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飘落的羽毛-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隐隐于市,小隐居山林,中隐座京郊。真正的大隐不去山林。古儒之隐,多为仕昏之故,倘若仕途敞亮,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境况?

  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而他依旧是蜀的摄权者。其实不然他讲的“宁静”好似一种执着,是那种匡扶汉室的决心,故曰:“宁静以致远”。他说的淡泊是一种忠心,是毫无私念,所以“淡泊以明志”。他起初隐于隆中,却是一个好仕之人,心存大志。要不然他就不会自比管仲、乐毅,把天下大势分得如此明晰。多做几篇诗文就好了。

  至于陶潜说的“心远地自偏”说明了他实非心远,要不然他便无须引退山林,居于庙堂不就行了。

  道曰“无为”,佛曰“心静”。而寺观均居深山,倘真无为,何需避世;若果心静,何苦出家。老子一周官,释伽一王子,本初圣贤非倡身隐于世,而导心超于俗。情静应是心的感应,宁寂才是物的外现,隐求的是清静,而非宁寂。

  伯夷叔齐的隐遁那叫迂腐,陶潜谢安的隐逸那叫自娱,而林浦却是在逃避。王维、乐天亦为隐逸,而以官身遁世,其为明享。真正能超脱的大概只有平淡了,看淡了一切,也就看清了整个世界! 

  隐于清非是必然的关系。清者未必隐,隐者未必清。“终南捷径”也是隐,而却是为了出;清廉之士心高气清,却未尝隐遁。

  一个人从身居显贵一下变得下贱贫苦,他若泰然,便真清也,反之亦然。心不随外物而变,实为清静高远;若心非得要物来陪衬,那还是一颗浊心。清心非隐亦清,赖隐而清之心亦为常心。

  常心处世,其亦安然。 。 想看书来

量度而行
我们总在揣度那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想把自己的人际关系为自己所用而不是对自己毫无用处。在办事情的时候,我们也总在寻求那种适度的和谐,希图自己在一种恰当合理的程度上取得理想的最好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适度,我们强调这个“度”的概念,谁都想把握好这个“度”的效果,可是我们究竟能否准确地把握或者能否正确的认识它,却始终是一个未知的东西。

  首先,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的平衡与和谐。有句很有名的话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说这句话它对也说它不对。这是为什么呢?说它对是因为君子之交确实容不下那种含有强度渲染的东西;说它不对是因为君子之交真正的内涵也绝对是一种淡然,它必然包含着一种看上去淡然无奇,而实质上却深度存在的东西。那种东西便是真情。

  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朋友之间的关系,我们这里所说的朋友指三种:一是别人把你当作朋友,而你一般感觉的;二是你把别人当作朋友而别人对你一般感觉的;三是二者互相把对方看作朋友并真心对待的。

  在处理第一种关系的时候,因为我们在这种关系之中是一种“被动”的存在,但是我们又拥有着对这个友情关系发展的主动权,所以我们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彼此的关系。这时候,我们似乎成了双方人际关系的控制者,但是我们对这种关系的把度也必将变得更为至关重要,我们的言行正因为如此而更应该谨慎。我们既然成为了这层关系的主动者,也就拥有了这层关系的“生死决定权”。如果我们想要和对方成为真正的朋友,就应该把这种单一的主动权变成双方都拥有的一种互动。我们要尊重对方的意见,尊重他对于我们的真诚对待。在这层关系真正得到确立之前,我们就得确定好将把它标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我们最好选择一个适当的量度去衡量彼此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就要学会双面的考虑问题:二人在相处的时候,既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也不要完全的依赖别人。二者必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对于第二种情况,因为在一开始我们是这层关系的主动发起者,但是我们又不拥有这层关系真正主动权。我们就更应该把握好自己的分寸去对待这层关系,以便于我们获得在这层关系之中的主动权。对方的态度将会成为我们言行的一种立足和依据,根据对方的表态,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是否继续追求与他的这层关系,其次才是怎么样去实现这层关系的良性发展。在处于这种情况的时候,无论我们有多么渴望与对方建立友情关系,也不要过于明显的表示出来,因为那样我们首先就把自己在这层关系中置身于一个低层的地位,这并不利于友情的发展。还是要把握好这个追求热情的“度”。不要让对方认为你是在“崇拜”他,更不要让他认为你没有了他会很痛苦,总之不要让对方产生一种骄狂的思想。当然我们希望与对方建立美好的友谊关系,冷漠是万万要不得了,本来对方就冷,你再一冷,那就没什么可以再说的了。

  第三种关系是我们都愿意和希望看到的情况。可是对于这种关系的处理并不是容易的,甚至说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事情。我们既已确立了彼此互信、互亲的关系,就得想方设法去维护这种关系。有句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这种情况也可以近似的看作是在“守江山”真的很难。也许你会说真正的友情根本不存在什么“守与不守”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会在彼此的真诚互信中迎刃而解。当然这是对于真诚友谊的一种褒扬,但我们却不能拿真诚去掩盖规律中的必然存在。既然二者互信了,我们应该坦诚的面对对方,但还是要掩饰一些对于对方有严重伤害的东西;另外,我们也要经常的和对方以心换心,再好的关系也要经常交流才会长久;再者,我们不应该对于对方的过错斤斤计较,但是也不要完全的不在乎。在这层关系之中,我们更应该坚持那一种适度的原则:彼此不要走的太近,太近则易斥;更不要走的太远,太远将相离。总之,我们坚持的是一种适度,更是一种适时而动的心态。

  辩证法反复地论证这个问题,当然它强调的是更在于行事上。行事也就是在于做事或者真正的创造实践上。在实践之中,我们当然更加要强调适度的原则,凡事都要有个把度,否则便会一塌糊涂。无论要做什么事,我们都要首先弄清楚这件事的分量有多重,然后再客观的知道自己到底能使出多大的力气,到底这件事值得自己使出多大的力气。对于行事这一方面,在这里就谈这些。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产生一点摩擦的时候,另一个朋友给我提出了一个关于“分子力”的说法:两个分子之间,距离太近了会相斥,远一点反而会相吸,但太远了又会相离,只有把二者的距离保持在那一个合适的尺度上,二者的关系才会稳定的发展。有时候,我们在和要好的朋友相处的时候,难免总会把自己的一些平常掩盖的东西暴露给对方,因为我们对他信任,推心置腹。然而这又会有产生不好效果的可能,也许我们的真情流露会使对方产生一种厌烦的心理,或者会使他对我们产生新的看法。这都不利于二者关系的稳固。可是我们又能怎么办呢?如果连最信任的人都不能推心置腹,那我们岂不是要永远活在孤独的掩饰之中了吗?!

  所以在和知心朋友的关系之中,适度与推心置腹不应该存在任何的矛盾。一直以来,可能是我们把这种“适度”理解错了。我认为在推心置腹之中,我们其实也在维持着一种真正纯粹的东西,那是一种真诚的信仰以及情谊的融合。而这种融合与适度也存在着本质上的相交点。我们无论是坚持适度还是信仰真诚,目的却总是相同的,那就是要维持那种真挚的感情。该适度时我们适度,该执著时我们执着,这种近似于自在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适度的表现。

  适度,我们说出这两个字并不费什么力气,但是在这世界上真正能把好这个度的人又有几个呢?理论是一种情况,而真正的去做又是另一种情况,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在我们生活的实践中去自然的把握,去慢慢的磨合。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学会适应这个世界
自生命萌动之初,自然界就形成了一个不可更改的法则:适者生存。自然其实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做。所有的一切都在无形地运转之中,沿着自己的方向。

  人在这个世界上,把他改造得适应自己的生存。其实不然,人始终是属于这个世界的,一直是人在适应世界,而不是世界经过人的改造而适应了人。就好像整个人与胳膊的关系,胳膊摆得舒服了,其实还是你整个人感觉到的舒服。与其说人在改造世界倒不如是说世界在用人来完成自己的改造。

  就象空中的浮尘,我们平时不注意它的存在,但他确实存在着。我们体内的新陈代谢无时不刻的在进行,我们没有感知它的存在,它照样在自在的运动着。世界也是这样我们感受不到它的发展变化,更不会察觉自己就是他变化发展的一部分。

  即使你生而无为,死亦无声,我们照样是世界自我改造的工具。因为世界的规律早已存在,不可更改。

  那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意义呢?这其实是一个很愚蠢的问题,因为你生到这个世界上不是自己的决定。父母把你生下来,没有你的任何参与。至于死,那就更不是自己的权限可以达到的了。即使一个人愚蠢地自杀,那他也非是在自己决定死,因为自杀本身是一种惑乱。

  人们总在谈论生死,殊不知生死本不是你我可以涉足揣度的东西。生命有何价值,那价值又岂是自己可以谈的,自己的都没资格谈,你哪有谈论别人价值的资格!自在的东西本身就具有某种规律,我们无法更改,当你探索这些问题时,实际上自己正沿着它的自在在运动。

  我们总是喜欢刻意地追求某种东西,有时那东西俯拾即是。只是心境的差别,路径的远近。禅中的“万物皆空”虽然看似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但实际上,我们对万物就是一片空。包括人在内,所有的自在之物都只遵循着那本就存在的规律而行,“人的改造”也不例外。

  这样一来,好像人没有了任何的作用,完全归结到规律身上去了。就象细胞,我们感受不到他有什么作用,但它的作用通过人的发育表现出来。既然人属于世界的元素,元素当然属于整体,人的作用要通过世界的自我改造显现出来。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主宰,主宰世界的是规律,主宰我们的也是规律。规律是一切的主宰。

  人只有适应这个世界的份。世界是自在的,人必须去适应他,因为“适者生存”。我们没的选择,更不要谈什么创造。自在之物不可能创造自在之物,我们只能叫它“适应”。学会适应的人才能真正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不然就只会被淘汰。

  生在世上,适应才是硬道理。

万事心生
经历是一种内心的启迪,其中的所有都让我们感到一种拥有,却又常常会很棘手。

  好像这个世界原本就永远不会存在真正的完美,一颗再纯洁的心灵中也难免会有瑕疵的存在。而我们心灵中的那点黑的东西,总会在外界的境遇变化中把整个心灵笼罩。这个斑点就是人们心中都有的阴影,可能是悔,可能是恶,也或是其他不好的东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