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哈军工传-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莫斯科茹柯夫斯基航空学院,被选送到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工作。幸运的是,已经成熟起来的奥列霍夫,没有在当时“大清洗”的恐怖岁月中遭遇不测。卫国战争时,他作为高级参谋人员,随最高统帅部坚守在莫斯科,参与指挥苏军与法西斯德军空前残酷的大搏斗。
   。 想看书来

4 “三边并举” 灵镜胡同调兵遣将(5)
1942年,久经考验的奥列霍夫被苏军大本营提拔为空军干部部副部长,不久又升为部长。1949年,军衔为空军中将的奥列霍夫任列宁格勒莫热斯基军事航空学院副院长。
  在奥列霍夫的职业军人生涯中,他曾获得库图佐夫勋章,库图佐夫是击败凶悍的法国皇帝拿破仑的俄军统帅,奥列霍夫为获得这枚勋章而深感自豪。他后来因在空军干部部任内政绩突出,又获得两枚列宁勋章。应该感谢苏联政府选拔奥列霍夫这位优秀的军事教育家来华,五年以后,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献出后半生的奥列霍夫,病逝于哈军工,从而使他的英名永远与哈军工同在,这是后话。
  奥列霍夫一行共五人,包括炮兵少将、内燃机专家、海军上校和一名翻译,他们稍事休息,就热情地投入工作之中。奥列霍夫认为,建立一所高等军事学院,选校址,搞基建,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解决师资来源,而这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苏联可以帮助中国制定教学规划,但不能包办代替,这所大学的主人是中国人。
  陈赓十分赞同这位老布尔什维克的意见,他们一连几天在一起讨论,互相建立起信任和友谊,虽然军委已经初步选择哈尔滨为军事工程学院的校址,但陈赓认为必须尊重苏联专家的意见,让他们去各地具体考察一下,最后再确定校址。
  陈赓急匆匆去见周恩来,请示陪同苏联专家小组赴各地考察的工作安排。周恩来当即表示支持,他对陈赓说:“让专家们多看看我们的军校和地方大学,评价一下我们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阿赓啊,现在正值盛夏,南方很热,苏联专家可能不适应中国的气候,你一定要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千万别让他们中暑、生病啊!”
  8月5日,陈赓和徐立行带领几位工作人员,陪同奥列霍夫专家组先飞往南京和上海。金陵城虎踞龙盘的气势、大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都令四位专家叹为观止,上海几所有名大学的无可挑剔的教学水平,南京军事学院成功的办学经验,又让四位专家赞不绝口。在与南京军事学院的领导、教员及驻院苏联顾问的几次座谈中,奥列霍夫进一步了解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创建军事院校方面的能力绝不亚于别的国家,他对陈赓说,他进一步增强了办好军事工程学院的信心。
  那么,能否考虑把军事工程学院建在上海或南京这两个大城市中呢?若论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氛围和交通、城市基础等条件,当时的中国尚难找到超过这两座名城的地方。
  陈赓和奥列霍夫之间没有费什么口舌,几乎同时否定了在上海和南京建院的可能性。道理很简单,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和原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城,是旧政府军政人员最为集中的地方,社会关系之混乱复杂,敌对势力之盘根错节,将为高度机密的军事工程学院带来保密工作上的困难,在当时的国内外政治形势下,保密工作对于新生的政权是何等重要,保守秘密几乎是每一所军事院校时刻不得疏忽的严格纪律。
  其次,两大城市均处于国民党空军飞行半径之内。建国初期,蒋介石趁新中国尚没有制空能力之机,多次派出轰炸机群对上海狂轰滥炸,特别是1950年2月6日,杨树浦电厂被炸后,大上海一片黑暗,陈毅市长亲自坐镇指挥抢修,远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也为之忧心忡忡,这些惨痛的事件让人们无法忘却。虽然在奥列霍夫一行来到黄浦江畔之时,台湾蒋帮的飞机因受刚组建的解放军空军拦截而不敢北犯,但是,美国第七舰队正在台湾海峡游弋,其舰载机群的攻击力是不能低估的。
  晚上,“火炉城”南京仍没有一丝凉意。陈赓和奥列霍夫一帮人,穿着背心裤衩,每人手捧甘甜的陵园西瓜,大快朵颐。陈赓一边吃一边对苏联专家说:“等两天我们飞大连,那儿可凉快了,这南京要热死人!”
  陪同苏联顾问考察的同时,陈赓还不忘为学院选拔急需的高级俄文翻译人才。他向军事学院求援,最后由徐立行落实了“一老一小”,老的叫王剑秋,近50岁,黄埔军校第四期生;小的叫锻钢,21岁,刚毕业的英俊小伙子。
  在上海的时候,为了让苏联顾问放松一下,陈赓又特别安排,看了一场袁雪芬的越剧,苏联人第一次看到这种音乐优美的“东方舞剧”,虽然不明白意思,也看得津津有味,目不暇接。
  历史知识丰富的奥列霍夫,自然熟悉海滨城市大连(当时称旅大市)这个名字,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旅顺口和大连等地是俄国军队败北的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尾声,百万红军出兵东北,秋风扫落叶似的打垮日本关东军,最后,苏军在旅大市驻扎下来。建国初期,旅大市是中苏友好气氛最浓的城市,从城市到乡镇,随时可以看见苏联军人,不少大连人或多或少都会讲几句俄语,形成这座美丽城市的独特文化现象。
  从酷热的中国南方来到气候凉爽的大连后,陈赓和奥列霍夫一行顿感精神大振。欧阳钦、韩光等旅大市党政领导、苏联驻军首长大宴小酌自不必说,那以斯大林命名的大广场,高耸的苏联红军战士铜像,经常传入耳畔的《莫斯科〖CD*2〗北京》的歌曲声,就足以让苏联专家爱上这颗“渤海明珠”了。
  陈赓和奥列霍夫一行重点考察的单位是闻名全军的大连海校,这所由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任校长兼政委、张学思任副校长兼副政委、刘华清任副政委的海军学校是在安东老海校基础上建立的第一所正规的海军院校。张学思是“少帅”张学良将军的胞弟,英俊潇洒、才华横溢,他向陈赓和苏联专家介绍了大连海校仅仅经过70多天的准备,就在大连老虎滩苏军一个炮团营房和寺儿沟的两所旧学校里开办起来,从1950年2月1日开学至今,克服教员不足,经费缺乏的严重困难,不断为年轻的人民海军输送急需的人才。大连海校电子学副教授慈云桂又向陈赓和苏联专家介绍了教学规划、教员与苏联专家的配合等问题。
  

4 “三边并举” 灵镜胡同调兵遣将(6)
对大连海校的考察,使大家深受启发,陈赓对奥列霍夫说:“海校的经验对我们筹建军事工程学院很有借鉴之处,肖司令员说的‘海校要以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我看非常正确。”奥列霍夫赞成陈赓的看法,他对海校教员的水平之高十分欣赏。
  那么,能否在大连建立军事工程学院呢?陈赓和奥列霍夫虽然十分喜欢这座滨海城市,但是临近炮火连天的朝鲜半岛,保密和安全问题仍是大连无法逾越的障碍。陈赓和奥列霍夫站在老虎滩海校的山冈上,眺望波涛滚滚的大海,心中不免有一丝遗憾,他们还是决定再往北去。
  考察组在沈阳参观了一家军工厂,当天乘火车到了长春市。小汽车在宽阔笔直的斯大林大街上往南岭方向行驶,路过人民广场,车里的苏联专家突然惊喜地喊了一声。陈赓让司机停车,大家走出来,仰脸一看,一座青色花岗岩纪念碑突兀而立,碑的顶端是一架“雅克”型轰炸机的铜雕。这就是苏联红军解放东北时留在长春的苏军烈士纪念碑。
  作为空军将领,奥列霍夫兴趣盎然地仰望着飞机铜雕,不断发出赞叹的自语。在沈阳,他们看到的苏军烈士纪念碑是以坦克为顶端装饰雕塑,现在这个飞机最对奥列霍夫的胃口了。他对陈赓说,这些纪念碑是中苏两国军队友谊的象征,非常值得仔细看一看。大家又继续乘车往南走。
  到了第九航校已是傍晚,吃罢晚饭,奥列霍夫建议考察一下航校教员的业务水平。于是陈赓一行坐在会议室里一张长方形大桌子的周围。一会儿在航校领导带领下走进两位年轻的教员,翻译对他们说:“苏联专家出了几道数理题目,请你们答一下,不必紧张,没有时间限制。”
  两位教员显然没有思想准备,脸色紧绷绷地愣了一会,这才低头看试卷,会议室里安静极了,陈赓和徐立行并肩坐在长桌最远的一端,四位苏联专家分坐两个长边,两位“考生”面对着陈赓,俨然是古代考状元郎的殿试,气氛十分严肃。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第一位教员交卷了,陈赓看着这个年轻人,身材不高,面容白净,挺秀气的。考卷在专家手中传了一遍,他们议论了一会儿,翻译对这位教员说:“专家说,你所有的题目都答对了,很好!可以回去了!”
  奥列霍夫站起身来,从桌子上的水果盘中连抓了四个绿里透黄的大苹果,塞给这位先交卷的年轻人。一会儿,另一位教员也交了卷,领了四个大苹果,高高兴兴退出考场。
  奥列霍夫对陈赓说:“看来航校教员的数理基础不错,这些题都回答对了!”
  陈赓刚才表情严肃,他是怕那两个教员考砸锅,现在又恢复了快乐的情绪,夸奖起航校领导来。徐立行问了一句:“第一位交卷的小伙子挺聪明,叫什么名字呀?”
  航校领导忙回答:“叫陈启智。”
  “调给我们吧!”陈赓开玩笑地站起来,与航校领导一一握手。
  1953年夏,九名第九航校教员调往哈军工,其中就有陈启智,空军工程系副主任葛燕璋对陈启智说:“你怎么才来?去年陈院长就看上你啦!”
  陈启智听了一次陈赓的报告,这才弄明白,原来考场上坐在对面那两位戴眼镜、表情严肃、一声不响的首长是陈赓和徐立行啊。
  几十年后,已是国防科技大学校长的陈启智中将回忆起1952年夏天那场考试,还觉得两手各攥着两个大苹果呢。
  再说陈赓和奥列霍夫一行在长春休息一晚,翌日一早,奔赴最后一站哈尔滨市。
  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市,是东北的大都市,雄踞于一望无垠的东北大平原上。在历史上,哈尔滨就受到俄罗斯文化的影响,特别在苏联立国之初,大批俄国贵族和反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人如潮水似地逃亡到中国东北,大多集中在哈尔滨市。这成千上万的“白俄”带来了东正教堂,俄式面包和俄式红肠。走在哈尔滨街道上,典型的俄国建筑令人感受到异国情调。南岗秋林公司西侧的大街中心,那座哈尔滨人称为“喇嘛台”的黑森森的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以其雄浑壮观、直耸云天的木质结构和精美巧妙、错落有致的建筑艺术,成为哈尔滨市的一绝。
  已先期来哈尔滨作过各项筹备工作的徐立行,详细向陈赓和苏联专家介绍哈尔滨市的各方面情况,老解放区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生机勃勃的工农业生产,特别是举足轻重的军工企业以及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代表的高水平的工科大学教育体系等,令苏联专家十分满意。最根本的一条,哈尔滨距离苏联最近,像坐在一张沙发里,四周是苏联广阔的远东地区,在安全和保密方面将是最理想的地方。中央军委选择哈尔滨市为军事工程学院的校址,可能正是基于政治和军事的综合考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