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往,没法进啊。徐广缙这么说,也是实话实说。他在广州呆一年了,对于广州的民情及耆英的狼狈离任胸中了然,该怎么做,他心里有数。他告诉文翰:通商才是本意,进城之事纯属无益。文翰给外相巴麦尊写信,告诉他:现在进城不安全,除非派部队占领广州一段时间,否则广州人民不会服劲儿。而且这样做的代价会使中英贸易暂时停顿。他还提出一建议:由他率领一支庞大的海军北上,谈判无效的话,就封锁天津和镇江,对清政府施压。在等待巴麦尊回信的当口,他继续与徐广缙周旋。   

  1849年2月,两人举行了两次会谈。徐广缙说:百姓反对进城。文翰说:那好,我可以派兵帮助你们弹压百姓;还有,这事儿我还可以派兵船跑到天津,询问你们的京师大臣去,或者,开进长江阻运截漕,你看着办吧。徐广缙一看文翰来硬的,就有些怯了,他怕学了林则徐,在广州激起事端,英军沿海北上,那他就成了启衅之罪魁了。于是他答应文翰:进城的事,他可以代奏皇上,遍贴誊黄,以践前约。文翰说:问皇上可以,但是1849年4月1日之前,他要看到皇上的批复。徐广缙只好矛盾上交了,在给道光的奏折中说:实在没有办法了,请皇上〃指授机宜〃吧。3月25日,他接到了皇上的机宜:不妨酌量日期,允英使〃入城一游〃,不过,只准英人暂入,不许常住。问题是,徐广缙这个时候又不打算接受皇上的机宜了。因为就在这当口,听说英夷真的要进城了,广州绅民纷纷动作起来,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团练、乡勇,城内城外组织起了十万人马,捐款也凑集了数十万两。         

◇欢◇迎访◇问◇。◇  

第23节:广州故事:俺最会说〃不〃了!(8)         

  徐广缙一看这阵势,自我忖度:英国必不敢进城了。于是他选择了站在民情这一边,并且希望通过广州反入城领袖之一、在籍绅士许祥光来操纵这股民间力量。3月27日他再次给道光上折,说:看样子,英人进城万不可行。如果咱们拒绝他们入城,不见得边衅立开,但是同意他们入城,国内倒会立起兵端的,因为民情汹涌。他的合作伙伴叶名琛说得更明白:边衅虽然可虑,但是民变更为可虑啊!至于英船扬言北上,则可能是假的,拿大话吓人罢了。   

  恭喜两位父母官,他们答对了。这时的英方,真的没有北上的意思,文翰真的在拿大话吓人,因为欧洲的1848大革命尚未结束,英国在印度侵吞旁遮普省,远东兵力有限,腾不出手来对中国动武,所以巴麦尊指示文翰:广州不能动武,更不能带兵北上。在适当护送下,进城拜会中方官员,签订一个协议即可。文翰绝对想不到,还有比他更大话的,这就是他的对手,中国钦差徐广缙。鉴于文翰所说的4月1需看到中国皇帝批复的日期来临了,而他3月27日的奏折离到京还远呢,更别提拿到皇帝新批复了,于是他在愚人节这一天,跟文翰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当然更是拿自己的人头开玩笑,他说自己在3月31日接到了皇帝的批复,旨中云:〃设城所以卫民,卫民方能保国,民心之所向,即天命之所归。今广东百姓,既心齐志定,不愿外国人进城,岂能遍贴誊黄,勉强晓谕。中国不能拂百姓以顺远人,外国亦应察民情而纾商力。更须严禁土匪,勿令乘机起事,扰我居民。外国商人远涉重洋,总为安居乐业,亦当一体保护,庶几永敦和好,共享太平。钦此!〃   

  茅海建先生经过一番考证与推论,对此下结论说:〃徐广缙4月1日照会中所引上谕,确实不是出自圣裁,而是私自伪造的〃。只不过徐广缙运气好,手脚也好,做了诸多弥缝工作,既蒙过了道光,还蒙过了文翰。道光就不说了,反正难免被臣下蒙,可笑的是文翰,没想到中国高干也会玩愚人节游戏,所以他通过外国在华报纸《中国丛报》通告英商:目前的情形下不要盲目进城。同时递交照会质问徐广缙:〃一个城市的百姓怎么能够阻止一个巨大的帝国履行条约义务?皇帝的拒绝是否意味着〃正式拒绝履行条约〃?〃   

  他要求偕同新任驻广州领事包令前来总督衙门会谈。徐广缙拒绝了,只同意在城外会谈。文翰觉得城外会谈丢脸,遂照会徐广缙:前面与耆英所定进城之约,已得皇上批准,虽没有履行,但必需存候,现在,咱们不再辩论进城之事了。文翰的意思是,进城之事暂时搁置不议,但徐广缙却理解为,以后再也不辩论进城之事了。与此同时,绅商许祥光和伍崇曜又如此给徐广缙解释《中国丛报》上的通告:文翰已在新闻纸上遍告各国罢议入城了。夷人举动,无论大小事件总以新闻纸为确据,不但本国取信永以为凭,仰且各国通知不能更议。于是徐广缙兴奋地给道光上奏说:英人以后永不提进城之事啦!         

◇BOOK。◇欢◇迎访◇问◇  

第24节:广州故事:俺最会说〃不〃了!(9)         

  道光一听,心花怒放。表扬自己的钦差说:〃所办可嘉之至〃,〃远胜十万之师,皆卿胸中之锦绣,干国之良谋,嘉悦之怀,笔难尽述也〃。实在是笔难尽述了,所以道光对一干人等加官封爵:封徐广缙为世袭子爵;叶名琛为世袭男爵;广州将军穆特恩等多人按照军功例交部从优议叙;候补道许祥光及候补郎中伍崇曜各赏三品顶戴,前者以道员随时补缺,后者归部选用。其他文武官员与广东百姓,也得到了道光的大力表扬,并着徐广缙分别保举。皇帝这么一奖赏,广州官民干得更欢了。督抚在各大庙装模作样地奉献还愿的祭文,广州人民更是开始盖高大的牌楼以资纪念,并刻写一幅〃众志成城〃的匾额献给他们的督抚。总之,广州的反入城,被大清上下当作了一次巨大的胜利,君臣民,堕入了空前的喜悦之中。为什么广州人民如此执著地反对英国人入城呢?   

  茅海建先生剖析说:〃今天的研究者,已经看到了历史的结局,已经掌握了比当时人们更多的国际知识,也实在不能找出入城一事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民众利益之间的联系……既然今天的人们尚不能找到反入城的理由,那么,当时尚未看到入城后果的人们,对此自然不可能提出确实可靠的理由。〃按茅海建先生的意思,广州人民反入城,也没啥明确而具体的理由,就是一种笼统的盲目的仇外情绪。拙著〃第一次挨打〃剖析说:一是历史问题,长期以来,英夷在广州经商一直是一种装孙子的姿态,现在突然与广州人民平等了,广州人民不习惯;二是国体问题,广州地方当局认为战争及战争结果有伤国体,明面上抗不过,只好暗中怂恿民众抵抗了;三是文化问题,中国是个伦理社会,让广州人民眼中男不尊女不卑、一夫一妻、腥鸡膻羊般的洋人入住广州,广州人民感情上接受不了;四是,三元里神话故事的流传,刺激出广州民众的亢奋劲儿来了。   

  按马士的解释,则认为中国人民不懂得国际法或国际权利,而且,州人民中的许多人……行商、行商雇员、通事、买办以及依赖衙门而生活的人,得益于原先的广州一口贸易制度,现在,利益丧失了,以规费与津贴等名目捞取油水的机会也没了,所以,对洋人充满了敌意。    

  周力女士把反入城定性为:它是一次重新关闭国门的努力,是华夷有别之一元世界观的惰性延续,是对国际交往中契约制度的本能抵制。总之,它是落后的、惰性的、违背契约精神的。不管怎么说,反正广州人民就是不让外国人入城。英国人呢,也邪门上了,尽管他们知道,进城对他们来讲,根本无关乎商业利益,因为中外贸易集中在城外的商馆地带。如果广州人民根本不反对他们入城,他们不见得非要入呢。比如上海,〃因为中国人并未坚持把外国人排斥出城,外国人也就不坚持留居在这观瞻和嗅味都不好的城里,他们经由英国领事获得在城外取得土地建筑房屋的权利〃。         

◇BOOK。◇欢◇迎访◇问◇  

第25节:广州故事:俺最会说〃不〃了!(10)         

  总之,广州的华夷双方就是一种情绪的较量,一方不让入,一方偏要入。傲慢与偏见主导下,双方都把面子问题当作了原则问题。有人欢乐就有人愁,当中方堕入反入城胜利的喜悦之中时,英方肯定会陷入恼怒中。他们的外相巴麦尊更是勃然大怒,8月18日他写信给文翰,说:〃现在他们似乎正在鼓励和激发广州人民对英国人民的仇恨情绪;但是请他们不要自欺吧……英国政府一向所表示的容忍并不是由于软弱的感觉,而是由于强大力量的闻觉。英国政府深知,如果情势需要,英国军队可以把整个广州城毁得片瓦不留,使该城人民受到最大的惩罚〃。虽然恼怒,但正常的游戏规则还是要遵循的。巴麦尊要求文翰向北京当局转呈自己致中国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和大学士耆英的照会。   

  问题是,跟中国这样的政府打交道,给它递送一个照会也是不容易的,因为中国这方面没人接收啊。巴麦尊的照会先是由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递送,但苏松太道麟桂拒绝接收。理由是,只能由两广总督徐广缙接收。文翰一看不行,只好亲自出面了。到达上海后,说:上海不接照会,我就上天津。上海方面一看不妙,就接了。这一接就接了两份儿。一份儿是巴麦尊致穆彰阿与耆英的,一份儿是文翰自己致耆英的。巴麦尊那一份儿吧,比较简单。只说徐广缙在广州的所作所为有碍中英友好,请中方同意英方简派大员上京面议,解决相关事宜。文翰那一份儿,除了夹附他在广州给徐广缙的照会抄件,另外声明了诸多意思:第一,按照条约,不只两广总督,闽浙、两江总督都可代投外国文书;第二,上海官员不知条约精神,导致英国照会几个月送不出去,希望中方以后能执行条约邮程,快速传递,免得英国船只又是跑到上海,又是跑到天津的;第三,我的照会与巴麦尊的照会,是两件公文,请中方各回各的,千万不要混到一块儿回复;第四,我已查过了,上海至北京的书信,来往也就几日之久,所以我就在上海等候了。你们快点,免得我还得派船北上,甚至亲自北上了。   

  这个时候,读到照会的已不是道光了,1850年2月,他就升天了。看到照会的,是他的儿子咸丰。咸丰皇帝看过照会后,下了好几步棋。第一步:指示两江总督陆建瀛:英夷动不动说来天津,老一套了,吓唬咱呢。他们的照会,咱原可不理的。不过,他们不通过两广总督递书,不给他们些颜色看看,以后动不动向在京各衙门呈递,成何事体?你转告英夷,中国人臣无外交,穆彰阿、耆英无法接信,以后不要妄投,赶紧南返,找两广总督去吧。第二步,指示两广总督徐广缙:你在广东干得很好,英夷这次来上海投书,说不定有啥反间计呢。我着两江总督劝他们南返。你要好好干,不要辜负朕的厚望。第三步,指示直隶总督讷尔经额:英夷吵吵着说要去天津,我已着陆建瀛劝他们回呢。只是夷性反复无常,说不定真敢去呢。你布置一下,真去了,劝他们回上海。并晓谕百姓不必惊扰。第四步,指示山东巡抚陈庆偕:夷性反常,说不定上登州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