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委 安世泉上校(原179旅副政委)
新编第2师师长: 沈永剑上校(原118旅参谋长)
政委 庄大泉上校(原153旅参谋长)
新编第3师师长: 冯鹤志上校(原179旅参谋长)
政委 王开华中校(原118旅副参谋长)
公安内务部队:
公安内务部队总长: 朱运泽少将
政委 武金亭大校(原武警特训总队政委)
第3公安军军长: 周荣逊大校(原武警特训总队副总队长)
政委 陈省忠上校(原武警特训总队副政委)
武警4总队总队长 赵玉胜上校(原武警特训4支队支队长)
政委 姜万理上校(原武警特训4支队政委)
武警5总队总队长 马世汉上校(原武警特训5支队支队长)
政委 于玉奎上校(原武警特训5支队政委)
武警6总队总队长 张连怀上校(原武警特训6支队支队长)
政委 李涛上校(原武警特训6支队政委)
空军:
空军总司令员: 冯天铭少将(原空军16师师长)
空军总政治部主任: 吴中云大校(原空军16师政委)
空军综合指挥学院院长:缪学禄上校(原空军16师参谋长)
第124航空联队联队长 张铁余中校(原空军124飞行团团长)
政委 许信锁中校(原空军124飞行团政委)
第125航空联队联队长 李家贤中校(原空军125飞行团团长)
政委 刘秀厚中校(原空军125飞行团政委)
第126航空联队联队长 马连富中校(原空军126飞行团团长)
政委 李智周中校(原空军126飞行团政委)
第127场站团团长 孙益玉中校
第128机务团团长 任鹤青中校
海军:
海军总司令员: 张炳生少将
海军副总司令员: 宋希元大校
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员: 宋希元大校
政委: 杨子成上校
“旅护”级“大阳号”导弹驱逐舰舰长:钱鸥中校
政委:梁建会中校
“江护”级“武功号”导弹护卫舰舰长:陶金少校
教导员:崔志学少校
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员: 张炳生少将
“现代”级“禹王号”导弹驱逐舰舰长:庄志纯大校
政委:曾裕侃上校
“江湖”级“武功号”导弹护卫舰舰长:章华勋少校
教导员:黄山柏少校
“江湖”级“硫求号”导弹护卫舰舰长:梁纯武少校
教导员:宋德芳少校
海军第三潜艇中队
海军第四登陆舰队
海军第五近岸快艇中队
。 想看书来
第十八章
“陆军装备方面:除了4个旅随身带过来装备是八、九十年代水平外,其他就只能是我们先前从广州军区转运过来那批武器里面挑出来的五、六十年代水平装备,技术兵器少,只够装备了一个‘59’式坦克营,一个‘63’装甲营,两个122牵引榴炮营,车辆也参差不齐,主要是民用卡车。”
“扩编部队以轻武器为主,重武器只有85步兵加农炮、迫击炮和老式火箭筒,枪械还是50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和带轮板防盾的1953式重机枪,转盘式的1953式轻机枪,除了38式、汉阳造的非自动弹仓枪换成了56式半自动步枪、迫击炮和老式火箭筒多点以外,也就是比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装备强点有限,好在可征用的民用车辆多,机动能力还是挺强的。”
“除了原来的野战部队和武警部队有防弹背心外,新增部队的防弹背心还要等920厂两个月后正式投产才能陆续解决,头盔倒不缺,但都是就是陆军盔,不象原来的部队带护耳防弹衬层的05头盔,装具、军靴情况也是一样。”
“旧装备库存还有多少?”雷兴翰问。
“倒不少,至少还可以按现在标准装备十个师的,不过技术装备已经没有了,只有轻武器和步兵炮。”
“垃圾,人家没地方放呢,在我们那年代连民兵都不要,保养这些爷爷还得耗费人力物力,还不一股脑的扔给我们。”黄振伍少将永远耿耿与怀,他本来想的最少也是56式突击步枪一类的。
雷兴翰皱皱眉,刘国民似笑非笑,朱运泽好修养的没出声。
“生产建设兵团的训练状况怎么样?” 雷兴翰接着问。
“军工企业工人师还可以,很认真,随时都要上前线似的,地方民兵师就差的多了,军官不注意的时候就打打闹闹的——毕竟每天只有半天训练,也才二十来天,看来还需要一段时间。”
“你要训练不出个样子来可对不起我,可是从我们师拨了三百多骨干过去的,搞的我现在人都不够用。”黄振伍斤斤计较道。
朱运泽忍耐地点点头,接着汇报道:
“海空军的情况变化不大,海军新增了第二舰队,空军补充了一千、海军两千退转业军人。”
“第二舰队的舰艇修复情况怎么样?”听到这里,雷兴翰转头问李香山。
李香山淬不及防,连忙抬头道:
“恩,两艘防空导弹护卫舰情况好一点,因为是以我国自行研制为主,一些电子设备可以用性能稍微弱一点的替代,‘现代’舰的损坏情况即使是在我们那个时代也得回俄罗斯修理,所以以我们现在的科技力量实在有心无力。”
特区科学院虽然人数众多,门类科目齐全,但显然总参不会把那个时代顶尖的人物和技术设备放过来,所以虽然联指和特区政府政策一再倾斜,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优先筹建了科学院和特区理工大学综合实验大楼(实验大楼由饶平最好的税务大楼征用改建)。
“没有办法吗?”雷兴翰和刘国民显然都对这个含糊的回答不满意。
“防空导弹护卫舰在设备替代后可以达到原先80%的作战综合处理能力,但‘现代’舰的电子设备基本全毁了,只剩下作战控制系统当时没有全部开机还算完好,其他观瞄、通讯、数据链基本上全完了,已我们现在的科技力量实在……”
李香山一脸秀才遇到兵的无奈:难道要我用二流的科技力量在1932年的情况下修复我们那个时代国内一流科技力量都棘手的难题吗?
“最大的努力可以恢复几成战斗力。”雷兴翰死死紧逼。
“纯粹从战斗力来说,没有损坏,导弹炮弹照样可以发射,只要有空中中继指导,导弹一样可以准确命中目标,要命的是电子系统,原来‘现代’舰的相控阵雷达可以同时远程发现和指挥整个舰队处理上百个目标,但现在我们最多可以修复通讯系统,观瞄系统的30%,中央指挥相控阵和数据链至少十年内我看不可能。”
刘国民长出了一口气:
“那么说,出海作战还是可以的?”
“修复通讯系统,观瞄系统当然可以,只是丧失了主要系统,只能当作普通大型导弹驱逐舰用,在我们那个年代基本上算废了,在现在还是个可怕的武器。”
雷兴翰也基本满意了,虽然很有点遗憾,但比他想象的好一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九章
“听说马叔第他们情况不错?”刘国民问鲍枢奎。
马叔第是原顾问团商务事物总顾问,现任特区政府商务部总长。半月前他带着满载价值六百万英镑货物(从原有本地轻工企业的仓库收集和少量继续开工企业生产的,重新印刷三十年代包装的产品,包括服装、鞋袜、工艺品、深加工食品、中成药、西药、陶瓷、卷烟、建材)以及政府黄金储量的10%——一吨,价值八百万英镑。用原来征用来调运部队而被一起带到1932年的5艘万吨级货轮中的四艘,在特种部队一个中队(40人),特训武警两个中队(共336人)的押送下,取道香港设法获取出关凭证,再前往新加坡和东南亚寻找销售渠道,购买特区急需的能源和钢铁。
“是啊,老马确实能力很好,不仅商务方面一把好手,公关能力也非常强,他在香港同‘茂鸿’商行的大老板霍炳球一见如故,商定以后我们的进出口都由‘茂鸿’代办,收取10%的通关费后货物就变成了英国殖民地的单据,进入东南亚和西方市场没有屏障了。然后进口也是一样,打上英国殖民地的戳,内地不敢查扣。”
雷兴翰和刘国民等都一脸无奈和尴尬,哭笑不得:堂堂中华,有海无关,进出口商品还要借助英国殖民地的招牌才能在世界通行。鲍枢奎浑然不觉,依旧兴奋的滔滔不绝。
“我们的商品在东南亚和香港都极受欢迎,许多西方客户都想不到亚洲可以生产这么好的产品,特别是服装、鞋袜、深加工食品和陶瓷卫浴,西药就更不用提了,有多少要多少,价钱也高的吓人,这个价钱要是在二十一世纪做梦也想不到,因此我们原来估计能卖六百万英镑的货物现在卖到了九百万英镑,订单要用麻袋来装,马叔第用船上的电报发给商务部,到现在还没收完,他们前天已经满载石油、化工原料和钢铁起锚返航了。”
“前景喜人哪,现在订单不缺了,我现在已经让计划部拟订生产计划,安排厂家,一等能源和原料到,马上开工赶货,估计二十天后,第二批船队又可以出海,而我们从东南亚运回的能源和原料足够这个周期使用的,停工待料的情况会缓解,军工企业也可以加快复产速度。”
“估计这一来,80%的企业可以复活,十万员工可以重新就业。”
“我们的产品绝对有市场优势,价格低廉、质量好、出货快、工业化程度高,我看这样下去,年生产总值增长25%到30%是没问题的。”
“但是首先前提是要保证我们有足够的市场,平稳安全的运输通道,足够的成熟劳动力,我们现在有劳动力100万人,照经济产量年均增长25%到30%的幅度,到1935年就会出现劳动力不足,1938年劳动力的问题就会制约我们的经济发展。而且1939年前后,欧洲局势动荡,我们的消费性产品将只能大部分销往美国,这样的话,护航问题很重要,1941年以后海上护航问题将更严重,而且……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鲍枢奎颇有经济概念和政治头脑的发言令其他六人不住点头。
“按你的计算,我们要保持一支有足够打击能力的军队,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经济能力呢?”雷兴翰虚心求教。
“按我的计算:我们现在的经济能力可以维持一支由21000人组成的现代化部队,约40000人的六十年代水平部队和80000人的二战末期美苏标准部队,”
“如果按照较为理想的经济发展速度:到1937年,现代化部队六十年代水平部队的数量可以达到23000人,六十年代装备水平部队48000人,二战末期美苏标准部队的数量可以达到20万人。而必须有23万熟练的现代化产业工人和5万熟练的军工企业工人支撑。这时我们控制人口最少必须达到220万。”
“到1939年,现代化部队和六十年代水平部队的数量再翻一翻分别达到万和7万人,二战末期美苏标准部队的数量可以达到28万,必须有30万熟练的现代化产业工人和7万熟练的军工企业工人支撑。这时我们控制的人口最少必须达到310万。”
“到1945年,现代化部队和六十年代水平部队的数量再翻一翻分别达到16万和54万人,二战末期美苏标准部队的数量可以达到169万,必须有80万熟练的现代化产业工人和40万熟练的军工企业工人支撑。这时我们控制的人口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