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挑嘴、偏食、爱吃零食(2)
有些孩子平时只吃肉类,很少吃蔬菜,会对情绪和性格造成不良影响。专家学者发现,游牧民族比其他民族好斗,其实与生活饮食习惯有关。他们以肉类食物为主食,因而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变高,这种物质浓度变高,会使脾气暴躁。相反地,出家人多半性格温良,少思寡怒,与世无争,这虽与身心修养有关,但长期素食也是主因。
  长期吃素可导致血中血清胺(5羟色胺)浓度变高,使人心境平和,性情温顺。由此可见,偏爱吃肉类的孩子同样会产生暴躁易怒、好动、爱打架、不听劝阻等不良表现,饮食应以荤素合理搭配为宜。
  此外,贪睡不醒、整日昏昏欲睡,有可能是因为过分爱吃咸食所致,饮用太多的咖啡,则会让体内累积过多的咖啡碱,因而引发沮丧感。因此,在排除某些可能的疾病和遗传、环境因素后,父母不妨以调整饮食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教育、纠正孩子挑嘴、偏食的  习惯,逐步改善这类异常的心理状态,进而改变行为模式直到消失为止。
  父母不仅应及时发现孩子是否有异常心理状态或行为,还应时常变化家庭食谱,借此纠正孩子偏食、挑嘴的习惯,细心安排日常  饮食,以利于孩子健康的身心发育。
  孩子们有吃零食、挑嘴、偏食的习惯,一方面与他们自制力不足有关,同时也与父母溺爱、缺乏营养知识以及父母忽视教导孩子营养知识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就对食物的味道、温度、色彩、形状等有了喜欢或不喜欢的自我主张,对于食物本身的喜好也不断在改变,这正是他们自主意识的开始。
  但很多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饮食习惯及内容改变常感到不知所措,甚至自己的饮食模式及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孩子却还不自觉。为避免孩子的偏食,父母需注意自身的行为,以免影响孩子正常的发育和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两岁时就已开始学习周遭人物的  行为举止。偏食、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用餐礼仪,往往可能就是在他们不自觉的耳濡目染过程中所养成。基本上,饮食是一种学习经验。父母、祖父母、保姆的饮食习性,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饮食习惯。因此大人应以身作则,让孩子了解吃东西和用餐礼仪的重要性。
  也许某段时间内,孩子的表现无法符合大人的要求,但只要持续性的示范,孩子最后还是会接受这些良好的行为模式。
  一、父母尽量不要在幼儿面前批评食物
  即使自己不喜欢,也应该给孩子食用,不要让孩子对某些食物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免造成日后偏食的问题。
  二、烹调方式丰富多变,混合多种食物但口味清淡
  对于一些容易被幼儿排斥的食物,父母可利用适当的方式来吸引孩子。也许可以设计成色香味俱全及造型独特的餐点,混合在孩子喜欢的食物中,或用孩子可接受的理由来做引导。
  三、为孩子准备各类营养均衡的菜色,避免含高糖、高脂肪、无营养的垃圾食品与零食
  四、吃什么,应由孩子自己选择
  如果父母的限制太多,反而会损害孩子的自动调节功能,影响日后饮食习惯。孩子不吃的时候,通常大人会逼着孩子一定要吃,而且必须吃完,甚至不惜用条件交换。
  于是,吃变成了孩子和大人交换条件的筹码。吃一旦变成筹码,那么问题就无法消失,也不能彻底解决,更会让孩子认为大人在求他吃。
  五、不要威吓逼迫孩子进食,改以鼓励和开导的方式
  父母对于孩子吃太少或不吃的焦虑,主要是担心孩子营养不良、长得比别的小孩瘦小。事实上,每个人的高、矮、胖、瘦各有天性,父母要教导孩子拥有自信,学习接受真实的自我,不要因为自己比较瘦、比较矮,就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感。
  六、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健康饮食
  例如,多喝牛奶既健康又可以长高。可乐虽然好喝,但是会长胖,也可能影响身体健康;含糖饮料很好喝,但是味道太甜会影响食欲,也容易造成蛀牙,所以,不妨试试有益健康的新鲜果汁。
  

挑嘴、偏食、爱吃零食(3)
七、营造愉快用餐气氛,改变用餐习惯,消除偏食倾向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将来面临无法挽救的问题,请多花些时间了解幼儿营养的知识,以轻松与理解的态度支持孩子正常发展过程中  的饮食行为模式。
  与食物的选择。在配合身心发展的状况下,提供丰富多变化的菜色,使孩子的营养摄取达到均衡,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
  ☆ 习惯便利贴
  1。爱吃零食是每个人的通病,可以选择健康取向的零食,让孩子解馋。
  2。不要让孩子单独用餐,欢乐的用餐气氛,再简单的食物 都能变得津津有味。
  3。找出孩子喜爱的食物,以健康取向烹调、料理,让他们三餐定时,也就能远离挑嘴、偏食、爱吃零食的诱惑。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太过好动(1)
孩子都是好动的,父母要仔细区分孩子好动和过动两者之间的差异。
  孩子好动不一定是过动症,患有轻微过动症的孩子,通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受管束,父母只有先查明孩子过动的原因,才能帮助孩子纠正过动症。
  ☆ 张老师的小叮咛
  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好动?其实是孩子的好奇心。伴随着孩子好奇心而起的,其实是丰富的想象力。
  好动、好奇和想象力,是孩子身心发育和成长的需要,根本谈不上是优点还是缺点,而是孩子的特质,要加以重视、保护。
  孩子都是好动的。俗话说:“七岁八岁讨人嫌。”这间接说明了这个年龄孩子的特点。
  有些父母说,一双新皮鞋穿不到一个礼拜,就会磨出洞来;有些说,家里沙发没有一张是好的,全让孩子给弄坏了;有些孩子爬水管、打破玻璃窗、扯破衣服,更是稀松平常的事。
  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好动?其实是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不仅表现在“提出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问题”,还表现在“动手动脚”上。你会发现,无论是什么,他们都忍不住要看一看、摸一摸,甚至把好好的东西拆开来看个究竟:看看玩具手枪为什么会发出声音?闹钟又怎会响个不停?
  伴随着孩子好奇心而起的,其实是丰富的想象力。男孩把扫把夹在胳膊下当枪玩耍,自己就成为冲锋陷阵的战士;女孩把布娃娃抱在怀里,自己就变成妈妈;把一张板凳翻过来假装开汽车,就又成了司机;他们玩当医生的游戏,给病人量血压、把脉、开处方、打针……每一样都做得无比认真。
  这些游戏都表现出孩子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又再度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这就是孩子,他们往往在好动甚至过动的过程中熟悉了世界,对社会结构有了初步的认知,并在冥冥之中累积了知识。
  生理学告诉我们,孩子时期是智力发育的高峰期,因此必然会  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这种知识,不是一般我们所理解的课堂里所教  导的知识,而是人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广义的知识,也就  是智能。  例如,基本的生活技能、了解外在的世界、人际交往的方式、  克服困难的意志和解决疑难杂症等问题的能力。因此他们就在过程  中逐渐学会语言、文字、模仿大人的行为方式……通过这类“形象  思维”,最后发展成“逻辑思维”。
  要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完成如此繁重的学习,对成年人来说,极端困难,但是孩子却因正值身心迅速发育成长的阶段以及好动、好奇和丰富的想象力的驱使,因而得以轻松地完成,能在最大范围内了解自己周遭的世界,学到自己所需要的智能。
  一旦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特别顽皮、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以为孩子得了过动症。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孩子好动并不一定是过动症。好动的孩子,只是在某一场合,进行某项活动时才显得好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一定会集中精神去做,如可以安静持久地做手工,看喜欢的书、电视节目等。这类的孩子,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有秩序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
  而患有过动症的孩子则不分场合,一味地好动,总是无法安静地坐卧,不能专注任何活动,做事常虎头蛇尾,他们做任何事情经常是杂乱而没有目的,有些行为举止更是很难让人理解。
  另外,患有过轻微过动症的孩子,通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受管束,因此也容易招人歧视;在学习上无法专心,不能主动积极,因而造成学业成绩下降。
  至于有严重的过动症的孩子,则经常惹是生非,干扰他人;学业成绩明显下降,学习进度落后,有些连初中甚至小学都没法毕业。随着年龄增长,因无法自我控制,因而更加容易受不良恶习的影响和引诱,进而开始说谎行窃、打架斗殴,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太过好动(2)
一般而言,过动儿在学习上不仅成绩较差,还讨厌上学、经常逃课、扰乱课堂秩序,因此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责备,让父母既羞愧又恼火,回家后二话不说,就是一顿毒打,或者再度恶言恶语数落孩子一顿,这样只会造成反效果,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对抗、仇恨情绪,影响家庭和睦。
  过动儿如不及时治疗,一旦长大成人后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变得个性冲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因此犯罪率也会变高,最后成为惯犯,影响社会的安定、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什么是过动症?MBD是什么意思?
  早在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第一次将孩子活动过度视作病症。此后,许多精神病学家、儿科专家、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类孩子行为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1947年斯特劳斯等认为过动症是由脑损伤引起的,故将该症命名为“脑损伤综合征”。
  在之后的近二十年间,不少学者在对具有这一病症的孩子做神经系统检查时发现,约有半数出现轻微动作不协调,以及平衡动作、共济运动和轮替动作等障碍,但没有发现瘫痪等脑损伤引起的其他症状,故认为过动症不是脑轻微损伤的结果,而是由脑功能轻微失调所引起的。
  于是,1962年各国儿科神经科学研究学者聚会于牛津大学,决定在本病病因尚未搞清之前,暂时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就是这种病症的英文缩写。
  1980年,美国公布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将此命名为“注意缺失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简称ADD。
  好动、好奇和想象力,是孩子身心发育和成长的需要,根本谈不上是优点还是缺点,而是孩子的特质,要加以重视、保护。
  如果把特质视为缺点,横加干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硬是要孩子斯文规矩,因而可能变得胆小、怯懦,甚至过早变得老成持重,实际上也扼杀了孩子的学习机会,身心发展也会受到损害。当然,如果把好动当成过动来治疗,那更是大错特错了。
  过动症是孩子行为发生异常的一种现象。常见的行为表现形式有:
  一、活动过多
  过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