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靖康国殇纪事-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军“围城打援”的既定战略得到有效贯彻,陆续攻克太原外围州县,并在太原北门户石岭关成功击退辽国援军,为会攻太原扫清了障碍。当刘继元再次向辽国求援时,信使被宋军擒获,押到晋阳城下斩首。在宋军逼人的气势下,辽军放弃了对北汉的军事援助,当时晋阳的民户仅有三万多户,士卒仅有三万人,但是顽强的北汉政权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准备与宋军死磕。 。 想看书来

第十二回 张孝纯苦守太原府  刘光世避敌留骂名(3)
当年四月初,数十万宋军很快修筑好围城工事,完成了对晋阳城的四面铁壁合围。四月底,宋太宗来到晋阳城下,派人向刘继元送去劝降书,但守城的北汉将士拒绝接收,北宋军队对晋阳的围攻因此而愈加猛烈。
  宋太宗做好了攻城设备上的准备。宋代的军事科技空前发达,抛石机的负重已达九十斤,弩箭的最远射程达到三里,还出现了集束发射的弩箭,火药兵器也开始应用。在赵光义亲冒矢石的督战与太原军民的拼死抵抗下,战斗进行得异常艰苦惨烈。
  宋军的抛石机日夜轰击晋阳城垣,以至于城墙伤痕累累,城头几乎没有完整的堞口。数万名弓弩手列阵于城下,一个多月里几乎昼夜不息的箭雨飞向晋阳,只是没有人大喊“风,风”。恐怖的气氛浓厚,一次拔付的几百万支弓箭往往片刻之间就射尽,城头飞集的箭羽如同猬毛一般,密集的流箭飞越城头射入城内,仅刘继元派人以十钱一支的价格向市民回收的就达一百余万支。赵光义听说此事后笑道:“他这是在替我保存呢,最终这些还是我的。”
  有皇帝的督战,宋朝军中众将士很是拼命,都想率先攻下城池立功受奖。宋军大将崔瀚率先攻城,脸颊中箭依然面不改色地督战指挥,类似于《三国演义》中的夏侯惇,弓箭射中了眼睛,拔掉弓箭带出眼珠也继续冲锋。赵光义认为其勇气可嘉,亲自探望他的伤势。
  北汉皇帝刘继元也不含糊,与宋太宗一样,也是亲冒矢石督察晋阳城防务,鼓舞士气。但是,几万困顿的兵士怎么能够长时间禁受住几十万军队的轮番攻打,即使城墙再坚固,也有被攻破的地方。在宋军暴风骤雨般地狂攻之下,晋阳城外的子城羊马城陷落,北汉军队的士气受到打击,守军大将为了安身保命,纷纷准备投降。
  在那个年代,士大夫们不是很在乎礼义廉耻,都是本着“谁给钱多就跟谁”的态度,哪一方强大了,肯定会有对方的人来投靠。当时最有名的就是冯道,此老在中国历史上很是有名,五代十国中的五代他都是朝廷命官,哪个人来做皇帝他都欢迎,次次他都有迎立新皇帝的功劳。其人还不知羞耻,以“长乐老”自居。
  在宋军近乎于疯狂的攻势下,北汉皇帝刘继元实在撑不下去了,和他的大臣们身着白衣纱帽向宋太宗赵光义正式投降,历经四代二十九年的北汉政权灭亡。
  国力衰微的北汉割据政权,最多时也只统辖十二个州,兵不过三四万人,较之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等割据政权都要弱小,但它却凭借着晋阳城和契丹援兵,接连击退了周世宗、宋太祖的三次北伐,顽强地与强大的北宋统一政权抗衡了十九年之久。攻取晋阳成为北宋统一战争中进行得最为艰苦卓绝的战役。
  早在十年前赵匡胤北伐太原的时候,北汉大将杨业就曾向刘继元提出过突袭辽国援军归降宋朝的建议,十年后,当年拒绝杨业建议的北汉皇帝已经投降,但作为北汉臣子的杨业却仍在晋阳南城拒守苦战,直到赵光义让刘继元下达归降的命令,忠于职守的杨业这才面对北汉皇城所在的北方拜了又拜,满怀着一腔悲愤解除铠甲,向宋太宗归降。
  北汉皇帝和北汉臣子们投降了,但桀骜不驯的晋阳百姓仍在负隅顽抗,即使是皇帝投降了自己也不投降,太原百姓因此被赵宋王朝斥骂为“顽民”。其实北汉的朝政###黑暗,北汉百姓早就对这个割据政权深恶痛绝。既然如此,太原百姓拼死抵抗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十二回 张孝纯苦守太原府  刘光世避敌留骂名(4)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宋军前期的水灌晋阳、火烧平遥、动辄裹胁数万百姓远离故土的暴行所致。人心散了,这未尝不是原因之一,但更为重要的却是太原百姓勇武劲悍顽强不屈的民风使然。山西靠近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地理环境和频繁的战争铸就了太原百姓的这种精神特质,所以太原子弟历来从军者极多。
  在太原一千四百余年的频繁战争中,很少有军队能够在正面交锋中攻破这座英雄城市,即使晋阳城被毁、太原百姓在此后的几次屠城中屡屡被杀尽,这种精神依然传承下来。所以自古以来每一场以夺取太原为目的战争都是极为惨烈的恶战,除非最高守卫者出于自身的私利下令投降或弃城逃跑。抗日战争中的太原战役以及解放战争中1949年徐向前在全国即将胜利的前夕进攻太原,都让进攻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得以占领太原。
  宋太宗赵光义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晋阳,但是心中却是难以消除对晋阳的仇恨,除了损失了很大的力量才夺取了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之外,还有就是太原这片凝聚着王者之气的风水宝地。
  历史上,汉文帝被汉高祖封为代王,驻守在晋阳,最后入主汉宫;北魏时期的尔朱荣也是以太原王的资格掌握了北魏的实权;高欢父子盘踞晋阳开创北齐;李渊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即位前都曾被任命为以晋阳为封地的晋王;崛起于太原的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创立了后唐、后晋、后汉这三个王朝。
  正是因为晋阳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有人把太原称为“龙城”,说这里是“真龙天子”的风水宝地。
  太原人依然满怀深情地将这片热土称为龙城,但这一称谓却给晋阳城带来过灭顶之灾。要知道,谋反与叛逆自古以来就是封建王朝视为十恶不赦的滔天大罪,京城里的真龙天子们最害怕的就是别的地方出现他们的同类,因为他们的愚昧与偏执,为了他们“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一己私利,历史一遍遍地重演着血腥的屠杀和丧心病狂的暴行,这样就导致龙城太原在劫难逃。
  偏执狂赵光义既害怕军人凭借城坚池深的晋阳城再进行叛乱或割据,更害怕凝聚着王者之气的太原出现与他争夺帝位的真龙天子,晋阳失陷不到半个月后,赵光义把晋阳的老百姓全部迁移到河南,然后下令火烧晋阳。火烧之后还不算完,宋军又引晋水和汾水冲灌晋阳,最终使这座千古重镇化为了一片废墟。
  太原的噩梦还没有结束,按照古代风水理论:山脉象征为龙,称做龙脉,又根据山的走势,分为龙头、龙角、龙身和龙尾。破坏风水一直是一种疯狂的报复与狭隘的泄愤,慈禧太后就曾下令砍去光绪祖父坟后的两株柏树,相传日军为了缚住朝鲜这条苍龙而设置了十二根破坏风水的桩柱,一些深信不疑的韩国人至今仍在寻找它们的位置。
  当时的人们传言,太原北方的系舟山是晋阳龙脉的龙角,西南的龙山、天龙山是龙尾,而晋阳就是龙身子。因此,无辜的系舟山被十几万宋军削去了山头,称为拔龙角,这样就失去了灵性。
  公元982年,也就是火烧晋阳三年之后,出于国防的需要,宋太宗命潘美在晋阳故城东北三十里汾河对岸的唐明镇新建城池。城池建成后,心有余悸的统治者不愿再看到“太原”、“晋阳”这样的名称,而代之以“紧州军事”,直到七十七年之后,才恢复了太原府的建制。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太原城则是一千年河东,一千年河西。

第十二回 张孝纯苦守太原府  刘光世避敌留骂名(5)
潘美按照宋太宗的旨意,在建设新城的时候,为了破坏太原风水,消除太原王气,取谐音以“钉”死太原龙脉,只修丁字街而不修十字街。元好问的《过晋阳故城书事》诗中写道“官街十字改丁字”,说的就是这段典故。对此,后代有人也做过善意的解释,说丁字街对阻遏契丹骑兵的驰骋极为有效。然而,在冷兵器时代,城池是抵御敌军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城池有失,守军的斗志与士气也随之崩溃,激烈的巷战只能是殉道者为壮烈结局而尽的最后努力,相对于整体战局已经毫无意义。所以,修建丁字街,只能是赵宋王朝愚昧与狭隘的表现。
  到1948年太原战役前夕,阎锡山军队在城中修筑巷战工事时,统计市区内仍有大小丁字街三百多条。直到今天,太原旧城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在城建规划中难以修复的错误,而近年来为了消除丁字街实施的交通改造工程,也因此都被冠以“打通”工程。
  公元1125年十月,金国兵分两路进攻宋朝,西路军以宗翰为首。早在十月中旬,童贯接到河东边郡有关金军这一时期调动频繁的警报后,他的注意力才逐渐从外交转到军事上来。童贯派宋使马扩为使节,组成外交使团访金,使团表面上的使命是就归还应、尉两州向金方进行交涉,其实童贯也知道狼把肉吃下去是吐不出来的,使者的目的却是刺探金军是否有南下之意。
  其实多次出使金国的宋将马扩早就对金兵的南侵有所察觉,并提醒童贯早做防备,仍然沉醉于以一百万燕京代租费收回燕京空城而沾沾自喜的童贯却对此充耳不闻。在谈判中,马扩要求金方归还应、尉两州以及灵丘、飞狐两县。
  狂妄的宗翰笑道:“你还在指望得到这两个州吗?山前山后都是大金国的土地,还有什么好说的?你们把所有州县奉上赎罪,我们才可以原谅你们收纳叛将张觉之过。你现在就可以回去了,我过几天会派人到你们那里。”
  金人确实是过于蛮不讲理了,宋朝要求金国归还应、尉两州,金国却要求宋朝再割土地,谈判肯定是没有任何基础了。此时宋使马扩已经看出宋金必有一战,而且战争就在眼前,回去后立即向童贯做了汇报。童贯直到此时才知道金人的狼子野心,惊道:“金国刚刚立国才几年,怎么敢轻易侵犯我天朝大国!”马扩建议速作提防,赶快把在西夏前线的主力部队向河北调动,以做不时之需。但此时的童贯却另有一番盘算,准备逃跑回京城。
  两天后,金使王介儒到达太原,态度极为傲慢,并出示了金太宗的宣战诏书《牒南宋宣抚司问罪》。诏书上先说宋朝受辽国欺负了一百多年,是金国灭亡了辽国,才把宋朝“解救”了下来,并且还把燕京一带的土地赠送给了宋朝,然后是“大宋皇帝感斯大义,遂立严誓,卜于子孙,久敦信约。何期立渝盟誓,手书称诏,构我边臣,使为叛乱,贼杀宰辅,邀回户口。圣上以含容为德,取索户口以外,一无理会。尚自不知悔过,反于沿边多方作过……,今聊整问罪之师,且报纳土之由……”
  童贯见了诏书大惊,知道这一次金国是准备动真格的了。从这个诏书之中可以看出,金人认为宋朝招降纳叛金国的官员,以及不遣送燕京逃去的人民,违背了宋金双方盟约中不纳叛亡的誓言,因此才出动大军前往问罪。

第十二回 张孝纯苦守太原府  刘光世避敌留骂名(6)
按照常理分析,金人向宋朝递交了“问罪书”后,应该等待宋朝的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