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道,你干吗还要跟我说?若干年以后,朱自清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忏悔说,当时自己真是聪明过头了!朱自清为什么会觉得后悔呢?他觉得当时没有好好地领会父亲一番叮嘱中所包含的那份珍重的情意,那是非常可贵的,自己却把它看轻了,当时竟然觉得不耐烦了。我觉得,很多朋友都有过像朱自清一样的经历,一样的感受。俗话说,当家方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当你初次离开你的父母,父母为你送别的时候,当他们对你进行一番叮嘱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太唠叨,太啰嗦,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又没有什么特别高深的道理,何必这样啰嗦呢?你会觉得不耐烦。但是一旦你自己当了父母,你自己来送别你的儿女,到外地去读书,到外地去工作的时候,你肯定也要对他们唠叨一番,你同样会说些很简单的道理,而且颠三倒四地说上很多遍。我们承认这些话里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就像韦应物在这首诗中所写的,他对他的女儿的那些交代,也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你说在伦理学上面,在道德学上面,韦应物说了什么特别高深的道理吗?诗中有什么警句吗?没有,都是一般的话,都是再平常不过的道理,也是再普通不过的语言。但是,恰恰是这些语言,它里面凝聚的是父爱和母爱,所以不但值得我们非常细心地聆听,而且应该让那些话在心中留下永远难忘的温馨回忆,因为那不是别的,那就是父爱和母爱。
所以我觉得像韦应物的这首《送杨氏女》,当读者朋友还很年轻的时候,你不要轻易地急着下判断,说这首诗写得不好,没有什么高深的意思,艺术水准也不高。你稍微等一等,等到你自己当了父母以后,你再回过头来读,我想你可能会有朱自清写《背影》时候的那种感受。父爱和母爱毕竟是人际间最可珍贵的一种感情,这在韦应物的诗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所以,这首《送杨氏女》选在《唐诗三百首》里,是完全合格的。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也不应该因为诗中有一些封建的意识,就轻易地把它否定掉。即使在今天,这首诗依然能让我们感动,它依然能提醒我们,父母对我们的千叮万嘱其实就是千万重的关爱,让我们珍惜这种可贵的关爱吧!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八讲 民生疾苦(1)
“民生疾苦”就是民间的疾苦,就是老百姓生活中的种种辛酸痛苦。在中国古代,在传统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推行仁政。所谓仁政,就是仁爱的政治,就是在治理国家的整个运作过程中,要以仁爱之心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以仁爱的精神作为治国方针的立足之本。这种思想在孔子和孟子的言论中表达得非常充分。儒家的仁政思想当然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我现在想谈的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点。第一,儒家主张让人民保持基本的生活水准。那么什么是当时的最低生活线呢?孟子说,“仰足以事父母”,就是对上,也就是对长辈来说,要能够赡养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畜”是抚养的意思,对下呢,要能够养活妻子跟儿女。孟子还说,“乐岁终身饱”,就是碰上好年景,一年到头都能够吃饱。“凶年免于死亡”,碰到灾荒的年份,也不至于饿死。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这就是儒家所制订的人民最低生活线。第二,儒家旗帜鲜明地、强烈地反对贫富不均,他们认为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不能太大。儒家是承认差别的,儒家认为现实社会中不可能人人平等,客观上总会有差距,但是他们反对贫富悬殊。孟子非常愤怒地谴责这样的社会现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富贵人家厨房里有多余的肉,马棚里膘肥马壮,但是老百姓饿得面黄肌瘦,有的穷人甚至饿死,尸体随便抛在野外。孟子谴责这种现象,他谴责造成这种现象的统治者:“此率兽而食人也。”这等于是领着一群野兽在吃人啊!古代人不懂得什么叫基尼系数,我们现在说基尼系数达到或,就向社会敲响警钟了。超过,社会就危险了,因为贫富不均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儒家不知道什么基尼系数,但是儒家知道贫富不能悬殊。所以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的准确文本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就是一个社会穷一点倒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贫富不均。上面的两点精神,当然不是儒家的仁政思想的全部内容,但是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
儒家的这种精神,唐代的诗人都是信奉的,尤其是杜甫。杜甫是唐代诗人中最诚笃地信奉儒家思想的,他本人就是唐代的一位大儒。整个儒家思想的体系,从先秦一直发展到近代,一直没有中断过。有的人觉得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儒家思想在唐代好像发展不大。其实不对!唐代有杜甫和韩愈,他们虽然没有在理论上对儒学做出太多的阐释,但他们在行为上贯彻了儒家的学说,他们用实践弘扬了儒家的精神。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换一个角度说,杜甫把儒家的思想渗透到诗歌中间,用他的优美的诗歌形象地表达了儒家的政治理想,所以杜甫应该被称为唐代的大儒。刚才我们说到儒家仁政思想的两点精神:一是要让百姓保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二是反对贫富不均,杜甫的诗歌中都有非常好的阐释。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诗,表达他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他说:“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牛呢,都在地里耕作,蚕呢,也养得很好。就是发展农业生产,男人在地里种粮食,女人在家里养蚕、缫丝,为百姓提供充足的衣食。百姓丰衣足食了,大家愉快地生产、生活,就不再需要什么忠烈之士为忧国忧民而热泪滂沱。这是杜甫的理想,他希望天下太平,让老百姓得以温饱,并且安居乐业。杜诗中对贫富不均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他有两句诗说得惊心动魄,永远为后人传诵,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的酒肉都吃不完,以至于变质了,腐败发臭了,老百姓却饿死、冻死,他们的尸体被随便抛在路上。这是对封建社会中严重的贫富悬殊现象的最深刻、最一针见血的批判。以至我们后人只要提到贫富不均,大家马上就会联想到这两句诗,老杜真是写得太好了!当然,在杜甫的诗中,对民生疾苦的描写、揭露,并不都像这样抽象,他经常非常具体、非常细致地表现这种主题。
第八讲 民生疾苦(2)
安史之乱是唐朝最严重的一场###,杜甫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我们看看安史之乱给唐帝国带来的灾难有多大。安史之乱总共绵延了七年零三个月,加上###的尾声,前后的跨度大约有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前,唐帝国的总人口有五千三百万,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时候,唐帝国的人口只剩一千七百万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在短短的十年中丧失了!先是战乱,然后是饥荒,杜甫亲眼目睹了那些惨绝人寰的景象。杜甫用他的诗笔给那个天翻地覆的###时代画下了一幅社会画卷,忠实地、生动地记录了那场###对老百姓的和平生活造成的灾难。说到这个主题,大家马上会联想到杜甫最有名的组诗,就是“三吏”、“三别”。“三吏”就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就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写这两组诗的时候,安史之乱还没有最后平定,唐朝的平叛战争还在进行过程中,就是长安已经收复了,但叛军还在相州、河阳一带负隅顽抗。杜甫从洛阳走到华州,一路上写诗记录他的所见所闻。当时老百姓最大的灾难是什么呢?唐朝的军队跟安史叛军宋刊杜诗《新婚别》书影正在进行反复的拉锯战,很多人死在战场上,兵源严重缺乏。兵源不足就不停地拉夫,把并非壮丁的百姓都拉去当兵,送到前线去,去的结果当然是凶多吉少。“三吏”、“三别”具体地描写了这方面的灾难。
限于时间,我就不讲“三吏”了,我们稍微讲一讲“三别”。“三别”的第一首是《新婚别》。《新婚别》是写一对年轻夫妻,头天晚上结的婚,第二天早上新郎就离开新娘,上前线去了。这首诗是以新娘子的口吻来写的。她的丈夫,仅仅做了一天夫妻的丈夫,要上前线,前往危险的战场去了,所以她很难过。“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新娘子说,我跟你结发成为夫妻,连你家的席子还没睡热。“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傍晚结婚,第二天清晨就分离,这不是太匆忙了吗?“结发”是古代的婚礼风俗,是唐代婚礼中的一项内容。大概的情形是这样的:新婚之夜,男左女右,新郎从左鬓剪下一缕头发来,新娘子从右鬓剪下一缕头发来,把这两缕头发缠在一起,打一个结,然后交给新娘子,作为爱情的信物收藏起来。这表示两个人正式结婚了,就是成为夫妻了。新娘想到丈夫也许一去就不能回来了,所以她心里非常痛苦,“沉痛迫中肠”,就是肝肠断绝的意思。她又说:我原是穷人家的女儿,我用了很长的时间,花了很大的力气,好不容易才准备了一套嫁衣,“久致罗襦裳”,就是准备了一套绸缎的嫁衣。但是她只做了一个晚上的新娘子,丈夫就上前线去了。所以她对着夫君起誓说:“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就是现在当着你的面我就把嫁衣脱了,把脸上的脂粉妆饰也洗去了,从此在家里服侍公婆,操持家务,你就放心地上前线去吧。婚姻本是终身大事,可是这位姑娘只当了一天新娘,就要与夫君生离死别,这是何等哀怨的人间悲剧!
“三别”的第二首是《垂老别》。《垂老别》写的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老翁被征入伍,这个老翁已经“子孙阵亡尽”,就是他的儿子、孙子都上了前线,而且都已经阵亡了,他家里已经没有壮丁可拉了,官府就来拉他了。他已经很衰老了,走路时都要拄着拐杖了,居然还要应征到前线去打仗!老翁把拐杖一掷,跟着官吏走出门去,同时被征的人看了都为他感到辛酸。接下来杜甫非常详细地描写老翁跟他的老伴生离死别的情景。他说:“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寒冬腊月的时分,老伴穿着很单薄的衣服,躺在地上啼哭。我明明知道这是死别,但是我还是心疼她的寒冷!我这一去肯定不可能再回来了,但是老妻还在叮嘱我要保重身体,到了军队里要尽量多吃点饭。一对垂垂老矣的老夫妻,已经到了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了,他们的儿孙都已为国捐躯了,却还要面临再一次的生离死别,这又是何等惨痛的人间悲剧! 。 想看书来
第八讲 民生疾苦(3)
“三别”的第三首是《无家别》,这首诗的主人公的遭遇更加悲惨。这位主人公,他本来早已当兵去了,早已上过前线了,已经久经沙场了。然而,他所在的军队打了败仗,整支军队都溃败了,被打散了。他独自从战场上死里逃生,逃回了家乡。他的家乡原是有几百户人家的村落,现在却变成一片废墟。他的家里是一个人都没有了,只剩下几间破房子,走进去一看,看到了什么呀?里面住着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