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聂司令员的指示,创刊号要增加英文说明,于是从外单位请来翻译,还请新来边区的国际友人班维廉(原北平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林迈可(原燕京大学经济学导师)帮助修改。发稿时,照片由张进学用日光放大,放大机用的是白求恩送给沙飞的那台。因放大纸型号不全,有时就用印相纸放大。放一张8寸大小的照片,曝光要一个小时以上。
突击印刷画报时正处在炎热的夏天,在用羊圈改成的照相制版暗室里,不仅闷热,而且臊气很大,在里边工作一天,连热带熏,有的人呕吐,有的甚至晕倒,但大家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直坚持工作。印刷工人,为了赶印画报,除了白天加紧生产,晚上还挑灯加班,有时通宵达旦。
当时正遇上自然灾害,再加敌人的经济封锁和不断“扫荡”,边区经济处于最困难阶段,每人每天1斤半小米的定量减少为1斤3两,节约2两小米救灾。粮食不够,用黑豆、瓜菜代替。为了保证画报能按时出版,干重活的人勉强维持一日三餐,干轻活的和编辑部人员减为一日两餐,不少人都浮肿了。这个情况被聂司令员知道后,破例给画报社批了1000斤小米,这才度过难关。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军区领导对来自北平的几位高级技术人员给予特别照顾。何重生、王丙中、杨瑞生、高华亭、徐复森等5人每人每月有8斤白面和边币20元的技术津贴。还专门给他们设了小灶。这几位同志不辜负党和组织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在工作中都很努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专长。《晋察冀画报》之所以能够印得那样精美漂亮,与他们几位专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part 1从《抗敌报》到《晋察冀画报》(图)(3)
1942年7月1日,在共产党的生日这一天,画报社工人装订出第一本《晋察冀画报》创刊号。7月7日,又把1000本画报全部装订出来纪念抗战五周年。当初,一些人认为在敌后出版摄影画报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天真幻想”,现在变成了客观现实,“奇迹”终于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实现了!
在《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出版的这天,画报社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军区政治部朱良才主任、宣传部潘自力部长亲自参加了庆祝会并讲了话,转达了聂司令员对画报社的表扬。边区政府给画报社颁发了奖旗、奖状。
画报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名义出版,16开本,连封面封底共94页。照片部分用瑞典木造纸印刷,印1000本。这期画报相当全面地反映了晋察冀边区五年来的战斗和建设成就,首页发表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绘制的《华北敌我形势图》。刊登的照片内容,有八路军初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各种战况,收复涞源、蔚县、喜峰口、平型关、紫荆关、插箭岭、妙峰山、西斋堂等城镇要隘;有著名的几次大战—— 黄土岭战斗、大龙华战斗、百团大战、陈庄战斗等;有边区子弟兵战斗生活,狼牙山五壮士的战事,群众支前、青年参军、军民鱼水关系;有边区生产运动的进行曲和民主政权建设;有对敌寇暴行的控诉、日人反战同盟支部活动、八路军宽待俘虏及敌伪投诚;还有边区新民主主义的艺术、教育、出版事业的发展,外宾对边区的访问,对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边区生活的怀念及聂荣臻将军营救日本小姑娘美穗子的珍贵镜头。封面照片《塞上风云》、《向长城内外进军的杨成武支队》和封底照片《沙源铁骑》、《向冀西挺进的八路军一一五师骑兵营》,都是五色套版精印。全本画报共发表新闻照片162幅。
除照片外,文学作品有邓拓的《晋察冀的舵师聂荣臻》(署名萧斯)、刘道生的通讯《漠河滩的英雄》,周游、蔺柳杞的报告文学,田间、鲁藜、任清的诗,徐灵的木刻,李劫夫的漫画等。
这期画报还用英文发表了林迈可《回忆白求恩》和班维廉《在战后不要忘记农民!》两篇专为画报写的文章及他们对画报出版的祝词。
这期画报还刊登了聂司令员纪念“七?七”五周年的题词。
part 2白求恩遗嘱:〃照相机给沙飞〃(图)(1)
人们了解白求恩,是在毛泽东1939年12月21日发表那篇著名文章《纪念白求恩》之后。毛泽东给了白求恩非常高的评价:“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和那张放大了的白求恩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的照片中,大家揣摩着白求恩的光辉形象,但终归还不够全面和立体。但在此之前,沙飞却与这位异国战士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交往,透过沙飞的镜头,我们也许会看到一个更加真实和人性的白求恩。
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胸外科医师,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1938 年3月,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延安。 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
1938年的春天,沙飞随军区政治部驻在山西五台大甘河村。5月,沙飞刚刚调离《抗敌报》社,因为身体不好,住进山西五台县耿镇河北村的军区卫生部卫生所休养。6月,白求恩来到五台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白求恩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马、身穿米黄色夹克衫、足蹬皮靴、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头发灰白而稀疏。在白求恩的身后是一列背上驮着药品和器材箱的马队,器材箱上覆盖着树叶作伪装。
正在住院的沙飞听说白求恩到达的消息后,抱病赶到司令部,拍下了第一张白求恩的照片。
随着相处时间渐久,给沙飞留下极为深刻印象的还有,白求恩魁梧的身材,略显清癯的面颊,宽大的嘴角,较高的颧骨,浓眉下面深邃而睿智的炯炯目光中蕴藏着的坚毅和果敢。沙飞注意到白求恩经常穿着戎装,衣袖上佩戴着八路军的臂章。他聚精会神地凝听聂荣臻讲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纲领和晋察冀根据地开辟以来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和军民团结抗日等新事物、新气象。为此,善于细心观察的沙飞为白求恩拍摄了一幅个人肖像摄影作品,背后山坡白雪茫茫,这幅作品的题目是《戴着八路军臂章的白求恩大夫》。
白求恩的到来,使得山西省五台县松岩口村这个平时看起来极其普通的山村也开始变得热闹起来了。1938年的9月15日,根据地的第一所模范医院落成。晋察冀根据地的领导人聂荣臻、宋劭文等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了模范医院的开幕典礼。当日的松岩口俨然是过节,街道用白灰粉刷,路旁也挂起了醒目的路牌,例如:列宁路、朱德路、中正路、平型关路等等。
在模范医院的落成典礼上,白求恩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因为日本人残杀中国人民,我才要求到中国来的。我觉得这儿是迫切需要援助的地方,这儿对我是最有用的地方!千万爱好自由的加拿大人、美国人和英国人的眼睛,都遥望着东方,怀着钦佩的心情注视着正与日本帝国主义作着光荣斗争的中国!”
沙飞当日也参加了开幕典礼。他不仅拍摄了白求恩在开幕典礼上的讲话,典礼之后他还为与会的部分同志拍了合影留念。这些照片中的白求恩身穿军装,腰间扎一根宽皮带,显得非常精神。当时松岩口村的路牌和白墙清晰可见,至今我们仍然可以从照片中感受到当时的热闹气氛。1939年以后,白求恩更多的是和普通八路军战士一样穿着军装、戴着军帽,一样的军徽,一样的臂章,甚至是一样的宽牛皮带,穿一样的军裤和黑面布鞋。这在《白求恩与晋察冀边区军政首长合影》里,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白求恩非常喜欢穿着八路军军装,作为一名八路军战士,站在他们中间一起集合听报告。沙飞1939年9月15日在五台山松岩口所拍摄的《白求恩和八路军战士在一起》便是证明。白求恩不仅要求自己成为八路军战士中的一员,而且以此作为骄傲和荣耀。《白求恩和八路军哨兵在一起》、《白求恩和自卫队员合影》,那种和哨兵站在一起、高瞻远瞩的瞭望神情,和站岗的自卫队员在一起,肃穆庄严的表情,让我们透过时间的渺远尘埃,不能不为之动容。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part 2白求恩遗嘱:〃照相机给沙飞〃(图)(2)
白求恩虽身为医生,但他喜欢摄影,是一名业余摄影战士。在救死扶伤的闲暇时间,他用照相机镜头记录下了许多感人而悲壮的画面,捕捉到了许多很珍贵的“瞬间”。
从加拿大来中国前,白求恩买了一架新型的带有柯达镜头的莱丁娜照相机。来到中国后,他不论走到哪里都要随身带上这部心爱的相机。
来到晋察冀边区后,由于无法冲印相片,白求恩向在此养病的专职摄影记者沙飞求助,于是两人开始交往。两个“摄友”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俩有太多相同的地方,都是忘我献身的理想主义者、对法西斯侵略者极端仇恨、对人类命运无比关注、对事业坚定执著、对艺术异常热爱,再加上沙飞略懂英文,在语言沟通上不存在大的障碍,两个人很快就成为了挚友。
在空闲时间,白求恩经常用他的莱丁娜相机拍摄一些照片,与沙飞在一起交流摄影技艺。但是,白求恩不仅仅是沙飞的“影友”,而且也是沙飞新闻摄影采访报道的主要对象。沙飞用镜头记录下了白求恩的许多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场景。正是沙飞用镜头捕捉到的这些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白求恩的那份崇高。
从检查八路军伤病员,到跟木工一起动手制造医疗器材,都被沙飞一一记录下。有一张照片,在破旧的泥坯房外,白求恩在一个简易的高凳上吃饭,他过的生活和边区的其他八路军一样艰苦。还有一张,白求恩拿着樱桃在逗一个小女孩玩,显得颇有趣味。最有意思的是白求恩的一组游泳和晒日光浴的生活照,多少显示出了这个来自西方的大夫与普通中国人有些不太一样。这组照片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曾经被各大报章和网站广为转载刊发。
沙飞是一个新闻摄影记者,有着极敏感的新闻嗅觉,他清楚地知道,要想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八路军,展示给世界的不应该仅仅是他们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共产党、八路军领导下解放区人民的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人们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一支军队,乃至一个政党对待一切的态度和精神风貌。
1939年的夏天,当沙飞看到白求恩赤裸着身体在唐河中自由自在地游泳时,沙飞似乎看到了另一个白求恩。那个平时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做手术的白求恩不见了,站在他面前的俨然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外国友人。在这位像个大孩子一样,在水里嬉戏打闹,浪花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