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人不能散,因为新书六月十六到十八号之间,就要问世了,诸位看官,诸位衣食父母到时候可一定捧场啊,咱们不见不散不然我天天半夜十二点,到你家找你去……
*J
番外篇 十年 (一)
番外篇 十年 (一)
因为一些细节问题,新书不得不晚发两天,为了表示歉意,也为了给很多意犹未尽的读者一个交代,故而写了这个番外篇。
~~~~~~~~~~~~~~~~~~~~~
大明共和十年隆冬,万里冰封,奇寒无比。
整整一个冬天,东起辽东,西至甘陕,由山东河南又到两淮两湖,处处冷得出奇。自从入冬以来,各省便风雪交加,一片混沌,山河表里,都变成了浑然一体的雪原。天光放亮的时候极罕见,且那太阳只是惨淡的一点苍白色,全然没了本应有的亮丽暖和。老百姓都钻到屋子里,围着炉子,谁也不肯轻易出门。
可就在这天寒地冻,风雪弥漫的时刻,却有一支马队,沿着冰封的道路,艰难的向北跋涉。
这支队伍不到二十人,都穿着厚厚的羊皮大衣,脚上套着厚厚的毡靴,头上戴着厚厚的貉壳帽子,这一身极保暖的装束,使他们在这种极寒的天气中,也能保持住体温,不断前行。
在最近这十几年里,这种极寒天气已成常态,以至于骑士们早习惯了与恶劣的自然对抗。到了中午时分,他们寻到道旁一处背风的山窝,便策马过去,下来喂马吃饭。
这一下,十几名骑士终于能分出主从来了,别人喂马的喂马,备餐的备餐,有两个人却一屁股坐在厚厚的防水毡布上,没有要帮忙的自觉。当然,别人也觉着理所当然。
因为这两位是此行的主官,年长些的是大明户部左侍郎金学曾;年轻些的是大明科学院副院长、农科所所长徐光启,其余人都是他们的随员和护卫。
那三十多岁的徐光启倒也罢了,这金学曾是隆庆二年进士,虽然只有四十多岁,却是货真价实的三朝老臣,从一品的部堂高官,却要在这冰天雪地里东奔西走,不能不令人惊诧。
不过金学曾却没有特别的感觉,因为从七年前开始,两京户部的四位尚书,八位侍郎,一年四季都要分头带队到各省巡视,只留必要人手坐镇京城,处理日常事务。
对于如今的大明朝来说,再没有什么,比新作物的推广更重要的了。进入共和三年以来,灾情已经愈演愈重,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冬天奇寒无比,全年气温都比几十年前底很多。这种情况下,作为粮食来源的小麦、水稻等谷类作物连年减产,北方数省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绝产。若按照常理推测,饥荒连年,破产农民揭竿而起的末世景象,便该不可遏制的出现了。
然而时至今日,全国各地从未大规模的叛乱。小范围的零星骚乱,虽偶有发生,也都旋即被扑灭,并未形成气候。在心怀叵测之徒从未停止煽动的情况下,大明朝至今还能保持着今日的安稳,实在是堪称奇迹。
*J
番外篇 十年 (二)
番外篇 十年 (二)
金学曾和徐光启,都是从万历朝走过来的,回首过去的岁月,他们不得不承认,是天神在眷顾着大明朝——要是没有朝廷总收总支的实现;要是没有那场提前发生的金融危机,让人们意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要是没有那些更耐寒的新大陆作物被广泛种植,如今的大明朝会是什么样子,不堪设想。
第一项,使国家有能力集中调配资源,救济受灾省份;第二项,使南方至少可以自给自足;第三项,玉米、土豆、红薯的推广种植……使北方农民有了稳定的果腹主食。它也是大明朝能稳定不乱的关键,以至于朝野上下众口一词,说是‘土豆和红薯拯救大明朝’。
在这样的连年大灾之际,吃饭问题是国家压倒一切的大事,所以户部的高官们这样不辞劳苦的奔波,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作为专门负责农政金学曾,又比别人肩负着更加艰巨的重任,他和大明朝顶尖的农学家,《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要在这个冬天走遍北方各省,监督土豆和红薯种苗的换新工作。
与传统作物不同,土豆和马铃薯不是生长自种子,而是生长自小块的块茎,这使它们可以高产。但也因为没有种子,使它的性状不太稳定,连续种植会出现产量逐年下降,甚至产生毒性。从前年起,各省就开始发生产量下降的现象,今年更是出现了大面积的食用中毒,这是在之前没有想到的。
对此科学院的人束手无策,还是沈默先认识到,这应该连续种植所致。但他也拿不出解决办法,只有重新从南美大量进口,然后培育一代苗,以此更新种苗。
虽然这法子治标不治本,但在这时候,能治病的就是好郎中,所以户部下了大本钱,和农科所合作,大规模的培育一代苗,然后分发到各省去。两人此行便是巡视秧苗的更新如何……这关系到来年几千万是否会饿肚子,所以两人已经打算就在下面过年了。
~~~~~~~~~~~~~~~~~~~~~~~~~~~~~~~~
喝了几口烈酒暖身子,金学曾掏出银质的烟盒,递一根给徐光启。
“……”徐光启摇摇头道:“虽然‘禁烟法案’没有通过廷议,但我坚决相信吸烟有害健康。”
“这么多年了,也没听说谁抽烟抽死……”金学曾哂笑一声,给自己点一根,深吸一口道:“你呀,活得太仔细了。”
“如果部堂有兴趣。”徐光启板着脸道:“可以到科学院去看看吸烟者的肺。”
“没那兴趣。”在这位大学者面前,金学曾没有架子,嘿然一笑道:“我现在就想着,在开春前把剩下的几个省跑完。”
“应该没问题。”谈到正事,徐光启的脸上有了欣慰的笑容:“我们这两个月没白跑,有了这些新的秧苗,又能再撑五年了。”
*J
番外篇 十年 (四)
番外篇 十年 (四)
虽然这些年,朝廷深化军事改革,大大减少文官对军队的干预,提高官兵地位,但始终没有放松对军队的控制——一是一切军需装备、武器弹药、以及粮秣饷银,都由文官政府提供,军队不得插手。二是通过对中高级军官的频繁调动,杯葛地方军事集团的势力。
这两条都让军方深感不满,尤其是后一条,更是触动了‘辽东将门’、‘宣大将门’这样的武将集团的根本利益,自然引起极大的反弹。但这些盘根错节的地方将门世家,已经成为文官政权存亡的最大威胁。
这颗毒瘤不得不割,晚割不如早割,若等到沈默不在位了,怕是没人敢动这一刀。所以在第二任首相任期内,他的力气大都用在这上面。以沈默今时今日的威望,在他面前是龙也得盘着,是虎也得卧着,所以并未出现太大的反弹。然而成果只是暂时的,反对者并非无力反抗,只是在等待,等待他卸任,等待皇帝长大,等待最合适的机会罢了。
~~~~~~~~~~~~~~~~~~~~~~~~~~~~
从这一年的春天起,就有很多人在猜测,首辅大人会不会再延长任期,毕竟大明朝还处在严冬期,危机随时会降临,他有充足的理由,将这个国家继续守护下去。但也有很多刺耳的声音在说,首相大人要是出尔反尔,定然是想当皇帝。
舆论莫衷一是,吵吵嚷嚷了一年,到了冬天,朝野的官员、士绅、学子、市民,纷纷联名具折,上疏请求首辅大人留任。廷臣议会上,也有许多大臣提议,鉴于改革大业未成,作为总设计师的沈默,应当无限期担任首辅,自他以后,再执行十年任期制。并信誓旦旦的放话说,绝对不会接受他的辞呈。
但在这一年腊月十二,沈默任满十年周年之际,他在巡视天津卫时,突然向全国明发公告,宣布自己任满十年,自动卸任,无需向议会提交辞呈。在新首辅选定之前,由次辅王锡爵履行首相职责。
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经登上那艘等了多年的海船,离开了这片寄托他所有深情的热土。
与他同行的,还有病入膏肓的戚继光。老将军才刚六十岁,但多年征战加上军务操劳已经摧垮了他的身体。从前年起便不断上疏乞骸骨,今年冬里,他已经卧床不起,唯一的心愿就是想死在山东老家。所以沈默不得不接受了他的辞呈,并特意让人将他从辽东接回,准备亲自送回登州去。
病床上,老将军瘦成了一把骨头,哪里还有一点战神的影子,沈默握着他的手,潸然泪下道:“元敬,是我害了你,要不是把你放在天寒地冻的辽东,你也不至于病成这样……”
“区区残躯何足挂齿……”戚继光笑笑,吃力道:“只是没有完成大人的嘱托,继光死不瞑目啊!”
*J
番外篇 十年 (五)
番外篇 十年 (五)
“你已经做得够好了,有戚家军牵制,辽东军阀总是会有忌惮的。”沈默摇头道:“让我可以放心卸任了。”
“不怕给大人添堵,我还是那句话,朝廷与辽东军阀之间必有一战。”戚继光道:“他们不会坐以待毙的。”
“是。”沈默点点头道:“所以我才会调戚家军守山海关,相信继美和老胡他们,能把战火隔绝在关外。”
“……”戚继光看看沈默,良久方道:“大人既知必有一战……怎会在此刻离任呢?”
“元敬,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一仗,不是我的战争。”沈默淡淡道:“他们必须要证明,没有我的庇护,他们也能经得住残酷考验,否则这样的政权就是错误的。”沈默打开窗户,望着一色的海天悠悠道:“就把这场战争,作为他们的成年礼吧。”
“末将这身体,让大人失望了……”戚继光黯然道。
“这样更能验出他们的成色,”沈默淡淡道:“何况李成梁父子死于意外,对方也没有名将了。”
想到去年李家父子蹊跷的死法,戚继光心头一寒,再不做声。
船到登州,自有戚家人将病重的老将军接回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沈默只把他送到码头,便重新登船。这也是正史中,沈默在海内的唯一记录,从此他远居海外,即使国内局势再动荡,也没有踏足本土一步。
但在为尊者讳的正史以外,沈默在回归琉球之前,其实还曾经折道舟山过……
~~~~~~~~~~~~~~~~~~~~~~~~~~~~~
大船一路南下,抵达东海时已是二月下旬,到了虾峙岛附近,便离开航线,出畸头洋向东北驶去。
在暖流的作用下,舟山群岛并未受到严寒的影响,已经迎来了春的气息。
沈默除下厚厚的皮裘,换上轻便的夹袄,站在船头眺望,终于看到一座淡粉色的岛屿,他命令大船抛锚,只带了三五护卫,乘轻舟向岛上驶去。
船将近岛,已闻到海风中夹着扑鼻花香,远远望去,岛上那一片粉色,竟然是千万株桃花一起盛开,给整个岛屿披上了一层如梦似幻的粉纱。
岛上竟有个简易的码头,船一停稳,沈默便移步上岸,沿着落满花瓣的蜿蜒石阶而上。一片片花树遮挡住视线,脚下又是一条条岔路,任谁都得转晕了,但他虽慢行,却对方位胸有成竹,左转右绕顿饭工夫,竟能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