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知青史-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野坳处处绿装,层林处处果香。
  任它个血汗滴滴,待它个白发苍苍。
  平生志已足矣,换得人间天堂。
  诗中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自己的志向。陈小农批评这首诗意境不够高,政治性不够强,没有“赤遍环球是我家”的精神。
  初到农村,他们就发现农民有“反动思想”吴思:《陈永贵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国的试验》,花城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农民中间尽是这样的顺口溜:“想社会,盼社会,社会来了更受罪”,以及“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穿破小袄,十六七年过去了,让人咋说共产好”之类。当地农民把社会主义叫“社会”,多年缺吃少穿,才逐渐生出许多怨言。
  张木生等人拼着命干了一年,所在大队的日工值更低了。产量没有多大提高,却多了十几位知青参加年终分红,分值自然降了下来。“赤遍全球”的抱负严重受挫,内心有了许多矛盾和动摇。不久,“###”掀起狂澜,张木生和陈小农等人回到北京闹革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知青觉悟的历程(6)
张木生理论观点的初步形成,与他和其他一些知青所进行的两个乌托邦试验的破灭有关。1966年秋,他和几名中学生设想在湖北大别山兴办一个“半农半读毛泽东思想讲习所”,经北京市委书记与湖北省委联系,决定把“讲习所”设在农安。办这所学校的动机,一是对旧学校的教育制度不满,二是想直接改造农村。他们认为,“斗、批、改”的口号终归要落实到“改”字上。结果,上海“一月风暴”的雷响,把他们的设想震得粉碎。
  张木生败兴而归,并未死心。回到临河县后,他和几个知青选择全县最贫困的一个大队,自己集资,办起了农场。当地地旷人稀,知青相对集中。他们创办了一个刊物叫《新思潮》。同时组织学习、办学校,从事科学实验,对知青进行培训,推动农田基本建设。这个农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只好散伙。他们后来把此举戏称为:“在斯大林的迷梦上打了一针毛泽东的麻醉剂。”###:《北京知青历程回顾》,《海南纪实》,1989年3期,第156页。
  回到原先插队落户的村子,张木生却发现了一个奇迹。“###”初期天下大乱,李秋梦在他兼任队长的生产队组织了小包工,还增加了各户自留地的面积,结果增加了十几万斤粮食。同时,又组织泥瓦匠、皮匠、鞋匠、画匠出去搞副业,队里又办起了磨坊、油坊,利用市场,工分值也提高了。这个变化对张木生的教育很深,“老百姓不是不能干,政策稍微改一改就能这么好。”吴思:《陈永贵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国的试验》,花城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
  于是,他开始带着一大堆疑问拼命读书。“雪夜无人读禁书”被称为“天下第一快事”。禁书中包括供内部批判用的国际共运史上的一系列“灰皮书”,如布哈林、考茨基、伯恩斯坦、德热拉斯等人的著作,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有一系列中国右派的作品,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储安平关于###的发言,四大卷右派言论和向党交心的报告。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和王实味的《野百合花》。此外,还有俄国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雷波夫的著作和毛泽东五卷本的内部讲话。读书过程中,他常和几位插友彻夜讨论读书心得。他发现自己学识根底太浅,又回过头去读《资治通鉴》,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最后干脆研读《资本论》、《列宁全集》。
  有比较才有鉴别,张木生将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的报告和毛泽东的讲话对照来读,最后理出一条思路,认识到中国的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阶级斗争为纲”所能解决的,应从体制上研究社会主义,包括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农村生活的亲身体验,使他对彭德怀的所谓“反党意见书”有了全新的认识。而1975年的大右派林西翎的向党交心材料,给他留下的印象尤深。林本人是北###律系学生,她对于苏共二十大的叙述,对斯大林的评价,对###、法制问题的看法,令他耳目一新。用张木生一个朋友的话来说:“我们现在争来争去,还不如1957年右派看得深看得透。”
  在大量读书和反复思考的基础上,张木生于1968年秋写了一篇三万字的文章《中国农民问题学习——关于中国体制问题的研究》。全文分为六部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知青觉悟的历程(7)
第一部分从批判斯大林开始。他认为斯大林一生的事业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三位一体。集体化、工业化和肃反扩大化就是三位一体。要成为强国就必须搞重工业,搞工业化要搞原始积累,就必须剥夺农民,搞集体化。遇到任何阻力都要粉碎,于是就有了肃反扩大化。斯大林虽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基础,但是却不会带来马、恩所说的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第二部分论中国的农业发展史。将合作化以前与大跃进作了对比,对后来的体制提出了疑问。认为解决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体制,实质上是认为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缺陷,又指出对“包产到户”不能简单否定。张木生还借毛泽东自己说过的话:“价值规律是一个大学校”,违背它就会碰得头破血流,进而说明:我们有列宁所批判的主观社会主义的东西、民粹派的东西、乌托邦的东西。
  第三部分是讲学大寨。当时还不敢对学大寨运动说得一无是处,只是说学偏了,评工分是奖懒罚勤,劳三人七的分配比例不是多劳多得。
  第四部分分析1957年以后大说假话的根源。
  第五部分论机械化和农民积极性问题。要消灭城乡差别,病根是积累问题,剥夺农民问题。农民的一切都统购统销,统收统分,哪有价值规律?农民永远低收入、低效益。
  第六部分,知识青年问题。认为农民应是受教育的对象。让知识青年受受教育者的再教育,不知他们能教出什么结果来。为了提供理论依据,他援引了列宁关于农民,他的善良和残忍,他的勤劳和自私,他的聪明和狡诈是分不开的观点。并指出,确定谁先进、谁落后,应以所代表的生产力为标准。知识青年为什么不能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呢?有关观点见###《北京知青历程回顾》与吴思《陈永贵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国的试验》,花城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158页。
  张木生的见解新颖、大胆,论文在青年中不胫而走,出现了手抄本,接着又有了油印的小册子。知识青年有表示赞同的,也有奋起批驳的。1970年4月内蒙古突泉县学田公社解放、胜利、西沟等大队的北京插队知青在自编自印的小报《广阔天地》中,对张木生的论文进行了集中批判。一篇叫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批判稿为张木生“顽固地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向我们党、向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向文化革命,向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展开猖狂的、全面的、恶毒的进攻”而大动肝火,义愤填膺地宣布“他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青年,而成为资产阶级、地富反坏右,被打倒的从彭德怀到刘少奇一小撮反革命修正主义者的代言人了。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敌人了”。还有一篇叫做《贫下中农批张木生言论》的报道,借“贫下中农”的名义,斥责一些知识青年下乡后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得出一套“极其反动”的理论,并且广为散布。
  无独有偶,当时热衷于社会调查和理论探索的还有原北京四中学生赵金星等人。在被阶级斗争搅得昏天黑地的年代,赵金星居然提出了“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众所周知,直到“###”结束后,人们痛定思痛,才认识到“人道主义”的可贵,并在理论界展开了有关“人道主义和异化”的讨论。而赵金星早在“###”初期就提出这个问题,显然是太超前了。曲高和寡,难怪他的论文《历史哲学》会被思想激进的知识青年斥骂为“狗屁洋文”。还有一位叫徐浩鸳的知青,因“装乞丐调查社会阴暗面”也遭到迎头痛击见内蒙古突泉县学田公社北京插队知青油印小报《任重而道远》、《广阔天地》,各第9期、第5期合刊,1970年4月。。这说明,早在上山下乡运动兴起之初,一些有头脑的知识青年已经开始结合自己的农村实践,展开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探讨。张木生是这批青年中的佼佼者。

知青觉悟的历程(8)
张木生的文章和某知青的上告纠举信,后来被一并载在内参上。当时罢官家居的###读到这篇论文后评论说:“讲得有道理。”据说周恩来阅后批了一段话,大意是知识青年在探讨一些问题,不应当作为反革命看待。张木生在罗网密布的年月侥幸逃脱“反革命”罪名,与周总理的批语或者不无关系。1972年,张木生终归还是被逮捕,关进监狱。
  ###事件后,严峻的现实和深刻的思想危机促使更多的青年走上独立思考的道路。一些青年已开始从理论上对“###”作出批判的反思。1974年末,广州几位知识青年在街头张贴的、署名李一哲的大字报《关于社会主义的###与法制》,集中反映了这种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批判的精神。
  大字报虽然抽象地肯定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却几乎具体否定了“###”以来的一切做法。它第一个公开批判###的“天才论”,指出“天才论”的要害就是“几百年几千年才出一个天才无限崇拜天才绝对忠于‘天才’一切照天才的意志办事谁反对天才就打倒谁”,于是“不准思想、不准研究、不准探索、不准对任何一个问题‘问一个为什么’,‘天才史观’简直取消了八亿个大脑”。这实际上提出了必须破除思想禁锢的问题。
  大字报并未停留在对现代迷信的批判上,而是进一步剖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历史条件,提出了反对“封建的社会法西斯专制”的命题,大字报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的法西斯专制是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危险”,“反对封建依然是我们继续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字报针对###的法西斯统治,强调了建立“社会主义###与法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这是大字报的主题。“李一哲”对###的理解是:允许政治上的反对派公开存在,以防止###垮台以前,批评###的人惨遭政治###的悲剧重演。为此,他们要求用社会主义的法制来保障人民的###权利。
  1974年,在###体系的极左实质基本没有受到批判,而“四人帮”甚嚣尘上的时候,“李一哲”能公开地、尖锐地提出以上看法,是难能可贵的。他们从批判“###体系”入手,实际上对“###”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全面的批判。这表明知青精英在理性认识上实现的飞跃。虽然这批判来自普普通通的三个青年,但真理的锋芒却使权势熏灼的“四人帮”大为恼火。据说王洪文曾气急败坏地指示要动员100万人“批判”这张大字报。当时的广东省委组织了专门的班子“宣集文”来对付“李一哲”。尽管“宣集文”有来自省委乃至政治舞台上的庞然大物“四人帮”的支持,掌握了一切必要的组织力量和宣传手段,但真理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李一哲”的大字报在群众中辗转传抄,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张大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