为形势,而大打折扣。他不明白,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而那些狠毒的政客是最无情的。

  吴三桂丝毫无损,继续做他的平西王,尽管知道阿珂是她的女儿,但是吴三桂的态度是,不是我的女儿就立刻杀了,是我的女儿,做下这等大逆不道的事情,同样该死。可见九难通过阿珂报复吴三桂的想法多么幼稚。

  我有时在想,崇祯皇帝斩断了她的手臂时,是不是也将她的智慧斩断呢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十六回
第二十六回是沉重的,这一回桑结同志的喇嘛帮损失大半,而他们又都死在韦小宝的那把抄家所得的匕首里。

  无论是在饭店和九难打斗的喇嘛,还是追寻而来的喇嘛,还是茅草屋中的喇嘛,均客死他乡,但是他们的死法,却又不得不令人哀叹。

  他们都不是技不如人,论功夫,他们都不在韦小宝之下,论人数,他们都有压倒性优势,但是还是失败了,这其中其实有一个深刻的主题,就是到底是技术更有优势,还是诈术更有优势;很多的事实证明,诈术其实更有优势的。

  这不是正常的现象,虽然兵书中说道:兵不厌诈;我们是一个重实力的国度,如果一个人不折手段获取了不正当的利益,是要遭到鄙视的。但是,往往我们会佩服对方居然通过这样的手段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才是人心灵深处的思想吧。

  这就为诈术提供了市场,这就造成了技术的没落。钱穆先生曾经在《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一书中,说道清朝是没有制度的国家,靠的是法术治理国家,无论是密折制度还是军机处制度,都不能称之为制度,而是法术,信哉斯言!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深思的话题,到底是学习技术重要,还是学习诈术重要,如果学习诈术的人老是占据上风,那么会大大打击人的学习性。

  在本回的结束,九难看到喇嘛的尸首,很感慨,认为复国将带来更多百姓的死亡,的确,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死的都是小人物,可九难仍要追求复国。

第二十七回
第二十七回我们碰到杀龟大会,在这次江湖会盟中,吴三桂成为了主题。

  我们对吴三桂这个人物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提到这个人都不是很愉快,因为,吴三桂这个人烙印着深深的汉奸痕迹,毕竟,他既背叛了明朝,又背叛了清朝,成了彻头彻尾的政治投机分子,为所有人厌恶。

  但是吴三桂本身并没有受到伤害,他舒舒服服的做着平西王,虽然内忧外患,但是仍在湖南衡阳称皇帝,“善终”在衡阳城里,所以吴三桂是相当聪明的。

  本次写作,侧重的是小人物,像吴三桂这种大人物,是不必过多去讨论的,仅作为本回讨论的背景。

  这回死去的小人物,就是云南的很多未知名百姓。来自云南方面的朋友讲述了吴三桂在云南的*,如杀戮奸淫,贪污腐化等等,就此,我们就能嗅觉到不好的味道。吴三桂为什么引发如此多的*,的确值得反思。

  清廷入关,也引发了大型的杀戮,如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等,但是,政权建立在血腥上仿佛是中国政权建立的定律,但吴三桂的*确实有他的无可奈何处。

  吴三桂打平云南,也猜疑到朝廷肯定猜忌他,吴三桂汉人和叛将的双重身份,更使得他产生兔死狗烹的悲凉感。他求助于洪承畴,洪承畴表示,要想活命,就必须让云南不太平。言外之意,就是要使朝廷觉得吴三桂没用,自然会剪除了他,而云南有事情的话,吴三桂的价值就得以体现。

  于是,为了吴三桂的个人的性命,云南的小老百姓可就遭殃了,这就是政治的残酷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十八回
该回跳过。 。 想看书来

第二十九回
这一回天地会遇到了麻烦,麻烦来源于他的顶头上司,台湾郑氏王朝内部的夺嫡之争。

  郑经的两个儿子,一个郑克臧,一个郑克爽,都卷进了最为复杂的王位之争。按理说,长子郑克臧更具有法理上的优势,首先是世子的身份,加之父亲的铁杆支持,照理说,王位顺理成章就应该是他的,但是历史偏偏走向了反面。

  他们之间的争夺,导致关安基的死亡,可以说,关夫子是间接死于这场党争的。

  关夫子应该是青木堂的核心力量,我们还能回忆起韦小宝任青木堂香主前,有资格争夺香主位置的人就是玄真道长和关夫子,可见他们两个各付民望,各有势力,由此可见关夫子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应该为青木堂的发展壮大卓有贡献。

  这样一个人,实际上是冤死的;有什么比死在自己人手中更使人悲伤呢?

  但是,从这一回开始,天地会的确是有走下坡路的迹象了,陈近南陷入党争无可自拔,连这个青木堂香主韦小宝口里声称反清复明,干的事情却件件有利于康熙皇帝,天地会其实已经岌岌可危了。

  关夫子死在冯锡范手中,很大程度激化了天地会和台湾郑氏家族的矛盾,我想,从此之后,天地会将不会真正听服于郑家了,即便表面的拥护也可能不会再有了。 。。

第三十回
杨溢之痛苦的死了,在这一回中。

  杨溢之是金顶门高手,吴三桂对他家有很大的恩惠,于是对吴三桂誓死效忠。杨溢之是一个人才,虽然小说中没有具体论述他的才华,但是,还是有侧面的反映。如在康亲王府邸中,他应对得体,一下就吸引了韦小宝的眼球,并多方面拉拢,并和韦小宝结成兄弟。

  韦小宝虽然滑稽,但是,所结拜的兄弟却个个有本事,如康熙皇帝,索尔图,如桑结,葛尔丹,赵良栋,茅十八等等,如果不是有专才的话,韦小宝是不会行结拜之礼的,此一明证。

  韦小宝是竭力想拉杨溢之进入康熙阵营的,如他曾经在康熙皇帝面前说,可惜吴三桂对杨溢之的父亲有恩,不好过来,一句可惜,就是我对杨溢之的态度。

  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毁灭总是充满惋惜之情的,杨溢之的死亡,其实就是这一类型。

  杨溢之的死亡,标志着吴三桂集团的不得人心,不仅丧失了内部的向心力,也不能取的百姓的支持。

  杨溢之是死于双重压力的,杨溢之心中有两个忠,一个是忠于国家,即朝廷;一个是忠于吴三桂;但是,杨溢之并不认同他是吴三桂属人的身份;他一直认为吴三桂是忠于清廷的。在吴三桂受沐王府嫁祸行刺时,他着急辩解。

  但是,当吴三桂开始卖国时,杨溢之就无法忍受了,他内心开始痛苦,最终,大忠义战胜了小忠义,而正是这样,他受到无情的打击;就冲这一点,杨溢之就不是完全的奴才,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典型。

  杨溢之的死法和唐朝时候唐高宗王皇后一样,都是四肢、眼睛不保,看样子,这就极具悲剧意义,冤死的人,都该这样死去吗?

  杨溢之的名字,谐音是“羊一只”,羊,温驯而无私,即使如此,仍然难以摆脱被屠宰的厄运,杨溢之真是羊吗?

第三十一回
第三十一回,我们知道沐王府因汉奸刘一舟出卖,被一网打尽,沐小王爷被俘,敖立身被杀。

  这次事件的结果是,沐王府的实力受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成为天地会的附庸。

  沐王府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顶着忠臣之后帽子受到江湖人推崇,但是没有形成一种势力,躲在幕后也没有一件出彩的事情,包括进攻行刺嫁祸吴三桂,都是败笔。

  归结起来,沐王府的失败根本原因是逆潮流而动;他们痛恨鞑子占了江山,更痛恨吴三桂,他们想杀吴三桂,但是实力不够;就采取嫁祸的办法,由此可见,沐王府也是狗急跳墙,为了对付吴三桂,可以不要自己的尊严(如和天地会立下协定,谁除掉吴三桂,就为谁马首是瞻,置帝统不顾),可以不折手段(嫁祸等等),可以不顾朋友的死活(如韦小宝当赐婚使,仍要刺杀建宁公主),沐王府的行径也不具备正义性。

  康熙的皇位越来越稳重,沐王府的希望越来越小,他牺牲了众多小人物,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相反让吴三桂老死衡阳,沐王府这个吃祖荫的小集体,就此烟消云散了吧,多余,多余;英雄人物越多,越可笑,真是木头王府,白白牺牲小人物。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十二回
该回跳过,因为无可说,莫可说。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十三回
本回中,李自成驾崩了;本来不应该用这个词,因为按小说的安排,他走的时候已经是一介平民,非但不是平民,而且是官府通缉的要犯,也就是做平民而不得的时候。

  无论李自成是怎样死的,我们都没有同情,像这样一个杀人如麻的大将军,的确无法引发我对他的同情,反而是悲伤。李自成是那个时代的大人物,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李自成意味着那些在上层压迫下无法生存而走向反抗的符号,仅仅是一个无法真正成功的悲情符号。

  在小说的描述中,李自成杀了很多人,他都无法清楚自己究竟杀了多少人,总之,他心中是没有半分愧疚的,这些被杀的人的确很多,而且大多数是小人物,总之,死在他手里的基本是小人物,无论这些人物是百姓还是官员,反正都在这场历史的洪流中死去了。

  这些小人物可以谓之为改朝换代的人力成本,据有关学者分析,中国在明清改朝换代时,死亡人数为全国总人口的66%,也就意味着全国2/3的人口死于改朝换代的阴谋和诈术。

  难怪我国人民都喜欢安定,安定没什么不好,不到达一定的程度都不反抗,这就是原因,改朝换代的代价实在太大了,非必要不值得啊。

  李自成身为改朝换代所涌现出的代表人物,也就意味着他手下的冤魂会非常之多,俗语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是啊,李自成手下可不止万骨。

  明朝不是好东西,搜刮民脂民膏不遗余力,最终掘自己的坟墓,自己跳了进去,但是李自成代表正义吗,我不这么认为,李自成起义的目的可能仅仅是自己要填饱自己的肚子,为此,他招募的人大多也是强盗和吃不饱的人,于是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他失败了,没有谋取到皇权,让所谓的异族满族入主中原,其结果是更多的人卷入改朝换代的阴谋,更多小人物死在这场无谓的战争中。 。 想看书来

第三十四回
该回谈到郑施之争。

  郑成功和施琅的矛盾究竟如何产生、如何发展我们不必去细究,但值得肯定的是,郑成功对于施琅如此有能力的部下肯定是大大猜忌的,所以千方百计寻施琅的不是。

  矛盾的导火索来源于一个不起眼的小校,施琅派小校打探军情,小校没能按质量完成任务,施琅自然是要处分小校,但是小校却要向董夫人求情;看似一间小小的事情,但实际上却使得双方的矛盾公开化和白热化。

  这点和嘉靖皇帝的大议礼有异曲同工之妙,大议礼表面仅仅是一个礼仪之争,而实际上是利益的争夺,皇帝借此向顾命大臣索要权力,分割权力,从而树立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