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宫廷往事:大明三百年(上)-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允炆问明情况之后,就和汪秋云走下花亭,送她回了玉清宫。因这一天宫人们多不在宫中,差唤的人很少,朱允炆只好等第二天了。次日清晨,朱允炆早早就起身,亲自督率着宫人们打扫出一间净室来,室中的陈设极其精雅,正中的壁上挂着观音大士像,案上置着鱼磐之类,把一座宫室弄得和庵堂寺院一样。
  

第八章  血雨腥风中的皇家手足情(17)
翠儿见了,很是诧异,便来问朱允炆,朱允炆回说是供养高僧。
  布置妥当后,朱允炆悄悄地把汪秋云接来住着,同时将宫门深扃了,饮食都是从窗中递给,无论何人,没有朱允炆的手谕都不准进去。因此汪秋云在里面住了一年多,宫中的大大小小一个也不曾知道,就连翠儿也不知道朱允炆在捣什么鬼。大家只听得鱼磬声,却不晓得是僧是道。
  日子渐渐久了,宫中都称这所宫室为密室。自然朱允炆时常到密室里去,和汪秋云讲经说法参禅悟道,他们也保持着一如当初黄香菱时代的纯洁。
  

第九章  四面危机(1)
太祖晏驾,皇太孙朱允■成为了建文帝,他以仁君形象治天下,却坐失良机酿成千古恨,侥幸得命的燕王回到自己的属地后更加紧迫地做着准备,终于以削藩为借口起兵了……
  倔犟的真妃翠儿惨然投井自尽,而她的儿子也因此成为了最最悲惨的小皇子,在燕王攻破了京城后,受到了非人的待遇……
  燕王破了老将耿炳文的高谋妙计,致使耿炳文功败垂成,当然这也与朝廷里的奸细暗中相助是分不开的……
  一错再错权臣误国,李景隆得以逃脱罪责,建文帝姑息养大祸……
  济南守将铁铉智通兼备,几番设妙计,燕王命在旦夕……
  燕王再用道衍之计,利用建文帝对他的特殊宽大政策而扭转了败局,可是燕王却以非常毒辣的焚粮来回报他……
  太祖长女宁国公主的驸马梅殷临危受命,有力地阻挡了燕军,不惜为自己埋下了日后的杀身大祸……
  盛庸大败后,朝廷求和不成,李景隆却背叛了建文帝,致使燕王入京城。御史连楹欲杀燕王,结果他忠烈惨死……
  建文帝在焚宫的同时,在太祖安排好了的逃跑路上,以一个僧人身份悄悄地逊国而去。汪秋云和一群忠心大臣誓死相伴,赤胆追随亡命天涯君……
  建文帝亡命天涯三十年后,他又神秘地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
    ■ 惠帝仁义治世
  太祖自濠城起义,至晏驾,在位三十一年,享年七十一岁。自然在他为历史留下这一笔具体的数字前的某一日,也会忽然又自然地寝疾不愈,皇太孙朱允炆当时也曾日夜侍奉,衣不解带,饮食汤药,都亲手侍候。病了两个月,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痛哭不已,哀伤至极又是水米少进,以至于形销骨立。群臣百姓望见其瘦骨之身材,墨黄之脸色,与哭泣之哀,无不感动佩服。
  在这样的光环中,日后的年号建文的惠帝朱允炆所追求的仁君形象已具雏形了。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他以柔克刚,以仁制暴,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实际是居于主动的,他在失去大位后有着大批的追随者和死难者,这一点就证明他比燕王朱棣永乐帝更得人心,同时也就证明了他的仁柔其实是对的。
    ■ 太祖这一生
  毫无疑问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的王朝,它不仅国力雄厚经济繁荣,而且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和巩固时期,所以疆域辽阔的明王朝时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的富国强国,当然更是大国先进国。朱元璋作为明朝的第一代皇帝,被史称为太祖,从公元1368年到1398年在位三十一年的他,这一生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绚丽多彩。
  史料上这样记载道:
  太祖,名朱元璋,字国瑞,在位31年,病死,终年71岁,葬于应天孝陵。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曾为地主牧童。公元1344年遭旱灾、瘟疫,走投无路,投皇觉寺当和尚,曾云游淮西。时值红巾军起义爆发,他于公1532年投奔濠州郭子兴起义军。因骁勇多智,被郭器重而收为亲兵。以后,他扩充队伍,领兵南下,于公元1355年被韩林儿的宋政权授为左副元帅。公元1356年攻克集庆,改名为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并被宋授为江南行省平章,又自称吴国公。此后,他击败了陈友谅,称吴王。又先后消灭张士诚,沉杀韩林儿,以主力北伐中原。公元1368年正月乙亥日(初四),在应天奉天殿行礼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建年号为“洪武”。以应天为京都。
  公元1368年,明军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市),元亡。此后,朱元璋又用十几年时间平定了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普查户口,清丈土地,建鱼鳞田册,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奖励农耕,以利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为了巩固初建的明王朝,他除了分封诸子为藩王镇守重镇和制定各项制度以外,还对百官实行特务统治,屡兴大狱,滥杀文武功臣。他派出大批检校监视百官的言行;设立锦衣卫,刑讯犯人。
  

第九章  四面危机(2)
朱元璋杀功臣是历代帝王中最厉害的。他屡兴大狱,其中最大的两次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胡惟庸案中株连杀了一万多人。朱元璋趁机取消了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政务。
  朱元璋早年生活贫困,中年戎马辛苦,四十岁后整日忙于国事,以致到五十岁以后就感体力不支,心动过速,又常发高热,好幻想,做怪梦,有时喜怒无常。太子一死,他又伤心至极,身体愈益衰弱,发须全变白了。他立朱标长子、十六岁的朱允炆为太孙,又怕太孙驾驭不了重臣宿将,便再次诛杀功臣,连仅存的傅友德、冯胜几位开国元勋也借故杀了,他又怕儿子们与太孙争夺皇位,特地编了《永鉴录》和《皇明祖训》,要子孙们遵守宗法制,不得不服从小皇帝,以此保持朱家王朝的平安长久。
  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倒。癸未日,病势转危,便立遗诏,命太孙朱允炆继位,诸子各自镇守藩国,不必赴京奔丧,以防变乱。乙酉日,病死于京都西宫。朱元璋死后,被谥为高皇帝,庙号太祖。
  这几段看似平常的文字写出了一个从社会最下层的平民奋斗到社会最高权力阶层统治者的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真实故事,从此关于朱元璋的各种传说演义戏剧小说以及理论著述,等等复等等,林林总总,层出不穷,而早眠于六百多年前的那个巨大而豪华的墓室中的帝王朱某人对此,只是一派淡然复漠然,坦然又安然,若非如此又能怎么样呢,功过是非,后人评说,公与不公,当与不当,谁人能管得了身后事?千秋万世,流芳或遗臭,听凭其名在。
    ■ 坐失千古良机
  太祖在遗诏中命太孙朱允炆嗣位,且言诸王镇守国中,不必来京奔丧。朱允炆奉着梓宫,往葬孝陵,追谥为高皇帝,庙号太祖。大臣黄子澄、齐泰等在仁和宫里接受遗诏,扶皇太孙朱允炆遵遗诏,登了大宝,改元建文,太祖于公元1398年九月病死,朱允炆于同月辛卯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建文”。
  朱允炆登位后,拜黄子澄为翰林大学士,齐泰为兵部尚书,李景隆为大将军,大赦天下,文武官吏,均加品级有差。当年秋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建文帝朱允炆诏行宽政,赦有罪,蠲逋赋,很受百姓拥护。
  藩镇的诸王听说太祖崩逝,都要回京奔丧。齐泰谏道:“诸王出封各地,难保不蓄异心,万一令其进京,一朝有变,将如何收拾?”早就对此心怀顾虑的建文帝肯定很以为然,便下谕各藩王,静守封地,不必回京奔丧。
  诸王接了谕旨,都怏怏不乐,却也没奈何,只得在本国泣临罢了。唯燕王有心窥伺神器,一听说太祖驾崩,当即便走马奔丧,到遗诏下达时,他早已到了淮安。
  燕王接了遗诏,不肯开读,而是一派无赖理论:“诏书原本应该是孤王到本国开读的,孤王现已先出境,今虽路遇,却不敢违旨在路上打开,所以麻烦钦使先到孤王的本国,容孤王先走马到京奔葬,然后回国再开读,这样便情礼两尽了。”
  赍诏官听他如此蛮不讲理,哪里敢强让他打开,可又知诏书是阻止他进京奔葬,若放他到京,岂不获罪,只得说:“殿下大孝之心可敬,既已匆匆出境,又匆匆而回,看来非殿下之心所愿的;但恰恰又与遗诏相遇,若放弃不看而直接自顾自地赶路,也似乎是不可以的。乞求殿下先少缓数日上路,容臣遣人星夜回京请旨定夺,这样才两不相碍。”
  燕王不得已,只得在淮安住下。不几日朝廷就差了人来,开读了敕书,勒令燕王还国。燕王当即便跳脚发起怒来,说:“望梓宫咫尺之距离,却不容孤王一展哭泣之诚意,这种做法断绝人伦天理。既无父子,何有君臣?!”
  一时怒发冲冠在口头将君臣彻底否认,并不等于实际上就可以不管不论君与臣的,所以燕王在跳脚发怒之后,仍是只得恨恨而归,到了本国后就与道衍商议对策,道衍道:“遗诏只能止殿下一时不还京,却不能拦殿下终身不入朝。请待葬期一过,殿下悄悄入朝,看他们如何行事,未为不可。他难道又好降诏拦阻?”燕王听了,高兴地大叫言之有理。
   。。

第九章  四面危机(3)
建文元年二月,燕王竟悄悄入京来,一直到了关外,才报单入城,朝中君臣果然不好拦阻,只得宣诏燕王入朝。
  燕王原本就是个目空一切、英雄自居且又出身贵胄的人,此时的建文帝朱允炆是他的侄子,又一向为人仁柔,谅也不能治他,至于那两班文武大臣,在燕王眼里更是如土木偶人,全不放在心上,所以燕王进了朝门,直奔着丹陛,大踏步龙行虎跃般走了上去,到了殿前,又不山呼万岁,也不行君臣之礼,竟然当殿而立,候旨宣诏。这时忽然左班中闪出一人,执笏当胸,俯伏奏道:“天子至尊,亲不敌贵,古之制也。今燕王擅驰御道,又当陛下面前而不拜,请敕法司拿下问罪。”
  燕王听了,吓了一大跳,连忙跪下奏道:“臣棣既已来朝,焉敢不拜?但苦于行路时劳累伤足,所以才站立候旨,请陛下恕罪。”建文帝传旨道:“皇叔至亲,当然不必说这个的。”
  这时,又见右班中闪出一人,俯伏奏道:“天子伯叔,也不可目无国法!自古虎拜朝天,殿上叙君臣之礼;龙枝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今燕王骄蹇不法,按法理当追究治罪。”建文帝却传旨道:“皇叔至亲,朕为他网开一面,今天的事就不必追究了。皇叔暂且退下,待召入宫相见。”
  燕王此时已吓得暗暗发抖,听到建文帝的圣旨,忙抹了把额头不由自主渗出的冷汗,然后恭恭敬敬地退了出去。
  燕王刚刚退出殿外,早有户部传郎卓敬俯伏奏道:“燕王智虑绝人,酷似先帝;况且他现在封地在北平,北平乃强干之地,金、元都是在那儿兴盛起来的。眼下不如乘燕王有罪,早早除掉以绝后患。若陛下以仁善之心,念亲情之谊,不忍加诛,那么就把燕王从北平迁出,改封到南昌去,这样也可以了绝祸根。”
  建文帝听了,他那一向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