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代游记选-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俄又有报者曰:“半洋山复见一城,其中初起一楼,次起一楼。二楼并峙,相离咫尺。复合为一大楼,中留一门,仍复塞焉。其东则起三圆亭,皆重檐三叠,透彻玲珑。其西则起三假山,皆孤峰特耸,突兀嵯峨。其大楼之东,复起一小楼,渐与大楼相等。其大者则默移于前,小者则潜移于后,殆如王者前宫后寝之制。既而升者沉,起者伏,遂隐而不见。俄而一楼独大,巍然突起于中;三阁微小,森然环列于左;三屋又小,纷然杂处于右。而前后左右,各起数楼。或行或止,或断或连,或淡而似远,或浓而似近,俨如城郭之上,四面八方,各有楼阁之错综。已而显者微,明者晦,复隐而不见。忽一大殿耸起于中,极其尊严,不事奇巧,虽迭出而不殊;三方楼端拱于左,皆楼上有楼,其帘箔窗牖,闪烁难言;三团松植立于右,皆松上有松,其葆盖台基,形容特异。”愚又以为古今之名画,秦汉之离宫,人为虽巧,终不足以拟其天成之妙。袁公作而起曰:“斯亦旷特之奇观,愿酌而贺焉。”

    未几,三松之顶,三楼之脊,微有云气,初如一线,与大殿之脊相连。俄而小者渐大,狭者渐阔,恍然一飞桥,下视三松三楼,皆变为三大桥。柱中涵数洞,昭晰分明,有如苍龙跨海之势。既而通者塞,开者闭。忽变为一大台,又析而为二,破而为三。其中则变为一大宫,如宗庙之正室,其左右则分二小宫,如明堂之傍室。已而缭以垣墙,笼以林树,环以房屋,又合于一,极天下之大家。既而其垣墙则或高或下;其林木则或聚或分;其房屋则或疏或密;杂居散处,又如一大村落,中有数十余家,复又混而为一。或望之如磨,又似杯形;或视之若杯,又如盘制。或脊耸而檐长,犹如大厦之相连;或脊缩而檐短,又如屏风之**。或方起一楼,未成而复隐;或复起一阁,既显而又微。凝滞多而动荡少,亦如劳者欲佚,作者欲息,动极思静之意。时则日欲将暮,兴已半阑,观者倦而立者疲。仆虽屡更,皆跛倚而临事。余乃起曰:“时已久矣,众皆倦矣。宾主之情,既已尽矣。海市之变,亦已极矣。”命舆将归。袁公复曰:“海市之变无穷,观者之兴已尽,继此而万变迭出,亦未可尽知也。”愚又以为海市虽巧,特见于半洋一山而已。如彼耆老所谓诸山连市,遍海呈奇,又余所未见而不知者也。

    且诸海市似云而不飞扬,似雾而不不阴晦,似烟似气,则凝而不散,动而有常。其体则有大小、方圆、长短、广狭之殊;其用则有屈伸、往来、起伏、离合之异;其变化则有久暂、迟速、死活、浓淡、巧拙之等。虽一时同观之人,若心志不专,瞻视不定,或见其左,则遗其右;或睹其后,则失其前。故语之以浓者、久者、死者、迟者、拙而粗者,则人之所见皆同;语之以淡者、暂者、活者、速者而精巧者,则人所见各异。诚所谓天开活画,百巧备藏于中。人皆远而望之,各随其所见,而积压自以为然。如已有所见,已以为然。人已同有所见,人已同以为然,而众人或以为不然。众人皆所见,众人皆以为然,而未见者又或以为不然。已以为然者,已固信之,而人或疑之。人皆以为然者,人固信之,而已或疑之。人已同以为然者,人已固同信之,而众人或疑之。众人皆以为然者,众人固皆信之而未见者又或疑之。众人皆以为然者,众人固皆信之而未见者又或疑之。诚乃天下神怪之至,而不可不知者也。将谓有主之者耶?杳杳冥冥之中,谁从而为之,余回不得而知之也。将谓无主之者耶?奇奇异异之事,何从而有之,余亦不得而知也。不知而不问焉,则终于不知而已矣。将就知者而问之,神怪之事,对人所不语也,予将孰问欤?近而求诸余身,将问诸余心,余心无言而有知也,将告余曰:“昆虫草木,固物也;日月星辰,亦物也,究而极之,其所以为神怪之至,均为造化阴阳之实理,历万古而不易者也。”故因以记之。

    题记:本文以议论起结。中间描写观赏海市的一段,极尽铺叙排比之能事,腾挪变幻之姿态。作者用通俗的文字,迭出而常见的比喻,把海市蜃楼规模的宏伟壮丽,结构的精致奇巧,变化的神幻奇诡描绘的淋漓尽致。文章在海市的各种变化之间,都用作者的观感和心理活动作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议论受柳宗元《小石城山记》的影响,但过于冗长。作者虽不能正确解释各种海市的变化的原因,但他关于人们所见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同的议论,以及他把神怪之至的现象,归之于物质的变化,认为这是历万古而不易的,这种认识颇具哲理。

    作者简介:杨瑀(1285…1361),字元诚,元杭州人。天历间(1329年左右)擢中瑞司典簿。迁任奉议大夫,太史院判官。至正十五年(1355)改建德路总管。进阶中奉大夫,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至正二十年(1360)致仕。著有《山居新语》四卷。

    。。。

 ;。。。 ; ;
●辽夏金元 游江阴三山记
    余尝游名山,未尝不稿记其胜。江阴去吴百八十里,不闻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冬,十一月既望,因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

    余公递舟行速,仆舟迟不能追也,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又十里,至他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明日西回,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复自湾河过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相望,迤逦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两山之间,浦溆萦带,北通江口,地名石堰。既而舟转岸曲,板桥为梁,即三山坞。其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风俗熙熙,翁呼儿荛,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鸟噪于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若古朱陈村焉。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楹篁苍翠,石磴丹,或颇然如屋,或顽然如虎;洼然而湫,林然而壁;少焉,却出山坞,有横山在前,野田开豁,水港渐宽,询其地,则常之晋陵县界。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氵泰市桥而泊焉。

    嗟夫!一元之气,融融于亘古,归气于山泽,而有孕灵育秀;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诗胜之辞而品题之;且舟中傲亻兀,览之未详,姑书以识岁月。

    题记:作者工诗文,擅山水,所以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清新明快的语言,绘制了一幅江南的山村水乡图:河渠交错,岸柳掩映;丘冈连绵,屋瓦参差。然后,还以闲适的目光摄取了一幅农家乐图:翁儿妇姑各操其业,鸡犬豕牛各得其所。最后,作者认为江阴诸山,比之于苏州灵岩,无锡惠山,不稍逊色,却因处地偏僻,无名人宣扬而寂寥无闻。为此作者感叹不已。文章起结处呼应紧密。

    。。。

 ;。。。 ; ;
●辽夏金元 游灵岩天平山记
    吴郡之西为湖,东为江,独灵岩天平为山之胜境。予昔陪宋尚书诚夫来游,距今十有七年矣。其山峦林麓陂池之美,盖尝粗记而未能再览其详也。

    至正已丑春暮,判簿顾君定之,毘陵潘子仪,曹德文,约余为山行。于是买舟携具,于城西之枫桥入。过雁港,先抵吴安山下,即乘肩舆行。二三里至观音山,有“寒泉”二字,镵于卧石,字皆方丈余。又行抵北山,抚蟠松,还宿衍福精舍。

    明日,复就肩舆,由吴安山左,度天平岭,瞻文正范公故祠:乔木森茂,异石林立。转过野桥村店,山回涧曲,樵歌牧唱,相与应答于翠微空旷之间,里人所谓鸡经山、虎子谷者,突然乎其左;琴台山献、羊肠岭者,兀然乎其右。迤值上陂陁,经荦确,曰观音峰,曰猿愁岭,皆陟险攀缘而上,直抵灵岩山永祚塔寺后。回望诸山,皆在其下;菜畦麦陇,苍琴台,予足力倦,距两步而止。回抚偃松,倚盘石,坐涵空阁,南望三山环抱,即太湖之洞庭。山色苍茫,湖光镜净,瞰飞鸢于木杪,睇云帆于天际。于是临前轩,濯浣花池,寺僧揖予于小亭而憩焉。询昔游之记,则已刻于五至堂矣。众客举酒相属,徜徉久之,皆步出前三门,有亭翼然。则陆象先之所曾游息也,故刻:“象先”二字于扁。即由山径寻所谓西施洞,则古佛石像在焉。遂缘山而下,路两旁松杉荫翳,苍藤如虬蜿;鸟声关头,游人交瞩,真一时之佳致也。乃环山而归,复抵天平之白云寺。入拜范公祠下,出则日色已晡,烟光黯淡,诸峰如人立、如戟插、如笔卓;如拱如揖,如迎如送,皆天造之巧也,仆谓定之曰:“人生聚散之踪,来不可期,去不可追,矧岁月奔驰,一俯一仰,悉为陈迹,物是而人非者有矣,今则天和日晴,川朗山秀,心开而目明,意适而情畅,有朋侪足以倡和;酒肴足以献酹,岂知非它日之观美乎!则斯游也,不可以不记。”

    题记:灵岩、天平独擅吴郡诸山之胜,作者所记详于灵岩而略于天平。对于天平山,作者虽仅写了来回途中所见的景色,却刻画了了它的特点:奇峰怪石,村情野趣。灵岩山的特点是多名胜古迹,作者就途中所见,一一予以介绍。极顶远眺所见的太湖浩淼、山色苍茫的自然景致和菜畦麦垅、苍黄相间的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篇末作者的议论是岁月无穷、人生短暂的俗套,缺乏新意。

    作者简介:朱德润(1294…1365),字泽民,原籍睢阳(今河南商丘),家居昆山(今属江苏)。元代画家。延祐(元仁宗年号)末,以名书画家赵孟俯荐,授为翰林应奉。后官镇东行中书省儒学提举。因病归里,至正(元惠宗年号)时再起,官至杭、湖二郡守。工诗文,擅长山水、人物。有《存复斋集》及《续集》。

    。。。

 ;。。。 ; ;
●辽夏金元 游石梁记
    是晚至石梁,遂宿梁外小寺。  梁拔起地上百余丈,穹窿悬跨,隔竹林望之,如白虹下饮。背有石类菖蒲状,岌岌欲坠,怪藤数十联络之,隐然如脉盘露出人腠理内。有大石侧剖,高出梁背,空中深窈,可容千人。日气从梁口入,潜泉偃行罅间,滴滴如瓮盎中响。地上皆碧滑阴冷,人不可久居。  稍出,至梁下,低回仰视,有小红树长尺许,倒粘绝璧上,意甚闲远。悠然不去者久之。遂赋石梁诗去。

    题记:作者与李孝光同游石梁,所记重点不一。本文重点描摹石梁拔地百余丈的奇崛之势,以及状如白虹下饮的壮丽之姿。洞外危石欲坠,怪藤网络;洞中潜流出没,碧滑阴冷,境界深幽,气象萧森。  作者简介:陈德永,字叔夏,浙江黄岩人。元代文学家。历官江淅儒学提举。工诗文,其文似欧阳修而长于说理。人称两峰先生,为元代散文家李孝光婿,著有《两峰口草》。

    。。。

 ;。。。 ; ;
●辽夏金元 大龙湫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