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莫砺锋·说唐诗-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诗。但是他又承认孟郊的诗感情真挚,非常感人,他说孟郊的诗好处在哪里呢?他说是“诗从肺腑出”,孟郊的诗是从肺腑里面流出来的,是发自肺腑的,是内心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这种情感一旦流露出来,就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苏东坡又说了一句:“出辄愁肺腑。”就是孟郊把肺腑之情抒发成诗歌以后,这个文本,这首诗歌,就能感人肺腑,就能使读者受到深深的感动。不喜欢孟郊诗的苏东坡却承认孟郊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苏东坡没有说明孟郊最感人的诗歌是哪几首,但毫无疑问,《游子吟》肯定是其中最好的范例。
  1992年,香港的一些文化团体在全市市民中举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题是你最喜爱哪一首唐诗。结果得票率最高的就是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在香港市民推选出来的十首唐诗中,它高居榜首。据说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这首诗推荐给全世界的小学生,作为小学教材。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教孩子们读唐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当然是要读的,但是我想首先还是让他们读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吧,这对我们的孩子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孟郊的诗是从儿女的立场来歌颂母爱的,它的出发点是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心。那么,如果从父母的立场出发,唐代诗人又是如何抒发父爱与母爱的呢?由于唐代诗人多数是男性诗人,那么父爱有没有使诗坛上的男子汉们变得柔肠宛转呢?例如李白,他的性格是那样的豪放和浪漫,那么在李白的诗歌中,他又是如何抒发对儿女的一腔深情的呢?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就是李白的《寄东鲁二稚子》。所谓“东鲁”,就是现在山东的西南部那一带,是古代的鲁国。“二稚子”,是两个幼小的孩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呢?这首诗大概是李白三十九岁那一年写的,那个时候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已经去世了。李白一生中结过两次婚,第一个妻子是许氏,第二个妻子姓宗,就是宗氏。这时许氏已经去世了,许氏去世时留下一子一女,大的是女儿,叫平阳,小的是儿子,叫伯禽。我们都知道,李白是云游四海的人,他喜欢到处游览,到处漂荡,所以他就把两个孩子寄养在山东,寄养在现在的泰安那一带,然后就浪迹四海去了。等到李白三十九岁那一年,他正在长江下游,在东吴。那一年春天,他突然想念起他的孩子来了,因为两个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他们的母亲早就不在了,所以李白就写了这首诗。李白先是说,我很想念东鲁那个地方,我曾经在那里亲手种了一棵桃树,这棵桃树现在已经长得跟酒楼一样高了吧。然后他就想起两个孩子来了,他说:“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我有一个爱女,是我很宠爱的女儿,她叫平阳。她倚在桃树旁边,顺手折了一枝桃花,这时她一定会想念父亲,因为这棵桃树是我亲手栽种的。但是她折下桃花,想念父亲,父亲却不见踪影,她的眼泪就像泉水一样地流淌。下面的四句转而写他的儿子:“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我还有一个小儿子,他叫伯禽,他现在的个子恐怕跟他姐姐差不多高了,男孩子长得快一点,所以与姐姐一样高了。姐弟两个在桃树下面绕着树走,有谁抚摸着他们的背去疼爱他们呢?他们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这个当父亲的又远在他乡。由于李白非常想念两个孩子,所以诗里又说:“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他说我一想到两个孩子没人照料,心里就像乱麻一样,简直要失去常态了。我的肝肠每天都像火煎一样,非常难过,于是我赶快写一首诗,寄到汶水那边去。我们都知道,李白一生四海为家,他喜欢周游名山大川,他非常潇洒,非常旷达,他很少把感情十分专注地投射在某个地方,但是这一次情况不同了,李白这么强烈地思念着东鲁那个地方,他再也潇洒不起来了。我们也知道李白的诗风是浪漫的,他的诗风不像杜甫那样的沉郁,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也是很潇洒,很放得开的,但是这首诗的风格却变得相当沉郁了,这首诗中的感情非常浓厚、深沉,有点像杜甫的诗风了。是什么使李白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父爱。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七讲 天伦之情(5)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但性格深沉的杜甫对亲人牵肠挂肚,连个性豪放的李白也在想到孩子时表现出他柔情的一面,这就是天伦之爱的力量。父爱的伟大,在另外一首唐诗里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表现,但是这首诗却命运不济,遭到很多现代读者的误读,那么这究竟是哪一首唐诗呢?这首诗又是怎样抒写父爱的呢?
  下面我们稍微多花一点时间来讲第二个例子,这是韦应物的一首诗,诗的标题叫做《送杨氏女》。先解释一下标题,这是诗人为他的女儿送行。那么韦应物的女儿怎么叫“杨氏女”呢?原来她是嫁给姓杨的人家的女儿,中国古代的妇女出嫁以后就改姓夫家的姓,不再姓她原来的姓了,现在西方各国还是这样的。现代中国妇女的地位最高,她们出嫁以后不再改姓。韦应物的长女,大女儿,嫁给一个姓杨的人家,所以他称她为“杨氏女”,还写了一首诗来送她。韦应物的妻子叫元苹,如果我是去年到“百家讲坛”来讲这首诗,我还不能这样说,因为我们原先不知道她叫什么,现在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呢?今年上半年,在西安南郊的出土文物中有韦应物一家的四方墓志铭,其中有一方就是韦应物亲自为他的妻子写的墓志铭,现在出土了,我们就知道韦应物的妻子叫元苹,结婚以后夫妻很恩爱,但是元苹到三十六岁那一年生了一场大病,就去世了。元苹身后留下三个孩子,前面两个是女儿,我们现在没法考证出长女当时是多少岁,估计是十多岁。第二个女儿那一年才五岁,最小的是一个儿子,还不满周岁。韦应物那个时候是四十岁,他比妻子大四岁。七年以后,就是到韦应物四十七岁那年,也就是他的妻子去世七年以后,他的长女到了婚嫁的年龄。古人早婚,女孩子十六七岁就要出嫁了。韦应物的长女嫁给一个姓杨的人家,姓杨的人家派人来接新娘子,然后坐上船走了。韦应物当时在安徽的滁州做刺史,来接亲的船先从滁河进入长江,再向上游上溯,长女就嫁到她的夫家去了。韦应物在送别大女儿时写下了这首诗,所以叫《送杨氏女》。
  《送杨氏女》这首诗是被清朝人选进《唐诗三百首》中去的,我们知道,选进《唐诗三百首》里的诗都是名篇,都是很好的诗,但是这首诗到了现代,有些年轻的读者朋友不太喜欢它。我在南京大学碰到过这样的同学,他们说这首诗写得不怎么好,他们觉得这首诗平淡无味,不是特别精警,为什么会选在《唐诗三百首》里呢?我就说,你们还没有到那个年龄,你们现在太年轻,要等到年纪稍大一点,你们再来读它,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为什么?我们来看一看它的具体内容。韦应物的这首诗是送别女儿的,所以他首先回忆了他的妻子,就是这个女儿的母亲逝世以后的情况。他说你们这几个孩子啊,从小就没有了母亲,是我独自把你们抚养长大的,我非常疼爱你们。因为没有母亲了,父爱和母爱合并在一起,由韦应物一个人来承担,来倾注了。然后他又说,由于你们从小没有母亲,本来应该由母亲来承担的对你们进行的教育就有所欠缺。古代的女孩子有一些闺房里面的规矩,妇女应该怎么举动,要遵守什么道德,这本来应该由母亲来教导的,但是你们的母亲死得早,由我这个父亲来进行这方面的教导,就不免有所欠缺,所以是“自小缺内训”,就是家庭内部的,闺房里的教导做得不够。这样一来,韦应物就担忧起来了,他担忧女儿嫁到夫家以后,怎么能跟公公、婆婆处好关系呢?他说我非常担心,因为女性的行为规范应该由你的母亲来教导的,现在你没有得到很好的教导,所以我怕你嫁到夫家后处不好关系。在这首诗的最后,韦应物说:现在我与你分手了,将来再要见到你,不知道是何年何月?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女孩子出嫁以后,一般也很少有回娘家的机会,所以韦应物送别女儿,心里非常悲痛。
  那么,有些年轻的读者朋友对这首诗不太满意,主要是在什么地方呢?主要在于这首诗的中间部分,这首诗的中间有好几句话是韦应物对女儿的谆谆嘱咐,就是你现在要出嫁到夫家去了,我告诉你应该怎样怎样,说了一些教导她的话,最主要的就是这四句诗,先看前面两句:“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就是过贫俭的生活,本来是我们所崇尚的,我们不追求富贵。“资从”就是嫁妆,你对嫁妆也不要有太高的要求,我们家本是一个清寒的家庭,给你准备一些嫁妆就算了,不必追求完备。下面两句更重要:“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你到了夫家以后,一定要孝顺老人,要恭恭敬敬地对待老人,要遵守妇女应该有的道德。“容止”就是容貌和举止,你的表情,你的举止,一言一行,都要遵守夫家的规矩。“猷”就是法则,规矩。这几句话,现在的年轻朋友也许会觉得,是不是思想比较陈旧啊?观念比较落后啊?是不是说的都是一些简单的道理,没有什么高深的意思在里面?是的,是没有什么高深的意思在里面,尤其是在当时,在唐代,像韦应物这样的家庭,书香门第,一个女孩子即使从小没有母亲,她对于要孝顺老人,要崇尚贫俭,对这些规矩不会不懂的,她肯定知道。那么韦应物为什么还要在女儿出嫁的时候写一首诗谆谆嘱咐,还要来教导一番呢?这是父爱使然,因为父亲最关心女儿,他在离别的时候一定会说这番话。我想,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当我们离开父母出外读书、出外工作的时候,有哪一个父母不会对我们做一番谆谆嘱咐?他们肯定会反复交代,说了一遍又一遍。也许我们在当时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会觉得父母的话并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他们说的道理太简单了,或者观念还有点陈旧,而且唠里唠叨,语无伦次。对于这样的话,我们也许会有点不耐烦,觉得父母何必这样唠叨呢?但是,到了将来,等到过去一段时间以后,你再来回首,再来回味那一番话,你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

第七讲 天伦之情(6)
我举一个例子,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朱自清的《背影》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大家都知道,《背影》是写他对父亲的惦念。文章里有一个细节,朱自清在南京坐火车到北京来,他的父亲把他送到车站,给他买了一些桔子,然后父亲就对他交代一番。交代他什么呢?路上要小心,在火车上夜里要警醒一些,不要受凉,到了北京赶快来信,就是这些话。朱自清在《背影》中说,他当时听了这些话,觉得不耐烦,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还有点迂,道理也都是很陈旧的,难道我这么大了还不懂得吗?路上要小心,不要受凉,我都知道,你干吗还要跟我说?若干年以后,朱自清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忏悔说,当时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