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说动天下--苏秦和他生活的时代写真-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也只好死马当活马医,熊横想必是苦着一张脸出了稷门,来拜见老师。

  根据《战国策·楚策》的记述,听完熊横的诉苦,慎到的回答的确像是个只懂啃书本的学究:“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故臣曰献之便。”

  刘向在这里继续把熊横回国的时间当成是楚怀王病死的时候,所以才有“死父”一词,不过去掉这个细节错误,慎到话中的意思依然没变,为了帮助落难父亲这等大义,就答应献地赎身吧。

  熊横一定非常失望,但自我思量起来,眼下要想尽快回国,不让弟弟子兰他们钻了空子,也真的只有先承诺割地这一条路了。

  熊横只得再去见齐湣王,恭顺地说道:“敬献地五百里。”

  听了这话,齐湣王当然高兴,立即准许熊横归国。慎到也跟着熊横一起去了楚国,不知是接受学生的邀请,还是主动要求随行。

  熊横回到楚国,很快就继承了王位,成为楚顷襄王。

  楚顷襄王的屁股在王座上还没坐热,齐国索要东地的使者就到了。

  当初答应献出东地的时候,为的是能赶紧回国抓权,心里虽不情愿,但可能还不是特别的难受。现在数千里的国土已真切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让出一寸也感到实实在在的疼痛。

  楚顷襄王立刻把慎到找来问道:“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

  说话的时候,言语间或许已经流露出对老师的不满,全忘了老师帮助自己的情义,正所谓人一阔脸就变。

  慎到还是一副学究的样子,对昔日的学生,今朝的君王说:“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献其计。”

  这就像生病求医,医生开的药方却是要病人去找别人会诊。楚顷襄王心里必定老大不高兴,但这位书呆子学者既然没主意,也只好向大臣们问计了。

  第二天,楚顷襄王主持了东地问题的群策群议。臣子们一共提出了三种对策。

  第一种是同意割地,提出这个意见的竟是负守土之责的楚国的最高军事长官,上柱国子良。他的理由是,身为君王不能不讲诚信,不然以后诸侯就不会再相信楚国了。先把东地交给齐国,然后“复攻之”,再用武力夺回来就是了。

  第二种是寸土不让,一位叫昭常的臣子坚决请求亲自去东地驻守,看他齐国敢不敢来硬抢。

  第三种对策是景鲤提出来的,这个张仪年代的楚国令尹,如今算得上是老资格的亲秦派了。他对楚顷襄王的建议是,东地不能给,但凭楚国一家之力是保不住的,必须求秦国援助。

  三种意见应该说各有道理,那到底应该听谁的呢?

  依旧那不定主意的楚顷襄王,只好又把老师慎到叫来商量'4'。

  五。兼收并蓄是成功的保证。

  慎到听了楚顷襄王转述的楚国大臣们的意见,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王皆用之。”

  就把这三条意见都用上吧。

  楚顷襄王的怒气到这时再也憋不住了,冲着老师叱道:“何谓也?”

  把截然不同的主张混装在一起使用,不是昏话是什么?

  慎到依然平静,说道:“臣请效其说,而王切见其诚然也。”

  听我详细讲解,你就明白了。

  慎到说出了他的谋略,先派子良去齐国办东地的转让手续。等子良走了,立即派昭常去东地防守。待到昭常一走,即刻命景鲤去秦国求援。

  楚顷襄王到底是聪明人,慎到刚说到这里,他就全领悟了,称赞了一声:“善。”

  他马上按照老师的策划行事,把子良、昭常和景鲤先后分配到他们各自该去的地方。

  子良来到了齐国,很快就完成了东地交割的任务。齐湣王随即派出披挂盔甲的精锐部队前来接收东地。

  这支齐军大概以为会顺利地实现接管,却没想到面前出现了一点不给面子的昭常。

  昭常告诉齐国人,他奉楚王命令主管东地,就要与这块土地同生共死。自己手下现有三十万军队,虽然是“弊甲钝兵”,没什么战斗力,可也甘愿迎接齐国大军冲杀时卷起的尘沙。

  齐国的接收部队估计最多不过一两万人,楚国三十万兵将即使再“弊”再“钝”,收拾他们也不必太费气力。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原则,齐军没敢贸然行动,急忙把情况向临淄报告。

  齐湣王接到报告很是惊讶,立时将子良召来询问,他“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昭常怎么会不给东地?

  子良并不知晓楚顷襄王和慎到的安排,心里大概还怪昭常胡闹。于是断然回答道:“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

  昭常假传楚王命令,齐王可以攻打他。

  齐湣王放心了,即时调动大军向东地压来。

  就在这时候,景鲤在秦国的求援获得了成功,秦国虽然扣留了楚怀王,但那可不是为了方便齐国乘机牟利的。《战国策·楚策》说,秦国出动了五十万军队逼近齐国,指责齐国阻碍楚太子回国,要挟东地的行为不仁不义,好象它自己是什么正人君子。

  这应该不是事实,有魏国跟韩国挡着,秦军哪会那么容易就靠近齐国。更可能的情况是,秦国派出使节到齐国,警告齐湣王:“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

  赶紧撤兵,否则就等着跟秦国打仗吧。

  齐湣王,还有薛公不能不仔细衡量利弊得失了。齐国目前虽势头很盛,但秦国仍然是一个必须认真看待的强劲对手,即刻与它直接冲突起来,纵然获胜,齐国也会遭受不小的损失。这绝非上策,最好选择还是互相保持一种威慑的平衡。为了这个大局,东地就不要了吧!

  齐国收兵了。整个过程中慎到连话都没多说几句,就给楚国保住了五百里江山'5'。这其实正是他把自己思想实际应用的结果。他向来主张,作君王的人不需操心过多,只要发挥臣子的才干,让这些人的“下之所能”都为国君“上之用”'6',就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慎到后来又回到了齐国,大概是看出楚顷襄王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听话的学生了,选择和平地分手,对双方都好。

  齐国依旧接纳了他,丝毫没有因为他替楚王对付自己而加以惩罚,毕竟是大国风范。

  可苏秦的日子大概就没那么好过了。慎到轻松地把他的一条妙计变成了个馊主意,齐王和薛公白费了一番力气,一无所得不说,还在秦国人的威胁前丢了面子,对他恐怕不会有什么好脸色,想在齐国混出个模样的愿望暂时只能破灭了。

  可能正是因为失宠,所以当薛公第二次决定去秦国作丞相的时候,苏秦没敢再跑去劝阻。

  薛公这时决定前往秦国,应该是想修复齐、秦之间因为楚国发生的不和谐,继续维持两大国的战略均衡。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齐国才会连秦国的质子都不要了,把只在临淄呆了一年的泾阳君恭送回国。

  风水轮流转,现在反倒是齐国觉得有求于秦国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苏秦仍然受信任,怕也拦不住薛公的脚步。

  薛公当然也不会独自一人闯到秦国去,有一批门客跟着他,随时准备帮他解困。那两个鸡鸣狗盗之徒居然也混迹其中,不知道他俩是怎么央求薛公带上自己的,目的也无非是想到从没去过的秦国免费旅游一遭。

  他们也不会想到,自己这次将发挥怎样大的作用。

  '1'《战国策·齐策四》

  '2''3'《史记·楚世家》

  '4''5'《战国策·楚策二》

  '6'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出版。

第十三章。机谋角逐
一。世事无常,人的际遇也跟着上升与坠落。

  秦国也还不想跟齐国这么快就彻底闹翻,所以薛公来到咸阳以后,受到了秦昭王的热情接待。薛公也表现得非常恭敬,向秦王献上了了珍贵的礼物。礼物应该有不少,但其中最抢眼的大概是一件皮草,名唤狐白裘,是汇集了不知多少狐狸腋下的白毛做成的。把秦王后宫一位受宠的“幸姬”看得两眼直放光,恨不得立时据为己有,谁想秦昭王却小气得很,只让心爱的女人饱了饱眼福,就把狐白裘锁进宫室的府库,珍藏起来了。

  收了重礼的秦昭王爽快地任命薛公作了丞相。齐国和秦国的关系重新升温,天下人似乎又看到了和平的希望。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一年的时间,齐、秦这种脆弱的平衡就被一个人给打破了,他就是总不安分的赵武灵王。

  经过近十年的改革,把高官的家奴移民到边境居住,搞开发也搞战备,命各级官吏都穿上胡人的衣服,赵武灵王让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从胡服骑射的第二年开始,赵国就不断地进攻中山,把这个小国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领土一片片沦丧。赵武灵王又派兵打击北面的游牧民族林胡、楼烦,逼得他们向更北的地方搬迁。一连串的用兵之后,赵国的势力逐渐崛起。

  到了薛公入秦的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忽然宣布,把王位传给儿子何,何便成了赵惠文王。做了太上王的赵武灵王,自称为赵主父。

  赵主父这样做并不是想要退休,而是把赵国的内政交给儿子跟担任相国的肥义,自己用全部精力主抓军事。《史记·赵世家》说他这时打算从攻取的胡人土地绕道,由北方袭击秦国。为了打探秦国的虚实,他竟然假扮成使者访问了咸阳。秦昭王虽然当年是被赵国送回秦国的,但看来并未直接见过赵主父,所以没有认出眼前的“使者”是谁,只是觉得此人“甚伟”,相貌气质非凡,不象是个做臣子的。等到主父离开了秦国境内,秦国人才知道他到底是谁,不禁“大惊”。

  他们其实不必“惊”,赵主父经过此番察看,亲眼目睹秦国的强盛,秦王的气势,彻底打消了跟如此大国交锋的念头。反过来决定对秦国采取合作的态度,而且不光要同秦国联手,中原那个许久不受重视的宋国,主父也决意拉拢,他派楼缓到秦国作丞相,又派一个叫仇郝的人去宋国当相国。

  仇郝暂时无关大局,楼缓要来秦国可是在夺薛公的权。

  《史记·赵世家》把楼缓入秦的时间说成是赵武灵王二十年,也就是公元前306年,但同一部书里的《秦纪》却这样记载:“薛文以金受免,楼缓为丞相。”这里的“薛文”就是薛公田文的意思,因为此句的前文有“孟尝君薛文来相”的文字。由此可见,是在薛公被免职以后,也就是公元前298年,楼缓才当了秦丞相。

  至于那个“金受”,后世人推测是“金投”两字的书写错误。这个金投乃是赵国的一位官员,从《战国策·东周策》的记述看,他是个亲秦派人士。那位东周公子周最曾指责他让赵国倚仗秦国跟齐国对抗,如果失败,赵国将大伤元气,不得不依附秦国,即便成功,天下也将是秦国称霸,赵国连同金投自己都会很危险,“是何计之道也”,算什么高招。

  周最这话可能是日后才说出来的,那时的金投都未必听得进去,此刻他就更是积极地为联秦抗齐奔走。赵主父看来是先派他前去秦国游说,最终说动了秦昭王,应该还有主政的魏冉,罢免了薛公的职务。

  但是“金受”的“金”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