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宫学斌最不爱听,他脸红脖子粗地和人争执,苦口婆心地做顶头上司的工作,硬是说服大家先找了一处闲房,拾掇拾掇让知青们集体住着,然后又主动请缨负责盖新房,结果开春动工,不到三个月就让他们住进了宽畅明亮的集体宿舍。他说:“人之所以为人,第一是要自已有尊严,尊严是什么?最起码是凡事要对得起天地良心;第二是要尊重别人的尊严,知青们有知识有文化,尊重他们也是尊重了知识和文化。”
因为知青初来乍到,宫学斌操了不少心。他利用主管会计管钱管物的权力,一回回送铺的盖的,一次次送吃的用的,有时大队里的东西不凑手,他就让妻子刘美清从自家找出来送去。一个捣蒜的石臼子,一把刷锅的炊帚,甚至一串蒸包子的苞米皮,居家过日子该有的,知青们一样也不缺。真心诚意的呵护,细致入微的关照,很快给大家制造出回家的感觉。既然是家的归宿,知青们说笑嬉闹便随便起来,一次江瑞欣指着勒在宫学斌额头上毛巾问:“三哥,问你一个问题可别见怪呀,你整天价头上扎条毛巾是啥意思?”
宫学斌苦笑着回答:“我得个头疼的毛病,用毛巾一勒就疼得轻了,没什么别的意思。”
江瑞欣忽闪着一双大眼晴,将信将疑。后来宫学斌以头疼为借口,忽然辞去了大队革委会副主任的职务,她才仿佛明白了个中缘由,不由得扼腕叫绝,佩服有加。
这年春节前夕,在宫学斌的积极倡仪下,大队决定给每个知青发5棵大白菜、10斤地瓜、6斤玉米和2斤花生,让他们带回青岛过年。去莱阳火车站乘车时,宫学斌张罗组织了6辆独轮车,他领队把东西和人亲自送进车厢,一直等到火车喘着粗气徐徐蠕动,大家还一个劲儿地追着嘱咐,等过年回来,他们一定来接站,千万不要走散了,走丢了!令六个知青哭鼻子抹泪儿,好一阵子感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不懂春月秋风(14)
转过年来,知青们返乡,宫学斌真的带领他的独轮车队接了站。那时正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登峰造极的阶段,知青们一见宫学斌几人的面,先说一句,“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然后才问,“三哥,你们大家春节好啊?”这种说话交流的方式形式,已经兴过一段时间,宫学斌他们虽然鹦鹉学舌地说过,但总还是有些不习惯,呆愣半晌,才回道,“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接着又说,“你们回来啦?”“为人民服务!我们回来啦。”“要斗私批修!欢迎你们。”
接站回村的一路,许多心窝窝里相思相念的话儿,就这样磕磕绊绊、疙疙瘩瘩、吞吞吐吐地交流着,恰似香味四溢的山珍海味,正大吃大嚼满有滋味,却又冷不丁地吃到几颗沙粒,令人食之无味,吐之不快。还好,无产阶级的广大革命战友不久便厌倦了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一时地兴过后,就偃旗息鼓了。
不过,人们崇拜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狂热,却很多年没有退去。那年有位农村老汉到县城书店买毛主席的画像,开头说了个“买”字,被售货员当头斥责:“毛主席的像不能说‘买’,要说‘请’!”吓得那老汉哆哆嗦嗦,把刚买到的画像揣在怀里,却忘了放在哪里,转身又找。售货员一阵嘲讽:“找什么找,不是在你怀里揣着吗?”老汉掏出画像来看,自我解嘲似的喃喃自语:“唉!我真是骑驴找驴呢!”话音未落,那售货员硬是说老汉辱骂毛主席,结果当场就在书店开了个批斗会,还让人押回村里,当现行反革命分子管制起来。
天底下胸襟最宽厚的是农民百姓,他们心里装得下全世界的苦辣酸甜,从不计较恩怨得失。宫学斌也有这样一颗心,他把知青们视为亲人,时时处处当客待。这是他的家规,也是他做人的准则。因此,这以后知青们每次来来回回,宫学斌都带独轮车队接送,他送去了对知青的尊重,也接来了自己的尊严。尊严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礼尚往来,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相帮助。
有位女生叫陈美玲。下乡不长时间,就不断闹胃病,弱不禁风。宫学斌一次次找大队革委会,找公社的知青办,跑细了腿,磨破了嘴,总算申请下一个回家养病的名额。他用独轮车把她送上火车,事后还代表大队社员专程到青岛探望。知青们提起这事儿,至今泪光闪烁,感动不已。
在那人民公社的时代,老百姓有句口头禅,“刮风刨园,下雨打筅”(筅即胶东农村为盖粮堆和草垛,用麦秆编织的遮雨物)。“胶东大地无冬寒,地冻三尺照样干。”东祝家庙大队的社员也在其列,一年365天,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就连刮风下雨,也有刨园和打筅等相应的农活去做,隆冬腊月也要送饭到地头。
为了让知青们有个休息娱乐和写家信的时间,宫学斌说服革委会给知青们破了例,所以每逢天气不济,他们就可以丢下手中的活儿,高高兴兴地相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把欢声笑语撒遍街头村巷。
知青们自娱自乐之余,其中的五个女生常常结伴到宫学斌的家里。混到熟时,蹭一顿半顿的饭,啃一棒时令的新鲜苞米,吃几个灶口里火烧的芋头,既稀罕,也解馋。但更多的时间,她们是跟刘美清学唱黄梅戏《拾棉花》。有时刘美清也跟知青们学唱当时的流行歌,唱《北京有个金太阳》,唱《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唱《大海航行靠舵手》,歌声融进了她们的情和爱,也拴住了知青们的心。
宫学斌当时虽然已经卸去革委会副主任的担子,但仍然保留大队主管会计的职务。所以,利用方便之时,也能忙里偷闲,常回家跟知青们学唱革命歌曲。这样日积月累,相处的时间久了,他那颗对生活渐渐灰冷的心重又复活起来。耳濡目染,宫学斌从知青们的身上学到了不少知识,眼界开阔,满腔热忱,朝气蓬勃,敢想敢干是他的终生收益。
并非仅仅是投桃报李,宫学斌从来就毫不怀疑,文化知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以及整个民族,什么时候尊重和推崇知识,什么时候就会推动历史的发展;反之,历史就会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所以他极尽一个大队主管会计之所能,除了陈美玲一直在家养病,无能为力以外,剩下的五个知青,从下乡半年多的时间起,就相继把四人推荐给学校当了教师,可见患难见真情还确是至理名言。
第二章 不懂春月秋风(15)
农业那个学大寨
说农业那个学大寨,无论如何,要从东祝家庙大队的干部社员一夜之间刮起“学雷锋,做好事”的风讲起。
那是个金秋时节,晚饭后各生产小队记罢工分,小队长按惯例分配第二天的活儿,他们常常扯起嗓子,唱歌似的说道:“南河沿的苞米已经熟透了,明儿妇女劳力掰棒子,男劳力刨秸子,8点出工,晌午送饭,晚到一个时辰扣1分,散会!”
然而,当第二天男女社员来到南河沿的苞米地时,却发现掰下来的棒子小山似的堆在地头,那刨起来的秸子也整整齐齐捆好,码在了一起。于是,大家瞪着惊奇的双眼,你问我,我问你地嚷着:“这是谁干的好事?谁干的呀?”
“谁干的?照我看不是一个人干的哩!”
“就是,就是!起码是七八个人合伙干的。”
类似的好事,东祝家庙大队领导下的三个生产小队,就像事先串联好的,天天都有发生,你追我赶,层出不穷。而这些做了好事的人们,也像有条约定的纪律,不声张,不暴露,甘做无名英雄。只是时间一长,总有那么几个虚荣心强的人,终究忍耐不住,他们在人面前或指东划西,或挤眉弄眼,千方百计地暗示是自己做下的好事。小队长们以此为突破口,顺藤摸瓜,很快就查出了那些学雷锋不留名的英雄。他们纷纷向大队革委会汇报,要求给予表彰和奖励。
怎样表彰,奖励什么呢?三秋大忙季节,革委会的委员们聚集在大队部争来吵去,意见很难统一。宫学斌想来想去,想出个以水济水、以汤沃雪的法子,他说:“这些人做好事不留名,本意就是不图什么表彰奖励。咱们应该理解人家,就给他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真金不怕火炼,如果真想当无名英雄,他们就绝不会计较;反之,如果计较得失名利,那就不是真英雄,也不值得表彰和奖励。毛主席不是说了么,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一席话入情入理,又不失计谋手段,宫学斌瞥一眼入党介绍人宫文那欣慰赞许的目光,散会后又特意在他耳边补充道:“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钱也应该包括名,对那些人来说,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咱不能让他们当傻瓜卖了,当猴耍了。二叔,跟您说实话吧,我就偏不相信,没钱人也能推磨。大伙口口声声,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难道干活不留名又不要工分的人,真的连命根也不要了吗?”
“可不敢再往深处说啦,三侄儿!”宫文扶着宫学斌的肩头,边走边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
果然不出所料,披着虚伪外衣做好事不留名的风刮过,就再也没有摇动树梢。其实,在那个食不裹腹的年月,人们连饭都吃不饱,谁还有耐心施舍?所谓做好事而不留名,只不过是沽名钓誉的饵料,生存才是一切理想的底座。为了让全国人民有饭吃,甚至“一天吃五顿饭”,早在1964年毛主席就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这是一个借助“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在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涉及人数最多的群众运动,同时也在东祝家庙大队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
“虎头山下大寨村,七沟八梁一面坡,三天无雨苗发黄,下点急雨地冲光。”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大寨贫下中农战天斗地,从山下担土,在山腰造田,于山顶蓄水,重新安排山河面貌。农业学大寨,东祝家庙学什么?起初有人心里惋惜,村里没有穷山恶水真败兴!如果有的话,咱也像大寨那样,千担万担一亩田,先治坡,后治窝,风风光光做典型,该多带劲儿啊!
还好,村前有条清水河,自古尚未形成河道,每逢天降大雨发大水,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东撞一头,西扬一蹄,祸害了不少良田和庄稼。于是,东祝家庙大队革委会经过研究,隆重召开了全体社员誓师大会,他们敲锣打鼓,高喊着学大寨的口号,向清水河宣战。从此,从酷暑到严冬,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顶着星星喊醒早晨,戴着月亮挑灯夜战,硬是靠锨挖镢刨,肩扛手提,在河套两旁布满“石牛”(即保护河堤的石坝),移栽了棉槐蜡条,加固了防洪堤,让清水河从此有了约束,行动规矩起来。
第二章 不懂春月秋风(16)
“改革开放以后,有些人站着说话腰不疼,到处瞎嚷嚷,‘农村两大害,人民公社,学大寨’”,宫学斌站在清水河畔高高的堤坝上,边极目远眺边说,“其实这是一种不尊重事实,也不负责任的说法,如果没有当年那种集体的力量和学大寨的精神,我们搞了30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哪里还有层层的梯田,一个个的大中小型水库?现如今包产到户的耕地和水利,有许多吃的都是过去的老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