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马人非常喜欢这些竞技。对凯撒而言,他的职位可令大众增加对他的支持,是个不可多得的良机。他在竞技上花费的钱比前几任者多。公元前六十五年,他为一连串竞技赛而招募很多角斗士,人数多得使*院害怕他有不良企图,因而对参加者人数设限。凯撒为角斗士配备了闪闪发亮的银盔甲,将公共建筑和广场饰以彩带,甚至赞助野台戏,并且组织狩猎队。他所批准的*和公共宴会,次数之多,前所未见。结果,选举时有许多市民愿意支持凯撒。
随着凯撒受市民的欢迎程度增加,他对自己愈来愈有信心了。当罗马的大祭司长(Pontifex maximus)于公元前六十三年去世时,凯撒开始评估他赢得此职的机会有多高。此职通常保留给资深的*或军事将领,有两位政坛耆老已宣布要参选。然而,凯撒却在群众日增的支持壮胆下,宣布角逐是职。这是个孤注一掷的大胆赌博。赢了,他或许会成为罗马最令人兴奋的青年政治家;输了,可就颜面尽失了。
凯撒为此番选举投注了大量金钱。他雇请许多工人在各种建筑物侧面漆上选举广告,告诉市民他非常关心他们的权利与福祉。说服不动的则贿赂之。选举日当天,凯撒告诉他的母亲,如果他输了,她便再也看不到他了。为了选举,他借贷无数,而落选势必会迫使他逃离罗马,以免债主催逼致死。令人不敢置信的,凯撒竟然高票当选。他现在住在古罗马广场附近提供给大祭司的宏伟宅第内了。
林 肯(1)
第一章:葛底斯堡
那是一八六三年一个天高气爽的十一月天,一万五千名聚集在广场上的群众毫无静下来的迹象,在群众堆的外围边上,似乎排列着数不清的棺木。另外,在焦黑断裂的树木残枝之间,则处处可见马匹的庞大躯体。
最后,一位高大而蓄着络腮胡,穿着黑衣服的男人,走出来站在群众面前。他开始讲话,声音与来福枪击发的爆裂声一样清脆,他讲道:“八十七年以前,我们的父祖在这片大陆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一直到他讲完最后一个字,群众都全神贯注地聆听“……使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在世界上永垂不朽。”随后,轰的一阵欢呼声响彻了隆隆作响的田园。
这一场只有十句话的演讲,历时三分钟,演讲者是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演讲地点则位于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的葛底斯堡(Gettysburg)。在这里,大约四个月前,有七千名美国人在其国内的大规模内战中,命丧于自己同胞的枪下。这个地点,就像林肯刚刚说的,将奉献出来作为“那些为了国家的生存,而在此地牺牲个人生命者”,生命终点的最后安息之所。
葛底斯堡是美国南北战争(Civil War)中最有名的一场战役发生所在地,这场战役是美国土地上所曾打过的最残忍的战争。超过五万人在南部邦联陆军统帅罗伯特·李将军(Robert E。 Lee)和联邦将领米德(George G。 Meade)将军率领之大军的激烈冲突中阵亡或受伤。李将军急于为叛变的南部各州赢得最后的胜利,决定攻入北方。一位曾经亲身参与该战役者后
来回忆道:“子弹呼啸着飞来飞去,处处嘶嘶作响;大炮轰声隆隆;一阵接一阵砰砰声和轰隆声不绝于耳,遍地尽是烟雾、沙尘、碎片、鲜血、断壁残垣和难以形容的屠杀景象。”在一位士兵的记忆中,战场上的噪音是“诡异和恐怖;是从数以千计人类喉咙发出的呐喊……好像是一种巨大声响的哀号。”
在这场可怕的战役之后,那数以千计的士兵尸体一直放了数个月都未曾掩埋。最后由于要求建立国家公墓的声音高涨,才导致了一八六三年十一月十九日的典礼仪式,在典礼上,林肯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许诺:“这些人的死不会是白白牺牲的。”
林肯为这次的演说准备得相当用心,但他并未如传言所说的,在往葛底斯堡的火车上,把演说内容记在一个信封背面。虽然群众里有很多人,包括某些记者在内,都对林肯演说的简短感到意外,但这一段演说后来却被刻成了纪念碑,更印在无数出版品上,为日后世世代代学子所记忆和传诵。
短短二百六十七个字,林肯便抓住了一个以传统自豪,而且全心全意要建立其法律制度的国家之精神。在战争造成的恐怖气氛之中,林肯的演说引起了其国人最深切的共鸣。当南北双方情绪性的分裂似乎还没有和解的迹象时,林肯则希望以兄弟情谊为基础,让国家获得重生。林肯当天的演说中,没有夹杂着个人的多愁善感,也没有加入同党的怨恨情绪。林肯讲得极为平实而且直接:
“八十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大陆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孕育自由的种子,为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奉献。
现在我们身陷在一场伟大内战之中,正可以考验究竟这样一个国家,或任何一个如此执著奉献的国家,是否能长久存在,我们在这场战争的伟大战场上碰面,我们来此将战场的一部分土地奉献出来,作为那些为了国家生存,而在此地牺牲个人生命者,生命终点的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十分适切和正当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林 肯(2)
可是,广泛说起来,我们并不能奉献这片土地,我们也不能使之神圣,更不能使之尊严,因为在此奋斗的勇敢男儿,不管是活着还是已经牺牲,早已使这块土地神圣,远非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世上的人们鲜少会注意到,更不会长久记得我们在此地所说的话,然而他们却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些人在这里所做的事;相反的,我们活着的人,应该继续献身于在此作战的人所曾如此英武的推进却尚未完成的工作,在此地的我们应该献身于在我们面前未完成的伟大工作——由于他们的光荣牺牲,我们更坚定地致力于完成他们曾为之奉献一切的志业——我们在此坚决地拿定主意,要使这些将士的死,不至于白白牺牲;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天眷顾之下,孕育出新的自由;要使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在世上永垂不朽。”
第二章:拓荒区的根
在位于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D.C.)的白宫(WhiteHouse)西南方约一英里处,有一座纪念堂,林肯在此度过了他一生的最后几年。纪念堂的白色大理石柱庄严耸立,上面铭刻着:“在此圣殿中,在其所拯救之美国联邦人民心中,对林肯的追思是永垂不朽的。”
走过林肯纪念堂成排的石柱,里面是一座十九英尺高的林肯雕像,雕像中的林肯,双眼出神凝望着,穿过华盛顿,注视着美国的国会议堂。每年总有百万计的民众来参观纪念堂,观赏庄严壮丽的雕像,在石柱间流连,诵读为彰显其荣耀所竖立的纪念碑上所铭刻的话。
在所有美国的领袖中,林肯或许是最著名的一个。在他死后的一百二十年间,他一生的故事受到一再传诵,也让作家、诗人和剧作家不断的以不同形式叙述其故事。其中所呈现的内容相当丰富而且多变;神话式的传说尤其多彩多姿。透过这些故事,林肯成为一个死后仍极有影响力的人物,一个雄赳赳矗立于历史中的形象,一个深植于美国人心中的精神象征。
虽然有这么多的故事,有受到英雄式的崇拜的事迹,更有无数的赞辞,但林肯仍是一位谜样的人物。在其一生中,即使是他的朋友,也从未完全了解他。多重性格,受矛盾情绪和压
力左右,在许多方面显得遗世独立的林肯,让世人永远难以真正了解。
对某些人而言,他是一名平易近人,喜欢听流传之拓荒故事的西部仔。对其他人而言,他是一位精明干练的政治家,为了其个人的政治前途,小心翼翼地处理民众的偏激情绪。有些人将他视为一个未经世故、未受教育的蛮荒农夫;而有些人则认为他似乎具有非凡的感知能力,且受过良好的教育。林肯反应迅速的机智及纯粹的幽默感,在其深沉的忧郁衬托下,显得更为突出,这已经成为一个传奇。他是一个爱好和平且富怜悯之心的人,担任总统时,为了完成他的理想,他感到有必要动用武力,采取激烈手段。其实,林肯颇为崇敬法律的理念,然而担任总统时,他暂时停止了宪法所保障的若干基本权利。对那些希望立刻终止奴隶制度的人而言,林肯似乎专扯他们后腿,不愿解决黑人的问题。而对那些生活极度赖以黑人为奴的人,他却成了一个一心一意要摧毁这种生活形态的魔鬼。
在美国历史上,没有一位领袖在统治国家时,像林肯般要蒙受如此多烦人事务的纠缠。他要面对互相冲突的任务,承担压得令人喘不过气的包袱。在所有美国领袖中,林肯可以说是最不平凡的一个。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林 肯(3)
林肯在一八○九年二月十二日出生于肯塔基州(Kentucky),他的父亲以及祖父是第一拨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Appalachian Mountains)迁至此地的拓垦移民,林肯早年居住在拓荒区的一幢小木屋中。他曾写道,他的童年大部分是在挥舞一支斧头中度过的。林肯最早的记忆之一,是被告知祖父死于印第安人的手中。林肯的父亲托马斯(Thomas)从事许多临
时零工,尤其是担任木匠。和许多一起来开垦的伙伴一样,他不能读也不能写。
在林肯七岁时,他父亲把家搬到印第安纳州(Indiana),两年后他的母亲南茜(Nancy)于当地去世。一八一九年,托马斯·林肯和萨拉·约翰斯顿(Sarah Johnston)结婚,萨拉是一个寡妇,身边有三个小孩,林肯每忆及他的继母,心中总是充满着温馨。
黑头发,瘦骨嶙峋的这位年轻人,长大后却因体强力壮而为人所知。有些人则认为他还是有些懒惰。然而,林肯表现出的懒惰,事实上是因为他必须把精力用在自己的教育上。当他在父亲的田地里耕作时,林肯仍不忘随身带着书本,趁汗流浃背的马休息时,利用时间读书。一位堂(表)兄弟回忆起他和林肯一起在农场工作的日子,说他在做完一天的工作后回到
家里,总是随手拿起一块玉米面包,坐着把二郎腿跷得和头一样高,便把自己埋入像《鲁滨逊漂流记》(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或《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或英文文法等书堆中。他也喜欢读《圣经》,不只是因为《圣经》中的故事和描写的内容,还因其丰富的诗歌文风。
虽然林肯在肯塔基州和印第安纳州只接受了大约一年的正式教育,他仍努力设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饱学之士。他的做法是一切自己来——靠着借书读和写写诗文。每读一本新书,他对拓荒区知识活动缺乏的愤慨即增一分。当他离开拓荒区时,他的这种愤慨之情更为激烈。日后,对于年轻时所熟知的那些不用大脑的苦力工作,他经常表现出轻蔑的态度。对林肯来说,荒原生活只是一段为生存而战的日子。
有一段时期,林肯在一艘渡船担任助手的工作,偶尔也用自己的小船从俄亥俄河(Ohio River)的蒸汽船上接泊旅客上岸。一八二八年当他十九岁时,他乘着一艘平底船,沿着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而下,一直到达新奥尔良(NewOr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