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逐鹿青藏-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灌木叶茂,枯叶朽木上苔藓、野草遍生。林间空地草甸如菌,山花鲜艳。
  这里的动物资源也很丰富,生活在喀纳斯已知的兽类有39种,鱼类5科8种,喀纳斯湖中还生存者一种“湖怪”………“大红鱼”。从布尔津通往喀纳斯的公路,已经于本世纪初建成通车,从布尔津到达喀纳斯,只需要3个小时,为了保护喀纳斯的自然生态环境,如今,旅游车将只能到达距离喀纳斯十多公里的贾登峪,从那里换乘环保车到达湖边。除了布尔津通往喀纳斯的公路以外,从临近的哈巴河县也有一条公路通往喀纳斯,那里要经过风光秀美的西北第一村――白哈巴村和西北第一哨――白哈巴边防哨所,对面就是哈萨克斯坦。
  到了喀纳斯湖边,你会发现这里真是度假的天堂。不单是河边密密的森林,透出松树特有的芳香,和着清风中水的气息。高坡上的草地上,是一座座木头房子,有新建成的欧式木屋,也有当地图瓦人的传统木屋。湖边草木茂盛,有栈桥伸向湖心,站在桥头可观半山晨雾和湖边景色,登上游艇,可以一直开到湖的对岸。湖的泄水口木桥飞架东西,站在桥上向北是一平如镜的卧龙湾,向南是奔腾咆哮的喀纳斯河。到了傍晚,这里的一切都会笼罩在一层金色里,小房子的烟囱里升起炊烟。湖四周森林茂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所以有人称喀纳斯是“东方瑞士风光”。
  而要观赏喀纳斯湖的全貌,必须要爬到观鱼亭上面去。观鱼亭位于湖边一座山峰顶上,与湖面相对高度700米,从湖边沿着人工建成的石梯,需要爬1个半小时左右才能到达,在观鱼亭的山后,有一条土路可以直达山顶,不过那就没有感觉了。观鱼亭的一部分悬于峰顶的半空,不过这一半却是眺望喀纳斯湖的最关键位置。据说,喀纳斯湖六道弯,从这里可以看见三道。说起观鱼亭,有人也叫它观云亭或者观雨亭,因为在这里,天是那样近,云是那样白,碧绿的青山间,是一片片由山顶积雪溶化而成的湛蓝的湖水,而湖面上,随着云层的变换,呈现不同的色调,如同幻影。而每当细雨蒙蒙,整个湖面笼罩在一片薄雾中,这时,空气是如此洁净,风是如此轻柔,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这天,喀纳斯湖边来了一队旅行者,他们不住当地旅行社为游客们提供的舒适住房,也不吃当地人为游客准备的特色美食,而是自己架起帐篷,打起土灶,自己做起了自己带来的饭菜,只是到湖里打水,烧开了才喝,晚上就住在自己架设的帐篷里。从外表看,他们是一群自助游的游客。
  国家紧急情况部二局三处得到情报,说是有几个特殊的外国游客,要经过喀纳斯入境,进入新疆境内从事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活动。但这几个外国人的外貌特征以及年龄姓名性别等却一概不知。但是这样一来,要找到这几个人,就无异于大海捞针了。而面对俄罗斯的喀纳斯口岸,每天进出的人数不下千把几百,如果弄错了的话,将造成无可挽回的国际影响。但如果不在喀纳斯就把这几个人找到,让他们进入新疆内陆,要找起来,恐怕就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总部下达的命令就是,再难,也要在喀纳斯把这几个人截住,不能让他们进入新疆内陆,那怕采用武力,也要把他们消灭掉,非常时期,就不得不采用非常手段。
  带队的是三处一科科长老马,想着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对手下几个人的安排,也就觉得非常满意了。
  丁小枫,二十五岁,南通人,武警学院毕业,前年刚到一科,心怀一股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劲头,很有冲劲,关键时刻能勇于牺牲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这是最难能可贵之处。
  王君友,二十八岁,天津人,中国刑警学院毕业,来一科有三年了,虽然还没有干出什么大事,但老马看得出,这个小伙子很沉得住气,不是他没有干什么大事,而是一直没有给他机会,就像毛遂自荐的故事里说的,不把他放进袋子,他就不会锋芒毕露,但只要有机会给他,他就一定会有所作为。
  张君兰,二十六岁,南京人,公安大学毕业,三处最漂亮的女孩子,文静、细心、遇事冷静,办起事来也是有条不紊,来一科只有两年时间,却做了几件相当漂亮的事,让局领导很是满意,连总部领导都知道她的名字。
  腾格尔,二十七岁,蒙古族,起了一个与几十年前一个歌星相同的名字,身手敏捷,力大无穷,又是内蒙武警部队的摔跤冠军,只要让他沾上你一根手指,就能把你摔个半死,去年从内蒙武警部队抽调上来的。当时,内蒙武警总队还老大不乐意。
  王晓露,二十七岁,山东东营人,警官学院毕业,不喜欢断案,却喜欢舞刀弄枪,别看他长得人高马大的,但各种枪支到了他手里,却是耍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而且是指哪打哪,枪枪要命。好得他虽然喜欢弄枪,却并不喜欢出风头,要不然,全国警官技能比赛,他肯定是冠军。
  总之,为了完成这次任务,局里把各种人才都给他配齐了,有驾车能手,窃听能手,爆破能手,狙击能手,每个人都不是吃干饭的,当然了,强将手下无弱兵,能领导一群狮子的,绝不是一只绵羊。
  十个人以自助游游客的身份,进入到了喀纳斯风景区,开始他们那无法完成,却又必须完成的任务。
  

第四节 截杀阿勒泰 二、图瓦猎人
4、截杀阿勒泰 二、图瓦猎人
  图瓦(Tuva)是亚洲腹地的一个古老地名,大体上包括西伯利亚南端叶尼塞河上游河谷近2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图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6世纪。公元13-18世纪时,图瓦处于蒙古控制之下。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军击溃准噶尔部蒙古军队后,图瓦归属满清统治,称“唐努乌梁海”,设四十八佐领(佐领是八旗制度的基层单位)。
  清同治三年(1864年),中俄签订《塔城条约》(即《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割去唐努乌梁海西北部十佐领之地。
  清朝覆亡后,1914年,乌梁海成为沙俄的“保护国”。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国内战争波及图瓦,中国军队趁机收复乌梁海中东部三十六佐领,但很快被苏联红军击败,之后乌梁海东部九佐领决定归附外蒙古,中部则在1921年宣布成立“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受苏联保护。1944年结束独立,加入苏联。苏联解体后,图瓦于1992年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共和国。
  图瓦旧称唐努兀梁海、兀梁海是蒙古族的一个部,由于唐努兀梁海长期与突厥人相混血,形成了现在的图瓦人。“图瓦”一词是20年代之后才开始广泛流传的。有些学者将其列入突厥人之列,但他们自认为是匈奴人的后裔。有些也自称是蒙古人。图瓦人总数现有20万左右,约3万人分布在蒙古国境内。
  而在中国境内遥远的新疆布尔津县,阿尔泰山深处的喀纳斯湖区,生活着大约两千名图瓦人。图瓦人即是晚清《新疆图志》所记载的“乌梁海”人,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居深山密林,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学者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士兵的后裔;也有人认为,图瓦人的祖先是五百年前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与现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属同一民族。
  目前图瓦人居住区共有6处,主要分布在喀纳斯风景区附近,共有3个村落,即喀纳斯村、禾木村及白哈巴村,人口不及2000人。他们对外交流使用哈萨克语,对内使用图瓦语——一种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稀有语种。建国前,他们没有文字,建国后,政府为他们建立了蒙文学校,他们的书面语言是蒙文。
  喀纳斯图瓦村夹在两山之间,不宽的山谷,刚好供这么80多户人居住。由于山不高,山谷便显得开阔,村庄因而也显得安详。村庄的背后是山坡,山坡的顶端是雪峰。正值夏季,雪峰被葱绿的树林遮掩得恍恍惚惚,但只要看一眼山顶的积雪,就知道这是一个雪山下的村庄。
  在夕照中,图瓦村里那些带有尖顶的、颇具瑞士风格的小木屋反射出一丝丝温暖的金黄色光芒。小屋旁边的松树三三两两地散布着,全都高大笔直。村中还长有白桦树,一棵一棵散落在松树中间,因为枝干雪白,便很显眼,再加上蓬勃的树冠,似一把把大伞。阿尔泰的气候和俄罗斯差不多,在图瓦村的背后,就是中俄边境上的友谊峰,西伯利亚的风从友谊峰吹过来,随着地势降低,骤然变暖,便孕育出了这片浓密的山林。
  图瓦村是个长条状的村子,由于木头小屋方方正正,村庄看上去也显得有棱有角。村中的小路向村子四周的松林延伸、分支,一进入松林便了无痕迹。放眼望去,四周的山脉像是一双大手,将这个村庄呵护在掌心。这是一个沉睡的、被外界遗忘了的村庄。
  村中有人骑马,在路上快速奔驰。村子不大,从一家到另一家,原本不费什么事,但或许由于长久骑马的习惯,他们仍挺胸耸肩,把马打得飞快。马呢,大概也喜欢这样奔跑,从家门口蹿起,箭一般驰向另一处人家。由于路途太短,往往只是倏忽一闪,便又停住,人从马上下来,进了房子许久不出来,留着马在外面,低头啃吃地上的草。
  关于图瓦人的历史,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下来的士兵繁衍的后代。他们至今保存着1918年民国政府颁发的“乌梁海左翼左旗札萨克”银印。图瓦人多穿蒙古长袍、长靴;居住的木屋用松木垒砌,有尖尖的斜顶。他们以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为主要饮食,常喝奶茶和奶酒。在一年一度的“敖包节”中,图瓦人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他们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每年都举行祭山、祭天、祭湖、祭树、祭火、祭敖包等宗教祭祀仪式。
  对于自己的历史,图瓦人另有说法。从图瓦村出来,后在哈巴河县任过教育局副局长的索伦格是这样说的:成吉思汗西征欧亚时,大军如潮水一般从蒙古一泻而下,让欧洲惊呼:上帝的黑鞭出现了。返回时,他的长子赤征召了一批图瓦人,让他们前往马尔罕湖边驻守。路过现在的图瓦村时,见该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有一个很大的湖(喀纳斯湖),流动着乳汁一般的湖水,就留下一部分图瓦人驻守,并授予他们“科克盟科克”(意思是蓝领带)。从此,这一部分图瓦人佩戴蓝领带,在这里巡逻执勤。在成吉思汗的军队中,戴领带者仅次于戴头盔的上等士兵。一百多年以后,蒙古帝国如一轮夕阳陨落,大汗的子孙们从中原返回西域,各自为部,分割地盘,这一部分图瓦人便被人遗忘了。明朝开始的时候,他们将蓝领带从脖子上取下,将士兵服装收起,变成了老百姓。
  据说村子里现在还可以找到蓝领带。这蓝领带实际上就是一种祖传武功的标志。
  图瓦村有127个栅栏。
  每家图瓦人的房前都有栅栏,大门就在栅栏的中间;房后也有栅栏,大多用于围住牛羊圈。在房后栅栏的外面还有栅栏,用于围住菜地。一般人家有这么三道栅栏就够了,但有的人家却有好几道,横横竖竖分布于房前屋后,似有许多东西需要圈住。图瓦人对栅栏很重视,无论在哪里安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