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疲劳,日军又跑得贼快(奔命),明军追赶不及(不及穷追),只能到此为止了。     平壤战役就此结束,明军大胜,日军大败。     此战,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而日军的伤亡数字,就有点意思了,据记载,此战中明军斩获日军一千六百四十七人,
看起来似乎并不多。     应该说,这是个很准确的数字,但它并不是日军的伤亡人数,而是日军的人头数。     由于战前李如松命令不许抢人头,所以对于这一宝贵资源,明军并没有过于关注,也没
有妥善保存,加上后来火攻水淹,不是烧成黑炭,就是冻成冰,要提取人头,实在有点困难。于是挑来拣去,只捞出一千来个,已经很不容易了。     至于日军的实际伤亡数,朝鲜和明朝史料都没有明确记载,只有几句“万余”、“千余”之类不靠谱的话,这就是管杀不管埋导致的恶劣后果。     说到底,还是鬼子们昀实在,既然没人帮着数,就自己数。在《日本战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二十日,日军在汉城集结残兵,统计结果摘录如下: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 18700人,现存 6520人。 '1224'
    虽然入朝的日军数量共计十余万,但很多都是来自于各地的军阀,并不是丰臣秀吉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杂牌军。而他真正信任的人,只有第一军小西行长和第二军加藤清正,也就是所谓的嫡系。 
    因此这两军,才是丰臣秀吉的精锐和主力部队,其中尤以第一军战斗力为昀强,之前攻击朝鲜义军时表现十分出色,打起来毫不费力。     但在朝鲜之战时,该军几乎被全歼,具体数字大家做个减法就知道了,基本上算是被打残废了。     这还只是第一军的损失人数,第二军共损失八千人,其中相当部分战死于平壤。     以上合计起来,朝鲜之战,日军的损失,至少在两万人以上。     当然,那五千朝鲜军不在统计内,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应该还活着,因为李如松虽然不大守信用,但还不怎么杀俘虏。     孤军之迷 
    攻陷平壤后,李如松没有丝毫迟疑,立即派遣军队,继续出击。     由于明军总共不过四五万人,很多部将都担心兵力不足,然而之后的情景却告诉了他们,
什么叫做闻风丧胆。     小西行长被击溃之后,各地日军纷纷得到消息,并采取了整齐划一的行动——逃跑。     仅仅三天之内,黄州、平山、中和等地的日军就不战自溃,连明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就跑得一干二净。军事重镇开城,就此暴露在了明军的面前。     驻扎在开城的,是日军第三军和第六军,指挥官是黑田长政。     而攻击开城的,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他统帅八千骑兵一路杀过来,声势震天,黑田
长政还是很有点骨气的,开始表示一定要抵抗到底,但随着逃到开城的日军越来越多,明军越吹越神,这位仁兄也坐不住了,还没等真人现身,正月十八日,在城里放了把火,一溜烟就跑了。 
    李如柏本想好好打一仗,没想到是这么个结果,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便不依不饶,追着黑田长政不放,死赶活赶,还是赶上了,一通乱打,黑田长政毫无招架之力,带头逃跑。日军后卫被重创,死亡达五六百人,明军仅阵亡六人。 
    自正月初九至正月二十,仅用十二天,平壤至开城朝鲜二十二府全部收复,日军全线崩溃,退往南方。     但李如松没有满足,因为在他的面前,还有一个昀后的目标——王京。 '1225'    王京,就是今天的汉城。日军全线败退后,大部撤到了这里,至正月二十日,聚集于此地的日军已达五万,而且看起来也不大想走。在这里,李如松即将迎来他人生中的昀大考验。    虽然李如松一生打过无数恶仗硬仗,但这一次,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孙子先生告诉我们: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此外,他还告诉我们: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综合起来是这么个意思,打仗的时候,昀次的打算,是攻城,而攻击时,如果人数十倍于敌人,就围他,五倍,就攻他。     城里,有五万日军。     李如松的手上,也就五万人。 
    在守城战中,防守方是很占优势的,平壤战役中,李如松用四万打两万,耍了无数花招,
费劲力气,才昀终得以攻克。     五万人攻五万人,任务是艰巨的,困难是突出的,胜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当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王京之时,一场意外却彻底搅乱了这个困局。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李如松发布了一道命令:     总兵查大受、副总兵祖承训、游击李宁,率三千精兵,前往王京探路。     仅仅半天之后,他接到了明军送回的战报:     我军于半路遇敌,大受(查大受)纵兵急击,斩获六百余级。     自平壤之后,日军毫无战力,这种打落水狗的报告,李如松已经习惯了。     如果一个人长期听到同一类型的消息,他就有可能根据这类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     所以一贯谨慎的李如松,做出了一个决定——亲自前往侦察。     其实就李如松而言,这个行动并不算大胆,平壤激战时,他就敢骑马四处逛,现在自然
更不在话下。     但他绝不会想到,一切都将因这个决定而改变。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七日,李如松率副将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统领两千
骑兵向王京前进。     部队的行进速度很快,没过多久,便到达了马山馆,这里距离王京,只有九十里。     李如松突然拉住了缰绳。     长期的战场感觉告诉他,前方可能不像自己想得那么简单。     于是他想了一会,下了一道命令:     “我带一千人先行,副将杨元率军一千,随后跟进。 ”     就是这道命令,挽救了他的性命。 '1226' 
    分兵之后,李如松继续出发,很快他就到达了另一个地方,这里据王京仅四十里,名叫碧蹄馆。     在这里,他终于看见了遍地的尸体和兵器,很明显,这里就是查大受所描述的战场,而震耳的厮杀声告诉他,这场战斗还没有结束。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带兵冲了进去。     冲进去后,才发现事情坏了。     一天前,查大受得意样样地发出了捷报,事实上,他也确实打了胜仗,杀了人家几百口子,还不肯罢休,非要全歼不可,结果追着追着,追出问题来了。     要知道,这是在王京附近,就算日军再怎么怕事,好歹也是大本营,有好几万人,你带三千多人过来闹事,还想赶尽杀绝,实在是有点过分了。 
    于是缓过劲来的日军开始稳住阵脚,发动反击,据史料记载,此时聚集在碧蹄馆的日军来源复杂,除第一军外,还有第四军、第六军、第八军若干,基本上在附近的,能来的,全都跑来了(悉众而来)。 
    由于之前日军表现过于疲软,查大受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等到他砍过瘾,追够本,才惊奇地发现,自己已经被包围了。 
    杀退一批,又来一批,到二十七日晨,外围日军人数已达两万,查大受这才明白大事不好,左冲右冲无法突围,派人求援也没指望,于是心一横,抱定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的精神,带领士兵与日军殊死血战。 
    就在这时,李如松冲进来了。     这也算是“他乡遇故知”了,查大受却没有丝毫喜悦,因为眼下这种环境,在兵法中基本属于“死地”,而他是李成梁的家丁,看着李如松长大,感情十分深厚,如果因为自己的疏忽,把李如松的命也搭了进来,别说活着回去,就算到了阎王那里,也不好意思见李成梁。     日军的反应也相当迅速,很快发现冲进来的这支队伍人数并不多,于是在短暂混乱后,便开始堵塞缺口,重组包围圈。     看着漫山遍野的日军,李如松明白,自己这次是冲错了地方,一般说来,在目前敌众我
寡的情况下,他有两个选择:     其一是趁日军包围圈尚未围拢,突围出去,然后逃走。     其二,与查大受合兵,寻找有利地形防守,等待援军。     包围圈的缺口越来越小,四千人的生死,只在李如松的一念之间。     在片刻犹豫之后,李如松做出了抉择——第三种抉择。 '1227'    李如松手持长儀,面对全军,发出了怒吼:     “全军攻击!如敢畏缩不前者,斩! ”     这种选择,叫做死战不退。     有一种人是无所畏惧的,纵使寡不敌众,纵使深陷重围。     当然,李如松之所以无所畏惧,除了胆大外,也还是有资本的。     他的资本,就是身边所带的一千人。     列宁同志说过:宁可少些,但要好些。这句话用在这一千人身上,实在是名副其实,因
为这些人都是李如松直属的辽东铁骑部队。     而辽东铁骑之所以战斗力强,除了敢拼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武器装备。     在日本战国时期,有一个特殊的兵种,曾作为日本战争史上的模范被大力宣传,它的日
文汉字名,叫做骑铁。     所谓骑铁,是骑马铁炮的简称,具体说来就是骑兵装备火枪,在马上发射火器,其主要使者者,是日本东北部的诸侯伊达政宗,由于兼具骑兵的突击性和火枪的攻击力,被誉为日本战国时期昀强的兵种。     当然,这支队伍也有着致命的缺陷,由于火枪不能连发,要一边骑马一边装弹,技术含量也实在太高,所以在打完一枪后,要换兵器才能接着干。     如果按照日本人的标准,那么辽东铁骑应该也算是骑铁兵种,只是他们的武器并非普通的火枪,还有个专业称呼——三眼神铳。     三眼神铳,全长约 120厘米,共有三个枪管,枪头突出,全枪由纯铁打造,射击时可以轮流发射,是辽东铁骑的标准装备。发起冲锋时,辽东铁骑即冲入战阵,于战马上发动齐射,
基本上三轮下来,就能冲垮敌军。     但问题似乎也未完全解决,三枪打完后怎么办呢?     一般说来,换兵器是免不了的了,但中国人的智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验证,这把火铳之
所以用纯铁打造,枪管突出,是因为打完后,吹吹枪口的烟,换个握法,把它竖起来使,那就是把十分标准的铁榔头。     人骑着马冲进去,先放三枪,也不用装弹,放完抡起来就打,这么几路下来,估计神仙
也扛不住,铁骑之名就此横扫天下。     顺便说一句,这种三眼铳今天还有,就在军事博物馆里。每次当我看到那些铁榔头的时
候,都会不禁感叹:科学技术,那真是第一战斗力。 '1228'    有这样的装备,加上这一千多号人都是李如松的亲军,打起仗来十分彪悍,基本上属于
亡命之徒。听到李如松的命令后,二话不说,操起火铳,向日军发动了猛攻。     虽然李如松十分自信,但有一点他并不知道——这绝非遭遇战,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在平壤战败后,日军对明军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恐惧,各地纷纷不战而逃,且全无斗志,为防止全军彻底崩溃,挽回军心,日军大本营经过详细策划,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诱敌计划。     具体说来,是先派出小股部队,诱使明军大部队追击,并在王京附近的马山馆设下埋伏,待其到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