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这两句话,真值得我们萦系心头,时刻反省。
     (十)
  子曰:“不患无位①,患所以立②;不患莫己知③,求为可知④也。”(《里仁》第四·一四)
    章旨
  孔子勉人充实自己,不必忧愁无人知己及谋不到职位。
    注释
  ①不患无位人不要忧愁没有职位。
  ②患所以立忧愁没有足以和职位相称的才德。所以立,指所以立于其位的才德。
  ③莫己知即“莫知己”的倒装句法,谓没有人知道自己。
  ④可知谓自己有可为人知的真才实学。
    析论
  孔子有好几则言论,教人不必忧愁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一思想在《论语》中曾反复提到,虽然各处之论述,侧重各有不同,但中心思想却是一致的,都是说明一个有修养的人应反求诸己,不应苛求、奢求别人。
  孔子教人不要一味追求名位,不要妄想不劳而获,要忧虑的是自己以何种才德立于此职位上。换言之,无非教人充实自我才学,实至以后,名自来归。反之,名实不副,无才无德,纵然求得高职高位,也难胜任,“有位”也会成为“无位”,空欢喜一场罢了!犹“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迟早总会感到羞愧不已,而悄悄地自己溜走。
  此一严于责己、尽其在我的律己态度,在今天尤值得人们去深思和学习。
     (十一)
  子曰:“君子病①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②也。”(《卫灵公》第一五·一九)
    章旨
  孔子言君子学以为己,不忧愁别人不知,勉人努力进德修业。
    注释
  ①病忧虑。
  ②人之不己知即“人不知己”,谓他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之,句中助词,无义。
    析论
  此章大意是说有修养的人在意的是自己没有能力,而不在乎别人不理解、不知道自己。这是孔子很强调的观念。在孔子看来,人之所以应当力学励行,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格,与他人的知否本不相干。所以君子以“无能”为病,恨自己无能、不长进,不会去计较旁人是否知道自己。
   。。

论语卷·论修养(5)
现实中,有些人总是埋怨别人不理解、不赏识自己,认定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因而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其实,人如能反求诸己,尽其在我,便可过得踏实而自在,不会天天活在别人的看法里而痛苦愁怨。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窝蜂追求知名度的时代,急于成名,急于获得外在的肯定,但是如果有名无实,或名过其实,那么,即使享有名气,那个名也是假象,并不值得贪恋,不如充实自我,在修养上精益求精。久之,个人的才智道德自能逐渐为人所理解和赏识。
     (十二)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第一·一六)
    章旨
  孔子教人不当强求人知,而应当力求知人。
    注释
  ①患忧愁、忧虑。
    析论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要担忧别人不知道自己,而该忧虑的是你不知道别人。吾人为学做人,人之知不知己原于己无损,毋需以此为患,但一般人多半反其道而行,总是只考虑到自己,而担忧人家不知道自己。
  其实,如果能凡事不那么自我本位的话,我们自能知人,亦能为人所知。譬如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日渐疏离,邻居间甚至形同陌路。如果我们能先肯定对方,主动向对方招呼,通常也会得到回应,如此相互认可的关系便能建立。如身为主管者,更要忧虑对属下的不了解,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己不知人,则于人之贤者不能亲之用之;人之不贤者,不能远之退之,所失甚巨,故当患。”(自己不知道别人,对于贤能的人就不能亲近他、任用他;对于不贤能的人,不能疏远他,(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屏退他,这种损失很重大,所以应当担忧是不是知道别人。)
  孔子又曾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篇)勉人充实自己,不要忧虑人家不知道自己,而应该要求自己具有可为人家知道(赏识)的才德。可与此章相对照,引人深思。生命如能自我充实,自然能显现出光辉,照射、温暖别人,影响别人,久而久之,自然近者闻风,远者也会向往,所以不必去忧虑别人不知自己。青少年在学校中的学习阶段,是人生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应该认真、努力充实自己,至于别人是否了解我、肯定我,那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此生活,生命中便能有真正的喜悦与快乐。
     (十三)
  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称③焉。”(《卫灵公》第一五·一九)
    章旨
  孔子勉人及时进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
    注释
  ①疾病,忧虑。
  ②没世离开人世。没,音mò,终了、结束。
  ③称称道、称扬。
    析论
  俗语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又说:“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一副皮囊使用不满百岁,但是声名却可以流传千古。有才德的君子怕的是生前无人称扬,死后亦无人称道,所以“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名”,并非指浮名虚誉,而是指真正为人民立德、立功、立言,做出非凡贡献,为人所崇敬怀念的善名实誉。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一些建树声望,那他也就没有可敬畏的了。)(《子罕》篇)君子在有生之年,即应努力追求能为世世代代传颂的美名,而不是遭人唾弃辱骂的恶名。
  正因疾没世而名不称,所以君子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修养品德,孜孜为善,谨言慎行,将一己所能发挥到极致,以求万世芳名。
  历史上如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虽已逝世百千年,但精神万古长存,声名永垂不朽,但相对的也有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他们认为善名难得,恶名易求,虽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这种行径,是我们应当鄙夷摒弃的。孟子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是什么样的人呢?只要努力,我也能和舜一样啊!)所以我们不要先存小看自己的心理,只要下定决心,努力不懈,总也会有值得他人称道的地方。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论语卷·论修养(6)
  问题与讨论
  1。 孔子所忧虑的是什么?
  2。 曾子每天如何自省其身?
  3。 为什么为学要从实践人伦之道入手?
  4。 一个人若有了过失,将如何面对?
  5。 我们对于才、学、名、位应如何看待?
    二、远怨
  本单元共选录四章。人与人相处,若不能守道持平,难免造成误会,滋生怨尤。孔子认为远离怨尤的方法在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故本类以“躬自厚”章发端。人有怨于我,则以直报之;有德于我,则以德报之,如此人与我各得其平,则可以“远怨”了,故次之以《宪问》篇“以直报怨”之说。前两章都是论与人相处的“远怨”之道,而《宪问》篇“贫而无怨”章,则进而探讨“自处无怨”之道。《里仁》篇“放于利”章则是戒人凡事不宜依于利而行,盖依于利乃是取怨之道,非所以远怨。综合此四章的旨趣,可知律己、待人,应守道乐道,始能无怨、远怨。
     (一)
  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责于人②,则远③怨矣!”(《卫灵公》第一五·一五)
    章旨
  孔子教人立身处世之道,在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注释
  ①躬自厚对自己严格要求,即严以律己。躬,自己。厚,严格。
  ②薄责于人对人不求全责备的意思,即宽以待人。
  ③远音yuàn,远离。
    析论
  儒家讲“修身”,是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就是自我要求的具体表现。如果与他人发生争执,首先即需反省自己,这便是“严以律己”。想想看,我们用一根手指指着别人的时候,岂不是还有几根手指正指着自己吗?如果我们自身都没有修养好,又凭什么去严责他人呢?《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七章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的眼中有梁木呢?”譬如同学们看见别人的扫除工作没有做好,若能先反省自己究竟做好没有,不对别人妄加批评,自然不会招致别人的埋怨。像这样多多要求自己而少苛责他人,与人相处时,自然不会引起别人的怨恨,而能和谐共处了。
     (二)
  或曰:“以德①报怨②,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③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第一四·三四)
    章旨
  孔子论酬德报怨之法。
    注释
  ①德指“恩惠”。
  ②怨仇怨。
  ③直正直、合理。
    析论
  孔子主张仁爱、宽恕,但是也主张人与人之间德与怨的对待要恰如其分,所以并不主张“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无以报德了。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但是,“以直报怨”和“以怨报怨”又不一样,这中间的不同在义利之辨。因为“以怨报怨”是一种完全出于利害的考量,人给我十分怨,我一定还他十分怨,这种论斤称两的待人方式距离道德、仁爱太遥远了。“以直报怨”则是站在道德的角度来思考,犯过的一方,一定要受到相当的惩处,才能够深切的反省,反省之后就不会再犯错,人类因而更趋于和谐、善良。这才是“以直报怨”的真正意义。
  人于我有德,(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我们当然要以德报德,俗话说:“受人一滴,报以涌泉。”又说:“施恩慎勿念,受惠慎莫忘。”以德报德,社会日趋祥和:以直报怨,人人以此自警,不敢犯错,这都是非常适当的;以德报怨,容易流于姑息;以怨报怨,容易流于浇薄,都不是很好的方式;至于以怨报德,那就是禽兽不如了。
     (三)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第一四·一一)
    章旨
  孔子比较处贫富之难易,勉人当善其所处。
    析论
  孔子认为:虽然贫穷却无怨气,很难做到;虽然富有却不骄傲,比较容易做到。这是因为贫穷者难免困于饥寒,所以有怨,若能无怨,诚属不易;而富贵者衣食丰足,富贵而不骄傲,不少人都能做到,所以说是容易的。再就一般人而言,处贫难,处富易,是人之常情;贫而怨,富而骄,更是世人常态。其实玩味孔子本章所言,无论是“贫而无怨”,或者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不过,功夫有“难、易”的分别罢了。唯有修养功夫深厚的人,才能有自然宽阔的心胸,即使面对贫困,依旧坚守正道。像颜渊,虽贫而“不改其乐”,孔子赞美其“贤”,便是因为颜渊做到了“难”能之事,安贫乐道,而无所怨尤的缘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