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庐山老相册1-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块,总面积为620亩的造田蓝图。第二步,垒石作埂,造出田型。每天4000多名男女老少,年长的60多岁,年幼的十六七岁,靠着肩抬,凭着手搬,搬动石方18万多立方米,构建了300多条整齐划一、阡陌纵横的石田埂,筑实了600多亩面积的田基,初步形成了五里洲农田的框架。第三步,修建水渠,移土填田。在以石头为基底的农田框架上移土填田,是一项艰苦而又浩大的工程。为了达到先在田基上夯实30公分厚的底土层,然后再铺上40公分厚的松土层的要求,公社农民从远离五里洲七八里的鄱阳湖边,用肩挑,用板车推,用拖拉机、汽车运,移来了40万立方米的泥土。这样,一块块整整齐齐的农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为解决农田水利灌溉的大事,又在三叠泉下游河涧用石头筑起了长3000米、深米、宽40米的引水渠,引石牛山水库的水进入每块农田的排水沟。
  改造好的五里洲农田,种上了水稻,也有点收成。作为当年五里洲大寨田建设副总指挥,我每次重游故地,仰望酷似五个历史老人俯视大千的五老峰,探看峰下的大寨田重温旧事,有温馨也有苦涩。当年的造田精神固然可佳,但得失和此举的科学性如何?恐怕还得尊重历史的审视。
  (余忠民:当年为东风人民公社办公室主任兼五里洲大寨田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现任庐山管理局财政处处长)
  (本文照片大部分由钟连生拍摄,部分由熊元生拍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