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亲除了奉养口体之外,最重要的是养志。人非禽兽,不是吃饱喝足就够了,人有志趣理想,其重要性往往超越饮食饱暖,君子可以为了学习而废寝忘餐,为了取义而舍弃生命。为人子女的如果侍奉父母时,只能照顾到饮食饱暖,而忽略了父母的志趣理想,怎么能叫做孝呢?
曾子奉养父亲,必有酒肉,这是物质上的口体之养。酒肉要撤,一定问父亲要给谁?这是尊重父亲的承欢之心。父亲问还有没有酒肉,一定说有,因为父亲会这么问,一定是想要给人。曾子一定回答说有,这就是怕父亲失望的先意之心。饮食小事能这么做到,其他的理想大业应该也可以承欢先意,做得很好,这才是养志。
曾元养曾子,(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只有口体之养,而不能养志,这不能算是孝。这就像《论语·为政》篇说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问题与讨论
1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亲亲与仁民、仁民与爱物之间,是否还有什么功夫要努力的?
2孟子曾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尽心》上·一五)既然“爱其亲”是人类天生的,不学而能的,为什么孟子又说“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二者有无矛盾?
二、涵养操持
人性本善,凡人与尧、舜所具有的良心本性,并无区别。至于行为、修养有圣愚之差异,原因就在圣贤能扩充善端、涵养善性、操持本心以处世,而凡人则放失其心、不知省察、不知追求罢了。所以孟子教育世人,要自我觉察为善成德的基础在于本心,必须涵养之、持守之、依凭之,以体现于思虑于心,然后足以成就自我德行,营造社会和谐。
本单元共选十二章,用以说明孟子论涵养功夫的几个重点。一、二章说明人必须随时观照其心,自我反省,务期合乎仁义,不违礼智。第三、四章指出,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人生的至乐。五、六两章则说明知耻的重要。“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人若无羞耻之心,必然违礼悖义,如何能做到强恕而行,俯仰无愧于天地之间呢?所以孟子特别强调“耻之于人大矣”。七、八、九等章,孟子展现拨乱反正的大格局,舍我其谁的大气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正是其平时涵养操持之所致,适足以为万世法。最后的三章,则提醒世人思考权(衡)与义(理)的关系。一个人的立身处世,固然必须信守原则,但是有时也要权衡事理,有所变通,并非一成不变。其权衡之道,则是唯义是从,务期在处世上慎其抉择,求其圆融。
(一)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①,自求多福。’”(《离娄》上·四)
章旨
孟子指出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才能自求多福。
注释
①永言配命永远配合天命而行。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永,长。言,助词。
析论
外界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我们的形象、作为,只是人们多半疏于拂拭这面镜子,所以看不清楚自己的缺陷。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孟子卷·论行为(3)
当我们关爱他人,他人却不领情时,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还有不仁夹杂其间。努力治理人民,政治却不上轨道,可能是我们急功近利,思虑不够周延。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也可能是我们的恭敬还不够。
人懂得反求诸己,才能自求多福,因为只有要求自己,才能保有无限超越的可能。求诸天,天意渺渺;求诸人,人心难测,都不如反求诸己。
寒山问拾得说:“人家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骂我、骗我时,如何?”拾得说:“只可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等几年,看他怎样?”拾得的境界已经很伟大了,但是孟子告诉我们更积极的做法,要能反求诸己,才能自求多福。
(二)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①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②,则君子必自反③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④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⑤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⑥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⑦哉?于禽兽,又何难⑧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⑨,无一朝之患⑩也。(新浪读书独家首发)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离娄》下·二八)
章旨
孟子说明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无一朝之患,有终身之忧。
注释
①存心以仁、礼存于心而不忘。
②横逆强横无理。横,音hèng。
③自反自我反省。
④物事。
⑤由同“犹”。
⑥妄人不明事理、胡作妄为的人。
⑦奚择如何分别。奚,何。择,别。
⑧难音nàn,计较。
⑨终身之忧终身的忧虑,言忧心不能成就如舜那般的圣德。
⑩一朝之患一时偶发的祸患。
乃若犹言“若夫”,提示之词。
乡人乡里间的平常人。
亡音wú,无。
析论
孟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以仁、礼存心,遭遇横逆必先自我反省,所以君子唯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然而一般常情却是以货利声色存心,遭遇横逆必先责怪他人,只有一朝之患,而无终身之忧。
以货利声色存心,只能珍爱货利声色,不能爱人、敬人,自然别人也不会爱之、敬之,所以人与人的相处必多横逆。一有横逆,便交相指责、毁憎,于是每日应付这样的指责、毁憎、以横逆待我的“一朝之患”,而疲于奔命,自然没有精神顾及“终身之忧”了。
孟子此处正要试图扭转这种风气,提出“以仁、礼存心”,由爱人、敬人出发,使他人潜移默化,彼此能以仁、礼相待。如果遭遇横逆,则先自省,自省没有过失,就宽厚地原谅别人,不与之斤斤计较,这正是“律己以严,待人以宽”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孟子提出了“终身之忧”,忧什么呢?忧不如舜。换句话说,就是忧虑不能成为圣人。圣人的事业是博施济众,“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这样的事业,必须一辈子孜孜矻矻地努力实践,不是一蹴可就,也不是短时间可以达成的。因此,君子心中先确立了一个“为圣人事业”的大目标,至于那些一时偶发的“一朝之患”,就再也无法改变君子的志向,也就不值得君子忧虑了。
如果我们都能怀有“终身之忧”,知道我们要忧虑的对象是什么,例如经济学家把不能改善人类经济形态视为“终身之忧”,医生把不能增进人类健康视为“终身之忧”,文学家把不能启蒙人类思想文化视为“终身之忧”,科学家把不能突破现今科技水准视为“终身之忧”等等,那么,便不致因一时的毁誉爱憎而改变心志,或因一时横逆乖违而灰心丧志,而可以任重道远地去贡献心力,百折不挠地去成就其理想。
孟子卷·论行为(4)
(三)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①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②。强恕而行③,求仁莫近焉④。”(《尽心》上·四)
章旨
孟子主张强恕以求仁,诚身以致乐。
注释
①万物皆备于我万事万物之理都具备在我的身上。万物,指万事万物之理。
②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躬自省,而能真实无妄,是莫大的快乐。诚,真实无妄。焉,代词,指反身而诚。
③强恕而行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功夫。强,勉强、努力的意思。恕,推己及人。
④求仁莫近焉这是求仁最简捷的途径。焉,代词,指强恕而行。
析论
人心是具体而微的天理,具备理解万事万物的能力,所以说:“万物皆备于我。”只要一经诚笃的反省,便能证明自己果然四端俱存,能力无穷而价值无限,所以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若能善以别人的能,激发自己的不能;更以自己的能,济助别人的不能,强恕而行,成己成物,便是仁德的表现,所以说:“求仁莫近焉。”
然则孟子是以“万物皆备于我”,说明人心愿力的宏大;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说明人心善端具存的事实,以及此善可以通过验证,让人欣喜莫名的经验;更以“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指陈发挥仁心功能的途径。由此看来,人心果然有善,愿力果然无穷,尽性果然快乐,行仁果然容易。
读完此章,我们对自己、对世界、对眼前、对未来,是不是又多了几分信心了呢?
(四)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①不与存焉②。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③,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④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尽心》上·二○)
章旨
孟子言君子有三乐:亲人无故、俯仰无愧、教育英才,乐过于王天下。
注释
①王天下统治天下。王,音wàng,当动词用。
②不与存焉不包括在内。与,音yù。焉,代词,指三乐。
③无故无灾患。
④怍愧。
析论
孟子言君子有三乐,第一乐乃“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所谓的“天伦之乐”。父母、兄弟俱在,身体健康,不遭逢事故,不是人力勉强得来的,所以君子特别珍惜,以此为至乐。第二乐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君子心地光明坦荡,行事问心无愧,所以俯仰无愧怍于天、人,而胸怀磊落、快意自得,正是君子所乐之处。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化育英才,为国储贤养才,共同济助天下,实现君子的理想,所以君子乐之。
其实孟子所称的三乐,还是有先后顺序的。“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这是第一乐。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离娄》上·二七)“父母俱存”,可以事亲,事亲是仁的具体表现。“兄弟无故”,可以从兄,从兄是义的具体表现。所以“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不仅是“天伦之乐”,也是仁义具体的表现,可以让人乐到“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了。
其次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