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月几时有-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幼时,父亲苏洵经常云游四方,母亲程夫人就教导他读书习字。8岁那年,母亲教读《后汉书 范滂传》。小苏轼感动了,慨然太息,吸着鼻子,问母亲道:“如果我成大后,也成为范滂那样的人,娘,您会同意吗?”
  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反对东汉后期宦官当权,屡遭迫害。建宁二年,阉党下令逮捕范滂,督邮吴导不忍,抱着诏书伏床痛哭。范滂听说后,马上去县令那里“自首”。县令郭某要求和他一起潜逃,范滂说何苦连累大家,唯独对年老体弱的母亲受到牵连而深感歉意。在诀别时,范母却安慰他道:“儿啊,你何必婆婆妈妈的!求仁得仁,有何憾哉!”范滂不久被杀,年仅33岁!
  程夫人听了儿子的话,心头一震,抚摸着他的头,微笑道:“轼儿,你若能成为范滂,难道我就不能成为范滂的娘吗?”
  小苏轼受到鼓舞,发奋读书,立志高远,“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奋厉有当世志”。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入京科考,分别以三等、四等的极佳成绩同登进士第,引起轰动。仁宗赵祯看了苏轼兄弟俩的文章,兴奋得无法入眠,对曹皇后说:“今天,朕为子孙录取了两个宰相,可以高枕无忧亦,哈哈!”
  赵祯的话,令大家更加对苏轼刮目相看。苏轼刚入仕途时,确实也是满腔抱负,非常自信,“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他自然也期望能早日登上宰相之位,一展治国才能。
  但残酷的现实,很快就给他浇了一头冷水,惹来一身麻烦。他一生不仅没能做到宰相,还离宰相的位置越来越远,并且“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吃尽了苦头。
  苏轼最初的职位是“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他不介意是小官吏,干得很起劲。仁宗赵祯去世后,英宗继位,闻听苏轼的大名,想召他入翰林。但大臣韩琦以苏轼太年轻为由,反对他进入高层。苏轼当时确实年轻天真,毫不计较,欢欢喜喜地走开了,还十分感激地说:“韩公这样对我,是真正的爱才之心啊!”
  英宗在位不久就去世了,年轻的神宗皇帝继位,重用王安石进行改革。苏轼不赞成王安石的激进变法,上书反对,结果不容于朝廷,只好自请外放,调任杭州,作了一个小小的通判职位。三年期满后,因政绩突出,出任密州知府。
  来到密州后,苏轼对现状大吃一惊:蝗灾、旱灾交相肆虐,“岁比不登,盗贼满野”,而当地官吏竟然为了讨好朝廷,故意隐瞒灾情,以至民不聊生。苏轼急了,急忙上奏实情,呼吁减免赋税,再组织百姓灭蝗抗旱、平绥盗贼、赈灾救民,终于使百姓“遂不失所,所活亦数千人”。
  他的苦心经营赢得了密州人的衷心爱戴,他自己也有几许成功的喜悦,便在密州北城修葺了一座楼阁,以便登高望远,饮酒作乐,楼阁由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暮春四月,他登上“超然台”,远眺烟雨,上作了一首《望江南》的小词,显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豁达态度: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那一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大宋面临西夏、辽国的两面夹攻,常常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苏轼非常关心国家安危,恨不得自己穿上戎装,亲上战场,杀敌报国。一次,他去常山为密州干旱祈雨,归途中与同事牵着猎犬、架着苍鹰出猎,作了一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以寄托驰骋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气干云,在当时悱恻柔媚的词风中独树一帜,顿令世人耳目一新,“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苏轼自己也十分得意,特令全体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大呼过瘾,并给朋友写信,说:“进来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范,亦自成一家,呵呵!”。
  在密州干了两年后,苏轼于熙宁十年(1077年)被调往徐州。他四月到任,七月就碰上澶州黄河大堤决口,淹没45个州县,“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徐州全城一片惶恐。在这危急关头,他爬上城门,站在城头,对着满城市民,大声说:“只要我苏轼在此,就决不允许大水冲垮徐州城!”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他组织军民抗洪抢险,亲荷畚锸,布衣草屦,“庐于城上,过家不入”,终于获得抗洪保城的巨大成功。大水过后,他继续组织民众筑堤,以便“筑堤防水,利在百世”,还在城东建筑了一座十丈高的“黄楼”。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说”,黄色为土,土能克水。果然在第二年,即元丰元年(1078年),徐州迎来了大丰收。
  闲暇之际,他来到徐州的“燕子楼”,凭吊著名歌妓关盼盼。盼盼美貌多才,风情万种,是唐代张尚书的爱妾,燕子楼就是为她而建;张死后,盼盼念及旧情,独居在此十年余。然而,大诗人白居易却给盼盼来了封信,指责她“一朝身去不相随”,嫌她没有守节尽忠,盼盼只能绝食而死。苏轼夜宿燕子楼,竟梦到了盼盼,半夜醒后,感于她的孤寂身世,也感叹自己宦海飘零的惆怅,于是披衣挑灯,作了一首清丽沉婉、空灵脱俗的《永遇乐》: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独自在月下徘徊、高歌起舞数遍后,才上床入睡。过了几日,他兴冲冲地宴请朋友,准备赏析本词,朋友却不屑一顾:“有啥希奇!徐州满城都传唱《永遇乐 明月如霜》!”
  苏轼大吃一惊,细细一追究,源头来自一个巡逻的老兵。
  老兵显然对自己的行径感到十分得意,见了苏轼,还笑呵呵地说:“小人也是懂得一些音律的,那天夜宿燕子楼,半夜听到有人唱这首词,就悄悄地记下来,再向大伙儿传唱!嘿嘿,我也不知道是谁唱的,想必是神仙罢!”
  苏轼也是哈哈大笑,喜滋滋地想道:“如能长期呆在这里,我一定会快活得成仙了……”
  但一年多后,他不仅没有“成仙”,还差点“成鬼”了:“乌台诗案”爆发,他被逮入狱;受尽100多天的拷打严审后,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刚到黄州,没有薪俸。“衣食住行”这些他从不关心的琐碎之事,都成了迫在眉睫的头痛大事。由于没有住所,他只得暂居在“定惠院”寺庙里,和僧人们挤在一起吃饭喝汤,而一家老小几十口人,还安置在筠州苏辙那里,靠着苏辙微薄的收入拉扯着生活,无法来与他相聚。
  一天晚上,凉风拂面,一钩残月斜挂在疏浅的梧桐梢。他走出定惠院,重重吁了口气,无意中一暼,竟见有一只孤鸿也在月光下徘徊,在远处花汀湖水中,还倒映着弯月和浮云的影子。
  他悄立湖畔,清风拂身,冷月照影,惆怅无限,自觉一生从未如此刻这般寂寞凄凉。
  他天生爱好热闹,喜欢呼朋引类,诗酒作乐,过去数月被囚于监狱,孤身一人那是当然之理。然而此刻身得自由,却仍是孤零零地,只得将那只孤鸿引为知己,倾诉孤苦之情。
  于是,就有了这首孤寂清冷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三个月后,他迁居到临皋亭,居住条件有了好转,但他依然孤独寂寞、凄凉自伤。当年的中秋佳节,他对着圆月,自觉如同游魂野鬼,陡然间心头一阵酸楚,就作了一首《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遭受这次“贬谪黄州”的惨重打击,苏轼曾经变得十分消沉,又害了一场大病,一度非常厌世。因此,经常有他已死、或者出家的消息传出,世人都信以为真,甚至有好友来信,询问他是否还活着。
  一次晚上,他与人在江上饮酒,醉酒而归,返回临皋亭时,已经三更,无人应门。面对大江和扁舟,他一时思绪飘荡,真恨不得立刻驾舟,离开这困苦潦倒的黄州,在大江大海中悠闲度过余生,就作了一首《临江仙》词,击节高歌,来寄情抒怀: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次日,《临江仙》词就人人传诵,并以讹传讹,喧传他夜间作了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听得大惊失色,担心失去罪官谪臣,将被朝廷追究责任,忙不迭地驾了船,亲自跑来查看,却见苏轼“鼻鼾如雷,犹未兴也”。
  这个谣言竟也传入京城,连神宗皇帝都半信半疑。当时神宗正在吃饭,突然听说“苏轼已死”,顿时难以下咽,将筷子放下,长声叹息,道:“苏轼,这家伙,唉……才人难得啊!”
  然而,苏轼并没有一直沉湎在这种凄凉苦闷的心境中。他毕竟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总是想方设法改进生活、改善心境。
  几个月后,妻儿都来到了他身边;到了黄州的第二年冬天,通过朋友帮忙,他得到城东山坡上的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开始操起锄头,不辞辛劳地开荒种地,通过植树种菜来养家糊口,使得生活得以改善。之后,他又在山坡上搭建了一座草屋,壁上绘画雪景,取名“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生活安顿下来后,苏轼就将大量的时间投入读书,“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以抚慰受伤的心灵。由于书籍有限,苏轼就把手里的书反复阅读,还创造出“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
  一天深夜,他读着杜牧的《阿房宫赋》,咏叹再三,毫无睡意。在门外照看的两个老兵,可熬不住了。其中一个人大发牢骚,嘟嘟啷啷地嚷:“读书有什么好处了!天这么冷,都这么晚了,他还不肯睡!真是的……”
  另一人也打个寒战,但撇撇嘴,不以为然地说,苏轼读的文章中,也有两句好话。
  前者勃然大怒,跳将起来,道:“你这个文盲大老粗,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