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后唐###军的攻打之下,石敬瑭叛军的形势日趋不利。石敬瑭于是采取了起死回生之策——向漠北的强大势力契丹族请求援助。
契丹族乃蒙古系部族,在耶律阿保机这个杰出领袖统率下,向东并吞渤海国,向西击退党项和吐谷浑,已然建立起安定的政权。石敬瑭请求援助时,耶律阿保机已死,其子耶律德光继承了大帝国。他提出援助的条件是:割让包括现在北京在内的广大领土并向契丹称臣。
以骑兵为主力的契丹军很快就击退包围晋阳的后唐军,进而南下直指洛阳。不再被包围的晋阳石敬瑭也率领军队,跟在契丹军后面攻向洛阳。
“可恶,竟然将蛮族引进来!”后唐末帝李从珂在洛阳城壁愤然道。
事实上,后唐末帝也是突厥沙陀族李克用的后裔,并非汉族王朝。只不过他们长久以来居于中原,已被汉族文化同化到视过去同为游牧之民的契丹族为蛮族的程度。
末帝登上玄武楼,纵火自焚。
翌年,石敬瑭由晋阳迁都至开封,定国号为晋。为与司马氏之晋有所区别,史家称这个王朝为后晋。据说,后唐明宗的女婿石敬瑭也是突厥沙陀族。
同年,契丹族耶律氏的政权定国号为“辽”。这意味着契丹族已不再满足于只作为一个漠北游牧政权,而企图入主中原。
辽不是五代之一,而是超越于此的强大国家。
靠契丹族辽的援助而攻灭后唐的后晋,由于违背对辽的承诺,于建国十一年后,为辽太宗(耶律德光)所灭。
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知道后晋灭亡,就在晋阳自立,并定国号为“汉”,史家称此为后汉。由于与光武帝刘秀创建并维持约两百年的后汉易混淆,刘知远的政权因而被称为“五代后汉”。这个政权只维持了四年就亡了。在全都是短命王朝的五代中,后汉最为短命。
后汉从晋阳迁都至开封。原本占据开封的辽,看见后汉南下,就毫不留恋地退回北方。此时的辽,大概尚未有统治中原的意图。辽太宗也于这一年(公元947年)去世,因此,退出开封的事说不定与首领的健康有关。
后汉护国节度使李守贞于此时叛变,结果,枢密使郭威成功地将之讨灭。后汉高祖刘知远于迁都开封的翌年(公元948年)死,其子刘承佑继位,是为后汉隐帝。惧怕武将势力变大的他,计划铲除平定李守贞之乱的郭威。得知此事的郭威企图渡黄河攻打开封,但就在动兵之前,隐帝已为家臣所杀。
郭威在部下拥立下,于开封即位,定国号为“周”,史家称之为后周。
朱全忠的“后梁”、李存勖的“后唐”、石敬瑭的“后晋”、刘知远的“后汉”、郭威的“后周”——这就是五代。五代皇帝皆为武将,节度使此时皆拥有极大的权力,这可以说是中国的武人政治时代。
朱全忠的“后梁”创建于公元907年,“后周”于959年让国于宋而灭亡。
自后晋靠契丹族辽的援军而攻灭后唐以来,辽在中国历史上便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后周太祖郭威死后,由其妻柴氏之侄柴荣即位,是为世宗。他是个颇具才华的人,郭威收他当养子,并且指定为王朝继位者。
后周世宗柴荣可说是五代诸帝中最为杰出的人物。后唐的明宗李嗣源虽也有明君之称,但由于纵容军队,成为亡国之君,因此,在成就上要较世宗逊色了许多。
在与北方超大强国辽交战之际,柴荣亲自站到阵前。他的事业为其后以宋为名的长期政权所承继。其间经纬,将在后面宋的建国史部分叙述,此处先将政权移转如走马灯的五代,由不同的角度做一番回顾。
不得已而为帝(1)
“我在诸将拥立下就帝位,也就是说,我是‘被迫’成为皇帝的。”不愿意在欠诸将人情的情形下成为皇帝,反而要使诸将感恩于皇帝——原来这是赵匡胤的想法。
论及五代历史,冯道是不可不提的一位人物。
后唐明宗李嗣源任命冯道出任宰相之事,已如前述。冯道是景城(在河北省)人,在庄宗李存勖时代不过是个翰林学士。从唐末起,以幽州节度使属官的身份,主管地方行政事务。他是个优秀的行政专家,才华为明宗所赏识。
五代王朝中,冯道未以宰相身份出仕的只有朱全忠的后梁。
后唐灭亡后,宰相冯道继续留任为石敬瑭之后晋的宰相。后晋因违约,在开封为契丹族的辽占领后,他受邀成为辽的重臣。辽北归之际,他也与之同行,但在得知刘知远建立后汉时,他又重返中原出仕于其下。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时,冯道经过活动,又成为后周的宰相。
他前后出仕于包含辽在内的五朝八姓十一君之下。
属吏尚可原谅,而贵为宰相者却出仕五朝,此乃荒谬绝伦之事。此等毫无节操之徒,令人不齿。
后世史家对冯道的批判甚为严厉。有人甚至拿出“忠臣不仕二君”的论调,彻底批判他。
然而当时的人对冯道却非常称赞。他有本事压抑武将出身、脾气暴躁的皇帝们,在政治上引入儒教伦理,并于乱世享受天寿,被誉为时代伟人。因冯道而生活获得改善的庶民,甚至视他如“救世主”。
批判冯道毫无节操的论点,主要基于下一个时代——宋之儒学,尤其是朱子学的观点。
五代时期,人们还没有“节操”这等古板的观念。说到不仕二朝,一个王朝的平均寿命不过十年,为不过是比军阀像样一点的五代王朝死心塌地尽忠,岂不是一件滑稽的事?
人民深受涂炭之苦,政府应以拯救这样的人民为当务之急才对。
据说,辽占领开封城时,太宗耶律德光曾经有意准许部下契丹族的将兵任意掠夺,作为对部下的犒赏。冯道知道此事后,立即对太宗面奏道:“纵使如来佛在世,也无法拯救人民。现在能拯救人民的,唯皇上一人。”
结果,太宗下令禁止对人民进行掠夺。
把一个契丹族皇帝捧得高过菩萨,这也成了后世史家诘难他的原因之一。但冯道亦非妄言,能撤回许可掠夺之议的,唯有皇帝一人。
遵奉朱子学理念的忠诚之士,于亡国之际,或许会以身殉国;被敌人攻打时,也只有彻底抗战一途。其结果是,国土自然荒废,人民被迫在战火中四处流离。如果每一王朝灭亡时,都重复着同样的局面,经过五度王朝的兴亡交替后,中原人民岂不是全都死光了吗?
王朝交替之际,政治家以避免流血为首要任务——这样的想法应该也能成立。《孟子》中有一句话:社稷为重,君为轻。
社乃土地之神,稷则为谷物之神,社安民而稷养民。人民平安而有东西吃乃至要条件;相比之下,君主的重要性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明代一个名叫李卓吾的思想家,引用《孟子》的这句话,为冯道辩护。不过,他也特别说明,冯道的行为唯有于五代那样的混乱时期才能获得肯定。
五代确实不是正常的时代。冯道也在他有名的自传中作如下的叙述:
未能为君王统一天下,平定八方,此为本人最引以为憾之事,吾以未能报答天地大恩而惭愧。
被指责为恬不知耻的冯道,却以未能统一中国而引以为憾。出仕五朝的最终目的在于统一天下,在这个目的之下,不必以一个王朝或一名君主为重——冯道似乎做如是想。
现在且把视线从中原移至地方。
中原为“五代”,而地方则为“十国”。十国指的是: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闵、南平、北汉。这十国并非同时并存,吴灭亡后成为南唐,前蜀灭亡后成为后蜀。以皇帝或王自称的都是节度使出身的人,或者是取而代之的实力者。
不得已而为帝(2)
以诗闻名的皮日休,为避开唐末之乱,似乎移往吴越之事已如前述。这个吴越即是镇海节度使钱镠自立的政权。钱氏政权维持八十六年,算是五代十国享国最长的政权。政权尽管维持长久,国力却并不强。十国中最强的政权,应该是取代吴的南唐。和南北朝时代的南朝一样,南唐以金陵(南京)为国都。
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的政权为吴。由于他是被唐王朝封为吴王的,所以并不认为自己是自立者。加上唐的支配不及于这个地方,他因而被迫自己裁决政务,至死都使用着唐的元号。
实际上,杨行密的吴政权,实权却掌握在徐温及张璟等部将手中。后来,徐温杀死竞争者张璟,立杨氏之幼子为皇帝。在册立前,这个政权只称王而已。
徐温企图以这个政权之主为皇帝,然后以禅让的形式由自己就帝位。但在徐温有生之年,并没有达成这个野心。禅让之事到徐温养子徐知诰的时代才完成。
徐知诰原姓李,与唐皇帝同姓。他于就帝位后恢复原姓,自称李升,露骨表示继承大唐帝国的姿态。他当然仍以唐为国号,后世史家称之为“南唐”。
南唐二代皇帝李璟和其子李煜被合称为南唐二主,以词人身份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词有“诗余”之别名,填词规则不似诗之严格,可以谱曲歌唱。五代至宋为词的全盛期。四川政权的前蜀和后蜀也极为风行填词,有毛文锡及欧阳炯等名家。由于四川君主都是文人的支援者,因此,逃离中原###的许多文人都来到此地。
虽然蜀地富庶,据守容易,但要自此地出征,进而取得天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以此为据地的政权,好像压根儿没有称霸全国的想法。
浙江吴越的情形与此类似,由于隔邻有南唐这个强力政权的威胁,只好采取从属中原政权的姿态,用以对抗强邻。
蜀和吴越虽然安定,却都没有称霸天下的企图。十国中的其余政权全都弱小,有称霸天下野心的,只有南唐。
南唐二代皇帝李璟时,因并吞闵和楚而变得更为强盛。闵和楚是因内讧消耗国力,结果成为南唐的腹中物。
北方中原这时候是五代最后的后周二代皇帝柴荣的时代。柴荣也是态度积极的人,由与契丹族的辽对决一事,可以窥知他对统一天下的意图。
冯道由于在此时谏止柴荣外征,因而被降格为山陵使。冯道担忧的是,因外征导致国力减弱。山陵使是建造先帝陵墓的长官,在仪礼上为要职,在政治上则无任何权力。
后周不但从事北伐,也大兴南征之军。南征当然是以南唐为对象。经济上南唐居于优势,但在军事上后周则远为强大。后周由皇帝柴荣亲自指挥军队,南唐屡战屡败,不但将江北十四州割让给后周,李璟更被迫免去帝号,只以国主自称为条件,才得以缔结媾和条约。
柴荣意气轩昂,他决心要在自己的手里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贤主名将率领,又有明确目的的军队,军力一定很强大。后周的北伐军和南征军确实军容壮盛,不过,他们却有五代军队共同的毛病——骄兵。
后周军队当然也想得到赏赐,但赏赐是打胜仗的结果,要能打胜仗,基本条件是有优秀指挥官。因此,这个时代的军队,指挥官由部下拥立的甚多。
柴荣非常致力于改造军队,他组织了名为殿前军的精锐禁军。他意图驱使这支劲旅以完成统一天下伟业,然而老天爷却没有让他达成这个夙愿。这位杰出的三十九岁皇帝,雄图未成就已病倒,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