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文】
鲜花中既美观好看又芳香宜人的是:梅、菊、兰、水仙、珠兰、莲;芳香宜人只适宜闻的是:橼、桂、瑞香、栀子、茉莉、木香、玫瑰、腊梅。其余的都只是好看的而已。花和叶都十分漂亮可观的,秋海棠是最佳的,荷花还在其次,海棠、酴醾、虞美人、水仙又排在了荷花的后面。叶子比花还要好看的,只有雁来红和美人蕉而已;花和叶都不值得观赏的是紫薇和辛夷。
【评析】
花是美丽的使者,当人们形容美人时多以花作比,可见花的地位在人们心目中是多么重要。因为他们的特性不同,人们给与了它们不同的定位。有些国家甚至把某种鲜花作为国家与民族的象征,并尊为国花。日本的国花是樱花,轻柔色美,它象征美好、智慧、友谊和幸福;象征坚贞不渝精神的金达莱是朝鲜的国花;法国的国花是百合花,百合花宁静和谐,美丽大方,芳香四溢;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紫荆花。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花的喜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作者堪称赏花高手,把花归为三类:一方面是花卉本身,以色、香为标准,可分三类;二方面从花与叶的比衬看,也将花分为三类。从这则文字我们可看出作者在花木鉴赏方面的造诣。
不仅在古代人们喜欢花,现今人也把花视为美好的象征,尤其是种花、送花已经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为人们所认同。花有很大的学问,同样需要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12'十二
高语山林者
【原文】
高语山林者,辄不喜谈市朝事。审若此,则当并废《史》、《汉》诸书而不读矣。盖诸书所载者,皆古之市朝也。
【原评】
张竹坡曰:高语者,必是虚声处士;真入山者,方能经纶市朝。
【译文】
高谈阔论山林隐逸之事的人,就不喜欢谈论市井朝廷的事。果然是这样的话,就应该放弃《史记》、《汉书》等书不去读它。因为这些书所记载的,都是古代社会争名逐利的事情。
【评析】
“高语山林者,辄不喜谈市朝事”这句话主要谈论古代的隐士,一旦走出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涯,就不再谈国家之事朝廷之事。其实从我看来这不是真的隐士。真正的隐士虽然隐居山林,可是他毅然会关注社会的变化,只是置身事外而已,可是他们往往能比深陷于俗世之中的人看问题更透彻。隐士们对现实社会有着人木三分的认识,其所以走出市朝,保其素贞,正在于他们充分认清了社会的本质。而不愿同流合污。而要放弃读《史记》《汉书》等经典著作这是不合适的,身在世外,而了解其中内情,才是真正心忧天下的真隐士的胸怀。
作者当时并不同意:“山林隐者必不了解人间纷争”这一看法。他认为:隐者身处红尘俗世,却修得清静、自然之真心。隐者对俗世纷争有深刻、透彻的认识。而不喜谈市朝事的高诰山林者只是制造声势罢了。所以作者的这番话可以说字字千金,非常有力。
云之为物
【原文】
云之为物,或崔巍如山,或潋滟如水,或如人,或如兽,或如鸟毳,或如鱼鳞;故天下万物皆可画,惟云不能画。世所画云,亦强名耳。
【原评】
何蔚宗曰:天下百官皆可做,惟教官不可做。做教官者,皆谪戍耳。
张竹坡曰:云有反面、正面,有阴阳、向背,有层次、内外。细观其与日相映,则知其明处乃一面,暗处又一面。尝谓古今无一画云手,不谓《幽梦影》中先得我心。
【译文】
云飘游天空幻化为物,有时像高大雄伟的山,有时像汹涌而来的水,
【评析】
绘画是一项高雅的艺术,绘画源于自然、生活,又高于自然生活。要能用绘画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那就需要绘画者有较高的素质和绘画方面的修养。作者这则文字对“云”的种种描述,可见出作者对自然造化的细微体察。作者观察事物,从事物本身入手,对自然亲身体察。而不是效仿,清初复古派提倡摹写古人名画,所以作者的观点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惟云不能画。世所画云,亦强名耳”,不免有些偏激。
;任何一幅画都不能囊括世界万象,画云也是如此。绘画的成功,形似固然重要,再现出物的本质,能否将事物的灵魂表达出来,则更为关键。南齐谢赫所说的“穷理尽性,事绝言象”,是从事创作之前,要掌握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这说明事物不能只局限于形似上,而是要把握其本质而后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作品,将事物全面的反映出来。作者所说,正犯了这样的错误。
值太平世
【原文】
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妇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可云全福。
【原评】
许筱林曰:若以粗笨愚蠢之人当之,则负却造物。
江含徵曰:此是黑面老子要思量做鬼处。
吴岱观曰: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亦且快意。
李荔园日:贤淑、聪慧,尤贵永年,否则福不全。
【译文】
处在太平盛世,生活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地方官廉洁清正,自己的家境富裕,娶一个的贤惠淑德的妻子,生有聪明伶俐的孩子。人生若能够这样,可算是美满幸福了。
【评析】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生来就有的,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人们整天为了生活的幸福而奔波劳累,只是为了求得“人生全富”。此则文字主要为“人生全福”一词作出具体的内涵界定。
文中写“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妇贤淑,生子聪慧”这六个方面。这几方面,无不涉及到生存环境与空间。主要写的是社会时代环境,生存地理环境,地方政治环境,具体家庭环境。无论何时这几方面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者生活在顺康时期,清初动荡,他深知乱离之苦,这样的遭遇在他少年的心中投下阴影。于是他对太平安定格外看重,故写“值太平世”为人生全福之首。又封建社会吏治腐败,官吏滋事扰民普遍存在,所以他希望社会上“官长廉静”;而自己则希望深处政事之外,生“湖山郡”; ;“娶妇贤淑,生子聪慧”则是世代人所共同的心愿。作者写这段文字无疑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
天下器玩之类
【原文】
天下器玩之类,其制日工,其价日贱,毋惑乎民之贫也。
【原评】
张竹坡曰:由于民贫,故益工;而益贱,若不贫,如何肯贱?
【译文】
世上供人赏玩的器皿,他们的制作越来越精致,他们的价格却越来越低,于是就不用怀疑世人越来越贫穷了。
【评析】
社会的恶性循环是,穷的人越来越穷,富贵的人越来越富。物价也是一样,物品越精致,反而他的物价越低,于是制作他们的人也越来越贫穷。清玩器皿制作日趋精细,而价钱不但没提高反而下降。在这一制作器皿的过程中,制作者花费的心思大、投入的劳动多,收入却不同投人等值,于是制作工艺的劳动者的贫穷便成为必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据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可以知道,原因无非是供大于求。明清之际,人们的购买力低下,社会需求量小,而生产的产品却越来越多,于是这些货物都成了积压品,劳动者的资金就称为一笔死帐。有钱人不买或者压低家买走商品这样就使社会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
养花胆瓶
【原文】
养花胆瓶,其式之高低大小,须与花相称;而色之浅深浓淡,又须与花相反。
【原评】
程穆倩曰:足补袁中郎《瓶史》所未逮。
张竹坡曰:夫如此,有不甘去南枝而生香于几案之右者乎!名花心足矣。
王宓草曰:须知相反者,正欲其相称也。
【译文】
养花的花瓶,它们的高低、大小、形状,必须要与花的大小、高低成比例;而花的颜色的深浅、浓淡,又必须要与花相反。
【评析】
这则文字是讲插花的艺术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插花可能不被人们所注意,但是如果插花是不讲究艺术,则就会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在美学分析的角度上,极讲究适应、整齐、对称等,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审美的效果。
这则文字所论,可谓当行,表现出了作者对插花的在行及其出色的审美眼光。就插花而言,插花者要从他对花与花瓶的选择以及花瓶与花在大小、颜色的搭配上,进行精心的调配。否则,以硕大的花瓶插上几株细瘦的小花,或小巧的花瓶插上花繁叶茂的大花,都失去和谐,让人感到滑稽。这样的搭配已经破坏了和谐,所以即使作为局部的花与花瓶再美,也无法让人产生美感。
从花瓶与花的颜色搭配上看,同样很有讲究,作者就指出“色之浅深浓淡,又须与花相反”,惟相反,才能以色差形成鲜明对比,相互映衬,更见艳丽。这是作者为我们指出的插花的方法,是很值得借鉴的方法。
更多热门小说,请访问宜搜小说搜索(b。easou。)
'13'十三
春雨如恩诏
【原文】
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
【原评】
张谐石曰:我辈居恒苦饥,但愿夏雨如馒头耳。
张竹坡曰:赦书太多,亦不甚妙。
【译文】
春雨就像皇帝颁布施恩的诏书,夏雨就像国家颁布的赦令,秋雨就像哀悼丧者的挽歌。
【评析】
雨在不同的时节起着不同的作用,也给人和社会带来不一样的影响。这里连用三个比喻,分别形容春雨、夏雨、秋雨,道出了人们对不同季节雨的不同感受。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万物复苏,大地上的生物在经历过严寒的冬天之后,终于迎来了春天,这是春雨可以给万物的生长带来新的活力。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绘春雨的轻柔可爱,表达出喜悦之情。春雨给人们带来欣喜。这就像政治上的,封建帝王高居龙庭,金口玉言,其能降恩颁旨、减租免税,无疑如久旱遇甘霖,作者把春雨比作皇上的诏书,可谓形象。
夏季酷热,古时人们没有更好的制冷办法,人们只有忍受炎热与郁闷的煎熬。在人闷热难受之际,雨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凉爽的,于是夏雨的到来,可以洗去人们的闷倦,那痛快淋漓的情景是可以想见的。这就像带罪或锒铛在监的犯人得到了赦罪的诏书,又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所以说,以赦书喻夏雨,是非常恰当的。
秋季万木萧条,秋雨也随着落叶的凋零而落下,在秋风秋雨中,树上枝叶激响,如泣如诉。秋雨时节,让人感到寒意,这与挽歌的凄切悲怨不乏相通之处。
以春雨,夏雨,秋雨比作恩诏、赦书、挽歌可以说一语双关,极其精辟。
十岁为神童
【原文】
十岁为神童,二十、三十为才子,四十、五十为名臣,六十为神仙,可谓全人矣。
【原评】
江含徵曰:此却不可知,盖神童原有仙骨故也,只恐中间做名臣时,堕落名利场中耳。
杨圣藻曰:人孰不想?难得有此全福!
张竹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