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稷到底还只是个不更事的孩子,昭王夫人对他更多的只会是疼爱,不可能有知己的感觉。何况不久之后,稷就被送回国去继承王位了,昭王夫人和秦国的最后一丝联系也彻底断绝,她想必会陷入深深的孤独之中。
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无论男女都会想要寻找一个支撑。
燕昭王没能成为妻子的支撑,他一直都很忙,需要处理的国事虽然繁重,但肯定不至于妨碍到他跟妻子的交流,因为他还是有不少空闲的,只是这些时间都被他用来搞业余爱好了。
什么东西能让一位国君如此的精心钻研?当然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那就是怎样求仙成道。
燕昭王求仙的目的是想要长生不老。他曾经问过一位臣子:“寡人志于仙道,欲学长生久视之道,可得遂乎?”'1'
为了“遂”这个不死的梦想,燕昭王展开了执着的追求,他在峻奇挺拔,云雾环绕的山峰之间筑起了一座求仙台,祈祷上天让他能永远活在君王的宝座上,而不是人民的心中。
光祈祷自然不够,还要有更实际的行动。那时的人们都相信一个说法,在望不到头的大海上,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神山,上面住着仙人,还有长生不死的神药。
既然有这等珍奇宝贝,当然要把它弄到手。最先采取行动的是齐国的威王、宣王两父子,燕昭王也紧随其后,派人登船下海,去寻找那不知在何处的神山神药。近一百年后的秦始皇就是学了他们的榜样,结果被一个叫徐福的人骗得好苦。
一切自然是白费工夫,任你是王侯将相,功名盖世,最后也只能和平民百姓一样被荒冢埋没。
燕昭王或许更惨,专心求仙得来的不过是一顶绿帽子。
不知道昭王夫人是怎样遇到苏秦的。按照通常的规矩,君王后宫的女人和驾前的男人是不可能碰面的,但既然有规矩,就必然有例外,楚国那位靳尚大夫和郑袖的来往就是证明。靳尚能作的,苏秦也未必作不到。
昭王夫人还有一个优势条件,那就是跟郑袖在楚怀王面前的地位相比,她在燕昭王心里的分量要重得多。别忘了她是在燕国被秦国打败,低头求和以后下嫁过来的,身后站着一个惹不起的娘家,做起事来自可以把胆子放得大一些,即便行为有点不合规范,燕昭王怕也只有隐忍了事。这就可能给出轨提供了方便。
苏秦什么地方吸引了昭王夫人,难道就是他的口才?可《战国纵横家书》中展示的苏秦,说话严谨直接,如果不是在讲述要事,那样的语言其实很无趣。实在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人,从他的嘴里能涌出讨女人喜欢的,不中用却动听的词句。
但也许昭王夫人欣赏的就是他这种样子,她听够了太多的取悦奉承,忽然看到一个从不花言巧语的人,难免多加关注,关注就必然想要接触,接触多了可能会发现,苏秦身上居然有许多跟她心意相通的地方,昭王夫人开始情不自禁了。
说不定她从前的种种难耐,都还只是混沌模糊的悸动,是苏秦的出现让一切变得清晰鲜活。
昭王夫人再也不能扮作矜持,她不顾一切地投进了苏秦的怀抱。
苏秦最初应该会有犹豫和畏惧,但终究抵挡不住热切的诱惑和潜藏的期盼,也只有撒出激情来和昭王夫人一起燃烧。
他们这边电石雷火,那边的燕昭王难道对眼皮底下发生的事竟全然不知吗?
二。能从困局中脱身,除了使用智商,还得碰运气。
燕昭王当然不是傻瓜。他也许一开始会被蒙在鼓里,但时间长了岂能毫无察觉。
《史记·苏秦传》上说,燕易王知道苏秦跟母亲文侯夫人的关系后十分大度,对苏秦这位准继父“事之加厚”,让他享受更好的待遇。真实历史中的燕昭王决不会有此等肚量,司马迁的易王不过是遭遇了老娘的黄昏恋,他可是给人偷了老婆。当整件事情确凿无疑之后,燕昭王对苏秦的第一个想法必定是:诛(杀),不,把这混蛋扔进盛满沸水的鼎里烹煮了才解恨!
可是他不能这么做。
家丑不可外扬,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传统,寻常百姓尚且如此,一个君王的家里爆出玷污脸面的性丑闻,还不被天下人笑死,燕国以后还怎么混。
燕昭王还有更重要的考虑,对于他来讲,振兴燕国永远是第一位的,为了这个目标,如果有必要,任何东西都可以豁出去,包括女人。
多年来的考察,足够让燕昭王看出,苏秦是一个可以派大用场的人才,现在灭了他实在是自己的损失。
为了宏图得展,大业可成,暂且咬咬牙忍了吧,等日后有机会再。。。。。。!
燕昭王已经洞悉一切,苏秦就没有感觉到吗?
当然不是。
照司马迁的说法,尽管燕易王宽宏大量,但苏秦还是“恐诛”,怕这是君王扮的假相,或者哪天国君忽然变得不能忍受母亲的浪漫,自己仍旧要掉脑袋。为了安全,也有立功赎罪的意思,他便主动请命到齐国去作卧底。
只要将燕易王换成燕昭王,整件事情就可以成立了。苏秦后来也说自己向燕昭王进言:“齐必为燕大患。”然后自我推荐“臣循用于齐,大者可以使齐毋谋燕,次可以恶齐赵之交,以便王之大事”,让齐国不再遏制燕国,破坏它跟燕国的另一个强邻赵国的关系,这对燕国当然大大有利。
既可以损害敌手,又能让第三者远离自己的家庭,燕昭王哪里会反对,于是“与臣期”,跟苏秦敲定了这件事'2'。
但是苏秦也不能没来由的忽然就跑到齐国去,也许是巧合,燕昭王正要送一位公子去齐国作质子,苏秦便被指派为公子的陪同。
如前文所说,由于搞错了时间,司马迁把陪伴质子的人说成是苏秦的弟弟苏厉。也许苏厉这时已成年,跑到燕国来找苏秦,用意自然是求二哥帮他谋个差事。而燕昭王便索性把这心里讨厌的兄弟俩一起打发走。
苏秦也应该是给质子做伴的人,这样才能解释苏秦为何在公元前300年出现在齐国,而且一呆便是五年。
燕昭王为何这时候要给齐国送去一个人质?这还得从几年来天下格局的变化说起。
燕国这时候推出一个质子来,目的当然是想跟齐国修好。怀着对齐国刻骨怨恨的燕昭王为什么忽然向仇敌伸出橄榄枝,这是由于他的岳丈家秦国对齐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本来这些年秦国一直在挑战齐国的霸主地位,拼命地扩充自己的势力。公元前309年,秦军进攻韩国的宜阳,虽然到公元前308年初,历经五个月没能攻克,但却杀死了韩军六万人,又占据了另一座韩国城市武遂,最终拿下宜阳,逼得韩倗亲自跑到秦国求和。可谓威震中原,包括齐国在内的其他诸侯没谁敢跳出来跟秦国叫板对阵。
可就在这时,秦国自家内部却出了事情,首先是在位只有四年的秦武王突然死了。
这秦武王本是个大力士,没事的时候总喜欢跟人玩举重游戏。上层有这样的爱好,下面必然就会有人捧场,一批肌肉发达的壮士猛男很快聚集到秦武王的身边,比较出名的有任鄙、乌获和孟说,全都凭着一把子力气作了大官。当然他们至少不全是无能之辈,任鄙后来作官就很得民心。
秦武王搞举重上了瘾,公元前307年,他甚至跑到周天子的领地(应该就是王城),和乌获、孟说比赛举鼎。不知那鼎是不是传说中大禹铸造的代表华夏地域的九鼎,反正重量明显不轻,直把乌获累得两眼出血。
秦武王决没有想到,这么好玩的游戏居然会要了他的命。
和乌获比拼完毕,秦武王又和孟说再搞举鼎竞技。这次举的鼎名叫龙文赤鼎,大概是过于沉重,秦武王不但没能托举成功,反倒失手让鼎坠落下来,生生砸断了他的胫骨。重伤不治的秦武王在这年八月去世,眼睛流血的乌获倒是没事,还一口气活到了八十岁,可是那个没陪国君玩好的孟说却被砍了脑袋。
人死了,麻烦却没完。秦武王没有儿子,诱人的王位只能从他的弟弟们中间挑一个人来继承。在这群候选人里面,秦武王的母亲(秦惠文王的王后)惠文后看中了公子壮,武王后(秦武王的妻子)也表示支持。事情原本到此可以解决了,却不想有人偏偏不干,他们就是秦惠文王的妃子芈八子和她的同父异母弟弟魏冉。
在芈八子心中,最合适继承王位的是她自己的亲生儿子,这就是在燕国做质子的稷。
可是如何能让稷从那么远的地方跑回来夺权呢?
关键时刻,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手帮忙了,他便是赵武灵王。
三。内讧伤害的总是自家。
也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向臣民们公布了他酝酿多时的变革计划。
这场改革被称作“胡服骑射”,就是让中原的人民脱掉宽袍大衫的传统服装,换上北方游牧民族(胡人)的短衣打扮,而且还要学人家骑马射箭作战,不再驾驶战车驰骋疆场。
改革从一开始就遭遇了阻力。
反改革派的意见集中在换衣服的问题上。多少年来,华夏子民当中只要是有些身份的人,全都是一身长衣的装束,这不光是一种习惯,也是礼仪的规范,文明的标志。如今这些却都要改变,岂不是跟不开化的蛮人放在一个档次上了吗?有这般反对破坏传统的理由,也就难怪“群臣皆不欲”。
赵武灵王差一点真成了孤家寡人,好在还有肥义跟楼缓的支持。肥义告诉他:“疑事无功,疑行无名”,做事犹豫就什么也干不成。自古“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先行者总是少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赵武灵王下定了决心,他先客客气气地拜访反改革派的首领,也是他的叔叔公子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赵国这些年输给别人的耻辱作例证,终于说服公子成穿上胡服,站到了自己一边,让反改革派群龙无首。在这之后他的态度便强硬起来,不客气地驳回了其他反对者的劝告,坚决将胡服推广开来,又开始广招善于骑射的人才。
狠抓内部改革的同时,赵武灵王仍没忘记放眼天下,一心要打造对赵国发展有利的外部环境。就在这时候传来了秦国内斗的消息,赵武灵王立刻意识到这又是一次机会,如果像当年把公子职从韩国弄回燕国作了燕昭王那样,将在燕国的公子稷也送回秦国作国君,赵、秦两国的关系至少在短期内会比较友好。他就有更多的时间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然后再出手跟诸侯争雄。
说干就干,赵武灵王立即派人前去燕国接稷。他对燕昭王有扶植之恩,对他的行动燕昭王也就自然不加阻拦。稷顺利地离开燕国,一路回到了秦国,当上了秦昭王。
别国插手弄来的国君,公子壮和惠文后、武王后以及其他秦国公子哪里肯服从,他们群起反叛,*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新王。
秦国陷入了内乱之中,一乱就是整整三年。
窝里斗不但让秦国少了许多对外扩张的时间,还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比如重臣甘茂出走到了齐国,这其中还有苏秦那位大哥苏代的参与。
甘茂本是秦国的一位有功之臣,那场攻宜阳,占武遂,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