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院长面子不薄,各路媒体应该算是相当捧场。
终于,到了《有报天天读》和新人杨锦麟。“ 院长”王纪言郑重其事,强力推介。而据现场反应,这张微微发福、桀骜不驯的面孔,不外乎是在《时事开讲》的夜晚,经常和董嘉耀一起振振有词,点评台海局势,言语睿智犀利,情绪亢奋,尚不乏幽默的那个“ 嘉宾”,当然,令观众印象深刻的还有他那身一赌气做了五套的行头——唐装。
2003年,春天的口水(3)
尽管是第一次以凤凰卫视成员身份在公众、媒体面前亮相,但如何恰到好处地表现自己的从容,表达自己的机智,杨锦麟几乎无师自通。这也难怪,在老板刘长乐眼里,杨锦麟偏偏“ 生就的一张TVface”。“ 我这片老绿叶今天是来自我热身的,《有报天天读》节目还没出来,大家看了再说吧。”尽管兴致不高,但自我推荐的环节,杨锦麟还不忘自我解嘲,幽上一默。
第二天,多家媒体的版面都大幅刊载了凤凰的新春造势活动,这正中凤凰的下怀。报纸上,凤凰明星大合照,杨锦麟偏立一隅,一丝笑容都不肯绽放。这副被认为“ 傲慢”、“ 酷毕”的神情,后来频频出现在书刊、报章的封面,居然成了这家伙的招牌表情。而杨锦麟自己的解读,点评两个字:“ 沧桑。”
的确,那一刻,杨锦麟显然不是被追捧的主儿,戏分不多,与现场媒体的交流,礼数、客套成分多于实质性接触,的确只能算是配角,一片陪衬的大绿叶。
还有一段小插曲,可以为老杨其时的心情做一番注脚。
深圳媒体圈子,有不少杨锦麟的旧雨新知。每每老杨来深圳,惯例几个人是要凑在一起啧点小酒、撮上一顿、海侃一番的,这次显然是个例外。推介会现场,老杨开小差拨了几个电话,只当是问候到了,碰面小酌的事只字不提,还说要急着赶回去做节目云云。不就是触了点电吗?不至于吧,这让老友记们大为不爽。
那一刻,杨锦麟有点郁闷。
此番“ 冷遇”,杨锦麟后来调侃说,作为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员被推向公众,自己电视屏幕上的第一次,就这样献了出去,稀松平常不说,还要频繁地沾着年青同事的光,不过瘾,不爽。
…………
四、所谓的“无限空间”,从空空如也起步
加盟凤凰卫视,杨锦麟以一个电视新人的姿态杀入,屏幕改变着他的人生、改变着他的生活轨迹,而他也以自己鲜明的个性,掌控并改变着电视的话语表达。对于杨锦麟来说,这场与电视媒体的激情相拥,使他孜孜以求的言责使命得以淋漓尽致地宣泄。电视使杨锦麟迅速地跃进到凤凰乃至媒体名人的行列,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所顾忌,更为屏幕雷同化、众口一词带来新的冲击、新的范式——杨锦麟像极了一匹黑马,突奔而出,搅局的同时,拉动了凤凰收视率、广告GDP的长效增长。今天,任何对《有报天天读》、对杨锦麟的褒奖似乎都不为过。
时至今日,说起自己的屏幕表现,杨锦麟眉飞色舞,像被春天催发了一样亢奋。“ 面对镜头,居然没有想象的那样紧张,就好像当年在大学里对着学生、教师们讲课,并且比上课还好玩,还开心。”“ 最要命的居然会上瘾,真的很过瘾。”
然而,节目最初的日子,凤凰所谓的“无限空间”,除了“ 有报天天读”五个字,除了这个“ 糟老头”,一切空空如也。
还是2003年1月,凤凰媒体推介会几天后,正午一点,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有报天天读》闪亮登场。招牌行头一身,善辩巧嘴一张,外加电脑一台、朱笔一支、清茶一杯,杨锦麟以节目主持人身份亮相荧屏,妙语连珠,萃取报章精华,侃侃而谈,点评天下大事。
“ 老树发新枝的一年”,《凤凰私家相簿》这样定义凤凰卫视的2003年,这样定义杨锦麟,以及凤凰时事评论员“白发一族”。这一年,杨锦麟“ 首当其冲”,和先期加盟凤凰的曹景行、阮次山、何亮亮一群五十开外、被称之为“ 电视白发一族”的老人们异军突起,羊年开泰,洋洋得意,招摇凤凰。电视这玩意让杨锦麟他们过足了瘾。
都说凤凰是不断涌动创意、突发奇想的地方。
也就是一次饭局,刘长乐宴请《时事开讲》的嘉宾、评论员,割喉烫脸的五粮液三巡过后,话题也越来越酣畅,刘老板即席给出杨锦麟五个字——有报天天读。
“ 读报?!三十年前就玩过的。”的确,这对刘长乐、杨锦麟,对凤凰的几位资深评论员来说都不陌生,这甚至成为他们那一代人的一个情结、一段集体记忆。那个年代,无论田间地头、车间厂矿、营房训练场,集体读报学习、传达最高指示,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要求,他们不仅熟悉,而且亲身经历。尤其是对杨锦麟,弱冠之年就已经在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参加读报学习和为老乡们读报,不仅有利彻底地思想改造,还有一个最大的实惠就是工分没少挣,并借机逃避繁重的体力劳动,身体正待发育却食不果腹,有报读、能读报,那可是天大的美差;时不时,还能和生产队长在田坎上抽几袋烟;合法地偷偷懒……
酒桌上,两个“ 重量级”男人,互相重重拍打着对方的肩膀:“一言为定,干!”有人说,《有报天天读》是老板认准了老杨“ 生就的一张TVface”,为他度身定制的。这样说起来,也确是空穴来风。总之,那次碰面、那顿畅饮,“ 钦定”节目主持人杨锦麟,那“ 感觉幸福极了”。“ 有过去那碗酒垫底,老子就这么上了!”
同凤凰许多富有灵感的创意一样,老板刘长乐不仅给出了一个念头或者说是一档节目样式,同样也给出了一次创造的机会,恣意驰骋的舞台。如此巨大的空间,确实可以激发无限创意,然而,亮相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有报天天读》,毕竟不同于知青时代村口田间的照本宣科,而是电视屏幕的无限放大,是纸媒体与电子媒体间的一次嫁接和转换,全新的节目样式史无先例,无从借鉴,也几乎无从下手。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003年,春天的口水(4)
在最初的日子里,一切都在仓促中进行,杨锦麟结结实实地领略了老板的所谓“无限空间”——实乃空空如也,完全是一次铤而走险。
身为资深报人,杨锦麟当然清楚,“ 读报”自然是在炒冷饭、充当二传手,但即便是这样,同样的事情,应该还会有不同的立场、观点;别人的意见表达了,自己或许还能说点什么。提供资讯信息,也提供一种观点和角度,作一番“ 另类”表达——杨锦麟试图打开另一扇窗,开启一种全新的电视表达。然而,这些仅仅头脑中的设想、理念,果真能达到预期效果吗?杨锦麟甚至来不及细细琢磨,节目的各项准备已进入倒计时。
新节目、新面孔,新到一无所有,最初的日子,最初的读报,回想起来,“ 已经全都不记得,想不起来了。简直他妈的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杨锦麟摇头晃脑,像是全然与己无关。
《有报天天读》节目组,香港拍档的补述,串起三年前的一些碎片。
镜头之一——“ 咱哥们以后可要朝夕相对了”
2002年,中秋,香港。
刚刚完成“ 9·11”事件一周年特别节目,凤凰资深编导陈保聪终于长吁了一口气。
陈保聪清楚记得那个场景,快意而温煦,秋阳般清澈悠长。
那天,听说又有新任务的陈保聪,兴冲冲地去叩王纪言“ 院长”的门。还在走廊里,就听到朗朗的笑声从“ 院长”屋内传出,不知是何许人。但陈保聪似乎已被这笑声穿透了,直达心底。
“ 这位是杨先生,杨锦麟,新节目的主持人。”王院长简单介绍过后,这位“ 新主持人”便控制了话语权:“ 保聪,以后咱哥们可要朝夕相对了!哈哈……”笑声再起,典型杨锦麟式的豪爽,快人快语。
老实说,杨锦麟留给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陈保聪第一印象,说不上令人难忘。充其量是一位“ 美态可掬、肚子微凸的爽朗汉子”,倒是“ 王院长”布置的这项新任务让他不知所措。
凤凰的别出心裁,陈保聪几年下来已有所领教,但《有报天天读》——把已经摆上报摊的报纸,再拿到电视上去照读,拜托!自诩从小就在资讯自由的社会中长成,读报纸能有什么可以吸引人的呢?!再说,“ 每天十分钟(节目最早开播阶段是每天十二分钟)时间,能有多少份报纸可以读到”?陈保聪一脑子问号,满腹狐疑离开“王院长”办公室,呆坐桌前,良久良久。
八年多来,不断推陈出新已是凤凰卫视的常态,人们司空见惯;何况,凤凰评论员以“老”著称,一副颠覆的姿态招招摇摇也已经深入人心,眼下不过再添一例罢了……
但是,《有报天天读》,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究竟是什么玩意呢?
其实,心里没底的那时远不止陈保聪一个。
那一刻,人们甚至有理由猜想,恐怕除了刘长乐、王纪言等个别凤凰高层,包括经历相似的曹景行等,从一开始就对节目怀着深深的期待。坦白地说,相信没有人会料见这档电视读报的“二手”节目,将会引发“革命性的震撼”,以及荧屏示范效应。当然,更不会有人刻意地去关注、留意一个年过半百的电视新丁的表现。人们甚至无法想象,仅仅因为老板头脑里一个抽象概念、一段抹不去的情结,经由一个半百老头儿杨锦麟知恩图报的再就业工程,竟成就了一档全新电视节目范式的诞生,并对华语尤其是内地电视节目形态产生巨大影响——如此“ 简陋”的资讯信息再度发掘、利用,就像春天里喷出的口水,弥散开去,一发不可收拾。
镜头之二——转岗的经历,“ 失败是成功——他妈”
流年似水。2003这一年,杨锦麟恰好是知天命的年龄。
同为报人、同为福建乡亲的董桥有言道:这是天没亮就睡不着的年龄。只会感慨不会感动,吻女人额头、不吻女人嘴唇的年岁。按董桥的说法,其实,这把年龄是有些尴尬的。“ 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杨锦麟却不然。
虽然是一次毫无期待心情的约会,有也罢、没也罢;而选择却不由分说,在上一年岁尾摆在了杨锦麟面前——居港多年,顶着报社主笔、专栏作家的衔头,往来是白丁,谈笑有酒友,加上收入还算“不菲”,足以糊口度日。说起来,杨锦麟这时候的生活多少接近了“滋润”水平。驾轻就熟,守成怡养,蛮可以就这样下去;凤凰、刘长乐的邀约无疑充满诱惑,另辟蹊径是一次挑战,同时也意味着一次冒险,而杨锦麟偏偏就喜欢铤而走险。
何子杰,《有报天天读》节目另一位幕后功臣,也是后来《周刊点点评》的编导,坦言道,节目最初设计时,他们曾请过好几位主持人或评论员试镜,但并没有成功。在他看来,通常在节目中,评论员的角色往往是和主持人一起搭档,交流对话,好的评论员要有好的提问者、引导者,才会显得比较从容。即使是一些观众心目中著名的评论员,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改换跑道,担当起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