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临潼县城,谁 知不但不见知县夏良才的人影,全城烟火饮食一概全无。〃王公大臣多至枵腹,内膳及大他 坦(大他坦,满语,宫内太监住所)均不得饱食,大他坦且无烟火,夜间殿上竟不具灯烛。 〃太监报告:〃此间办差,一物未备,县令亦未在伺候,请老佛爷示下。〃谁知慈禧没有 发怒,只是说:〃应用之物,在我这里拿几吊钱去买吧。〃太监们对慈禧的平和感到惊讶… …〃上赏内银二百两,令自觅食,亦绝异之事。〃其实到底是怎么回事太监们很清楚。太监 提前到达这里准备一切的时候,按照〃规矩〃,向知县夏良才索取3000两见面礼。帝国 的官员没有不知道这个〃规矩〃的,因为太后和皇上要到这里,只要太监收到了银子,便会 在太后和皇上面前〃美言几句〃,如果银子送得够意思,闹不好由于太监的夸奖,官员还可 能得到提升。但是,这个夏知县不知为什么,就是不给。结果,太监把夏知县准备的所有物 品都砸了……〃并水缸亦击破之。〃砸了东西还不算,太监们还〃寻殴县令,良才骇而逃, 匿避于乡村〃。知县因为拒绝向太监们送银子而被打跑,太监们反而对慈禧说〃夏令实已领 款二万七千金,不肯发,所以诸事不备〃。夏知县被抓了回来,更让太监们不解的是,本该 掉脑袋的事,到了太后那里这回好像也没什么事了,太后的结论是〃从宽免议〃。人们都说 这是太后〃更历患难,心平气和〃了。 可太监们还是不甘心,因为帝国皇家这样的大规模转移恐怕是最后的一次了,他们绝不能放 过这个机会。到达洛阳的时候,怒气未消的太监对洛阳知县发威,说给太后准备的木炭不符 合宫廷的〃尺寸〃,知县送了银子,于是没事了。 慈禧出发时的那种兴奋很快就消失了。庞大的皇家车队在苍茫的原野之中起起伏伏,沿着黄 河南岸东行进入了帝国北方最富庶的中原地区,但是慈禧看见的却是满目苍凉,一片荒芜。 也许在前方开路的马队已经把百姓赶跑了,或者经过连年的灾害,活着的百姓已经不多了, 车队所经过的一座又一座的村落都已经没有人影,没有炊烟,没有鸡鸣犬吠,这让慈禧感到 很伤心。她吩咐随行人员在她经过的地区豁免一年的赋税,并且让那些知县们别害怕,尽管 来晋见,然后她〃发银以赈之〃。光绪更是一路默然,把轿帘拉得紧紧的,闭着眼睛一句话 也不说。晚上住宿的侍候,慈禧把皇帝叫到跟前,说:〃从前在宫里的时候,不知小民之苦 。那些地方官总是说民情安顺,看来不是那么回事。〃 距离郑州20里的时候,突然大道边出现了彩棚,这让皇家车队为之一振。郑州知府已经早 早地征发民工,把大道一律修整成宽三丈高一尺的〃叠路〃,上面铺满干净的黄沙。官员还 特别选取了不少长相说得过去的民女在彩棚里〃侍候皇差〃,并且下令郑州全城〃鸡上笼, 狗上绳〃,谁要是惊了驾老爷饶不了他。慈禧住在郑州衙门里果然安静舒适。从郑州出发的 那天,皇家队伍由在天津和北京前线打了败仗的帝国将领宋庆带领马队为先导,然后是侍从 人员的车轿,慈禧和光绪的八抬黄色御轿左右由四人挽纤,后面便是数不清的黄色、红色和 蓝色的轿子。出城往西至###县,数十里大道边跪满了百姓乡民,他们从方圆数十里内早几 天便赶来了,日夜在道边等候,名曰来看〃过朝廷〃。 帝国的百姓乡民们大多世代没有看见过太后和皇上是什么样子,虽然慈禧下令把轿帘全部打 开。可侍卫们已经预先严禁百姓乡民抬头。所以帝国的百姓乡民看见的只是抬轿的人的脚、 马蹄和车轮。只有身穿蓝色长袍的秀才和廪生才有上前一步下跪磕头的权利,他们对自己的 这个〃特权〃感到无比荣光,个个都很恭敬地把准备的礼物高举过头顶,这些礼物五花八门 ,从炖熟的一只鸡到写的一首诗,虽然大都被总管太监挡了回去,可他们还是举着,日后再 把鸡和诗供奉起来。让百姓们骚动起来的是侍卫们每走100步,就向空中抛撒〃金叶子〃 。〃金叶子〃实际上是银制的极薄的小片,每片上面印有图案,每片大约价值铜钱数十枚。 银光闪闪的〃金叶子〃在空中飞舞,慈禧笑了,有一种与民同甘共苦的感觉。百姓们顾不得 礼仪,纷纷站起来抢夺,侍卫呵斥着,慈禧说:〃得啦,别吓着他们。〃 郑州知府李元桢连续好几天都没合眼了,在疲惫和紧张中已经精神恍惚。皇家的队伍刚一出 他管辖的地界,开封府那边的官员迎了驾,他一屁股坐在郑州开封两府的交界线上,站不起 来了。衙役们拉他起来,他还是站不起来,于是临时雇了一辆农民的小独轮车,把知府大人 一直推到了郑州东门,才换上了等待在那里的官轿。在轿子里依然半昏迷的李元桢嘟囔着说 :〃老佛爷过去啦,我的命保住啦。〃第二天上班升堂,衙役们发现知府大人一夜之内〃须 发皆白〃。 到达开封的时候,正是慈禧的生日。开封城内挂满灯笼,搭满戏台,为慈禧祝寿。慈禧在开 封住了10天,官员争相孝敬,使她的行李又多了很多。从开封启程,慈禧乘坐龙舟过了黄 河,接下来的事便让她刚刚恢复的心境重新悲伤起来。 过了黄河之后到达卫辉府,慈禧一行从南城门入城,谁知一个法国天主教神甫搬了把椅子, 坐在路中央挡住了帝国皇家的去路。3000人马停止了前进,这种时候,不要说随行人员 ,就连宋庆的护卫官兵也不敢上前。一个洋人和中华帝国的皇家队伍对峙了很久,最后慈禧 竟然下令往后退,退出了南门,绕到西门进城。接着,另外一个令朝野上下无不悲哀的消息 传来了:李鸿章去世。 这两件事都让慈禧的心情迅速地恶劣了起来:对于大清帝国,洋人们的气焰永远是一个巨大 的威胁,而李鸿章没了,更无人敢和洋人交涉了。有人立即上奏,请求慈禧改变行程,不要 回京,以免〃落在洋人手里〃。慈禧把奏折摔在地上,烦躁之极。 还是在前几天,慈禧接到李鸿章的电奏: 臣病十分危笃,京师根本重地,非庆亲王回京,不足以资震慑,乞天恩电饬 庆亲王奕,无论行至何处,迅速折回,大局幸甚!《晚清巨人传》之《李鸿章》 ,董守义著,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528~529页。 慈禧回电,希望他不要死: 览奏深为廑念,该大学士为国宣劳。忧勤致疾,著赏假十日,安心调理,以期早日就痊。荣 膺懋赏。有厚望焉!同上。 但是,李鸿章没有等到〃荣膺懋赏〃的那一天。他已经一个星期没有进任何食物,躺在贤良 寺的病床上连说话的气力都没有了。他年事已高,高烧吐血,处在油尽灯枯之际。按照梁启 超的描绘,这位大清帝国的重臣已是〃久经患难,今当垂暮,复遭此变,忧郁成疾,已乖常 度。本年以来,肝疾增剧,时有盛怒,或加病狂,及加以俄使助天为虐,恫吓催促,于邑难 堪。拊心呕血,遂以大渐。〃梁启超《李文忠公事略》。所谓〃俄使助天为 虐〃,指的是在李鸿章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对俄占领东 北地区的条约上签字。这个时候,李鸿章睁开眼睛,他已经不能说话,他只有眼泪了。眼泪 流尽了,他的眼睛闭上了。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你不能就这么走!〃李 鸿 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和中国为难!还 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口欲动〃。身边的人再说:〃未了 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去!〃李鸿章〃目乃暝〃,享年79岁。  
过朝廷(4)
李鸿章留有遗折一封: 全权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奏,为臣病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遗疏,仰求圣鉴事:窃臣体气素 健 ,向能耐劳。服官四十余年,未尝因病请假。前在马关受伤,流血过多,遂成眩晕。去夏冒 暑北上,复患泄泻,元气大伤。入都后,又以事机不顺,朝夕焦思,往往彻夜不眠,胃纳日 减,触发旧疾,时作时止,迭蒙圣恩垂询,特赏假期,慰谕周详,感激零泣。和约幸得竣事 ,俄约仍无定期,上贻宵旰之忧,是臣未终心事,每一念及,忧灼五中。本(九)月十九日 (10月30日)夜,忽咯血碗余,数日之内,遂成沉笃,群医束手,知难久延,谨口占遗疏, 授臣子经述恭校写成,固封以俟。扶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 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暝。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 ,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 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共事之人,此次复更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纡谟,臣在九泉, 庶无遗憾!至臣子孙皆受国厚恩,惟有勖其守身读书,勉图报效。属纩在即,瞻望无时,长 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谨叩谢天恩,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王亮编:《西 巡大事记》,卷十一,第11~12页。 李鸿章还遗留一诗,更是悲凉凄怆: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高拜石:《南湖录忆》,第332页。 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令〃太后及帝哭失声,辍朝〃。而随行人员〃无不拥顾错愕,如梁倾栋折 ,骤失倚恃者〃。 大清帝国再也没有了〃舍我其谁〃的李中堂。 它如果再面临国破山河碎的危机时该怎么办呢? 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写出了皇皇大作《论李鸿章》,称〃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 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同时,他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 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他将李鸿章和中外历史上的王安石 、秦桧、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俾斯麦、伊藤博文等人逐一类比,得出无一人 能与之相提并论的结论:〃今日举朝二品以上大员,五十以上达官,无一能及彼者,则吾可 以断言也。今后如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不可复观也。〃 日本国内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 捷的手腕。〃 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了 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 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生逢大清帝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帝国〃存亡危急〃之 时,帝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笑骂痛斥之时,万〃 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不复自知其罪〃也。 而李鸿章为中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的事业,令他身后的中国人一直在受益。 但是,直到今天,该怎样评价一百年前的这个不同寻常的帝国重臣,中国人大多的定论与 世界舆论截然不同。 在中国,评价一个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