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戊戌变法的另面-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卷)、《日本变政考》(第二次进呈本)、《波兰分灭记》、《日本书目志》以及《光绪二十三年列国政要比较表》、《日本地产一览表》。这些时呈书籍对光绪帝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波兰变政考》进呈后,光绪帝特别赏银2000两。这一情报也很快传到了张之洞处。陈庆年从梁鼎芬那里得知此事,“张大其学”一语,也显示了张之洞及其派系的担心。陈庆年对此建议“我辈造货”,即编写反对“康学”的著述,以能与之竞争。但陈庆年的方法只能是流传于士子及官场,并不能进呈光绪帝,而后者又是当时政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
第13节,
    许应骙奉旨回奏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五日(1898年7月13日),陈庆年在日记中记:

    “南海康有为嗾御史宋伯鲁劾礼部尚书许应(骙)阻挠新政。本月初二日有旨,令应骙明白回奏。(奏文略)本月初四日奉旨,既据陈明并无阻挠等情,著即无庸置议。”

    礼部尚书许应骙(1832…1903),广东番禺人,他对康有为久为不满,对康在京的活动也有阻止。五月初二日,康有为指使御史宋伯鲁、杨深秀联名上奏弹劾许应骙,称其“守旧迂谬,阻挠新政”,要求“以三四品京堂降调整,退出总理衙门”。光绪帝下旨命许“按照所参各节,明白回奏”。许应骙即于初四日回奏,一一否认了宋、杨的指控,且直接攻击康有为:≡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该御史谓臣仇视通达时务之士,似指工部主事康有为而言。盖康有为与臣同乡,稔知其少即无行,迨通籍旋里,屡次构讼,为众论所不容。始行晋京,意图侥幸,终日联络台谏,夤缘要津,托词西学,以耸观听。即臣寓所,已干谒再三,臣鄙其为人,概予谢绝。嗣又在臣省会馆私行立会,聚众至二百余人,臣恐其滋事,复为禁止,此臣修怨于康有为之所由来也。比者饬令入对,即以大用自负,向乡人扬言,及奉旨充总理衙门章京,不无觖望。因臣在总署,有堂属之分,亟思中伤,捏造浮辞,讽言官弹劾,势所不免今康有为逞厥横议,广通声气,袭西报之陈说,轻中朝之典章,其建言既不可行,其居心尤不可问,若非罢斥驱逐回籍,将久居总署,必刺探机密,漏言生事;长住京邸,必勾结朋党,快意排挤,摇惑人心,混淆国事,关系非浅。”

    许应骙的回奏,指摘康有为的品德,要求光绪帝驱康。若按当时的官规,光绪帝也应当对康进行追究,但他并没有这么做。陈庆年日记中的“奏文略”是编者所加,即“略”去了许应骙奏折的内容。这说明张之洞幕中人士仅在二十天后就看到了许的回奏,也知道了光绪帝明显袒护康的处理方式。陈在日记中对此虽未作评论,但似乎为许未被康攻倒而暗暗感到庆幸。当时批责康有为的许应骙奏折和文悌奏折,在张之洞幕中广为流传,以至在戊戌政变之前,梁鼎芬等人就将之刊刻,广为散发。

    从陈庆年日记可以清楚地看出,张之洞幕中人士经常非议康有为的人品与学术,任何反对康有为的做法都得到了赞许,也看不到保守派对变法运动的阻挠。由此似可说明,陈庆年以及他所属的张之洞阵营已将康有为当作自己最重要的敌人。还需要说明的是,陈庆年本人还是主张变法的。戊戌政变后,他与时在张之洞幕中帮办《正学报》陈衍相见谈论,八月十七日(10月2日)日记中称:

    陈衍言“康以变法执朝政,思抑太后以便己,其罪至大。余言康宜诛,法宜变,惟不能如康之浸欲变本,且漫无次序。宜入告我皇太后、皇上,不可因噎废食也。惜无入言之者,为之太息。”

    陈庆年所盼求的,是一场没有康有为的变法。从日记来看,陈庆年的思想在当时算不上深刻,也没有具体的变法方案或政治设计,但始终与张之洞保持政治思想与学术理念上的一致。
第14节,三、《劝学篇》与《正学报》
    三、《劝学篇》与《正学报》

    对于康有为学说的传播与影响扩大,张之洞也有主动的行动。这就是他主持撰写的《劝学篇》和准备开办的报刊《正学报》。陈庆年日记继续提供了许多内情。

    《劝学篇》毫无疑问,《劝学篇》是张之洞幕中多人参预的著作,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该书反映的是张之洞政治思想与学术思想。该书写于光绪二十四年春。查陈庆年日记,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七日(1898年4月17日)记:

    “南皮师近著《劝学篇》二卷。其上卷九篇:曰同心,曰教忠,曰明纲,曰知类,曰宗经,曰正权,曰循序,曰守约,曰去毒。下卷十五篇:曰益智,曰游学,曰设学,曰学制,曰广讲,曰阅报,曰变法,曰变科举,曰农工商学,曰兵学,曰矿学,曰铁路,曰会通,曰非弭兵,曰非攻教。在念劬处见其目如此。原稿尚未写定,故未借来。”

    “念劬”,奏调湖北分省补用知府钱恂,张之洞的亲信幕僚。由此可见,该书篇目已全,“原稿尚未写定”,说明写作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闰三月初九日(4月27日),陈庆年又记:

    “晤梁节庵。知徐中堂奏上,上意未决,呈皇太后乃定,意召南皮陛见。然则南皮师入京以后或有大用,能否回任尚未能必。其所著《劝学篇》即发写样石印,闻多派写官。拟于十日内印成。余从节庵处取来一阅,二更始毕。其说犁然当于人心。为之大快。”

    “徐中堂奏上,上意未决”等语,即张之洞奉旨入京一事(后将详述),然该书至此已经写毕,正准备刊刻印行,以随同张之洞带往北京。

    然陈庆年毕竟处于张幕的外围,对该书的写作背景及内幕知之不多。而此时进入张之洞幕僚核心层的辜鸿铭,在其后来的英文著作《中国牛津运动故事》中,谈及《劝学篇》的写作目的:

    “在这最危急的关头,张之洞要扮演一个非常困难的角色。康有为的雅各宾主义已然脱离了他的革新方案马太阿诺德所言的那种追求优雅与美好的牛津情感,使张之洞憎恨康有为雅各宾主义的凶暴、激烈和粗陋。于是,在康有为及其雅各宾主义处于最后关头时,张之洞便舍弃他们,折了回去我曾经亲自出席过张之洞总督召集的一次幕僚议事会,讨论如何对付康有为的雅各宾主义问题。当时康有为正以皇帝的名义大肆颁发改革法令。我非常清楚地记得那个场景,因为这是总督第一次准我参加他心腹幕僚的内部会议这个议事会在武昌棉纺厂的楼顶召开。总督非常激动。我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老总督在月光下来回踱步的情景,他一遍一遍地重复着:不得了!不得了!我们的会议没有做出任何决议或许比我的反驳更为有力的证据,是他自己那本著名的小册子,就是外国人所知的题为学习(Learn),或更确切地应译为教育之必要的书(即《劝学篇》)。外国人认为此书证明了张之洞赞成康有为的改革方案,其实大谬不然。这本著名的书,是在我们于武昌棉纺厂召开那次议事会之后立即写出来的——它是张之洞反对康有为雅各宾主义的宣言书,也是他的自辩书。该书告诫他的追随者和中国所有文人学士,要反对康有为的改良方法”
第15节,
    辜鸿铭的这本书发表于宣统二年(1910),由于用英文写作,为吸引外国读者而较多艺术笔法,似有形象的夸张。而他在同年出版的中文著作《张文襄幕府纪闻》中亦有相同的说法:

    “文襄之图富强,志不在富强也。盖欲借富强以保中国,保中国即所以保名教厥后文襄门下如康有为辈误会宗旨,不知文襄一片不得已之苦心,遂倡言变法行新政,卒酿成戊戌、庚子之祸此张文襄《劝学篇》之所由作也。呜呼,文襄之作《劝学篇》,又文襄之不得已也,绝康、梁并以谢天下耳。”

    辜鸿铭(1856…1928),名汤生,以字行,祖籍福建同安,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光绪八年(1882)回中国,十一年入张之洞幕,为洋文案。后又兼任自强学堂讲习。从辜鸿铭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张之洞为写《劝学篇》,特召其入“心腹幕僚的内部会议”。他是一个知情者。而协助张之洞完成此书的主要幕僚,似为梁鼎芬、钱恂、辜鸿铭等人。5米5花5书5库5 ;www。7mihua。com

    张之洞《劝学篇》当然是其奉行已久的政治主张的宣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也是他倡导的文化观。然选择在这一时机写作并大力发行,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康有为学说的。张之洞在《劝学篇》序言中指出:

    “而恢诡倾危、乱名改作之流,遂杂出其说,以荡众心。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

    此语正有所指。两年后,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三日(1900年12月24日),张之洞写信给新任浙江按察使世杰,随信赠送其《劝学篇》。在由其幕僚起草的信件中,张之洞在《劝学篇》的内容上亲笔修改,特录于下,下加重点号者为张之洞亲笔:

    “附上拙作《劝学篇》□部,此书成于戊戌之春。其时因末流波靡,邪说纷出,大有犯上作乱之忧,又以迂谬书生,食古不化,亦将有神州陆沈之祻。爰酌中持平,抒其管见,冀杜横风,而弃迂说。乃未及数月而康党逆为乱阶,驯致今年,而拳匪又开巨衅,各执一偏之谬论,遂致大局之几危,不幸言中,可为浩叹。”

    张之洞称其作《劝学篇》主旨有二:其一是针对康有为的“邪说”;其二是针对保守派的“迂说”,并认为义和团(“拳匪”)及利用义和团的保守官员属“迂说”。两派皆“各执一偏之谬论”。这是少见的张之洞对《劝学篇》主旨的说明。而到了张之洞的晚年,其《抱冰堂弟子记》中亦称:

    “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有人以此书进呈,奉旨颁行天下。秋间果有巨变。”

    此中的“佥壬”即指康有为,“邪说”即指“康学”。检视张之洞的《劝学篇》,其针对康有为的内容主要是两项:其一是批评从今文经、《公羊传》中引申出来的“康学”,即新学伪经、孔子改制等内容。其二是批评“民权”。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并没有直接道明,而是作《同心》、《教忠》、《正权》等诸篇以进行“正面阐述”。若将《劝学篇》中的非康言论一一摘录并加以评论,将会是篇幅很大的文章,此处似无必要去细论;但在当时许多“反康”人士的心中,张之洞此举属卫经翼教。
第16节,
    《劝学篇》写完之后,张之洞也有着很大的宣传计划,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