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幽梦影-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评】
  聂晋人曰: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倪永清曰:众音寂灭时,叉作么生话会?
  【译文】
  听到鹅叫的声音就好像到了金陵的白门;听到摇橹声,就好像身处三吴之地;听到水拍滩头的声音就好像身处浙江之地;听到骡马颈下的铃铛响,就像走进了长安故道一样。
  【评析】
  与上则文字一样,这则文字亦属于联想一类。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很普遍的。比如岳飞写了《满江红》当我们看见这首词的时候,就会想到岳飞为国捐躯。
  同样金陵多鹅;三吴水乡船多;钱塘江潮在浙江,涛击滩头;骡马是长安古道的主要交通工具。于是,鹅声、摇橹声、 ;水击滩头声、骡马铃铛声也分别成为金陵、三吴、浙江、长安道上各自独特而又显著的景观。而无论有无到过这些地方,一旦这些声音传人耳中,就能联想到这些声音发生的环境,并会由此联想到关于那个地方的一些事物。
  一岁诸节
  【原文】
  一岁诸节,以上元为第一,中秋次之,五日、九日又次之。
  【原评】
  张竹坡曰:一岁当以我畅意日为佳节。
  顾天石曰:跻上元于中秋之上,未免尚耽绮习。
  【译文】
  一年之中的各种节日,应以元宵节为第一,中秋节第二,端午节、重阳节为三、四。
  【评析】
  节日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各个节日又有不同的意义,一年之中有许多节日,节日还有大小之别。那么何者为大,何者为小,由诸多方面因素决定,但是约定俗成性是不变的。就像在中国以春节为一年最隆重的节日,全国人们普天同庆,几无例外。除此之外每个人对于每个节日的认识不同,也就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不同的意义,如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位,他们在看待节日时,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段文字是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说明中国的众多节日中地位的轻重,但是这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愿。
  作者认为上元节是继春节之后最被人们看重的一个节日,闹花灯是当夜最大的节目,气氛热闹,比春节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推此节为第一。中秋月圆,传说为合家团圆的日子,合家团圆这是人们最大的心愿,是人人都盼望的日子;再者中秋赏月历来被文人们所歌颂,以中秋排第二,也是有道理的。端午节祭祀屈原还有其他意义,节日里节目众多可谓丰富多彩;重阳节登高、赏菊、佩茱萸、饮菊花酒,具有与端午同样的意趣,带有神话浪漫的色彩,将它排在中秋之后,列于三、四位次,也在情理之中。可见作者对这四个节日是很喜欢的。
  雨之为物
  【原文】
  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
  【原评】
  张竹坡曰:雨之为物,能令天闭眼,能令地生毛,能为水国广封疆。
  【译文】
  雨,能让白天变短,能令黑夜变长。
  【评析】
  雨天,天亮晚而天黑早,而且一般天气阴沉容易使人感到精神上的压抑。在雨天干活产生的效率远不及阳光明媚的晴日。这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今天看来,很容易理解。
  但在尚未用电照明的古代,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因为下雨阴暗,白昼变短,许多工作受时间限制无法继续,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雨天不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任何不便,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克服这些困难。
  作者将这一现象提出来,正说明它在当时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样也说明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所以社会的发展,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也需要我们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古之不传于今者
  【原文】
  古之不传于今者,啸也,剑术也,弹棋也,打球也。
  【原评】
  黄九烟曰:古之绝胜于今者,官妓、女道士也。
  张竹坡曰:今之绝胜于古者,能吏也,猾棍也,无耻也。
  庞天池曰:今之必不能传于后者,八股也。
  【译文】
  古代盛行而没有流传到现在的事物,有啸,剑术,弹棋,打球等绝技。
  【评析】
  社会的发展变化,一直遵循着一个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物都是一样的。优胜劣汰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无论是古代的文化也好,艺术也罢,在传承的过程中总是要经过历史的筛选,然后留下一部分。我们现在的文化也是一样,它是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不断嬗变而来的。有的东西在今天其原始形式已不能再见,它或化为营养,滋生了新的形式;或变革改进,成了另一种东西,或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中了。
  也正因为有了啸、剑术、弹棋、打球的存在,才有声乐、剑术、棋类、球类。所以,张潮这里所说的“不传”纵然是事实,确没有说出其中的根本。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同样面对着物竞天择的态势,只是这种形势更严峻的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出现在后人的历史中,这样才是真正的流传。


'10'十

  诗僧时复有之
  【原文】
  诗僧时复有之,若道士之能诗者,不啻空谷足音,何也?
  【原评】
  毕右万曰:僧、道能诗,亦非难事;但惜僧、道不知禅玄耳。
  顾天石曰:道于三教中,原属第三。应是根器最钝人做,那得会诗!轩辕弥明,昌黎寓言耳。
  尤谨庸曰:僧家势利第一,能诗次之。
  倪永清曰:我所恨者,辟谷之法不传。
  【译文】
  能够作诗的僧人经常可以见到的,能够作诗的道士,怎么就这么难见到呢?这是什么原因呢?
  【评析】
   ;“诗僧时复有之”,这是事实;“道士之能诗者,不啻空谷足音”,却与事实不符,在古代典籍中,道士作的诗并不少见,只是质少量差而已。这是因为佛教和道教的特质有关。
  佛教传人中国后,在中国产生一个佛教宗派——禅宗。禅,是一种玄虚意向、虚幻的,不能看得见的,在艺术上和在文学上的表现不相同;在艺术上,是既具象又抽象;在文学上,既写实又超越的。诗的特性正好与禅宗表现的相似,都讲究内心体验,都注重启示与象喻,以追求言外之意为主,于是僧人便将禅宗的要义用于写作之中正好得心应手。禅和诗是相通的,“学诗浑似学参禅”,诗人以诗的形式参禅谈玄,于是就在诗人中出现了参禅悟道的学者们,“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就是指诗和禅是分不开的。在古代诗歌史上,有大量僧人写诗谈禅或抒写其人生体验,所以诗僧数量很多。道教经典中更多注重的是清修或从事斋醮活动,追求长生不老,它与诗歌缺少共同的意象。因此,道士为诗者少,其诗作缺少韵味、意象。所以道士中上乘诗作很少。
  当为花中之萱草
  【原文】
  当为花中之萱草,毋为鸟中之杜鹃。
  【原评】
  袁翔甫补评曰:萱草忘忧,杜鹃啼血。悲欢哀乐,何去何从?
  【译文】
  应当作花草中的萱草,而不去做鸟中的杜鹃。
  【评析】
  人有许多生存的痛苦和无奈,其间的忧愁又使人身心俱惫,于是人们纷纷想找到解除烦恼与忧愁的方法。特别是在封建专制时代,人们在政治高压之下,生活如履薄冰;或人情淡薄、世态险恶而整日忧心忡忡,致使人心力交瘁。而从困境之中获得解脱,就成为了这些人们的心愿。
  民间有一种萱草,又名忘忧,传说能解人忧愁,于是,这些人便种植此花,想以此寄托感情,使自己从忧愁中走出来;而吟咏此花,就成了诗人企图排解忧愁的一种手段。作者也是其中的一人,于是他就借萱草的说法,表达自己的心声:过一种无忧无虑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作者还在文中提到“毋为鸟中之杜鹃”,这又有什么说法呢?传说杜鹃恰与萱草相反,它是一种哀愁凄楚的象征。萱草使人忘忧,杜鹃则增人哀感。所以使人写出了这句话。杜鹃在历代文人的笔下,都是哀怨的象征。如唐代诗人杜甫《杜鹃》中说:“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宋词人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词中说:“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这些和作者写杜鹃的用意是一样的。
  物之稚者
  【原文】
   ;物之稚者,皆不可厌,惟驴独否。
  【原评】
  黄略似曰:物之老者,皆可厌;惟松与梅则否。
  倪永清曰:惟癖于驴者,则不厌之。
  【译文】
  稚嫩弱小的动物,都不令人生厌,只有驴除外。
  【评析】
  幼小的动物都是十分招人喜欢的,可是作者单单把驴排除在外。这是为什么呢?在中国古代,驴不仅是人们主要的生产工具,还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人们却用一些什么驴头驴脸、蠢笨如驴、驴脾气、驴不知自丑等说法来说驴,这种倾向表明了在古代人们确实不喜欢驴。出现这种情况,大概与驴的本身的一些特征有关吧。驴脸长而丑,笨而缺少灵气,性情倔强固执。但是仅凭这一点就将驴贬的这么低,似乎有点欠公正。
  由此我们可想到,为人有各种风格,不可强求一律,不可以貌取人,用别人的缺点来否认所有的优点。
  女子自十四五岁至二十四五岁
  【原文】
  女子自十四五岁至二十四五岁,此十年中,无论燕、秦、吴、越,其音大都娇媚动人;一睹其貌,则美恶判然矣。“耳闻不如目见”,于此益信。
  【原评】
  吴听翁曰:我向以耳根之有余,补目力之不足;今读此,乃知卿言亦复佳也。
  江含徵曰:帘为妓衣,亦殊有见。
  张竹坡曰:家有少年丑婢者,当令隔屏私语,灭烛侍寝。何如?
  倪永清曰:若逢关貌而恶声者,又当何如?
  【译文】
  女子从十四五岁到二十四五岁,这十年中,无论是燕、秦、吴、越那个国家的人,她们的声音大都娇媚动听;只要一看到她们的面貌,就可以判断她们的美丑了。“耳闻不如目见”由此我更深信不疑了。
  【评析】
  世界上的事情不可能是完美到极致的,人们总是把事物想象的比事物的本身要好。世上的女子也是如此。声音甜美、容貌姣好固然是最完美的佳人了,可世上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完美的人,不少人声音和相貌判若两人,根本不像我们所想到的,声如其貌。这则文字通过人声与貌的不一致,听说与见到的不相统一,说明了事物耳见为实的道理。
  其实,声音与相貌不一致,存在差别,这也是很自然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是在不加任何修饰下被人说出和在夸张的说法中被人说出是不一样的,于是在别人的眼中这个事物就变得不同了。就像人们听景不同于看景一样,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任何人之间是有差别,这也包括审美方面的差别。人们的审美观不同,就成生了对事物的认识不一样的结果。所以他人眼中的完美事物,可能不是你所认为最好的。这就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以人论,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